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陈 姓

  • 发布日期:2008-10-0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一)陈   

 

陈姓始祖——陈胡公

 

陈胡公,据《史记·陈杞世家第六》记载,出自妫姓,是虞舜的后裔。他们住在妫水旁,子孙把地名作为姓氏——姓妫。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在陈这个地方,为陈侯,称胡公满。奉侍帝舜的祭祀,就是陈胡公。胡公满传至十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逃到齐国,到楚惠王时灭陈国,子孙后裔,以国为姓,称陈氏。

 

 

 

 

陈姓的起源与演变  陈姓出自妫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追封先贤遗民,寻求虞舜的后人,得胡公满,封于陈国,建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并将自己长女元姬嫁给他,以奉守舜的宗祀。陈国故址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的一部分。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所灭。陈国公子完,逃奔齐国,其后人以原国名“陈”为氏。另据《魏书·官氏志》载:后魏复姓侯莫陈氏改为汉字单姓陈氏。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居于库斛真水,世代为渠帅,后随北魏孝文帝南迁。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令鲜卑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侯莫陈氏遂改为陈氏。

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子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放勋继位后称尧,尧传位与舜。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的妫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后称虞国。现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有商均的墓地,居于妫水旁虞乡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远封于遂,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妫姓陈国诞生于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东周之后国势急剧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终灭了陈国。陈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便冠有“老陈户”的别称。陈姓得姓由商朝的陈国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国亡之后,普遍使用陈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田姓齐国,统一中国。齐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亡国之前投奔了楚国,出任楚相令尹,封为颍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长葛市北,并恢复陈姓,陈轸是颍川陈姓的始祖。这支陈姓成为当代陈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颍川派后裔东汉名臣陈宸的故居在河南长葛东古桥乡陈故村,2000年来没改过村名。

颍川郡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初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东魏又移治颍阳(今许昌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部。战国时,陈轸曾任楚国相,封为颍川侯,由此陈氏望族出于颍川。

 

 

 

据史书和《陈氏宗谱》载,陈姓有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德星、德聚、绳武等八个堂号。

德星堂

奉祀颍川郡陈姓共同始祖上 古圣 君虞舜、东汉颍川郡侯陈实及其派下的陈姓列祖列宗。

聚德堂

供奉陈姓到台港肇基始祖,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大将、官拜统领的陈泽,称为“霞宅”支派。

苍南陈姓迁徙

 

陈姓徙迁与演变  陈姓入迁苍南历史悠久,人物荟萃的望族。据考证,苍南陈姓以福建北移为多,北方南下者少,最早是五代,其次为宋代,三者为明代,最迟是清初。但从这四方面探源,由于年湮代远,清初又值“奉旨迁界”,氏族星散,世系鸿支俱难稽考。经各地《陈氏宗谱》记载,反复对照史志资料,基本上确认入迁苍南的陈姓为“南朝派”、“龙湖派”和“太傅派”。

南朝派,即武帝陈霸先于557年登位起,至后主陈叔宝于589年降于隋朝止,其后裔子孙以“皇室苗胤”自诩,故称南朝派。

陈叔宝第八子陈庄的裔孙陈檄,唐僖宗时官光州固始令,光启元年(885)乙巳,为避秦宗权之乱,随州刺史王绪入闽,居于建安(今建阳),孙陈德诚,南唐保大年间官和州刺史,交泰元年(958)戊午,弃官来横阳(今平阳)隐居南雁荡山。北宋建隆二年(961)辛酉,转迁江南下涝(今龙港镇下涝村)定居,繁衍成族,支系分居陈良、陈家宅、湖前和宜山、钱库、金乡、赤溪、矾山、马站等地,以及平阳、瑞安、乐清等地。

陈叔宝第九子陈恮的裔孙陈谋,唐文宗时官礼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奉旨赍诏监王审知为闽王,因之随王入闽定居,遂为闽肇基始祖。陈谋次子陈发(名肇七)、三子陈达(名肇八)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避黄巢兵乱,入迁金乡坊下开基,繁衍成族,支派分居舥艚东浦口、浦头汇、浦南、炎亭崇家岙、乾江湖山头等地。

陈叔宝弟陈叔明裔孙陈兼,世居福建泉州赤岸,至11世陈千一,于北宋庆历年间入迁江南11都儒田(今仙居)开基创业,为仙居始祖,繁衍成族。陈千一长子陈玉涯迁居乐清翁垟,次子玉潮迁居平阳榆垟,三子玉沙侍奉父母留居古里,尔后裔孙陆续分居望里护法寺、龙港新美洲、湖前、灵溪、马站、中墩、金乡、炎亭、大渔、舥艚、云岩对口,以及平阳、温州、玉环、象山、福建福鼎、霞浦以及江苏省等地。

陈兼第五子陈归的裔孙陈,唐时官闽长溪县令,遂寓长溪赤岸上垟,传至16世陈六一(名勋,号珪庵),因有同根异派早居浙江平阳,于南宋淳祐年间迁居江南11都夏堡(今陈家堡)开基,繁衍成族,后裔支派分居小陈家堡、大树下、大河川底和望里、钱库、龙港、金乡等地。

陈归另一裔孙陈瓒,官横阳县令,居城南凤凰山下,后迁居江南20都下绛里(今陈家殿),繁衍成族,后裔支派分居钱库、宜山、芦浦、灵溪、观美、赤溪、云岩等地。

陈瓒的堂兄弟陈瑄,官永嘉教授,致仕时与兄同居凤凰山下,后迁居江南11都柘园,繁衍成族,后裔支派分居雅店桥、新垟和金乡、钱库、灵溪、莒溪、浦亭等地。

陈叔宝堂弟陈叔彪子陈琼,陈朝亡国时避难平阳县的仙口,陈琼子陈尤元由仙口转迁北港新垟开基,繁衍成族,其裔孙陈宗旦(字元旭,号晴岚)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官贵州判官,荣归后迁江南15都陈营(今江山北店),后裔分居大店、宜山八岱、东跳等地。

陈叔宝堂弟陈叔澄裔孙陈廷宵,官福建行营兵马使,后避乱住长溪(今霞浦县)赤岸。陈廷宵孙陈昭文,后周时官信州通判,遂居于江西广信府弋阳县孝城乡,生子陈瀚。父子宦游至乐清翁垟定居,为翁垟之始迁祖。尔后其裔孙于明朝末年间陆续入迁灵溪官堂、岩头、黎湾,江山东庄、雅连、棋盘,云岩对口,中墩、大坪、龙沙瓠瓢潭,蒲城、龙头鼻等地。

龙湖派,“开漳圣王”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总章二年(669),随父陈政出镇福建泉州。唐垂拱二年(686),奏请朝廷批准,设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经过数代的繁衍生息,成为漳州望族,后裔子孙,则称“龙湖派”。龙湖派入迁苍南有二支:一是陈元光第30世孙陈元选、陈元择兄弟,先由漳州龙溪县迁泉州同安县东堤后窟,旋迁平阳县五岱山(今苍南县五凤乡)定居,繁衍成族,后裔支分30都孤云岭、塘湾,36都木桥头,观美过港,宜山八岱,蒲门深湾、洞、云遮、陈道门和平阳县的墨城、荆溪,青田县八都,以及福建霞浦、福鼎等地。另一支是陈元光第29世孙陈子富与堂弟陈子美、陈子毓的后裔,陆续由漳州龙溪县天宝镇入迁苍南。这支有昆仲18人,都是“丕”字辈,即18丕,分居苍南的有:丕祈、丕裕、丕禧、丕爵居观美华阳;丕福居蒲门车岭脚;丕儒居宜山东跳;丕玉居藻溪矴埠头;丕咸居西垟坡;丕显子孙分居陈宅、仕家垟、韩家垟、希贤、士升、钱库和平阳北港;丕田居18都墩头,子孙支分云岩鲸头、26都山门头、蒲门沿浦、垟心;丕封子孙居浃底园、王公门、矾山石壁头、观美马加垟;丕育分居藻溪昌门宫、后板路;丕愈居藻溪雷打龙;丕声子孙居49都董家潭等地。

另外,藻溪元店、盛陶下井桥、高岙、下山虎、桥头湾、繁枝、蒲门大岭内、顶高垟、金乡湖里等地的陈姓,都属龙湖派裔孙。

太傅派,始祖陈忠,子陈邕,唐中宗时官太子太傅而得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为避宰相李林甫陷害,陈忠父子由京城长安南迁福建,子孙兴旺,分徙于漳州、泉州各县,其裔孙分别于明万历至清道光年间陆续入迁苍南,散居蒲门小岵、长沙石堡、寮基大贡、霞关岙内、甘溪龙头颈、王家垟、南坪、赤溪下宅、龙沙吊壁灯、藻溪盛陶、杨府宫、藻溪街、元店、望里岙内、矾山亭子脚、舥艚、莒溪、桥墩碗窑矴埠塘、腾垟东桥头、灵溪江南墩、马站桥头半山、灵溪山东、矾山南下、中墩等地。

 

 

苍南陈姓人口

 

苍南陈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在历史上陈姓也是平阳县人口第1大姓,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陈姓约573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陈姓约956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陈姓约2657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和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陈姓约1338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陈姓约1352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沿海迁界,逃亡人数43200多人,实际住居人口43554人,陈姓约678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7960人,陈姓约730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陈姓约105280人。

 

苍南县(1990年)陈姓人口

 

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陈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62947人,占全县总人口15.6%,名列全县第1位。以人口多少为序分乡镇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陈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金乡镇

12816

对务乡

2737

白沙乡

1673

魁里乡

853

仙居乡

7232

大渔乡

2712

南水头乡

1535

莒溪乡

835

望里镇

6884

芦浦镇

2650

沪山乡

1412

南坪乡

788

舥艚乡

5623

桥墩镇

2610

项桥乡

1388

岱岭乡

710

平等乡

4872

括山乡

2517

龙沙乡

1375

渔寮乡

699

灵溪镇

4654

渎浦乡

2468

赤溪镇

1363

城门乡

683

钱库镇

4373

铁龙乡

2446

湖前镇

1281

云亭乡

637

宜山镇

4332

龙港镇

2442

蒲城乡

1274

半垟乡

631

江山乡

3979

观美乡

2394

中墩乡

1270

华阳乡

630

矾山镇

3812

灵江镇

2371

浦亭乡

1177

昌禅乡

563

藻溪镇

3497

陈东乡

2336

南宋乡

1172

霞关镇

484

繁枝乡

3441

马站镇

2086

挺南乡

1152

澄海乡

680

新城乡

3427

沿江乡

2065

黄坛乡

1103

大龙乡

464

新安乡

3315

凤江乡

2015

南堡乡

1030

天井乡

464

炎亭镇

3221

渡龙乡

1970

信智乡

1002

凤阳乡

434

五凤乡

3066

云岩乡

1914

夏口乡

980

埔坪乡

417

海城乡

2995

石砰乡

1857

凤池乡

954

碗窑乡

232

龙江乡

2992

沿浦乡

1767

大观乡

862

腾垟乡

136

 

苍南县陈姓(2000年底)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19450

藻溪镇

8737

赤溪镇

3235

五凤乡

3311

龙港镇

26260

桥墩镇

4762

舥艚镇

9773

昌禅乡

608

宜山镇

7324

观美镇

3265

云岩乡

2067

岱岭乡

766

钱库镇

10150

莒溪镇

1402

括山乡

2718

蒲城乡

1377

金乡镇

13841

矾山镇

5680

石砰乡

2005

渔寮乡

755

芦浦镇

2862

南宋镇

1266

仙居乡

7810

中墩乡

1372

望里镇

7435

马站镇

3912

新安乡

3580

凤阳乡

469

大渔镇

2929

霞关镇

2108

凤池乡

1030

龙沙乡

1485

炎亭镇

3489

沿浦镇

2596

腾垟乡

147

浦亭乡

1271

 

苍南县(2004)陈姓人口

 

200471,据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陈姓在籍血缘人口增至184287人,占全县总人口15.8%,名列全县第1位。其中3万以上有龙港镇、2万以上有灵溪镇、1万以上有金乡镇、5千以上有钱库、舥艚、藻溪、宜山、望里、仙居6乡镇。乡镇以人口数为序列表如下:

 

苍南县陈姓人口分布表

2004年统计资料)

乡镇名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龙港镇

38199

460.23

下涝、新美州、洪宫、三大屋、陈家宅、陈宅、韩家垟、仕家垟、希贤、陈华垟、吴兰楼、施良虹桥、周家车、西河东垟、双直门、月星、大店、东庄、梁宅、寿山、王家门、河底高、流浦、东排、西排、黄家洞、瓦窑头、七河、二河、下东庄、新垟、刘店黄头涂、殿后、新美洲、浦后、缪家桥、上厂陈、湖前、西桥、陈良、汇龙、凰浦渡头、新陡门、环河、陈家宅、下屋陈、虹桥

灵溪镇

24874

287.56

宫后陈、山东、五垟、河尾庄、灵堡、大浃头、塔里、双家垟前垟、平南河边、镇江、岩头、鱼塘口、下庄垟、四大、桥底、新港、五爱凤岙、畔垟、门前、后蔡、支造桥、杨家周、叶家垟、西程、埭头、屿湖、河口、官堂、五垟江南墩、东垟、溪心、西山、上街头、望鹤港边、状元内、横屿、东大厦、尤家、郭家车、棋南、陡门头、三山门楼底、余家桥、夏姑桥、河尾州浦口、南水头、北山下

金乡镇

13473

309.37

金星、泮河西、灵峰、前半垟、汤鉴垟、湖里、前堡、瓦窑、溪头、倒桥、黄坭岙、梅岭脚、凉亭、珠梅岭、十八步、龙蟠巷、上乾头、洪岭、东田、朱照垟、金乡四巷、金乡七巷

钱库镇

9894

475.68

陈家堡、小河川底、桐桥、黄判桥后岸、垟西蔡里、缪处、西堡、苏家站、处、金加垟、前官、垟头

艚镇

9118

506.60

泮河西、方城底后陈、北岭陈家、艚、大埠头、老陡门、下乾头、东浦口、陈处、浦头汇、浦南后陈、仙坭船、倪家堡、包处、老台、中段

藻溪镇

8596

113.55

建光、高岙、下灶、盛陶、丁步头、蔗岙、草鞋亭、杨府宫、平水宫、青山内隔头、加针坑、小心垟、流石、元店、繁枝、西垟坡、白坟、丁岙、毛徐、万里、欧山、狗湾、江边寮、围墩、东湖、龙船坑、横圳后爿、草白、狮子、昌门宫、藻溪街、雷打龙

宜山镇

7660

593.80

甲底、陈家巷、宜一、金家垟、宜二上市头、八岱、谢垟底、东跳、水亭、陈家寺、珠后、三进屋、下市街、阔桥底、河西边、上河头、北店、大店、东支离破碎下连、上东庄、周家车、棋盘、后垟增、王公门

望里镇

7266

224.26

河口、新民宝山、浃底园、下堡河头仔、金家庄、宫西、溪头、猪肝山、东山头、护法寺、仙居山、乌石岭三叉路、北茶寮、南茶寮

仙居乡

6869

858.63

仙平、安居、柘园、雅店桥、木桥头、翁处、神宫桥、朱家斗、江西岸

桥墩镇

4700

58.46

柳垟、马渡、后隆、五岱寮、天星、墓庵、黄檀口、新岙、碗窑、凤岭、小沿、寨下、桥墩街

矾山镇

4290

81.02

南下、白岩、内街、王家洞、西坑半山窑、古路下岗尾、王西坑下半山、狮头脚、石壁头、岭脚山、甘茶中览、牛运垄、青山后、四大王、水尾、中村、南下桥头、阮家山、亭仔脚、市场尾、半山窑、赤垟珍珠巷

马站镇

3759

104.42

马站街、金山、桥头、后岘、石头岗、下堡园、小姑、中姑、三墩洲、山边、棋盘、车岭脚、屿头、顶魁、下魁、大贡

炎亭镇

3567

254.78

西沙、东沙、崇家内岙、冯家、北岭脚、燕窝、倒桥坑棉岙

新安乡

3350

408.54

大树下、东夹头、大河川底、陈鉴垟

观美镇

3340

78.59

马路木桥头、马联竹排头、双溪水碓头、马家垟、楼下、燕子窝、大贡头、顶垟坑内、碗窑尾王边、茂竹、西古、九甲、观美街

赤溪镇

3322

66.44

园林石碧脚、流岐尾、半垟、割藤、后、韭菜园、信智、园屿沿田厂、大脚虾、胡井青山、过溪、北岙内、白湾、三步擂、棕利头、南岙、塘头牛寮、赤溪街

五凤乡

3290

113.45

嘉隆、五岱寮、半山、同平十三亩、竹脚内、底坑口、小垟、凤村、水沟

芦浦镇

2796

466.00

芦浦街、前垟底、前陈、林家院

大渔镇

2699

168.69

北行街、大岙芦竹湾、小渔、大岙心、清深底宫脚

括山乡

2590

107.92

小陈家堡、大庄、新岙后西厝、牛条垟、将军岭脚、仰头山、东括内、顺岭岗尾

沿浦镇

2516

74.00

下在、沿浦街、新塘、李家井中墩、岭尾拱桥内、老虎垵破塘、牛乾、南堡岭、木林三门江、沙岭、外

霞关镇

2085

60.52

霞关、礁坑、小、长沙石宝、陈家坪、路尾陈良底、路尾坝头、仙岩、南坪坑仔尾、岙内、路尾、深湾、十五亩、卓垟、后坪、三星

云岩乡

1988

152.92

垟心、鲸头石岗下、上对口、下对口、中对口、山前、凤山山门头、士金港头

龙沙乡

1796

54.43

沙坡、吊壁灯、玉沙、沙湾、食水坑、石塘、东角、平桥、瓠瓢潭、百步岭、苏地内

石砰乡

1763

176.30

坑南、横山干坑、北山、桥南、内湖岙内、外岙

蒲城乡

1348

149.78

城南、城西、城北、甘溪龙头颈、牛乾岭四亩田、西门外大岭

南宋镇

1332

60.55

南宋、坑底、古楼山、柯岭脚

莒溪镇

1331

26.36

西厅、王家坟、云山街、莒溪港内

浦亭乡

1330

48.72

燕头樟岙、岭头、内樟岙、大亭、北岙、张家腰新岙、锋底、下岙、小玉苍、丽湾浦尾

中墩乡

1289

128.90

中墩、海滨、下厝、王家山隔头、小岭、尖礁

凤池乡

1078

77.00

板岙、渔池隔头、白水、湾旦溪头、大坡

岱岭乡

758

37.90

云遮东坑内、云山、坑门、朗腰、南山、大厝基、坝头、云遮瑶坑、八亩

渔寮乡

714

42.00

罗家山、关头大厝基、瓦厝、虎井云芝陈、打石坑、后大瓦厝、王孙、交椅宽顶高垟、雾城南山

昌禅乡

660

18.86

陈家擂

凤阳乡

509

24.24

龟墩北山、岭边杨家坑、鹤山中岗

腾垟乡

138

6.90

东垟桥头、后车

 

 

苍南陈姓人物

 

在我县的历史上,陈姓的人物辈出。据《宋史》卷377、《宋元学案》46、《元书》卷92下、《元诗纪事》卷19、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水心文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自宋、元、明、清四朝,苍南籍陈姓人物共有102人。其中,朝官4人,将军5人,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69人,举人7人,地方官6人,贡生7人,其他1人。

陈经邦,字贵新,浦源(今龙港镇平等陈家宅村)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进士,官迪功郎。

陈桷,蒲城城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第三名探花,南宋高宗时官礼部侍郎。

陈经德,平等陈家宅人。北宋太学生。

陈存心,仙居雅店桥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官宁国节度签书推官。

陈鳌,金乡坊下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武状元,官东南第八将。

陈鹗,陈鳌弟,金乡坊下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武状元,官东南第十将。

陈端彦,龙江下涝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进士,官建宁县令、归州判。

陈季平,龙江下涝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进士,官宁海丞。

陈远,仙居柘园人。南宋隆兴二年(1164)甲申科进士,官中宪大夫。

陈仁,仙居柘园人。南宋乾道元年(1165)乙酉科进士,官户部主事。

陈季礼,湖前西浦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进士,官龙图阁直学士。

陈岘,字泰南,陈桷孙,蒲城城西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以博学鸿词科赐第。历官秘书郎、礼部郎中、广州知州兼劝农事、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

陈麟之,仙居柘园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进士,官括苍太守。

陈宗遇,字逢春,金乡前半垟人。南宋绍熙二年(1191)辛亥科进士。

陈子式,仙居柘园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官无锡知事。

陈元珏,字国玉,金乡东田人。南宋进士,官龙严尉。

陈应鳌,仙居柘园人。南宋进士。

陈蛟,仙居柘园人。南宋嘉定武科进士,英勇抗金义士。

陈可书,钱库陈家堡人。南宋咸淳释褐进士,官铨部。

陈士龙,龙港江山北店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武进士,官广东总管。

陈季永,金乡坊下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官藤州知州。

陈嵘,浦西(今龙港湖前)人。南宋绍定二年(1209)己巳科进士,官肇庆知府、京湖宣抚使。

陈唐器,仙居柘园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官通议大夫。

陈遇明,仙居柘园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官监登闻鼓院。

陈师川,龙江下涝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陈子道,龙江下涝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官处州教授。

陈梦龙,龙江下涝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官云南御史。

陈桃,力修从父,字寿翁,江山陈营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官广东提点刑狱。

陈梦弼,江南浦源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陈力修,陈营(今江山月里)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官工部都水主事。

陈瑀,仙居柘园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武进士,官忠训郎。

陈廷秀,江山陈营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武进士,官知吉阳军。

陈伋,金乡东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官福建汀州通判、闽清县令。

陈元普,龙江下涝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武探花,官雷州知州。

陈棚,金乡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官朝散大夫。

陈直甫,金乡东田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官临县尹。

陈梦柱,金乡东田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官广东提干。

陈懋钦,龙江下涝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官户部侍郎。

陈基先,龙江下涝人。南宋宝庆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官高邮知州。

陈子美,字克允,懋弟,龙江下涝人。宝祐元年(1253)癸丑进士,官铙州判。

陈换武,龙江下涝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官建 教授。

陈泉,金乡东田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官雷州教谕、江西万年县令。

陈正夫,(江南)陈库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进士,知藤州。

陈若水,仙居柘园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进士。

陈淳辰,仙居柘园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官河源县令。

陈素,钱库陈家堡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进士,官护驾防御。

陈天佑,江南陈库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官石门县令、腾州知州。

陈天锡,金乡东田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进士,官阴县县令兼劝农事。

陈郁,江山陈营人。南宋咸淳五年(1269)己巳科武进士。

陈鹏,江山陈营人。元大德四年(1300)庚子科武进士,官福建游击。

陈高,钱库项桥一带人。文学家。元至正十四年(1354)甲午科进士。

陈允耕,仙居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武进士,官宝庆推官。

陈叔文,钱库陈家堡人。明洪武八年(1375)乙卯科进士,官剡城县副堂。

陈讷,龙港新渡村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进士,官刑部主事。

陈以诚,字天佑,仙居柘园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科武进士,官雷州经历。

陈诚福,陈高之子,钱库项桥一带人。明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武进士。

陈端,金乡坊下人。明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进士,官南昌通判。

陈永,字惟修,金乡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进士,会试中式卒。

陈士域,字良远,号善石,仙居柘园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进士。

陈宣,钱库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官工部主事、刑部郎中、云南参政。

陈典学,仙居柘园人。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进士,官静海知县。

陈光奎,号慎江,金乡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岁贡。

陈九韶,号秋塘,金乡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恩贡,官训导。

陈瑞麟,字定亨,仙居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武举。

陈云彪,字虎臣,仙居柘园人。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武举。

陈振熊,字渭臣,金乡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举,官宋埠汎把总管带,瑞平练军代理,江口舥艚汎千总。

陈王绪,字籍卿,金乡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举人,官归化典史。

陈庆扬,字籍卿,金乡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武举。

陈懿,字公美,陈桷父,蒲城城西人。以子陈桷贵赠通直郎、以曾孙岘再赠银青光禄大夫。

陈汝贤,陈桷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朝请大夫、四川达州知州。

陈昕,陈岘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迪功郎、监官主纂。

陈暕,陈岘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通仕郎。

陈昉,字叔方,陈桷曾孙,蒲城城西人。南宋历官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兼中书门下省公事、吏部尚书等职。

陈均,字子公,陈昕之子,蒲城城西人。历官西安县令、中奉大夫、直焕章阁、镇江知府、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公事等职。

陈洪范,仙居柘园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官乐平县令。

陈文,金乡坊下人。南宋弃家从军,隶韩世忠部下水军将领。尝诫二子曰,世治习学,世乱学武,建功保国,系此时也。后二子均考上武科状元。

陈玉,金乡坊下人。与陈麟之同科进士,官 安丰 教授。

陈宗旦,江山陈营人。南宋甲科进士。

陈烈,字居晦,江山陈营人。南宋武科进士,官长溪县令。

陈振孙,字伯玉,江山陈营人。南宋甲科进士。

陈过,字圣规,振孙子,江山陈营人。南宋甲科进士,官监察御史。

陈尧英,江山陈营人。南宋太学生。绍兴年间屡次上书陈述国策,不见用。遂闭户著书。

陈懿,仙居柘园人。进士,官河阳知县、中书舍人。

陈楠,仙居柘园人。进士,官国史编修、礼部郎中。

陈安顺,仙居柘园人。进士,官仙居县令、朝议大夫、直制焕章阁。

陈大静,仙居柘园人。进士,官广州知府。

陈伯清,仙居柘园人。进士,官龙泉主簿。

陈稳,仙居柘园人。进士,官眉州马军指挥使,吉州刺史。

陈庆,德诚之子,字帝庞,仙居柘园人。明赐进士。

陈良翰,进士,官左司谏。

陈密,仙居柘园人。进士,官金华训导。

陈善,金乡东田人。明景泰年间进士。

陈侣,陈宣从子,钱库项桥一带人。明正德年间贡生。

陈焕,陈宣之孙,钱库人。明隆庆年间举人。

陈诚初,钱库项桥一带人。明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举人。

陈序,钱库人。明以子陈宣封云南左参政。

陈老,蒲门城内人。抗倭义士。明嘉靖年间倭寇登犯蒲城,陈老英勇杀敌,壮烈牺牲。

陈彦生,仙居柘园人,明嘉靖岁贡,官楚府教授。告休家居,著述甚。卒年105岁。

陈鹗,彦生父,仙居柘园人。明正德贡生。

陈澜,彦生兄,仙居柘园人。明正德贡生。

陈锡琛,泥山(今宜山镇)人。清宣统初举孝廉方正。

陈元梅,仙居柘园人。元代武科进士。

陈鄂,仙居柘园人。明成化年间岁贡生,官清州教授。

 

 

   

 

一、陈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迂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10世孙陈霸先,在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王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对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1大姓。

由于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对陈姓的伤害相对要轻。陈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迁入广东的潮州和梅州地区,北宋末年,河南陈姓南逃抵广东南雄,由北向广东各地散移。在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发展,陈姓在赣浙闽粤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当然,陈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汉晋时期的匈奴人、北魏时期的鲜卑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洲八旗诸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汉族。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排在王、李、张、赵、刘之后,为宋朝第6大姓。陈姓第1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占福建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这四省陈姓大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这四省的陈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强,为明朝第4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陈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40%,净增加了12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9.8%)、江苏(13.4%)、江西(11.3%)、福建(11%),这四省陈姓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9%)、安徽(5.4%)、山东(5.4%)、湖南(4.7%),这四省的陈姓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1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5.5%。东南和两广地区的陈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陈姓大省四川陈姓人口却减少了70%,西南和西北地区仍旧是陈姓分布最少的地方。宋、元、明期间,陈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四川地区陈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当代陈姓的人口已达到5436万,为全国第5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4.5%。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110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陈姓保持第5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万激增到5400万,增长了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陈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福建三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4.7%,占省总人口的10.5%。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14%)和台湾(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陈姓、以南多陈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形成了粤闽和浙苏两个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梯度地减少,形成长江流域陈姓分布区。北方地区形成河南山东经渤海连接东北三省的陈姓分布带。

在近600年期间,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下游的陈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

 

二、当代陈姓人口的分布

 

陈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陈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4.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陈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5400多万。

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江浙、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达到15.2人以上,尤其在闽粤的漳州和潮州地区、上海、浙江东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在23人以上。陈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5.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6%,陈姓人口大约947万;11.415.2/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陈姓人口大约1024万;3.811.4/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9%,陈姓人口大约2935万;不足3.8/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8%,陈姓人口大约529万。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陈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台湾、福建东南,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0.9%。然后,向西北方向比例逐渐地减少,在东起浙江东部向西南至广东南部宽100公里的地带上,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5%11.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再向西北,在东起浙江杭州湾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前宽1202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7.6%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再向西北,在东起江苏南部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宽2003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5.7%7.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东起江苏北部向西至四川盆地、云南东部,向南至广西的广阔地带上,此比例在3.8%5.7%,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1%。云南西部、西川西部、青海东部、陕甘宁、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新疆西北,此比例在1.9%3.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7%。青海湖以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内蒙古大部,此比例在1.9%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4.7%,其中比例在1%以下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

 

三、陈姓历代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陈姓历代名人1218名,占名人总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94%,排在第5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3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氏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数不胜数。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陈胜,领导900戍卒,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曾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西汉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陈平,在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任丞相;还有抗匈奴名将陈汤。新莽末年有绿林起义军将领陈牧。东汉有法律学家陈庞,“忠义老臣”陈蕃,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西晋有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十六国时,前赵人陈安,组织武装反抗前赵统治,光初五年(322)称凉王。北魏时,有泾州屠各胡(匈奴的一支)武装起义领袖陈瞻称王,年号圣明。唐代,陈氏有三人任宰相,还有文学家陈子昂、陈鸿,诗人陈陶,高憎陈伟(即玄奘),大将陈玄礼,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称文佳皇帝。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陈转。北宋有音韵家陈彭年,诗人陈师道,医学家陈自明。南宋时,陈姓最著名的人物是思想家、文学家陈亮,他才气超迈,力主抗金,屡次被捕,出狱后志气益励;提倡注意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其攻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南宋时还有诗人陈与义,学者陈傅良,画家陈居中,藏书家陈振孙,江西农民起义领袖陈颙,湘、粤、瑶、汉人民联合起义领袖陈峒,赣、闽、粤边界地区农民起义首领陈三枪。元初有福建汉族、畲族人民起义首领陈吊眼;元末湖北沔阳人陈友谅称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国号汉,年号大义。明代,陈氏最著名的人物是明末画家陈洪缓,他擅出人物、仕女,评者谓其力量气局在唐寅、仇英之上;也工花鸟、草虫,兼能山水,与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此外明代还有旅行家陈诚,学者陈献章、陈建,画家陈道复,散曲家陈铎,音韵家陈第,戏曲作家陈与郊,外科学家陈实功,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史学家陈邦瞻;明清之际有思想家陈确,散文家陈贞慧。小说家陈忱。清代,广西临桂人陈宏谋,乾隆时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及湖广总督,任职期间兴修农田水利,提倡植树、养蚕、种山薯,均有成效,是一位很有政绩的地方官;福建同安人陈化成,历任总兵、提督,18426月英舰多艘,后率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英勇战死,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清代还有诗人陈共尹、陈文述、文学家陈维崧、陈沉,女文学家陈端生,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学者陈寿祺、陈澧、水利家陈潢,医学家陈修园,篆刻家陈豫钟、陈鸿寿、金石学家陈介祺,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陈得才,上海小刀会首领陈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