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朱 姓

  • 发布日期:2008-10-10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朱姓始祖——朱襄



 

据《路史·后纪》载:“朱襄氏都于朱。”《续汉书·郡国志》也说:“陈有邾邑,盖朱襄之地。”朱襄是最古老、崇拜赤心木为图腾,居于朱地的朱姓,后世以姓名全称为朱襄氏。



 

朱姓受姓始祖——朱挟



 

据《百姓祖宗图典》和《小学生必读百家姓》等记载:朱姓出自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帝颛顼的裔孙)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改曹挟为朱挟。战国时,邾国被齐宣王所并,子孙以朱为氏。后裔子孙尊朱挟为受姓始祖。



 

   



 

朱姓起源与演变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中国姓氏》所载,朱姓起源主要有五支:朱襄姓、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时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朱姓郡望



 

朱姓郡望的演变繁杂,从汉魏到宋,共有谯郡、吴郡、钱塘郡、沛郡、义阳郡、丹阳郡等8大郡。其中沛郡系朱姓名郡望。


  沛郡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将原有的泗水郡改名为沛郡。相当于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及江苏省沛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改为沛国,东晋复为郡。此外为汉高帝刘邦的老家。



 

朱姓堂号



 

据《中华姓氏通史·朱姓》记载的“听彝堂”、“垂裕堂”、“敦睦堂”等3个堂号,都是纪念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


  听彝堂  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理宗亲自召见朱熹幼子朱在,让他“奏对陈说家学”,得到理宗的嘉许,接连3次赐给衣带鞍马。又亲笔委任朱在为吏部侍郎,除宝谟阁待制,并加封建安郡开国侯,食邑3000户,赐紫金鱼袋等荣耀,这就是“听彝”堂的由来。


  垂裕堂  明景泰六年(1445)乙亥,代宗朱祁钰下诏:“以朱子建安九世嫡长孙梴(朱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封赠,给朱熹后裔子孙得到莫大的殊荣,也就是他的功德荫及子孙,以“垂裕”为堂号,名副其实。


  敦睦堂  有了“听彝”、“垂裕”这两个堂号,朱姓大家族更为融洽,敦宗睦族的观念油然而生,“敦睦”堂系情理之中。



 

苍南朱姓迁徙



 

朱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朱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史志资料和苍南各地《朱姓宗谱》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俱难查考。但经反复调查考证,其本上理清、确认苍南朱姓系福建泉州安溪县岩前依仁里赤岸黄墩朱文裕苗裔。今将部分迁徙概况收录于下:


  仙居朱家斗(岛)朱姓  始迁祖朱万伯,讳汝壎,万伯公,系朱文裕第十四世孙,朱中谟之长子。据朱家斗《朱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科进士。配池氏,生子三:长日浩、次日清、三日弼。公约于南宋时由三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括山、金乡、中岱、舥艚、白沙刘店、方良、宜山黄头图、宜山街、海城缪家桥、瓦窑、钱库、雅店桥和平阳县鳌江、万全、梧桥以及瑞安、金华、上海、天津、福鼎前岐等地。


  桥墩碗窑朱姓  始迁祖朱文孝,名节,字仁义,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赤岸黄墩。系朱文裕十九世孙(其兄朱文教迁平阳县南雁东门,后转迁栗园为始姐),朱朝居次子。朱文裕,唐解元(按:据《选官志·考试志》载,唐时没有设举人考试,可能是明经及第,望详加考证)。唐乾符三年(876)丙申,任徽州(今属安徽省,因唐、宋两朝尚未设省,至元朝才设省)歙县署理。乾符五年(878)戊戌,任横阳县令(按:查阅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没有朱文裕任横阳县令的记载,可能遗漏,有待后人继续考证)。后寓居南雁径口三桥洋(今属平阳县)。传至朱文孝,于明季清初由福建转徙桥墩云山大厝基,旋迁莒溪蕉滩(今名碗窑)定居。配郭氏,生子五:国显、国老、国章、国慎、国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宜山朱处朱姓  始迁祖朱均求、朱均益,系朱文裕二十一世孙,朱永明、朱永祥之子。朱处《朱氏宗谱》载:“文裕公,字国祥,号松岩,世居徽州歙县黄墩”(按:据碗窑《朱氏宗谱》和凤池上前山《朱氏宗谱》载:文裕公,字国祥,号松岩,原籍泉州(今属福建省)安溪县岩前依仁里赤岸黄墩。唐乾符三年(876)丙申,任徽州歙县署理。并非世居歙县,望与之联系,以便充实)。乾符五年(878)戊戌,任横阳县令(按:查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没有朱文裕任横阳县令的记载,可能遗漏,有待后人继续考证)。后寓居南雁径口。传至二十一世朱均求、朱均益,由南雁径口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池上前山朱姓  始迁祖朱显魁,讳惠宏,系朱文裕二十一世孙。朱文裕,字国祥,号松岩,唐解元(按:据《选官志·考试志》载,唐时没有设举人考试,可能是明经及第,望详加考证)。乾符三年(876)丙申,任徽州(今属安徽省。因唐、宋两朝尚未设省,至元朝才设省)歙县署理。乾符五年(878)戊戌,任横阳县令(按:查阅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没有朱文裕任横阳县令的记载,可能遗漏,有待后人继续考证)。后寓居南雁径口三桥洋(今属平阳县)。传至第八世朱敏特,南宋建炎间官祠部郎中,旋迁福建(详细地址不详)定居。其次子朱緻,由福建入迁乐清县岐山玉柱峰(何时入迁不详)定居。再传至朱惠宏,于明天启年间由岐山玉柱峰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沪山泮垟朱姓  始迁祖朱恩凤,名应凤,又名应鹤,系朱必忠次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凤池上前山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三:光举、光华、光芳。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后林河头朱谷桥、石砰外湖、北港詹家埠等地。


  对务下官堂朱姓  始迁祖朱一池,系朱文裕二十一世孙,朱元生次子。朱文裕,字国祥,号松岩,世居徽州歙县黄墩(按:据碗窑《朱氏宗谱》和凤池上前山《朱氏宗谱》载:“文裕公,字国祥,号松岩,原籍泉州(今属福建省)安溪县岩前依仁里赤岸黄墩。唐乾符三年(876)丙申,任徽州(今属安徽)歙县署理。”并非世居歙县,望与之联系,以便充实。)乾符五年(878)戊戌,任横阳县令(按:查阅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没有朱文裕任横阳县令的记载,可能遗漏,有待后人继续考证)。后寓居南雁径口。传至二十一世朱一池,由南雁径口入迁(何时入迁不详)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河口,以及平阳坡南、永嘉县二都沙村、福鼎三条河等地。


  矾山朱氏  始迁祖朱尧、朱育、朱楫、朱鸾、朱亥、朱童六兄弟,系朱文裕苗胤,朱彬一裔孙。据矾山《朱氏宗谱》记载:“始迁祖文裕公,字国祥,于公元878年由安徽歙县黄墩迁徙平阳县南雁径口,任横阳令(按:唐时尚未设省,“安徽”二字,可能是后人加入)。另据桥墩碗窑朱姓和凤池上前山朱姓《朱氏宗谱》记载:文裕公,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赤岸黄墩,于唐乾符三年(876)丙申,任徽州歙县署理。乾符五年(878)戊戌,任横阳县令。(注:1、请与上述两地联系,以便合璧;2、查阅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没有朱文裕任横阳县令的记载,是否遗漏,有待后人继续考证)。传至裔孙彬一公,名纂,号巨彰,于公元1243年(南宋淳佑三年癸卯)授温郡副使,奉旨由福建赤岸(按:有可能是“安溪县依仁里赤岸”)复迁居温郡永嘉度山(按:哪一代从永嘉度山回迁福建赤岸不详)。传至第八世,有兄弟六人,即:尧、育、楫、鸾、亥、童,约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庚午)迁矾山,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房。至第十三世,在六房中部分分别迁徙平阳县矾山(在今属苍南县矾山镇)分别居住南山坪、内山、王西坑、兰芳田、四亩坑、街道等村居,为矾山朱氏六房的肇基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仙堂朱姓  始迁祖朱伯禄,字启钟,号惺堂,又号松山。原籍福建泉州府永宁卫鳌城,系朱昉九世孙,朱原奖五世孙,朱序之七子。于清康熙七年(1668)戊申,由永宁卫鳌城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三十六和金山头二支朱姓   一支始迁祖朱仲年,名强,字梅鼎,系泰顺(原名戬州)溪坪三门坪君寿第九世孙,于民国28年(1939)己卯由泰顺三门坪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桥墩三十六都金山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另一支始迁祖朱位珪,系瑞安县塘下朱廷智次子,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由瑞安县塘下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南水头官路尾。后朱位齐于清咸丰十年(1860)庚申转迁桥墩三十六都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湖前三洋(今朱家站)朱姓  始迁祖朱孟恭,字守礼,系朱幩之孙,朱定世之子。朱幩,字锦镳,号翀云,官大理寺少卿。五代末,避王曦、王延政兄弟之乱,由福建(何地不详)入迁东山水桥(今属何处不详)。至三世朱孟恭,由东山水桥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树枫朱姓  始迁祖名与时间均不详,由本县湖前三洋(今名朱家站)入迁定居,繁衍成族。


沪山沈庄朱姓  始迁祖朱恩谦,系朱惠衡五世孙,朱朝俊三子。于何时由乐清县岐山玉柱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郑氏,生子三:锡清、锡柳、锡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渡龙西程朱姓  始迁祖朱恩章,字文玉,系朱惠操五世孙,朱朝远之子。于何时由乐清县岐山玉柱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黄氏,生子四:光荣、光富、光豪、光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灵溪古磉坑口朱姓  始迁祖朱恩元,名次荣,字华卿。系朱惠操五世孙,朱朝康长子。元配姜氏,继配洪氏,生子三女二:光清、光斌、光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挺南横圳大岗朱朱姓  始迁祖朱恩盛,系朱惠霸五世孙,朱朝臣之子。于何时由乐清县岐山玉柱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刘氏,生子六:光仲、光新、光在、光正、光孝、光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水头状元内朱姓  始迁祖朱恩祥,系朱惠覆五世孙,朱朝昆之子。于何时由乐清县岐山玉柱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黄氏,生子一:光信。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棋盘头朱姓  始迁祖朱恩荣,系朱惠五世孙,朱朝鉴之子。于何时由乐清县岐山玉柱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萧江前林、高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