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甘凌峰
这两年,苍南不缺热度。168黄金海岸火爆出圈、浙BA苍南队9战9胜……每一次都为这座浙南边陲小城带来泼天流量。
9月4日至5日,又一重磅会议落地苍南——全省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现场会正式召开,引来全省目光。
论城市体量、论区位,苍南并不耀眼,为何备受关注?
“80后”苍南年纪轻轻,经历丰富。1981年从平阳分出建县,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自带改革基因;
2019年龙港撤镇设市,苍南GDP接近减半,从全国百强县陷入人均GDP、人均工业产值等“四个全省倒数第一”的困境;
仅仅过去6年,2025年,苍南以五年经济增速温州第一的成绩王者归来,成功调出山区海岛县,跻身高质量提升发展的新赛道。
苍南的逆袭,是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的一次深度重构。破除传统思维和路径,确立“工业强县”、“大县大城”、“无尽蓝绿”三大战略,苍南三“破”三“立”,弯道超车赢得了主动权。这为浙江做好“强城”文章提供了一个样板。
破“产业依赖”
变“双碳标杆”
产业是城市能级跃升的“主引擎”。
作为苍南工业的主战场,龙港设市后,划走了苍南原工业总产值的62.5%。新苍南人均工业产值1.36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1.6%。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是摆在新苍南面前的现实困境。
传统产业依赖的路径被打破,苍南人也曾心里没底。2021年,苍南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三个“苍南之问”,要求全体干部认真思考并回答。第一问便是“动能之问”:面对全省山区26县你追我赶、周边地区高歌猛进的比拼态势,苍南以什么拼抢、靠什么突围?
突围的杀手锏之一,便是新能源。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第三次能源革命。抢占风口,将赢得新一轮的发展先机。苍南依山傍海,有着168公里黄金海岸,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丰富。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就看如何作为。
一“核”引领,苍南破解2000万方土石方消纳等难题,全力保障总投资1200亿的三澳核电施工,1号机组将于年底并网发电。6台机组全部商运后,每年将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区域提供清洁能源超540亿千瓦时,接近2023年温州市全年用电量。
风从海上来。苍南在全省率先布局深远海风电海底廊道和输出线路,落地总投资近千亿的6个近海风电和全国首个深远海风电项目,规模全省第一。华润电力苍南1号海上风电项目在国内率先实现平价。
这仅仅是第一步。苍南更关注的,是全产业链条的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作为苍南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绿能小镇总规划6.58平方公里,将建成一座绿色能源之城。在这里,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打开了技术端,着力创建百亿级以上核医疗健康产业集群;远景零碳产业基地打开了生产端,专注海上风机整机的建造;重塑能源投资10亿建设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汉禾生物新材料产品研发总部硅碳负极材料产能从千吨扩产到万吨……“核风光水蓄氢储”的全产业链体系在苍南初步形成。
工业强县,向绿也向新。传统制造业规模不大,但空间很大。近年来,苍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一项项重磅试点先后落地: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构建全国首个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推动望里镇规模企业循环经济相关产值增长22.3%;全球二维码迁移(GM2D)县域试点,发挥“中国塑编之都”产业优势,推动二维码技术全链条应用;“工业上楼”,向天空要空间,预计新增产业空间200万平方米,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载体。
创新环境带来跨越式发展。冰勃朗乳业研发非氢化基底乳,实现产值从7000万元到12.5亿元的跨越;百菲乳业攻关水牛奶新产品,特种奶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今年上半年,苍南GDP增长7.5%,增速全省第五、温州第一。
破“后进依赖”
变“首位大县”
后进也是一种依赖。作为曾经的山区海岛县,苍南位于浙江的最南端、长三角的交通末梢,如果认为自己区位不佳,倒也是个裹足不前的借口。
换个角度想问题。长三角末梢?那是长三角一体化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两大国家战略区交汇的重要节点。苍南化劣势为优势,提出了“大县大城”战略,向“浙闽省际首位大县”迈进。
大县大城,意味着城市能级的跃升,落脚点在于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其中,县城为关键支撑,中心镇为桥梁纽带,重点村为重要节点,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苍南的思路逐渐清晰: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以“一城引领”提升县城品质,以“百亿交通”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能级。
2020年,苍南出台《苍南县域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一主三副多点”的空间布局,推动资源向县城核心区、重点镇倾斜,优化行政资源配置。2021年,苍南与福建宁德签订《跨省域协同发展协议》,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共保等领域开展合作,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县城在生长。这几年,苍南通过统筹县城新区开发与老城有机更新,谋划实施总投资超500亿元的184个强城项目,完成投资超340亿元。其中“美丽南大门·蓝绿融合”发展轴入选全省首批发展轴,46个项目总投资134.8亿元。2.8平方公里县城东扩区启动建设,3.3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投用7幢商务楼宇,五星级酒店达3家。走进县城中央商务区,人才科技大厦、唐拉雅秀大酒店等百米高楼打开了天际线。走进县城核心区,中心湖公园、状元公园等8大公园群形成东西走向的城市“绿轴”,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群星环绕。
距离在拉近。省际枢纽优势,架起了“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全国县级规模领先的苍南高铁站日均开行旅客列车88趟,瑞苍高速今年投用后,将实现4条高速、13个互通的“15分钟上高速”格局;省际枢纽优势,架起商贸桥梁,“无中生有”的县城灵溪拥有各类专业市场11个,涉及副食品、水产、药材、家居、汽车贸易、粮食等多个领域,年成交额近200亿元。
心也在靠近。苍南籍上市公司老总个人捐资1亿支持县中崛起,引进名师,今年高考清北录取数、特控线上线数增幅温州第一;本土企业家联合捐资1亿,支持县医崛起,引进硕博研究生66名,助力县人民医院创“三甲”;与国手吴前联手打造全省唯一的县级CBA篮球公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破“模式依赖”
变“流量担当”
自然资源禀赋是城乡发展的潜在能力。如何才能变成取之不竭的财富,思路决定未来。
苍南拥有168公里的黄金海岸、136座岛屿、7块金沙滩和蒲壮所城、世界矾都、碗窑古村落等“三个600年”文明,山海旅游资源丰富。但回到10年前,在温州的旅游版图上,苍南仍是默默无闻的存在。苍南旅游的后发,与早年苍南乡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配套落后等有关,也与传统运营理念不无关系。
借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大县大城”战略深入推进,交通桎梏不复存在。近年来,苍南高铁直达北上广深、浙闽省会等国内中心城市,甬台温高速、甬莞高速、228国道、104国道等交通干线贯穿全境,可与县内交通网络无缝衔接。
苍南抓住契机,推出全域景区化的“无尽蓝绿”战略,串联起独自闪耀的散落景区。2020年,投资25亿元,花3年时间全线贯通168公里环海公路;2023年,60天时间攻坚实现沿途环境提升、景观打造。引入国际顶级AECOM团队顶层规划,串联118处自然景观,80%路段可见碧海,全年200天呈现“蓝色海湾”。串珠成链的“168黄金海岸”IP给了外地游客“一个来的理由”。
人气的彻底引爆,来自运营模式的系统转变。
景区免费开放。苍南推动景区“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型,以业态和内容来提升文旅竞争力。炎亭景区免费开放,港风美食街火爆出圈,连续3年“五一”游客数居温州前三。玉苍山免门票后,引入“玉苍山集”等新业态,游客量同比增长5倍。
做存量、轻建设。苍南旅投集团收储盘活沿线闲置资源,打造58个网红打卡点。阿那亚孤独图书馆设计者董功操刀营地驿站,改造中石化储油罐成“温州最卷书屋”,废弃牛棚变身日销2万元的“无尽蓝咖啡”。
运营前置。苍南与华正文旅、既下山等头部企业合作,由其运营引流、共享收益,实现“完工即运营”。龙台背MOJ咖啡单日最高售近2000杯,落日营地等项目持续火爆。马站后槽青年返乡打造华东唯一冲浪基地,2024年暑期吸引游客100万人次,直接带动村民增收2500万元。
这几年,每逢周末,苍南县城的酒店基本满房。全域旅游的火爆,县城水到渠成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苍南有意提升县城的旅游承载力,构筑5大主题夜市、“山海大集”等“吃住行游购娱”服务矩阵,还有11大专业市场群,烟火气愈发浓郁。
“无尽蓝绿·山海苍南”文旅金名片在全国打响。2024年,苍南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达1385.3万人次,同比增长44.1%,带动消费超50亿元。连续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超级旅游城市、全国自驾游标杆县,苍南正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