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赋能,擦亮两张名片

  • 发布日期:2025-09-03
  • 浏览次数:
  • 来源:今日苍南
  • 字体:[ ]

无尽蓝绿赋能发展“加速度”,绘就山海共富新图景。

从浙南一隅的“山高海远”到文旅与农业齐头并进的“活力高地”,我县以“无尽蓝绿・山海苍南”文旅金名片与“温州农业看苍南”农业金名片为抓手,在生态资源转化与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生态资源富矿”到“经济价值高地”的精彩跨越,让山海之间的发展活力持续奔涌。

山海相拥间,我县文旅品牌影响力节节攀升。

过去一年,苍南16次亮相央视,先后斩获“全国超级旅游城市”“全国自驾游标杆县(排名第8)” 等重量级荣誉。亮眼成绩单背后,是文旅经济的强劲脉动: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接待量达1385.3万人次,同比增幅44.1%,“来苍南游山海” 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在“山”的文章上,苍南以特色资源为钥,打开生态旅游新空间。

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打破“门票经济”思维,推出免门票政策,并同步打造“玉苍山集”沉浸式业态,新增苔藓森林、萌宠乐园等10余个体验项目,开辟50公里登山步道与首条空中游览航线,游客量同比增长5倍,让“养在深闺”的山水资源成为热门打卡地。矾矿遗址则凭借独特工业文化价值,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下一步将打造温州市首个全域生态博物馆,推动工业遗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百年矿脉焕发新生。

在“海”的开发中,苍南168黄金海岸,成为全国交旅融合典范。

我县摒弃“大投入、大建设”传统模式,转向“做存量、轻建设”的精细化路径,由县旅投集团统一收储、盘活沿线核心资源,让闲置资产“变废为宝”。昔日的中石化储油罐,经改造后成为兼具网红特质与文化内涵的“爆款”书屋,矗立成海岸线上的文化新地标;海螺湾所在的小渔村,曾因路不通、没产业,全村剩下400余村民以水产养殖为生。如今,依托168黄金海岸风景公路开通与冲浪资源开发,该基地成为华东最好、温州唯一的冲浪基地,最高日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村民旅游收入达2500万元。

在“城”的提升上,我县以“微改精提”为抓手,推动县城成为全域旅游集散核心。

省轮滑基地等公共设施相继投用,5大主题夜市点亮夜间经济,“浙BA”“村BA”等群众活动带动消费大幅提升,“山海大集”入选省重点文旅市集,苍南成功创成省4A级景区城。“以后不管是游客还是本地人,都有更多地方可玩可看了。”县文广旅体局工作人员说。今年,苍南还将推进大剧院、江滨公园、吴前体育馆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文旅配套,强化县城旅游服务与辐射功能。

在这片山海交织的土地上,一个个闭塞渔村变身“网红景区”,一粒粒番茄种苗孕育出“科技富矿”,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沿着 168 黄金海岸前行,赤溪园屿村的闲置资源被盘活,老旧民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円予・海”咖啡民宿开业一个多月,线上视频播放量近300万次。露营车、直升机观光等项目落地,公共交通持续完善,周末节假日热门民宿一房难求。

文旅“蓝绿”图景徐徐铺展,农业“绿色”篇章同样精彩。

依托生态优势,苍南全力打响“温州农业看苍南”品牌,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推进老旧番茄大棚改造、紫菜玻璃钢插杆等工作,引入四维农业等头部企业注入科技动力,成功争取4.5亿元省区域协调激励资金,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马站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稳居全市首位。

作为全国唯一的渔船改革试点,苍南还在海洋经济领域,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2024年首批100艘渔船交付使用,500名渔民受益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下一步,将利用剩余245艘渔船指标,推动渔业规范发展,助力渔民持续增收。

从海螺湾的浪花到园屿村的星空,从番茄田的科技之光到168黄金海岸的车流如织,苍南正以 “蓝绿” 资源为笔,在文旅与农业的画布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 林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