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里,冰镇西瓜、冷饮雪糕成了人们消暑标配,空调冷风更是降温必备。然而,享受这份清凉时,很多人会感觉肚子隐隐不适。
在中医看来,肚子在夏天格外“娇气”,需要防寒保暖,重点呵护。
《生命时报》综合中医专家观点,分析夏季肚子不适的常见原因,并教你如何养护。
夏天更容易肚子不舒服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会想尽各种办法纳凉,一不小心就会引起胃肠不适,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吴秋玲提醒,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阳气容易散失
夏季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阳气也大量运行于体表,以抵御外热、维持体温平衡,使得体内的阳气格外不足。
脾胃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如果火力不足或处于虚寒状态,会大大降低人体对寒凉的耐受能力,冰饮冷食、空调冷风等寒邪就能长驱直入,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典型的“寒伤中阳”症状。
湿邪困阻脾胃
夏季雨水多,环境潮湿,加上人们贪凉饮冷,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因虚寒而减弱,极易导致内湿停滞。
湿邪本身就容易困阻脾胃,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腻不爽、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症状。如果寒与湿结合,对脾胃的伤害力就更大了。
寒气更易入侵
夏天为了排汗散热,人体汗孔处于开放状态,也意味着,身体的“防护罩”相对疏松。
此时风寒之邪,比如空调冷风、夜间凉风、坐卧湿地,更容易通过开放的汗孔(尤其是腰腹部等缺少肌肉脂肪保护、穴位经络汇聚的地方)侵入体内,直中脾胃、肠道等脏腑。
为什么天热更要注意“保暖”
千万不要以为肚子受凉大不了就是腹泻,其慢性隐患不容小觑。
腹部反复受凉会损伤脾胃阳气,形成或加重“脾胃虚寒”体质,表现为常年怕冷、手脚凉、消化不良、面色萎黄、乏力等。
脾虚会生湿,湿邪困脾,出现恶性循环,导致身体困重、头面油腻、湿疹反复、关节酸痛等。
女性如果经常不注意腹部保暖,极易导致盆腔气血运行不畅,引发或加重痛经、经期紊乱、经血色暗有块等。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周继朴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夏天防寒有时候比防暑更重要,夏季寒邪是慢慢累积病根的过程。 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很多在夏天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感冒、发烧,大多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不仅如此,寒邪还可能累积在身体中,由表入里,慢慢侵犯到经络、关节,导致风湿病、关节炎等,也可能让慢性咳喘到冬天更加严重。
中医护肚子的3个建议
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要给肚子一丝“暖意”。
给肚子盖层“暖被”
避免腰腹部(尤其是肚脐、后腰)直接暴露在冷环境中(空调房、风扇直吹、夜间凉风)。
不穿露脐装,在空调房内,备一件轻薄开衫或小马甲,护住腰腹;睡觉时,务必盖好肚子,孩子要穿能护住腹部的睡衣睡裤。
温暖脾胃是关键
温开水、常温凉白开是解渴首选,冰饮、冰镇水果要少吃或不吃,如果实在想吃,应从冰箱拿出后放至常温再吃。早餐建议喝点温热的,如小米粥、姜枣茶。
日常要巧用温性食材,如生姜(温中散寒止呕)、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砂仁(温脾化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等,都是夏季护脾胃的好帮手,做菜、煲汤、泡茶时适当加入即可。
远离寒湿源头
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以上。风扇不要对着人直吹,可用摇头模式或对着墙壁吹。游泳、涉水后及时擦干身体,更换干爽衣物。
如果腹部受寒后,稍微吃点凉的就腹痛、腹胀,大便经常不成形、粘马桶,腹部摸上去总是凉凉的,没有胃口,容易疲劳,女性痛经加重,可通过以下方法调理。 每天睡前或不适时用暖水袋热敷小腹15~20分钟,能温煦中焦、散寒止痛,尤其适合受凉后腹痛、腹泻或日常保健。 睡前或饭后1小时,搓热双手,顺时针(促进排便)和逆时针(缓解腹痛)轻柔缓慢地按摩腹部各36圈。▲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