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童谣传乡音”——浙江省少儿方言童谣诵唱活动举行,活动面向全省开展作品征集,最终评选出10首“十佳金韵童谣”与45首“优秀童谣”,苍南4首方言童谣脱颖而出。其中,《六言谣韵山海情》获评“十佳金韵童谣”,《闽南童谣的劳动记忆》《蒲城童谣》《金乡卫城古貌》获评“优秀童谣”。
《六言谣韵山海情》
苍南,一片山海交融的土地,孕育出多彩的方言文化,在不同的方言区域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颇有十里不同风,隔水不同言的味道。
苍南方言童谣浓缩山海文化精华,蒲城话《点脚歌》、金乡话《金乡卫城》、瓯语《不楞丁》、畲语《兔仔上山吃嫩茅》、蛮话《兑糖谣》、闽南语《带鱼带乌乌》……《六言谣韵山海情》用六种方言唱出独特风情。这些童谣既有移民社会的历史记忆,也有开拓世界的生动描绘;既透露出金戈铁马的岁月痕迹,也记录着劳动者的艰辛劳作,堪称“声音活化石”。
《闽南童谣的劳动记忆》
《闽南童谣的劳动记忆》包含《看牛大王》《妞乖乖》《参加农业社》三首。《看牛大王》内容质朴、朗朗上口的童谣,反映了苍南山区农耕社会背景下放牛娃常年与牛为伴,遇到雷雨天,走在丘陵山地之间,难免心生害怕,口中念着《看牛大王》为自己壮胆,同时也为漫长而孤寂的放牛生活增添些许乐趣。阿嬷身背孩子一边干家务一边轻唱 《妞乖乖》哄孩子入睡。“嘿呀唬,嘿呀唬,一只船仔去宁波”……《参加农业社》这首带劳动号子节奏的童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的微型史诗。
在浙南沿海的苍南县,三首闽南童谣如时光碎片,拼贴出一方水土的生存密码。这些带着山海气息的民间歌谣,不仅是孩童的启蒙旋律,更是镌刻着地域文明的 “活态史书”。
《蒲城童谣》
《蒲城童谣》由《点脚歌》《一粒星》和《一亭二阁三牌坊》串联,“点脚(将),论盘,盘到梁山,七星八斗;戴宗穆弘,鸡贼马贼;双脚(将)并拢,左右一只(个)脚(将):跷起!”蒲城的童谣,是历史与文化的融合,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内容,将蒲城的抗倭历史、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筑文化等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在口口相传中,蒲城的童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后人能够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金乡卫城古貌》
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金乡卫是抗倭军事要塞之地,其驻军官兵都来自浙江北部和苏皖江淮一带,可想而知,他们相互间要说官话,又不断地与周边的当地方言接触和融合,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金乡话。
金乡童谣承载着抗倭将士的英勇记忆,在代代相传中沉淀为金乡人独特的精神印记,彰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悉,作为全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温州方言一直被网友戏称为“密码方言”。然而在温州方言里,又有许多分类。地处浙闽边界的苍南县就有闽南语、蛮话、瓯语、金乡语、畲话、蒲城话6种本地方言,250多首方言童谣。
“童谣声声传文脉,乡音袅袅润童心。”近年来,以《苍南童谣》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为契机,苍南奏响童谣文化传承创新的新篇章。以《苍南童谣》一书为根基,推动多形式主题创作百花齐放:从《六言谣》MV、童谣歌曲、音频,到纪录片、宣传片,再到绘本与美术(工艺美术)作品,全方位立体化的内容输出,让童谣之美触手可及。
苍南以数字赋能构建“童谣‘芯’生态”,上架浙里办APP与微信小程序,并在喜马拉雅APP上线6种方言的本土童谣音频240首,让群众耳畔常伴童谣“新声活”,让古老童谣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