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蚊子为何这么“毒”?多地疾控提醒当心这种传染病

  • 发布日期:2025-07-25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卫健局
  • 字体:[ ]

要说夏天最令人讨厌的东西,蚊子一定榜上有名。被叮咬后起包、发痒是小事,它们还是许多病原体的携带者。


其中俗称“花蚊子”的伊蚊最应引起人们警惕,因为它在吸食人体血液的同时,还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多种疾病。

 

  • 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23日,该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317例。


  •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月22日发布《预防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称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表示,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是怎么通过花蚊子传播的?又该如何预防?《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的证据。其传播途径如下:


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数天后进入唾液腺,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完成传播。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会有以下典型症状:


发热

体温可达到39°C甚至40°C以上,持续高烧不退,部分患者热退后可能再次发热(双峰热),整体发热期相对较短。


关节疼痛

呈游走性,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其中腕关节受压疼痛为典型特点。


皮疹

发病后2-5天,80%患者在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足底及面部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伴瘙痒。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顾金保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今年检测到的基孔肯雅热病毒,与往年相比确实发生了变化,变异后的病毒更容易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来传播。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虫媒传染病病毒传播媒介的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全球各地区人员不断流动,使本在南美洲、东南亚流行的基孔肯雅热病毒被传播至对其免疫力较差的地区人群,大家也没有一定的防范意识,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基孔肯雅热在今年夏天病例数上升。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为什么说花蚊子咬人最狠


人们常说花蚊子比普通蚊子更“毒”,对此,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官方微信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很难被打中

伊蚊飞行速度极快,可随心所欲地做悬停、前后滚翻、俯冲、急转弯等“高难度动作”,一般人很难用手打中它。


不论白昼都活动

其他蚊子大多昼伏夜出,而伊蚊白天也会出来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叮咬技术高超

很多蚊子会在人类耳边“嗡嗡”叫,但花蚊子只会静静地找到心仪部位直接下嘴,且攻击性非常强,可以隔着衣服咬人。


叮咬后反应强烈

因为它们敢在白天吸血,且食量大,吸血时间长,所以它们注入到人身体中的麻醉剂和防血凝因子也是最多的,叮咬的大包也最痛最痒。


不挑剔繁殖环境

伊蚊偏爱在一些偏潮湿、有雨水的环境生长和繁殖,尤其是在农村房前屋后的一些水沟、水缸、水盆等地,一只雌蚊产卵数可多达300-400粒不等。它们终身携带且传播病毒,可通过卵传递给后代。


花蚊子主要分布在哪?


伊蚊的特征是翅膀没有斑,但是身体有很多黑白花纹,相比较其他蚊子来说,有着极高的辨识度。我国主要的伊蚊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两者有以下共同点:


  • 都是伊蚊属的蚊子,喜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环境。

  • 都可以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热等疾病。

  • 卵的存活时间和孵化周期大致相同。

  • 叮咬人的频率都很高。


白纹伊蚊

分布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中南部,西至陕西宝鸡、西藏南部的辽阔地域。


白纹伊蚊与人们的活动时间基本一致,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叮咬的高峰时段。


其幼虫喜好洁净的水,社区内的树洞、石穴、积水轮胎,废弃的碗、盒,存接水的瓶瓶罐罐,丛生植物的叶腋等,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温床。


埃及伊蚊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边境地区等。


埃及伊蚊除了在早晨和近黄昏时有叮咬高峰外,整个白天都会活跃地吸血


与白纹伊蚊相比,埃及伊蚊与人类更为“亲近”,是典型的“家蚊”。它们主要栖息在室内外避风阴暗处,如水缸脚、碗柜背后、卧室床底、墙角、蚊帐及庭院内隐蔽处等,悬挂着的有汗渍的黑衣服,更受它们喜爱。


学一套“科学驱蚊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蚊媒传染病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罗学宏推荐了6个防蚊、驱蚊方法。

 

清除蚊虫滋生地


防蚊灭蚊的关键是减少蚊虫滋生场所,从源头上减少蚊虫数量。


  • 及时清理雨后积水,检查清理易储水的垃圾如玻璃瓶、空罐等;


  • 对于下雨时可贮水容器,应加盖或倒放,花盆底及花瓶里的水应至少每周清倒或更换一次;


  • 水渠内的垃圾及落叶应尽早清除,以防淤塞。


避蚊子所好,对症设防


家里如果有蚊虫,可针对屋内墙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后、桌脚下、楼梯间、水槽下、阴沟等喷洒杀虫剂;伊蚊最喜欢停在黑色衣服上,所以尽量在炎热的夏天穿颜色比较浅的衣服。


勤于清洁卫生


饭后碗筷不要直接丢入水槽便了事,未洗净的牛奶杯或者粘有面酱的盘子等,会招来更多蚊子,一定要及时清洗。


做好个人防护


在室外工作时应穿长袖长裤,或在皮肤上涂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觉可挂蚊帐、点蚊香,使用电蚊拍、捕蚊灯等物理方法防止蚊虫叮咬。

生命时报
,赞18


使用驱蚊产品


使用含有避蚊胺、避蚊酯或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产品,长时间有效。蚊香、杀虫气雾剂都能驱赶或杀灭蚊子,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即可。


留意身体状况


凡是疑似因为被蚊子叮咬而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