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高质量 生态环境高颜值 我县在实践中书写山海之间的“两山”答卷

  • 发布日期:2025-07-11
  • 浏览次数:
  • 来源:今日苍南
  • 字体:[ ]

无尽蓝绿,山海苍南。168 公里黄金海岸线与苍翠的五岱山峦相映成趣,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正书写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实践。从苍南海域的玻璃钢插杆掀起养殖革命,到五岱山茶园的栀子花茶串联起农旅融合链条,苍南以 “山海联动” 的创新路径,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构建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 “苍南模式”,为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站在赤溪镇南头村的海岸边,万根彩色玻璃钢插杆在海面上排列成整齐的矩阵,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粼粼波光。谁能想到,如今这片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海域,曾因传统毛竹养殖陷入 “高成本、低效益” 的困局。“过去一根 16 米的毛竹成本超过 130 元,每年都要更换,插杆拔杆的人工成本让养民不堪重负。” 赤溪镇农业渔业中心工作人员王美檀的话语中透着对传统养殖困境的感慨。毛竹在海水中易腐烂破裂,不仅将养殖区域局限在浅海地带,更因抗台能力薄弱,每逢台风季养民便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2021 年起,苍南以 “科技 + 生态” 为突破口,在赤溪镇规划建设玻璃钢插杆养殖区。这种可使用 8 到 10 年的新材料插杆,抗台能力显著提升 —— 去年台风过境时,毛竹养殖区倒伏成片,而玻璃钢插杆区域仅需重新系紧绳索,损失大幅降低。南头村委书记许开渺算了一笔实在账:“以前每根毛竹投入超过 100元,现在租用玻璃钢插杆每根仅 90 元租金,养民每亩节省数百元,村集体每年还能增收超 50 万元。” 如今,苍南已推广玻璃钢插杆养殖 2.1 万亩,占全县紫菜养殖面积的半壁江山,带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10 亿元,亩均增产达 15%。更意外的是,彩色插杆阵列意外成为 “网红打卡点”,推动南头村从单一养殖向 “观光 + 体验 + 销售” 转型。在 moji 咖啡屋带动下,养民家属摆摊增收,实现了从 “卖紫菜” 到 “卖风景” 的价值跃升。

在海域的创新实践之外,苍南山地也在演绎着生态转化的故事。五岱山茶园共富工坊里,一场关于栀子花与茶叶的跨界融合正在重塑山区经济形态。“以前栀子只卖果不卖花,现在一朵花能做出一杯茶,附加值翻了好几倍。” 共富工坊负责人许明坤手中的栀子花茶,背后是与温州科技学院郑生宏博士团队的深度合作。该团队多次深入茶园,从花与茶的配比、炒制工艺到成分分析反复试验,现在已形成初步生产标准。”

这场产学研合作源于对生态资源的深度挖掘。五岱山拥有优质茶叶产区,而栀子花作为本地特色植物,其花香与茶叶的结合存在天然优势。如今,研发团队正探索从栀子花纯露提取到文创包装设计的全产业链开发,“冷萃花茶”“花精油” 等高端产品的研发让一朵花的价值从观赏延伸至药用,让五岱山的“绿叶子”真正变成“金叶子”。

从碧海到青山,苍南的 “两山” 实践有着清晰的转化逻辑:以技术创新为支点,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政策保障为后盾。在海域养殖中,玻璃钢插杆技术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农业里,高校科研力量激活了特色资源的市场潜力。两者共同构成 “政策引导 + 技术赋能 + 农旅融合” 的苍南模式 —— 政府出台补贴政策推广新技术,高校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产业附加值,文旅融合拓展消费场景,形成生态资源到经济价值的闭环转化。

从 “靠海吃海” 到 “护海富海”,从 “守着青山” 到 “激活青山”,苍南以山海为纸、创新为笔,书写的不仅是生态与经济的协同答卷,更是一条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复制路径。当碧海之上的彩色插杆与青山之间的栀子花香交织成歌,“两山” 理论正在这片土地上转化为看得见的共富图景 ——2.1 万亩玻璃钢插杆撑起养民的 “钱袋子”,栀子花茶产业链带动山区农户增收,“政策引导 + 科技赋能 + 农旅融合” 的模式,正为全国县域提供着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苍南智慧。(记者 林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