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民政工作会议日前召开,我县作为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一组组扎实数据、一个个创新案例……展示了民政工作的苍南样板。
养老升级:
从“基础”迈向“幸福”
大力培育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成18个镇级居家照料中心、114个村社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还创新实施特困老人“一院供养”模式。如今“15分钟银发服务圈”基本实现,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为解决老年助餐难题,我县因地制宜构建“中央厨房、村社食堂、助餐点位”三级网络,年服务超百万人次。针对老年食堂公益与盈利难以平衡的困境,主动探索“社会餐厅运营、公益力量支持、爱心群众参与”等运营模式,超半数老年食堂实现盈利,让老年助餐服务既暖心又可持续。
深化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推出助洁、助医等十大社区养老特色场景,乡镇康养联合体实现全覆盖。我县还在全市首创幸福指数评定、“管理十二分”等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在安全、服务、管理上“三提升”。目前,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居全市第一,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救助提质:
从“被动”转向“主动”
联动县乡村“助联体”和21 个社会组织、146 家爱心企业,开展私人订制化特色帮扶,近5年为低收家庭提供就业岗位近4000个。同时,探索浙闽边“两市四县”社会救助协作机制,实现跨省救助“一地调查、跨省互认”,审批流程压缩80%以上。
在全省率先成立有独立编制、实体化运作的县级未保中心,深化省级“儿童福利+”融合式发展试点。打造全省首个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地方标准、全省首家“星星家庭-共富手工作坊”,“护童成长”项目更是在全国会议上介绍推广,为儿童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推动构建“1+18+N”联动救助机制(1个救助总站、18 个乡镇及N个临时救助服务端口),建成国家级标准救助站,打造全方位、广覆盖流浪救助服务网。
营善优化:
从“独奏”变为“合唱”
出台全国首个以优化“县域营善环境”、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将慈善行为与信用积分结合,推出信易贷、信易医等11类62项激励措施,营造“人人向善、人人为善”浓厚氛围。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近30万,每3个苍南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慈善力量蓬勃发展。
创新行善有伴、行善有果等招慈引善“五有”机制,设立县招慈引善基地,挖掘县内和省外慈善资源。成功引入省内外领军慈善专家10人,落地全省首单超2000万慈善信托,慈善捐赠总额超1.5亿元,慈善发展指数全市第二,慈善事业迈上新台阶。
打造“善行苍南”数字平台,全面归集全县2万余名低收群体数据和6大类11项慈善服务,通过需求画像、数据比对,实现慈善供需精准匹配。织密慈善网络,村级慈善工作站“三年规划、一年实现全覆盖”,并配套公益基金2500万余元,实现群众致困动态实时掌握、及时帮扶。(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