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渔镇以深化党群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实施阵地建设、服务升级、共治赋能“三个一”工程,着力构建“阵地有温度、服务有精度、组织有力度”的共治共享新格局,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驿站”和“幸福港湾”。
筑强红色阵地,打造服务中枢。按照“功能集约、服务多元、运行标准”原则,对全镇6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通过深化“四常两聚”机制(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聚人气、聚人心),整合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红色书吧、党员活动室等功能模块,形成集政务服务、文化传播、党群服务于一体的红色地标。推行“党员轮值制”,每日安排党员驻点服务,今年以来累计接待群众咨询600余人次,办结事项280余件,实现阵地从“物理空间”向“服务磁场”的质变。
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需求。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全链条响应机制,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诉求25条,形成“1+X”服务清单体系。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24支,常态化开展送餐上门、安全教育、红色观影、健康义诊等惠民行动,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针对老年人群体推出“银龄关怀”计划,提供上门送药、医保代办、家电维修等个性化服务10余次,已帮助63位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凝聚治理合力,激发共治活力。实施“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构建“党支部+网格+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通过“亮身份·践承诺”行动推动25名党员骨干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中开展先锋示范。培育“渔嫂志愿团”“枫叶公益服务中心”等特色自治组织,选拔业务骨干、后备干部负责阵地日常管理运行服务。深化“村企合作、村民参与”模式,建设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4家,吸纳约7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带动户均年增收2.5万元,实现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大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