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 服用维C美白不成反伤身?医生:这些药物易引起肾结石→

  • 发布日期:2025-04-27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卫健局
  • 字体:[ ]
哪些药物可能成为结石“推手”?


1. 抗感染类药物

  •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柳氮磺吡啶等,其代谢产物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液中易形成结晶,连续使用7天约30%患者尿液中可检出结晶,若患者饮水不足,结晶沉积于肾小管或集合管,就会形成结石。

  • 喹诺酮类:像环丙沙星,与钙、镁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复合物,当出现脱水状况,或者尿液的pH值高于7.3时,尤其是药物的剂量超过1000mg的情况下,就容易引发晶体尿。反之,当尿液的pH值低于6.8时,晶体尿发生率明显下降。

  • 头孢曲松钠:通过钙离子螯合作用,生成头孢曲松钙盐结晶,儿童患者更需警惕,用药期间应避免同时补钙。

2. 维生素类

  • 维生素C:在人体内转化为草酸,致使尿液中草酸的排泄量上升,每日摄入超过1000毫克时,约40%会转化为草酸,长期过量服用会增加草酸钙结石的发病风险。

  • 维生素D:过量补充会促进肠道钙吸收,每日摄入大于4000IU可致钙尿症,促进钙盐沉积,进而形成含钙结石。

3. 利尿剂

如速尿、氨苯蝶啶、氢氯噻嗪等,常用于治疗水肿和高血压,通过抑制钙重吸收引起尿钙排泄增加,造成高钙尿。

4. 抗逆转录病毒药(蛋白酶抑制剂)

如茚地那韦、替诺福韦等,茚地那韦引起结石的发生率大约在3%~22%之间。由于该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在肾脏内沉积,并可能对肾小管造成损伤。临床研究发现,在患者出现脱水状况或者尿液pH值超过6.5时,结石的发生风险会显著上升,此时结石结晶析出的概率可高达56%。相反,当尿液pH值低于5.5时,结石晶体被检测出的概率则为22%。



哪些人群需特别警惕?


除了药物本身的特点外,一些人体因素和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药源性结石的发病风险。


  • 饮水量不足:每日饮水量少于1500毫升,会使尿液浓缩,尿液中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升高,从而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长期不活动会导致骨骼中的钙盐大量释放进入血液,进而使尿钙排泄增加,同时也会使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滞留时间延长,促进结石的形成。

  • 泌尿系统解剖异常: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尿液滞留,为结石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 代谢性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使尿钙排泄增多,增加结石的发病风险。

  • 既往结石病史: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当再次服用可能导致结石形成的药物时,更需格外警惕。


出现这些症状,当心结石来“敲门”


药源性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


  • 突发腰部绞痛伴血尿:当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刺激尿路黏膜时,会引起突发性的腰部绞痛,同时可能伴有血尿。

  • 排尿时排出细沙样物质:如果在排尿过程中发现有细沙样物质排出,这很可能是小的结石或结晶。

  • 反复尿路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当泌尿系统存在结石时,结石表面容易滋生细菌,成为感染的“温床”。此时如果出现反复的尿路感染,且经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是否存在结石的可能。



如何防范药源性结石?


1. 科学用药

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维C每日摄入量不超过1000mg;警惕药物联用风险(如维生素D+噻嗪类利尿剂);用药期间暂停补钙(头孢曲松钠使用者尤需注意)。

2. 充足饮水

每日饮水2.5~3L,尿量>2000ml,尿液颜色呈淡黄色;夜间适量饮水防尿液浓缩。

3. 合理补钙

每日钙摄入800~1000mg,优先食补;进餐时服用钙片,钙在小肠与草酸结合成草酸钙,经粪便排出,减少草酸吸收,降低尿液中草酸浓度;避免空腹补钙。

4. 饮食调整

限高草酸食物(菠菜焯水去草酸);控高嘌呤饮食(海鲜、肉汤适量);维持尿液pH值平衡,尿酸结石患者适当碱化。

5. 精准预防+定期检查

结石成分分析指导预防(红外光谱技术);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结石药物的人群以及高风险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肾功能、泌尿系超声检查,同时检测尿常规,关注尿液中的结晶、pH值等变化情况。高风险人群每年可进行一次代谢评估,如检测24小时尿钙、尿酸、草酸等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结石问题,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来源:广州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