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产能200吨!苍南这家企业正用废弃秸秆生产电池负极材料。可能你手中的电子产品、家里的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就用了他们的技术。
今年年初,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多孔碳生产线试生产,成功利用农作物秸秆提取的木质素制备硅碳负极用多孔碳。目前,该公司正在优化生产线,为全面量产做准备。
近日,记者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生产线正在进行木质素的碳化作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依托生物炼制技术,这条生产线可以实现从芦苇秸秆中工业化提取高纯木质素,并以此为原料研发生产木质素基电池负极材料,变废为宝。
“利用生物技术,将生物质转化成各类生物基产品,被称作生物炼制。生物质是地球上唯一的可再生高分子有机物质,通过生物炼制制造现代材料,具备绿色环保特征,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该公司聚焦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其木质素前驱体制备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碳含量高、孔道可塑性强、粒径均一等优势,性能指标全面领先市面同类产品,成功突破硅碳负极碳骨架技术瓶颈。再加上结合木质素原料成本优势,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吨芦苇秸秆可以产出半吨聚乳酸和半吨木质素。木质素进一步转化而成的多孔碳,是生产硅碳负极的重要材料,将被用于高端动力电池及高端3C消费类电池,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这些产品,都得用到这一材料。”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并在苍南设立汉禾生物新材料研发总部,拥有电池负极材料、生物树脂及复合材料、生物塑料等研发部门。其中,生物树脂及复合材料研发成果于2024年实现产业化,主要应用于风电风机叶片、手机后盖等领域的复合材料。2024年产值超1800万元。
目前,该公司年产1000吨多孔碳生产线一期产能200吨,计划2025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2026年产能扩张后产值将突破亿元,持续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优质材料解决方案。
“未来的3-5年,我们还将打造首条万吨级的多孔碳,甚至于硅碳负极的生产线,把新一代的电池负极材料产品生产基地在苍南建设起来,成为全国头部的新一代先进负极材料的生产企业,为苍南新能源产业链的打造作出贡献。”董事长桑涛表示。(记者 吴银林 吴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