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刊发研究显示:
2018年,我国2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约50万例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空腹血糖升高,其中东北地区居民所占比例最大。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新研究,教你科学稳住血糖。
“黑辽吉”居民血糖易失控
「空腹血糖」指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测得的血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总体血糖状态,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
研究团队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约79万名2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分析,通过监测其空腹血糖及全国2010~2018年省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数据发现:
男性空腹血糖水平从5.7毫摩尔/升增至5.9毫摩尔/升,女性从5.6毫摩尔/升增至5.8毫摩尔/升,所有省份高空腹血糖相关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均有所增加。 其中,东北地区居民空腹血糖升高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年死亡率最高,达到每10万人66.87例,黑龙江、辽宁、吉林分列各省市前三位,东南部地区病例则最少。
张金苹表示,东北寒冷地区居民血糖控制水平相对于南方居民的确要差一些。
// 2023年发表的《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我国寒冷地区具有冬季气温低、温差大、寒潮多、降雪频等特点,叠加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容易促进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9个寒地省份糖尿病患病率为11.53%,高于非寒地和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寒地不同区域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明显,高纬度寒地患病率较高,较低纬度寒地患病率低。
张金苹介绍,在日常门诊中也发现不少患者是东北地区居民,因病情严重前来就诊,血糖控制整体较差,周围神经病变已经比较严重,甚至出现糖尿病足、眼底病变、心脏病等。
方红娟表示,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毫摩尔/升,如果在6.1~7毫摩尔/升之间就属于糖尿病前期。多国研究提示,空腹血糖超过5.6毫摩尔/升就要警惕可能存在糖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触发两种后果
1. 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2. 可能增加微血管并发症、癌症、心衰、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东北地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而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很多人处于糖前期甚至已经跨过危险线而不自知,血糖长期失控,将引发全身危机,因此必须及早重视和干预。
生活方式影响大
两位专家分析,东北地区居民之所以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排除一些遗传因素,主要和几个因素有关。
! 气温低
张金苹表示,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深秋、初春气温低,寒冷刺激会降低人体棕色脂肪代谢活性,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糖调节机制“失灵”。
此外,北方特别是东北高纬度地区冬季日照时间短,居民因天气寒冷晒太阳的时间相对较短,会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加重胰岛素抵抗。
方红娟提醒,气温低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可能导致应激性血糖升高,长期反复感染会损害胰岛功能。
! 不爱动
天寒地冻大大降低了人们外出活动的积极性,不少东北居民还有足不出户的“猫冬”习惯。
运动量减少、能量消耗不足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
! 多肥胖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超重率和肥胖率存在地域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
空腹血糖主要来源于肝糖原分解,而肥胖人群的肝脏对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反应减弱,这是导致很多东北居民空腹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
! 重口味
方红娟表示,寒冷环境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高盐、高脂、高糖饮食,觉得这样才够味儿,烹饪方式也偏爱油炸、爆炒。
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间接影响糖代谢;高脂饮食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东北地区居民饮食多肉少菜,容易引发肠道菌群失衡,造成糖代谢紊乱;过度摄入高糖饮食,会使超负荷的糖以脂肪形式囤积在体内,从而引发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 主食多
在东北地区居民的三餐中,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占据主导地位,一顿不吃就会觉得空虚。
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如果晚餐主食摄入过多,且餐后未进行足够的运动消耗,可能导致夜间血糖持续偏高,进而影响次日空腹血糖。
! 酒量大
无论摆宴席还是家常用餐,东北人都喜欢喝上两口,不仅能调节气氛还能抵御寒冷。
但长期酗酒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加重血糖代谢紊乱,加速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进程。
! 脾气急
从影视作品里幽默的东北人形象,到红遍全国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大家看到了东北人鲜明的性格特征:豪爽、不拘小节。
但相对来说,东北人遇事也更易急躁,情绪波动可能影响激素分泌,导致血糖水平异常。
方红娟提醒,如果血糖升高未及时干预,可能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此时若还不及时控制,容易引起诸多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壁损伤、狭窄,诱发冠状动脉硬化,乃至心梗等危险事件。
好习惯让血糖不越界
虽然东北地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但只要能逐渐改变生活方式,就能将血糖控制在安全线内。
张金苹表示,尤其是糖前期人群,处于病情可逆期,如果经过严格的饮食、运动控制,血糖有望恢复正常,否则将可能进展为糖尿病。
常监测
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
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
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糖尿病患者
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制订监测频率,病情稳定者可一两周测一次指尖血糖。
血糖控制不佳者要增加频率,可能1~2天测一次,同时每3个月筛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血糖的整体控制情况。
管住嘴
东北地区居民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
要少吃
适当多吃
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蛋白质会延缓血糖升高。做菜时,少用红烧、油炸、糖拌、勾芡等烹调方式,应以蒸煮为主。
迈开腿
不要以天冷为借口减少运动量,建议每周坚持运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如果天气太冷可在室内运动,比如使用跑步机,或打太极拳、八段锦、静蹲、平板支撑等都有助控制体重和血糖。
控饮酒
酒精容易加重血糖代谢紊乱,因此戒酒和限酒越早越好。如果实在推脱不了,要限制饮用量。
成年人一天最大酒精摄入量不要超过15克,相当于450毫升啤酒(酒精度数4%),150毫升葡萄酒(12%),50毫升白酒(38%),30毫升高度白酒(52%)。
糖友饮酒前后最好都测一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波动。▲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