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168公里海岸线、扼守大渔湾核心海域的苍南县,是“中国紫菜之乡”,也是海上风电、低空经济等新兴海洋产业高地。随着多业态集聚,传统“平面分割”海域管理难适配需求。自《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出台后,苍南县以浙江省技术规范为指引,完成5起立体确权项目审批,推动海域管理从“二维划分”向“三维利用”跨越。
政策落地:借“规范之尺”破“用海之困”
苍南一面有6.38万亩养殖塘承载1502户养殖户生计,一面是华能苍南4号海上风电场等项目用海需求,空间重叠、权益交叉曾是瓶颈。大渔湾养殖海域因权属模糊纠纷不断,风电与海底管线布局受影响,传统模式难兼顾“保民生”与“促发展”。
苍南以浙江省《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宗海界定技术规范》为依据,融合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改革。针对新能源、渔业养殖等四类场景推进分层确权,划分水面、水体等垂直空间层,厘清权益边界,探索“省级规范+地方特色改革”模式破解“项目争海”难题。
实践深耕:依“多域案例”显“立体效能”
新能源领域,华润苍南1号海上风电项目73台风机年发电量可满足全县家庭超一年用电需求。当地对项目海底电缆实施立体分层设权,明确用海空间层为底土,划定立体范围,避开养殖设施且预留空间。项目年输数十亿千瓦时清洁能源,458.29公顷海域实现“一海两用”。
水利防护领域,海塘安澜工程(南片海塘)等4条海塘的确权极具代表性。批准霞关海塘3.38公顷海域作为透水式框架用海,同时设立0.18公顷立体分层设权用海,明确空间范围,保障海塘功能且高效利用水面空间。
成效凸显:从“空间集约”到“治理升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苍南已通过立体设权盘活海域空间超300公顷。华润苍南1号项目节约传统平面用海面积近389公顷,为后续15个省级重大海洋经济项目预留空间。
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升级。苍南建立覆盖“水面-水体-海底-空域”的全维度监管体系,接入“智慧海洋”平台实现可视化管理。自实践以来,5个项目均未发生权属争议,海域管理向“精准化立体治理”转变。
展望未来:以“立体用海”拓“蓝色空间”
苍南的实践是基层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也是转型的关键抓手。下一步将扩大覆盖领域,探索“风电+旅游+养殖”三位一体模式;完善技术支撑,深化“智慧海洋”平台应用,构建三维海籍信息管理系统。
如今,大渔湾紫菜茁壮生长,风电机组迎风转动,苍南这片“垂直唤醒”的海域,正以立体分层设权实践,让海洋空间绽放多重价值,为县域向海图强写下注脚。(蓝莹 蔡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