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检出率越来越高。不少人将这类疾病形象地称为“块”,中医认为其形成与“痰”有关。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解释痰生结节的过程,并教你顺气祛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崔云表示,中医学认为,痰是一种病理产物。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欲所伤,或肾阳不足、肾阴亏耗,都会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肺、脾、肾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若它们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障碍,导致水津停滞,聚湿而生痰。
痰形成之后,可随气升降流行,内达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痰停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若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这属于“有形之痰”,能被排出体外;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未被排出的痰液,被称为“无形之痰”:
- 痰在经络筋骨,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发生在肌肉、筋膜、血管、神经等部位的化脓性疾病)等;
- 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河北省名中医、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葛建立表示,中医认为,结节属于中医“癥(zhēng)结”范畴,其形成与气滞、痰凝、血瘀有关,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如果饮食伤脾、色欲伤肾,使脾肾两虚,津液运行失常,津凝为痰,或因情志不畅,使肝气不舒,日久肝郁气滞,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瘀血痰浊相互胶结,就会形成结节。
葛建立表示,应根据结节的不同部位和经脉循行以及临床症状辨证加减,如:
属于中医“瘿病”,在颈前结喉两侧,属任脉所主,亦为督脉的分支,而任督二脉皆系于肝肾。故治疗时,除了消癥散结,还要注意调补肝肾。
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但与肾经、冲任二脉也有联系,所以结节常伴有疼痛和月经不调等,治疗既要消癥散结,又要兼顾疏肝和胃、补肾调经。
部位在肺,肺主宣发,所以消癥散结的同时还要宣肺理气等。
对于有结节的人群,发现结节,应该请医生先评估。身上长了结节,如何控制其生长、不再出现新结节,中医药主动干预有时是必要的。
没有结节的人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预防结节的发生。少吃高脂肪、辛辣以及腌制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含碘量高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虾、海带、紫菜、蔬果等。
生活有规律,避免熬夜、劳累。同时适度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远离各种辐射,避免长期接触化学性物质,做好大气污染及烟尘防护。
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世彪表示,产生痰的原因很多,但随气病而生者更多。临证中遇到痰饮之病,顺气是治疗的关键一环。
顺气就是通畅气机,使机体气机壅滞的症状改善,令痰饮随气运行而消散排出。
表现: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多见于肺气肿、阻塞性肺病等患者
脾主升运化精微,若脾胃气滞,升运失调,精微不行,留而化痰。
建议:宜用顺气化痰汤、平陈汤或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平胃丸等理气健脾以消痰。
肝气郁滞亦可致痰凝,导致气机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气结,逆于咽喉。
表现: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多见于慢性咽炎患者。
建议:宜用半夏厚朴汤,或中成药逍遥丸和清喉咽颗粒等理气宣肺、降逆祛痰。
建议:宜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等,方用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等降肺气以强攻涎。
痰阻中焦,多表现为胸闷、恶心、呕吐,多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