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与血瘀症

  • 发布日期:2024-08-23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卫健局
  • 字体:[ ]
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缓慢、血流不畅,并由此导致组织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病症,称血瘀症,它实际上是中医临床的一个证候(中医的“症”是对某一疾病临床表现的概称,而“证”相当于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有“同病异证”及“异病同证”之说)。


血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血瘀症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的主要中医病证。


血瘀症有什么临床表现及后果?


缺血缺氧

临床上常见的口唇、指趾紫绀,肢体发冷等都与缺血缺氧有关,为血循环不良引起,从中医角度看就是血瘀证。


疼痛

中医认为“血能载气”,“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血瘀者血流缓慢,血脉“不通则痛”。主要表现为心绞痛、下肢(活动后)疼痛、或胃肠道瘀血而胃痛、腹痛等。


功能不足

组织脏器因血瘀而缺氧,“血不载气”必致气虚。长期气虚、血瘀、缺氧必然导致器官功能低下,病者常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微,抵抗力弱,严重者达器官功能衰竭。


血栓事件

血流缓慢瘀滞,极易凝结形成血栓,是造成脑梗塞、心肌梗塞及其他栓塞事件(如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血瘀症怎样诊断?


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中医临证可见唇甲青紫,舌质瘀暗,脉沉、细、涩,血液化验可见血凝指标异常、血粘滞度增加等即可诊断。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血瘀症?


1

长期卧床

由于肢体活动少,血流不畅,长期卧床者极易出现血瘀而形成血栓,常见于高龄虚弱,老年肺炎、心衰,骨折,甚至分娩卧床等。


2

长时间不动

如坐国际航班(可达十几小时)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动或少动,容易血液瘀滞形成静脉血栓。


3

气虚者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流缓慢而瘀(称气虚血瘀),常见于心衰、贫血、年老瘦弱多病者。


4

气滞者

气行不畅不能有效推动血行亦血瘀(称气滞血瘀)。表现为胸胁脘腹之胀闷、疼痛、痞满不适等,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饮食失调等有关。


5

疾病因素

严重的血脂、血糖升高是引起血液粘稠的最常见疾病;肺心病及高原生活者,长期慢性缺氧下红细胞过度增多;脱水(如严重腹泻、烧伤、大剂量利尿),血液浓缩;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等均有大量血液成分增生,使血液粘稠。


血瘀症怎么治疗?


西医方法

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常用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吡加群、利伐沙斑等。


中医方法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有大批中药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以丹参、三七为代表。复方丹参滴丸就是以丹参、三七为主药研制而成的。


据2016年版《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介绍,该药的药理作用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氧耗,保护心肌细胞;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微循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障碍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血瘀症怎么预防?


戒烟

吸烟会导致血瘀。烟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了氧气的运输使机体缺氧;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均导致血液粘稠。


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

血脂、血糖过高,不但会促进动脉硬化形成,还会导致血液黏稠,血行缓慢,出现各种瘀血症状。


补充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血液中80%以上都是水,如果身体缺水血液就会浓缩,造成血液粘稠。因此,养成喝水的习惯,及时补充水分十分重要。多喝水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增加尿液,加快血液中代谢废物的排泄。

加强运动

运动可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及脂肪,加速机体代谢;运动使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黑木耳

黑木耳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可抗凝血、防血栓形成,常食有益。

治疗药物

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血瘀症的治疗,是中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之一。

总之,血瘀症临床十分常见,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键。补气、行气、活血是中医治疗血瘀症的根本大法。预防血瘀症最好的措施是生活干预,也可适量配以药物调理,相得益彰。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