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9047/2024-99863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县市场监管局 |
生成日期 | 2024-07-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省市助企惠民“十件实事”,以“1630”工作体系为抓手,统筹打好“强改革、促发展、保平安、维秩序、夯基础”组合拳。“十件实事”75项指标已有45项指标完成率≥100%,7项省市县民生实事项目进度均在70%以上,总体超市平均进度;查处案件884起,罚没款金额545.91万元;质量提升强企行动获省市监局章一文副局长批示肯定,餐饮“三色”监管有关做法得到了张文杰市长综合批示肯定,行政执法队获评2023年全省药品稽查执法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省市场监管系统重大案件处置集体三等功,苍南紫菜地理标志“质押融资+保险”模式入选省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典型案例,注册商标专用权等5起相关案件入选省市典型案例;争取到循环经济标准化国家级试点1个,全省商品市场增值化服务改革等省级试点6个,“企业码+监管执法”等市级试点4个;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一物一码增值应用、紫菜地理标志融合产业标准化改革等工作列入县委改革攻坚突破项目。
一、今年以来主要工作成效
(一)系统推进,打造十件实事“苍南样板”。以助企惠民“十件实事”为抓手,从“助企、惠民、提效”三个维度,细化完善30项具体目标任务和61项责任清单,建立实事项目党委交办制,明确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科室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按月度分解任务,并纳入对科室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可见、可及、可感、可检验的举措,系统推进“十件实事”工作,探索打造具有苍南特色、苍南经验的示范样板。截至目前,省市市场监管助企惠民“十件实事”89项量化指标任务中,苍南局承接的75项指标进展有序,整体呈现“高开高走、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如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新增物联感知技术应用电梯等45项指标已提前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投诉举报改革、无忧乘梯等实事项目获得省市局肯定,“触发式”监管模式应用、化妆品电商直播监管在温州政务信息每日要情刊发,县决咨委特邀委员浙大经济学柯荣住教授及其团队对我局平台经济建设相关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予以充分肯定。
(二)温暖营商,厚植经营主体成长沃土。全力推进个体工商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增值化改革,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力军”,打造“温暖营商”苍南市监品牌。一是深化“企业码”增值服务。承接全市“企业码+执法监管”试点,推动实现执法文书“码”上精准推送,同时,定制式、个性化推送问题整改操作指南、合规指导建议等,进一步拓展延伸“入市第一课”服务内涵。目前已完成方案制定、企业码接口对接,并正在加快开展扫码工具改造、流程改造等功能开发。二是谋实“市场监管+”文章。联合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惠享贷”等金融产品,促进个体工商户融资增量扩面、提质降价。针对“名特优新”“先进(最美)”等个体工商户,给予最高2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及利率优惠。今年以来,累计支持“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42户、发放贷款1380万元,新发放个体工商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护航个体工商户“走得稳”“行得远”“做得强”。三是优化消费投诉处置。针对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乱象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破坏市场生态等问题,联合法院、检察院等6部门出台依法规制恶意“维权”行为实施意见,明确12种恶意“维权”行为甄别标准和认定程序,健全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置工作规范、诉案衔接闭环管理等制度机制,构建立体式投诉举报治理体系。在全市率先开发上线投诉举报数据分析运用系统,融合12315、民呼我为、应急联动等平台多项数据,构建覆盖投诉人基础数据、文本格式化指数等17个维度85个分项的指标体系和动态数据集,建成恶意“维权”人员大数据画像系统,同时融合投诉举报风险预警、经营合规指导、行业健康体检分析等模块,不断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截至目前,已分类制定重点人员(职业索赔)、企业、问题、区域四张清单,对3200名人员、52家企业等实行重点监测。实施改革以来,同期投诉高增长态势得到明显遏制。2024年1-6月,共受理投诉件3927件,同比增长仅为0.67%,远低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
(三)多维发力,主动融入“大县大城”行动。坚持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将市场监管工作融入到“大县大城 五城联建”行动中,积极展现苍南市监担当作为。一是改革攻坚谋突破。建立完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探索肉燕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及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绿色直播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及GM2D一物一码相关技术在数字供应链中的增值应用,着力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保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二是市场秩序强保障。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全过程公正高效集成监管等工作。承接省地理标志富农改“苍南紫菜”地理标志融合产业标准化发展试点项目,新注册“苍南紫菜”图形集体商标1枚,“苍南红茶”“苍南藻溪猪油渣”“苍南虾皮”“炎亭梭子蟹”“苍南番茄”等集体商标均已申报注册。高位推动双随机监管工作,制定《跨部门联合双随机全年工作计划》,截至目前全县双随机检查次数3220次,其中跨部门检查次数2643次,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69.3%、双随机抽查户次占比86.2%。三是放心消费惠民生。深度融合“放心消费惠民”“无尽蓝绿·山海苍南”行动,以168黄金海岸线、玉苍山等景区为重点,一体推进“标杆示范引领、维权提质增效、强化监管服务”,打造“市场监管在身边”放心消费品牌,不断提升苍南文旅产业竞争力和美誉度。
(三)联动推进,质量发展赋能产业蝶变。一是创新质量工作。联动推进质量强县、质量强链、质量强企行动,探索高位推动党委质量督察工作,积极开展针织产业全国质量品牌提升,迭代升级塑料包装制品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天信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温州市质量管理创新奖,“品字标浙江农产”认证实现了零的突破,苍南全域质量提升强企行动获省市监局领导批示肯定。二是深化标准引领。以苍南县望里镇废环旧纺织品循利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为契机,通过“标准化+节能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苍南废旧纺织品循环经济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已参与修订强制性国家标准1项、浙江省地方标准2项,主导制定浙纺标团体标准2项,申报研制各类标准15项,搭建标准化信息平台并收录再生棉纺领域相关标准180余项。5月份国标委标准技术司徐长兴司长于宁波宁海主持召开了标准引领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低碳转型提升座谈会,并就推动苍南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6月份,苍南在全省检测认证助力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三是赋能特色产业。推进肉燕作坊标准化提升、肉燕园区规范化建设,制定《肉燕行业性信用建设指引》,建设“浙里市监瓯越服务站”,提升合规经营能力;同时通过“政府公共仓”溯源增值应用及GM2D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专属销售渠道,打造多元业态深度融合销售模式。出台《苍南县针织品电商产业“繁星工程”方案》,持续迭代优化直播电商监管与服务平台,打造本地特产特色打造“直播+”场景,拓展“助网通”电商智能健康体检服务场景,激发产业新质生产力,精准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四)固本拓新,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聚焦市场监管领域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探索建立触发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三位一体的新型监管模式,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协同性、靶向性。一是触发监管。以“无事不扰企、执法触发式”为原则,围绕电梯本体安全、使用安全、维保安全、救援安全,梳理电梯“困人事件”“初检合格率”“物联网在线率”三张清单响应机制,建立“电子封条”、维保人员信用和信息一体化综合处置平台等多维监测模式,完善“三高”电梯执法检查、电梯低价低质维保整治、完善应急救援处置等综合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群众乘梯无忧。目前全县49家电梯维保单位、2050家电梯使用单位、6942台在用电梯已全覆盖纳入监管。“触发式”监管实施以来,电梯扫码检测率、电梯隐患排查治理率等5项指标均达100%,稳居全市前列;电梯困人事件发生频率明显降低,日均电梯困人率1.95次每万台,同比下降12%;物联网在线率93.2%排名全市第一;电梯初检合格率99.67%,同比增长15.9%。今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电梯违法行为15起,罚没款金额34万元,《电梯质量安全触发式监管模式护航乘梯无忧》获温州政务信息录用刊发。二是信用监管。探索建立餐饮业“信用+”三色动态监管机制,制定“红黄绿”三色赋色规则和动态监管循环规则,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分级自动判定、任务自动派发、数据自动闭环等功能。上线数智健康证监管应用场景,打通卫健部门健康证数据,破解基层健康证监管低效顽疾,实施半年以来已分流活跃主体5596家,标记清退主体1937家、停业主体984家,累计派发循环检查任务近1.4万条。制定《肉燕行业性信用建设指引》,推动肉燕生产单位各环节信用管理,对肉燕作坊进行“红、黄、绿”评级,提升合规经营能力和信用管理水平。结合全县社会信用体系试点农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率全省之先出台《生鲜灯整治工作操作参考(试行)》,为“生鲜灯”整治工作提供执法支撑。积极联合检察院等多部门开展生鲜灯整治,做出全市首起生鲜灯案件处罚,截至目前立案5起,罚没款2.55万元。三是智慧监管。与市局化妆品监管处协同推进化妆品网络经营信息智能监测与研判工作,建设温州市化妆品直播电商监测中心,建立化妆品直播电商行为监测、研判、预警、处置等运行制度,目前,已梳理全市直播主体名单356家,建立93个监测模型雏形并启动试运行,化妆品直播电商监管相关做法被温州市政务信息录用刊发,药品平安智治工作被省药监局专刊录用刊发。同时不断推进药械化信用评级等自建平台与苍南“数字门牌”系统、检察院执法一类事平台、纪委万人评议短信平台等系统深度对接、互联互通,实现县域执法对象精准定位、执法任务个性操作、执法行为自动备案、执法结果实时同步,持续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五)唯实惟先,强化重点领域执法打击。以“保民生、促发展”为出发点,持续推进“铁拳”“亮剑”系列执法行动,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半年以来,查处案件884起,罚没款金额545.91万元,其中大要案153起,移送案件21起。一是聚焦医美行业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制定《“品质生活·美在苍南”医疗美容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聚集社会关注高、投诉举报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美药械化类产品,严打医疗美容行业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查处医疗美容类案件49起,罚没款57.82万元。二是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全链条违法打击。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对印刷行业制假源头进行全方位排查,严厉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查处知识产权类案件40起,罚没款79.8312万元,其中大要案36起,移送案件12起。三是聚焦市监安全领域,开展重点执法监管。突出“保安全”主题,严厉查处工业产品、食品和特种设备等“两品一特”领域违法案件。截至目前共查处质量类案件56起,自行加装、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件55起,车辆检测机构出具不实检验检测报告案件4起,食品类案件417起,药械化案件54起,特种设备类案件41起,其中违法使用电梯案件15起。
(六)精准发力,强化市监三支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三支队伍”建设要求,围绕构建市场监管干部人才队伍、知识产权、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和个体劳动者、平台经济劳动者队伍以及广告人才、商品市场企业家、食品行业从业者等队伍建设,精准发力、精心培育、精确赋能。一是以实战练兵为重点,打造市场监管高素质干部队伍。健全“干中学、学中干”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分层分类开展多元学训活动,着力打造一支能堪当重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人才队伍,为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二是以企业三服务为载体,助力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为浙江圣吗哪食品有限公司设立驻企服务员,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遇到各类问题;针对浙江辉肽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百菲乳业生产许可问题,积极邀请技术专家评审、制定审查方案,弥补政策空白;联合温州食品研究所开展熟肉制品过程微生物监控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帮扶;动员企业参加首席质量官培训,积极培育企业首席质量官,壮大企业高层次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队伍。三是以“入市第一课”为依托,助力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发布《入市触网指引手册》,为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依托职业中等学校等平台,推广“互联网+”培训方式,为电商、农产品种植等多个工种推出“送教下乡”“回炉培训”等特色创业培训服务。推进即时配送企业电动自行车隐患整治,强化配送人员使用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全县共涉及美团、饿了么两个平台,4家骑手代理商,9个站点,召开集中行政约谈会1次,安全培训1次,主体责任落实承诺书签订率100%。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全力做好食安国创迎检工作。高站位、高标准做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迎检工作,对照验收标准要求,扎实细致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综合运用“双强双争”、等载体,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推动落实,力争在检查中不失分、得高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二是奋力交出十件实事高分答卷。把助企惠民“十件实事”任务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领衔负责、专题研究、定期盘点、跟踪督查、监督评价”的实事项目清单交办机制,坚持比进度、拼质量、求实效,力争各项指标领任务全面领跑,工作成效“可见、可及、可感、可检验”。
三是努力打造改革创新标志成果。以国家、省市试点工作为牵引,着力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直播+”赋能实体经济等方面先行示范,努力打造更多改革标志性成果,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贡献市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