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9060/2024-102129 | ||
组配分类 | 规划信息 | 发布机构 | 马站镇 |
生成日期 | 2024-06-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一)调结构、补短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面夯实片区平台建设基础。紧密衔接马站镇总规、控规,推动马站片区重大交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规划的落地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抓手,按照多规融合要求,加快优化马站未来发展布局,大力推进228国道(含核电连接线)、168黄金海岸线、苍泰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施工以及326省道前期工作,以专班形式确保蒲峰村和霞峰村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成效,稳步推进马站法庭、农商行大楼、C-13等地块建设工作。深入融合“三镇一乡”整体发展,充分利用渔寮(蒲城)景区详规、168黄金海岸详规等重大旅游开发规划获批、沿浦绿能小镇列入省级重点平台建设、霞关港矿地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带来的政策红利。
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改善、农业新业态发展、农民资产增值等工作。持续推进西屿村等5村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结合旱改水、土地复垦、耕地提升、用地指标等年度工作任务及村庄居住、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偏远山区村,进一步谋划全域整治项目,力争打造全域整治省级示范。优化山区村产业布局,挖掘山区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零散分布的建设用地资源,为二产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种养业规模化发展。
全面突出龙头产业引领作用。建立“一核两带三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对番茄、葡萄、四季柚、农业种苗等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生产道路、管理用房,农用大棚等基础配套进行提升,打造228国道、232省道两条番茄产业示范带及南亚热带精品采摘园,提升龙头企业的整体形象和辐射带动作用。把握核电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三澳核电和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产能转化,深层次挖掘核电关联产业发展潜力,坚持生态核电与地方融合发展理念,深化与中广核等优质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核关联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二)谋项目、深改革,构建产城融合新格局
坚持项目为王,推动建设实施。重点盯引高新技术产业,深度整合山海协作、田园综合体等重大平台,始终树牢“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的理念,抢工期、抢进度,拼速度、拼落地,持续招引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服务好“温商回归”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天丰园项目建设进度,打造苍南南部高端商业综合体。坚持以园区平台为支撑,带动产品生产、加工研发、营销服务等要素聚集,推动全产业链整合、全价值链提升,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坚持以示范创建为抓手,自我加压,倒排工期,凝聚力量,克服困难,奋楫扬帆争示范,不断提升镇域综合实力。
坚持敢为人先,推动改革走深。以浙江省两个先行区为载体,充分用好数字化改革成果,实现数据全域流动、集成突破,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重点领域要素配置改革攻坚,推动资源优势向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集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民生的水平。做大做强未来乡村基层治理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社会基层治理示范区。大力推广“折股量化”“强村公司”等创新模式,加快推动“共富工坊”村村全覆盖,全面消除年总收入35万元以下和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积极对接上级有关部门,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大抓快干,推动投资提质。坚持从盯引谋划、要素保障和营商服务等方面入手,强力保障“三服务”工作落实,主动开展上门服务、跟踪协办和驻点联络等工作,重点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痛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积极对接企业困难和诉求,着重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业务合作等方面的公平待遇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项目业主实际困难。紧盯项目时间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三)重要素、抓建设,激活招商引资新驱动
紧盯“人才”引领驱动。善用高能级平台人才集聚效应,强化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等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作用,设立人才工作室,为专家学者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加速推进与中核五公司的高技人才培养合作,通过“校企共育”开设订单班,补齐未来5年近5000人的高技人才缺口,提升苍南籍学生在苍就业率,多措并举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贯通“浙里人才管家”应用,破除服务壁垒,协助办好高素质人才关心的住房、教育、文体阵地等民生实事,建成平安幸福、富有活力的幸福家园。
紧盯“交通”内外循环。争取年内完成龙魁线拓宽主体工程,加强日常路面管护力度与密度,逐步改善镇域内部交通环境。着力破解田园大道占补平衡制约,推进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结合霞峰村旧村改造,启动苍泰高速与主城区连接线建设前期工作,提升甬莞高速马站互通匝道,保障马站高速南北进城通道顺畅。破解龙魁线至游艇码头建设难题,启动建设棋盘至228国道和城门顶至228国道等城区内循环道路,以通村路、循环路为亮点改造升级,打造“内通外联、村村互通”的循环路网格局。完善工程招标长效机制,采取“政府主导、项目负责、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管工程必须管养护的管理运行机制,压实工程中标方的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路段,形成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
紧盯“民生”优化服务。加大对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和对普惠幼儿园帮扶力度,争取于2024年9月实现第二幼儿园完工并启动招生,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积极构建0-3岁普惠性托幼机构,充分开展个性化托幼服务,解决困扰适龄生育家庭“带娃难”“育娃难”等问题。积极推动马站一小北校门建设,向上争取建设资金,缓解上下学期间道路拥堵问题。加快推进马站医院提升项目与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的协同发展,建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细化“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职责,重点关注福利院、学校和老年食堂等重点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四)破难题、抓共富,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培育精致农业取得新进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粮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彻底解决农民承包地因土地征用、流转以及时间跨度长导致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助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发展。从严开展耕地非粮化处置,稳步提升粮食作物规模种植补助,持续引导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开展农业规模化、数字化生产,鼓励开展大棚菜-粮轮作模式推广和运作,确保粮食作物种植规模保底线。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大力发展农海产品精深加工、预制菜产业,加快完善农业产业全链条,从源头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
打造滨海旅游取得新品牌。紧盯全省“大花园”打造和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的发展契机,聚焦资源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布局,深度融合特色小镇打造,持续推动168黄金海岸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打响“中国东海岸一号公路”品牌,争创渔寮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渔寮、雾城、王孙“上改下”管道土建工程,推动村社“空中视线”净化提升,改出大渔寮景区新颜值。持续开展A级景区村、A级厕所创建,深度实施治乱与造景两手抓,协同推进标牌标识、网红景观、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沿线优质旅游资源,深层次挖掘农旅互补、文旅相融、康养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业。重点巩固渔寮国家AAAA景区创建工作成效,加快实施渔寮有机更新二期,王孙、雾城沙滩环境综合整治,渔寮沙滩修复以及中高端业态植入等举措,持续增强游乐体验。
推动农旅融合取得新突破。加快蒲壮所城保护开发、王国桢故居开发,打造集红色旅游、拓展体育、非遗体验、文创开发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以“省级AAAA景区镇”“全省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抓手,依托“柚一邨”民宿,通过植入柚文化,打造“柚子”文化IP,辐射周边村社,谋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全产业链小微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盯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旅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农旅融合发展氛围,引进品牌文旅公司、打造一批山海系列项目,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全力推动山海协作核心区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山呼海应”全域空间布局。
(五)重品质、惠民生,开启民生福祉新局面
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大力推动温州益康保扩面,加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环境提升补助力度,整体改善养老服务环境。谋划打造“医养结合”高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体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以老年人助餐需求为导向,落实老年食堂常态化运营,加快建设老年食堂,实现老年食堂餐点再覆盖,为老年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实惠服务。
构建社会民生服务体系。统筹应用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慈善救助三大帮扶举措,加大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以及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关心关注,大力支持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促进民办慈善机构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嵌入式”服务。加快构建村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激活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打造精细化、品质化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城市书房建设,切实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为群众提供文化交流和休闲聚合地。持续扩大景观小品覆盖,谋划实施公共绿地、乡村庭院、公园广场等节点的提升打造。
提升城镇生产生活品质。加快供地审批,破解建成区返回地供地难问题、加快拆迁安置用地审批,推动农村建房“一站式”审批,实现人员集聚目标。合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以蒲峰村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模式,逐步实现城镇有机更新。持续推进全域环境整治,通过“基础年、提升年、夯实年”三年计划,开展道路沿线、和美乡村及建成区镇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着力营造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公共配套建设,为学校、医院、福利院、自来水厂等公共项目保驾护航,推进城镇小区、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