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9034/2024-91544 | ||
组配分类 | 规划信息 | 发布机构 | 县金融工作服务中心 |
生成日期 | 2024-03-1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金融富瓯”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7日
温州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金融富瓯”行动计划(2022-2025 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温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银发〔2022〕60 号)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探索构建与温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相匹配的金融体制机制,引导金融要素资源更好更优更快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目标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强化金融为民、金融向善、守正创新理念,打造数字金融为牵引、创新为动力的特色载体,有效构建数智金融运行体系,全面协同推动农村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和小微金融发展,积极创新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潜力的金融工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助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到 2025 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800 亿元,占 GDP 比8.0%、力争 10%;金融业在温纳税 100 亿元以上,其中银行业纳税 80 亿元以上;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加,本外币存、贷款规模保持全省第三;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贷款各累计新增 3200 亿元,制造业、科技贷款各累计新增 800 亿元;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 20%,占各项贷款比重提升 1 个百分点以上;山区 5 县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全年全市保费收入 370 亿元。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 90 家,上市后备企业梯队持续壮大。
二、优化支持共同富裕金融要素供给。做优做强在温各类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支持提档升格,争取更大权限,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差异化经营。争取新设地方法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理财子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丰富温州金融业态。构建以“瓯江金融港(暂名)”为核心,七都国际未来科技岛、平阳南麂基金岛、温州科技金融中心、温商华侨资产管理中心等联动发展的“一港两岛两中心”特色化金融集聚区,打造现代金融业发展平台。谋划建设大罗山基金(天使)村,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推动天使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发展。以世界温商华侨资产管理中心为依托,吸引各类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落地温州或开展合作,引导温州民间财富通过专业机构管理实现资产配置和增值,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险资入温”支持本地产业发展,拓宽保险资金应用场景,促进保险资金与地方项目对接。(责任单位:市侨办、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投促局、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市城发集团,各相关县〈市、区〉政府及功能区管委会。以下工作均含各县〈市、区〉政府及功能区管委会,不再单独列出)
三、提升制造业金融适配性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制造业金融服务,对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雄鹰行动”“放水养鱼”等各项产业政策,满足制造业企业中长期、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支持银行机构单列信贷额度,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三单一库”、生物医药等企业加大信贷资源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科技提供基于物流、仓单等形式的金融服务,支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积极探索打通工业企业“先租后让”供地模式下融资困境,破解融资堵点。推动辖内保险机构设计符合温州制造业出口企业特点与需求的联保方案、开发面向先进制造业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责任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四、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实现普惠共享。争创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打造财政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样本。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专精特新”金融服务专项机制,形成“万户初创、千户培育、百户示范”的差异化金融服务机制。深入实施首贷户拓展行动,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破难专项行动”,建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站和金融服务监测点,推进“资产授托融资”3.0 版改革,强化产品适配性创新。开展金融支持产业和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精准支持制造业、科技产业、绿色产业、山区县“一县一业”、农业“一二三产”融合、重点服务业、小微企业园等 7 类重点产业及产业平台,以及“无贷户”、小微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贸企业、新市民等 7 类市场主体(“7+7”重点产业和主体)培育,稳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供给结构与质效。探索打造定量化的尽职调查标准、精准化的授信准入标准、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标准、可视化的配套支撑机制“三标准一机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入探索具有温州农商银行特色的小微金融发展道路和差异化竞争定位。(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温州管理部)
五、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创新。积极推进温州自创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示范,谋划共建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平台,打通科技型企业对接金融资本便捷通道。运用好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科创指数”融资模式,在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设置“科创指数”信贷专区,提升科创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拓展政府增信类科创金融服务,扩大技术产权证券化覆盖范围。探索科技企业全流程保障保险计划。推动辖内保险机构创设“温企链”组合保险,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提质扩面,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发展韧性提供保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金融办、市大数据局、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六、推进绿色金融助力低碳发展。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标准认定,建立绿色企业培育池,推进绿色项目库建设,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有效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绿色项目经营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合同能源管理等质押融资模式创新,稳步提高绿色贷款比重。推动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有序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统筹用好碳减排专项支持政策,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工具、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产品。支持乐清市、瑞安市开展“亩均碳均贷”“气候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辖内保险机构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绿色生产安全、气候灾害补偿等领域,构建多场景绿色保险产品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市气象局、温州银保监分局)
七、健全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机制。持续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指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按照全市动态培育 500 家的目标,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强化“五色图”动态管理。做好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大力推动企业赴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境外主要交易场所上市,充分发挥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温州基地、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温州分中心等的上市培育孵化作用,强化与深交所、北交所合作沟通机制,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持续强化企业培育。鼓励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通过并购重组,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高质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融资支持,助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大数据局、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八、深化山区海岛金融服务助力缩小地区差距。“一县一策”推动金融支持山区 5 县跨越式高质量协调发展。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温州市山区 5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山区县围绕“一县一业”区域亮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和金融支持项目亮点。深化“红绿添金”行动,加强与山区 5 县联动,统筹实施“红绿添金”工作项目。加大央行资金对山区 5 县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稳步增加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引导山区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鼓励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分支机构设立、担保增信等方面加强对山区海岛县的金融支持。探索打造“蓝色金融”,深化海岛特色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海洋产业相关资源权益收储、评估、投资等机制,拓展海岛动产抵押融资模式,迭代升级“全民授信”,创新启动“全企授信”,推进海岛普惠金融扩面提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九、加大乡村振兴资源投入助力缩小城乡差距。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更多资源、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服务乡村振兴专营机构,发展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融资。开展“金融强村”行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加快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积极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质押贷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模式创新。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和信用评价,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机制,开展“新型经营农业主体”首贷户拓展行动,提升“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保障,深化“保险+期货”“保险+活抵”“保险+无害化处理”等模式,以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创新联动高水平服务“三农”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温州管理部)
十、推动金融支持就业助力缩小收入差距。创新契合扩大就业需求的信贷产品,定向支持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公共服务、乡村建设、先进文化、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流动商贩灵活就业者、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的金融支持,继续落实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助学贷款等政策,激发农村创业就业活力。推动辖内保险机构面向新产业、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员创新推出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多样化商业保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个体工商户的倾斜力度,大力推进“连续贷+灵活贷”机制,保持合理流动性。(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十一、扩大金融服务对外开放畅通内外“双循环”。争取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稳步推进侨汇结汇便利化改革,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推动银行凭电子交易信息办理跨境电商收付汇,提升资金结算效率;优化市场采购联网信息平台功能,推动更多银行依托该平台实现商户线上自助收结汇,提高市场采购外汇结算便利度;完善综保区外汇辅助监管系统功能,接入更多银行和企业,促进综保区企业外汇收支便利化。强化汇率避险服务,制订优化汇率避险服务“一揽子”举措,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汇率避险增信服务增量扩面,加强汇率避险政策宣传,提升各类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汇率避险意识和能力。加强海内外产业资本协同,借助华侨资本、渠道、网络,推动产业“双循环”。(责任单位:市侨办、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
十二、深化金融数字化改革和质效评价。加快数字化改革步伐,推进数据共享互通,推动金融服务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制度重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迭代升级,打造数智金融平台,推进信用评价拓展、企业上市“一点通”、投融资服务等应用开发建设,多跨对接“企业数据宝”“个人数据宝”“信易贷”等平台应用。探索数字人民币在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场景的应用,鼓励在数字人民币惠农助农等场景上开展先行先试,赋能提升金融普惠性、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构建“数字征信体系”,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构建乡村振兴信贷产品专区,推动平台对接交互瑞安“智农在线”等县域智农平台信息,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健全完善“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指数”编制办法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分地区、分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指数”,更好引导金融精准支持共同富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办、市大数据局、市供销社、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十三、提升公共金融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全力推进金融支持保供保畅,加大对保供主体的信贷支持,着力满足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邮政快递、医疗药品等行业融资需求,积极发展货物运输保险、道路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保险以及货车司机、快递员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有效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创新,围绕“新市民”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安居等需求,创新“新市民贷”“新市民险”等金融产品,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力度。推进“移动支付应用示范县(市、区)”创建,深化移动支付办理银行卡助农业务,促进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加快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创新,提高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养老支付能力。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健全长期照护综合保障体系。积极有效运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养老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探索巨灾保险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巨灾保险试点,不断丰富台风、暴雨、地震等巨灾保障场景设计,探索与重大灾害事件等级(指数)挂钩、直接赔付财政的保障服务模式,实现市域范围巨灾保险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市医保局)
十四、防范地方金融风险。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民间融资规范化管理,强化地方金融组织风险治理。上线运行民间借贷“掌上备案”系统。推动“温州指数”覆盖全省。构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常态化机制,加强风险企业监测预警,依托“金融大脑”等线上数字化平台,结合线下企业金融风险隐患排查,对风险企业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加强政银联动,提升风险企业帮扶质效,完善银行不良贷款信息共享制度。依托破产法庭,推动公职管理人积极参与个债清理工作,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改革。加强中小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责任单位:市法院、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十五、加强实施保障。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强市县联动、政金企协同,提高现代金融工作能力,找准突破性抓手,落实落细各项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政策措施,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精准直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及时总结、提炼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
十六、强化评价激励。科学建立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对政策落实有力、工作成效突出,特别是支持山区 5 县、“三位一体”等关键领域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在央行政策工具应用、金融机构评价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进一步发挥金融业考核、财政资金奖补和竞争性存放等政策的激励作用。开展市对县(市、区)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工作考核评价,对成效突出的采取激励措施。(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保监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