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001008003009069/2024-100758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县教育局
生成日期 2024-02-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字号 -

苍南县教育局关于印发《2024年苍南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共同体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4-02-19
  • 浏览次数:
  • 来源:县教育局办公室
  • 字体:[ ]


各学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下达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及帮扶民生实事任务的通知》(浙教办基〔2022〕7号)及《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20〕70号)文件精神,经研究,现将《2024年苍南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共同体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苍南县教育局

2024年2月19日


2024年苍南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共同体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打造“重要窗口”的新要求、高标准,切实把牢以城带乡、以优扶弱、优质均衡、共同发展的工作方向,通过党建统领、数字赋能、系统集成,大力推进教共体建设,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乡村学校师资、管理、质量、文化等整体水平,着力破解义务教育在均衡、质量方面“乡村弱”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基本达到同一教育质量水平,让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促进苍南县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现代化。

二、工作原则

(一)突出重点。教共体组建重在推动镇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乡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列为重点帮扶对象。

(二)因地制宜。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和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有实效的教育帮扶工作,鼓励实践,积累经验,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共体建设模式。

(三)数字赋能。立足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基于苍南县全面推行“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的基础,依托教共体智慧服务平台,在教育资源推送、大数据精准诊断、教育质量评价、城乡教师流动管理等方面数字赋能教共体建设。

三、结对帮扶任务安排

(一)明确结对名单

1.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2022年与杭州市拱墅区结对校8所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

2.县域内教共体结对学校:由县教育局统筹,在原“互联网+义务教育”和教共体建设基础上调整及升级,现有9个教育集团,融合型教共体结对校21所,共建型结对校68所。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全覆盖。

(二)结对帮扶周期

本轮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帮扶周期原则上应与区域结对关系周期(即“十四五”期间)一致。县域内结对帮扶,每3年为1轮,一般结对帮扶时间不少于2轮。

四、工作职责

(一)县教育局

县教育局成立教共体结对帮扶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统筹管理,确保苍南县顺利完成学校结对任务;指导推动各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开展督导和绩效评估,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二)结对学校

1.制订方案,签订协议,举行结对仪式。结对学校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制订结对方案并签订结对协议,明确具体结对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及完成时间。

2.落实帮扶任务。

五、结对帮扶任务

县域内教共体结对学校基本任务包含示范课、教研活动、教师交流等9项任务,各结对校根据实际选择完成其中5项,总分需达到60分为合格。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2024年帮扶任务以省市要求为准。

六、考核结果及运用

教育共同体工作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根据教育共同体工作考核结果评选出城乡教育共同体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在学校教师综合考核中给予适当加分,并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奖励。

学校在教共体工作中态度敷衍、不积极主动、不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在上级考核中被扣分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学校,与学校及校长年度考核挂钩。

七、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结对校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推动落实;各业务科室分工协作,确保教共体工作顺利推进。各校在教共体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教育局报告,会同有关部门快速协调解决。

(二)加强跨地沟通。支援校与受援校之间要建立畅通高效的协调机制。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要加强跨地统筹协调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两地同步课堂交互设备配置和技术调试,确保跨地区帮扶活动顺利开展。

(三)落实经费保障。各校做好经费预算,切实保障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所需的设施经费、工作经费等。

(四)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挖掘和培树典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共体经验做法,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提升教共体的影响力,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共享共富成果。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