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9013/2024-100681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苍南县农业农村局 |
生成日期 | 2024-11-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锚定“农业看苍南”目标定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半年度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速5%(全市第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09,同比增长6%(全市第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2元,增速8.9%(全市第2),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幅度0.074(全市第1),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建设名单,马站镇列入2024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成功举办浙江省番茄新品种大会。现将上半年我局工作调度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产业提能聚势。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完成早稻播种面积4.16万亩,油菜百亩方平均产量164.35公斤、全省第一;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谋划储备2024—203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4.72万亩,开工18个2024年高标准农田(粮功区)建设项目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区内多田套合率85.5%、全市第一。聚焦“3+N”特色农业产业矩阵建设,累计实施老旧番茄大棚改造2300亩,紫菜玻璃插杆养殖2.1万亩,矾山肉燕、苍南虾皮成功入选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苍南口感番茄、无核荔枝等火爆出圈,迈向“高端水果圈”,全面展现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内涵和品质。
(二)千万工程迭代升级。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千万工程为抓手,推进“山海苍南”农旅品牌打造,168黄金海岸获央视《正大综艺》50分钟专门推介,玉苍山景区免费开放、获央视报道,举办首届苍南县村“BA”篮球赛事,以“体育+”思维引领农旅跨界出圈。启动16个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村建设,举办全市现场会。积极做好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持续深化“一县一带一片”建设,陆续开展2批次30个风貌落后村整治,目前完成17个风貌落后村整治完成验收,4个村获评整治优胜村。十大和美乡村、十大特色村、十大美丽田园等项目压茬推进,双岭龙虾基地、灵秀狮山公园、马站后槽冲浪基地、赤溪南头摄影基地等新业态持续为乡村“引流”,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267.67万人次,同比增长54.34%,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首次进入前50。
(三)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大力推进“扩中提低”,新增城镇就业4336人。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遏增量优存量”行动,迭代升级“折股量化2.0”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实施功夫项目77个,建成“共富工坊”15个,激活闲置农房159宗,带动社会资本1.45亿元。全面落实“结对帮扶”机制,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实现驻村工作组全覆盖,以村集体经济开竣工项目、盘活集体资产为抓手,持续拓宽创收渠道,上半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09亿元,同比增长41.14%;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79亿元,同比增长40.86%,强村占比38.70%
(四)改革创新迸发活力。深化乡村振兴“十大改革”项目,全国渔船综合管理改革结出硕果,首批100艘小型渔船实现出海开捕。“创新中医师承模式畅通农村共富堵点”“产业融合聚集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入选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多维度打造人才矩阵,形式培育各类“新农人”3065人,我县一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获评全省首批“鲁冠球农业科学奖”杰出人物称号。老年助餐服务超68万人次以上,建设经验及成效获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城乡环卫保洁机制持续优化,实现城区管理全覆盖,并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五)基层基础全面夯实。迭代基层党建“1510”工作体系3.0版,加快20个“连片提升”示范区建设,建成“共享社·幸福里”21个。建立大平安“一清单、五机制”,累计排查整治各类平安风险隐患问题9606个,农村治安、电诈、黄赌警情持续下降,公安“红獴”和检察院“执法司法监督预警”两大应用获国家级应用评比大奖。集中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开展“破梗阻·优服务”专项行动,查处各类“中梗阻”典型问题3起12人、“四风”问题22起23人。面推进”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累计排查问题总数1001条,完成问题整改889条。持续深化对村巡察,打响“山海巡村惠民”品牌。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集聚要素资源,提升乡村产业质效。一是坚持招大引强,锚定果蔬精加工、渔业养殖、农业科技等领域,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已签约项目落地,同时联动各驻点招商中心,做好资源推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坚持目标引领,深化农业项目“一表统管”机制,每月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抓好全县90个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每季度组织现场观摩,以月促季、以季促年,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三是坚持靠前服务,探索“政府+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强化技术、项目等扶持力度,常态化举办产业论坛、研讨、学习会议,及时对接解决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
(二)注重融合赋能,激活乡村共富密码。一是深化改革创新,围绕“联农、兴业、共富”重点做好小型渔船管理试点“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农村“三块地”“三位一体”强村富民乡村集成等改革,扩面财政衔接资金“折股量化”,全面激活农村各类“沉睡”资源和发展活力。二是重塑乡村风貌。继续稳步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动城乡风貌一体化提升,进一步擦亮“内外兼修”美丽乡村底色,全力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三是聚焦乡村治理,围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突出城乡教育、医疗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不断完善乡村敬老护幼服务链条,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活力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