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9095/2023-81092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南宋镇
生成日期 2023-06-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宋镇共同富裕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2023-06-29
  • 浏览次数:
  • 来源:党政办
  • 字体:[ ]

1、项目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按照苍南县打造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战略部署,南宋镇作为苍南县第一批共同富裕示范镇建设,既要立足于依托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南宋镇乡贤资源优势,支持乡贤投身共同富裕慈善事业,深入挖掘南宋文化,大力发展矿山井巷总部经济和抹茶产业、来料加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民宿、特色水果等富民产业,也要立足于先行先试构建机制,突出先富带后富,带动推动示范单元“扩中提低”,为苍南打造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奠定基础。

2、规划主要内容:

南宋镇肩负着为苍南众多山区镇探索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历史重任,通过此次规划能够形成一套接地气的共富机制、可行性的共富举措、可感知的共富指标、可推广的共富成果。

2.1《南宋镇共同富概念性空间规划2022-2035

1)现状分析与研究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系统梳理南宋镇共同富裕示范镇建设的基础,探讨南宋镇共同富裕示范镇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南宋镇现有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乡贤人文、乡村建设等资源禀赋,着重在空间上分析其打造共同富裕示范镇优劣势条件。重点谋划共富场景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营造、特色空间策划与设计、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引导、近远期建设与投资估算等。

2)发展定位策略

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三区三线作为建设基础,解读相关规划及政策文件,分析借鉴国内外同类规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及空间结构,为本次概念性空间规划提供思路。通过对南宋核心问题的研判,提出本次规划的思路与理念,并明确南宋镇的规划目标、空间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等,为概念性空间规划总体布局指明方向。

3)空间布局与营造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对南宋镇整体空间格局进行构建,优化全域空间布局,形成生态保底色、城镇促集聚、乡村特色化的空间布局。在整体空间格局中构建蓝绿交融的生态空间、保障安全优质的农业空间、塑造集约宜居的城镇空间、彰显文化特色的魅力空间。同时,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构建共富空间格局、共富生活圈、共富特色游线等内容。重点谋划共富场景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营造、特色空间策划与设计、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引导、近远期建设与投资估算等。

4)共富产业培育

根据南宋实际探索适合近远期发展规划的共富产业。至少提出不少于五种适合当前南宋镇并且可以实现可操作的产业。具体包括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选择、产业发展体系、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项目策划、三产联动策略等内容。

2.2、《南宋镇打造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镇实施方案(2022-2025年)》

在贯彻落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年)》和《苍南打造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基础上,全面细化落实示范镇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制定“十四五“期间南宋镇打造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镇实施方案,率先探索建设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的七大先行示范,构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乡镇样板。

 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需按照采购人要求指导南宋镇至少完成7项共富案例,并完成案例成果编制工作。

2.3南宋镇大埔山村共同富裕示范村村庄规划(2022-2035

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总则、现状调查与分析、目标定位、空间控制底线和强制性内容、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布局、景观风貌与村庄设计要求、区块管控、地块法定图则、实施项目等内容。

1.规划定位与目标。综合评述村庄现状,结合乡村振兴等政策优势,提出村庄发展目标,明确村庄功能定位,明确村庄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关于本村庄规划编制单元类型,科学合理地制定村庄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村庄的各项目标。结合单元类型及产业发展趋势,落实乡镇产业功能定位,统筹谋划村庄产业发展,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村民及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指标,研究确定人口规模(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

2.村域空间优化。明确"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村域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保护类要素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布局,明确全域的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开发、修复总体目标和全局安排,体现全域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陆海一体、生态和谐、城乡融合的村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明确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的功能分区。

3.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重要生态功能保障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治理,提升乡村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对矿山、森林、流域(河湖湿地)等各项生态要素资源进行分析,识别各类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工矿废弃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壤和水体污染治理、森林治理的重点策略和实施路径。

突出项目引导,规划各类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明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时间和计划投资等;强化近期可实施性,提出近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明确对应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实施时间节点及投资计划。

4.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提出耕地数量保护、质量提升、生态改善和空间连片的目标和措施,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和坐标管理要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桩、永久基本农田划区定界以及其他重要控制线定桩定界的成果。落实上级规划中关于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要求,合理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核准落实及补充上级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和廊道、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等的控制线。

5.统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引导村民集聚,提出村民住房规模、户型、强度等管控要求。明确环境风貌引导,通过开放空间、道路、宅间绿化、环卫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村庄环境。总体平面布局要遵循顺应地形、显山露水、突出地方特色、适度集中布局的原则,要统筹考虑宅基地、菜地、绿化用地等的布置,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符合农村生活习惯,人口集聚规模合理,避免把城市居住小区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农村,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当地特色、功能健全完备、空间舒适优美的乡村新风貌。

6.统筹产业发展空间。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保护类要素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布局,明确全域的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开发、修复总体目标和全局安排,体现全域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陆海一体、生态和谐、城乡融合的村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安排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空间高效集聚利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7.优化乡村支撑体系建设。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能源利用及节能改造、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合理确定村民委员会、综合服务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卫生院、养老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与布局,打造农村社区生活圈,提升农村人居品质。梳理各类生态要素资源分布,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明确各相关地类的功能、分布、规模和特征,对山、水、林、田、路、村等空间形态进行控制,尽可能多地保留乡村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形态,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促进绿色发展。

8.统筹引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全域全要素综合整治的理念,统筹引导村域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修复保护,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美丽国土新格局。

9.居民点规划。居民点总体平面布局要遵循顺应地形、显山露水、突出地方特色、适度集中布局的原则,要统筹考虑宅基地、菜地、绿化用地等的布置,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符合农村生活习惯,人口集聚规模合理,避免把城市居住小区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农村,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当地特色、功能健全完备、空间舒适优美的乡村新风貌。顺应新时代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变化趋势,加强新建村庄居民点的规划设计和特色塑造,建设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新型乡村社区。要合理确定村庄建设规模,新建和改建建筑空间布局要与自然环境及传统村庄肌理相协调,注重挖掘、传承、彰显地域建筑文化特色,避免"千村一面"。

10.建筑风貌引导及农房设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农房建设理念上、制度上、政策上、设计上、举措上努力创新,全面提升设计水平。遵循农村自然环境、风貌特色、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材料、技术和新生活的需要,在农房建设标准、立面、结构、功能、色彩、特色风貌等方面力求有新突破,科学设计功能空间布局,推广应用现代建造方式,着力建设一批农民喜欢且功能现代又不失乡土、成本经济又结构安全、绿色环保又宜居舒适的示范性农民住房。推广选用农村住宅通用图,引导提升农村住宅小区宜居品质,打造满足村民需要、彰显乡村特色的美好家园。

11.村庄规划符合《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等省市区相关文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