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岭拓宽山区劳动力就业渠道 将“小工坊”打造成致富“梦工厂”

  • 发布日期:2023-02-06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新闻网
  • 字体:[ ]

“年长的工人负责分拣产品,年轻的员工从事编织制作,工作内容非常简单,每个月还能赚2000多元补贴日常生活开支。”去年9月初,岱岭畲族乡富源村共富工坊正式建成投用,这种“党委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共富工坊”模式全面拓宽了山区劳动力就业渠道,成功带动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富裕”的前提是发展,要求把“蛋糕”做大做好;“共同”体现公平,要求把“蛋糕”切好分好。岱岭畲族乡富源村共富工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机制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作用,构建适应山区特点的组织体系、运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因地制宜吸纳留守妇女老人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当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富源村“共富工坊”场地由村集体无偿提供,有效降低了工坊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前期的建设投入,当前,该工坊建设面积约400平方米,主要从事以无纺布袋为主的来料加工。工坊设有集中式工位20余个,通过党员志愿者带头宣传、已就业员工推荐等方式,共带动50多名在家妇女就业,年订单总额300余万元,平均每人每年增收2万多元。

为解决订单来源难题,岱岭乡政府积极牵线搭桥,链接社会资源,并派遣工作专员指导富源村共富工坊对接原料厂家,打破原有层层外包的“来料加工”模式、打通生产加工全过程环节,成功实现资源下沉、产业进村、送岗到户。同时,选取村社干部担任工坊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参与、融入工坊生产经营、消防安全、机器维护等日常运行,推动形成集体带头、党员出力、村民盈利的良好氛围,有效激活共同富裕内生动力,实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多方共赢。

“技能门槛低、利润可观、市场相对稳定的无纺布袋,是非常适合当地留守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来料加工产品。”共富工坊相关负责人兰加斌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有着10余年来料加工产业经验的“老师傅”,各式各样的加工都能信手拈来,许多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们,经过他半天的技能培训,便可慢慢上手尝试。来料加工不仅技术门槛低,工作时间也相对自由,在家照顾孩子的妇女临近饭点便会先返回家中操持家务,饭点结束后再返回岗位继续工作。同样,工坊内也有一些简单的产品分拣工作非常适合村内的老人,80多岁腿脚有些不便的雷奶奶便是工坊内的分拣工,子女外出打工后,她与老伴儿轮流在工坊“上线”,两人每月可领到约2000元的工资。“工作非常简单,还让生活有了保障,在这里工作很开心。”雷奶奶表示。

“帮助和带领广大村民奔向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心愿,更是我们的责任。”富源村共富工坊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工坊将不断做强、做优、做精,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全面拓宽山区劳动力就业渠道,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