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茶叶,不得不提五凤香茗,讲到五凤香茗更不得不说桥墩五凤八亩后村荒山变“金山”的故事。茶叶为八亩后的农业经济带来一抹清香,也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到了新时代,围绕“红色南山、茶香五凤”的发展思路,桥墩又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为核心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农”墨重彩绘未来乡村画卷。
一帘春欲暮
茶烟细扬落花风
走进八亩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神秘了,小村被群山包围着,云雾给整个小村附上一层朦胧,白云生处有人家,迈进去像是一脚踏入仙境一般。清晨而出日落而回,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最原始的农家生活,在这里可以洗去你身上的浮华,剩下的只有自己内心的宁静。周围是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茶园,辛勤的八亩后人在“黄金山”上依地栽种茶树,成就了如同精致盆景一般、线条感十足的群山满绿。
听老人讲,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茶树少见,大多是荒芜山野,村民只能靠山吃山,除种田、砍柴外,别无收入。当时的福建白岭当地居民大多以种植茶叶为生,生活相对富裕。看到与八亩后同样生态环境的白岭能够依靠种茶致富,时任八亩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孔宗与村里四名党员,筹集了50元,扛锄头上山,开荒种茶。整整7个年头,开辟出一个拥有200多亩茶园,挂出了“前垟茶场”的牌子。时至今日,满山的茶园带来了经济大发展。“未来乡村,产业兴旺是前提,八亩后村集体茶园有2300多亩,每年的固定收入有20多万,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桥墩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到。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今年四月,省农业农村厅、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公布了第二批、共278个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桥墩镇南山头——八亩后片区成功入选,在开往“未来”的路上,桥墩镇以“农业为本、旅游驱动、生态塑形”为理念,以交通互联、产业互促、文化交融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积极引导茶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大数据云平台、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现代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生产园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如浙南最负盛名的茶叶-五凤香茗、全县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五凤绿色生态生猪养殖示范项目、全县首例大型草地游乐场-鹰之乐生态休闲滑草场等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带动低收入农户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促进茶叶育种、种植、采摘、研发等全产业链建设,增强五凤香茗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
下山汲井得甘冷
上山摘芽得苦硬
在中国人的血液中,茶跟廉洁永远是一对双生子,桥墩镇深入挖掘,提炼升华,发扬光大这些廉政元素,让茶文化与廉政文化共生共荣,也让茶文化与红军文化相得益彰。
1935年3月,挺进师在刘英、粟裕同志的率领下,进入浙江。而五岱山作为当时挺进师的后方基地、鼎平县委的常驻地,亦是时任浙南红军游击队队长、温州唯一开国少将陈铁军的故乡。
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值得每一个人仔细了解、认真回味。为更好地讲述五岱山的革命活动历史,桥墩镇在南山头村建立了红色广场、红军挺进师在五岱山活动纪念碑、红军挺进师在五岱山活动纪念馆、松山古道、红军井等红色旅游资源,围绕“以农兴村、农旅结合、红色旅游”的建设理念,谋划打造以五凤茶文化、五岱山红色文化、自然旅游产业“三核”驱动,设置自然康养线、茶乡云游线、时代故事线等3条主体故事线,形成“一轴两核三区”的发展版图,描绘出“景点串联成珠,产业汇聚成片”的未来乡村新画卷。
数据显示,该项目共33个子项目,总投资28267.5万元,计划2022年11月完成。目前已完成24个,完成24817.7万元。2019年至2022年9月,八亩后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总旅游人数超228万人次。
未来,桥墩镇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结合未来乡村“十个一”标志性内容及“九大场景”项目打造,做强山水文章,弘扬特色文化,做响旅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