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9001/2022-69358 | ||
组配分类 | 专项规划 | 发布机构 | 县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22-11-0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苍政发〔2022〕3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苍南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苍南县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苍南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温州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中彰显苍南作为的重要时期。筑牢安全发展防线,营造安全发展环境是建设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的先决条件,也是县委县政府赋予苍南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十四五”规划是我县应急管理领域机构改革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奠基“新苍南”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我县应急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保障我县“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和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三五”期间,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面实现应急管理领域“十三五”规划目标。
1.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逐步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机制基本建立,于2016年率全市之先建立安委会“1+8”组织体系,即在1个县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8个专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各专委会在县安委会统一协调下积极开展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党政领导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责任、行业部门直接监管责任及乡镇属地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不断发挥责任制考核导向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督查、专项检查、暗访暗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五落实五到位”责任体系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2.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向好。聚焦全县安全生产工作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持续强化安全防控措施,紧盯工矿、商贸、消防、道路交通、涉海涉渔、建筑施工、危化品、旅游、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完成第一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启动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深入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推出安全生产“巩固年”“提升年”和主体责任“落实年”等全年性、多行业领域的综合整治行动,有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建立政府挂牌督办整改机制,落实挂牌隐患整改责任,深入推进问题隐患整治,先后督办县级以上隐患挂牌企业500多家完成重大隐患整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社会化服务等工作推进为手段,不断补齐企业安全基础薄弱、现场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等短板,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2020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4,连续5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3.安全生产执法力度显著增强。加强执法人员业务交流和学习,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省、市各项业务培训和行政执法证培训考试,组织召开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交流会,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的监管能力与执法水平。依法科学制定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规范全局执法检查及案件办理工作,牵头“互联网+监管”执法工作,梳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推进全部处罚案件使用浙江省统一办案平台进行办理,实现行政处罚案件全程网上办理。推行差异化执法,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积极推行跨部门联合执法,强化行刑衔接执法联动机制,移交公安部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4人,追究刑事责任2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4.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海、山、城、游、所、点”六大重点领域,不断完善“六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气象水文设施、地质灾害隐患整治、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农村危房改造、森林防火“引水上山”等工程建设,设防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涵盖气象、水旱、地震、地质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网络,风险监测预警水平明显提升。深化人员转移安全码应用工作,进村入户全面排查需转移人员7246人(其中地质灾害1700人,山洪灾害748人,老旧民房2095人、海上养殖196人、农家乐5人,山塘15人,堤防52人,易涝区51人,水库15人,
其他368人),做到转移人员信息全入库,赋码率达到100%。全面落实县防汛防台抢险救援能力提升46条措施,配备卫星电话,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重点村全部配备发电机、水泵等应急设备。扎实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作,现已建成避灾安置场所188处,场所面积超16万平方米,可容纳安置5万多人,开展避灾安置点安全检查和第三方技术检测评估工作,确保避灾安置点安全使用,不断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系统建设,全县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
5.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推动消防救援从“单一扑火救援”到“综合性救援”转变和提升,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为主力军,以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专职消防队、森林消防队为基干力量,以社会救援力量为重要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指导督促各乡镇及职能部门完成预案制修订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指导重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企业自救能力。建立苍南县社会应急党建联盟,全面提升我县社会应急救援队的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建立社会应急救援组织智慧管理平台,统筹社会应急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成立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15家,已成为政府救灾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鼓励企业挑选精兵强将参与应急互助服务队建设,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服务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充实壮大应急救援队伍。
6.安全生产科普教育有序开展。完善安全宣教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深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聚焦重点内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弘扬安全发展理念、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应急能力,全面推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企业百万员工大培训,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和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加快安全教育体验馆和示范点建设,充分运用VR、光电科技、场景模拟、人机智能交互等手段,实现视觉、听觉、触觉、认知等相结合的多维立体式、实体化的安全教育。加强公益宣传和警示教育,向社会大众进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技能的科普宣传,广泛传播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全社会公众应急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安全文化内涵,创建100个安全文化示范村居,填补国家农村建设安全文化空白,成为全国首创和“苍南样板”,率全省之先开创党建引领安全文化建设新模式,形成了有苍南特色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
7. 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培训,设立“百家谈安全”和“安全生产曝光台”等栏目,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安全生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张贴横幅、增加永久性宣传牌、在主流媒体开设专栏、组织有奖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春风行动”“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广场咨询日”等活动。依托微信公众号、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介,多渠道宣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自救互救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面临的挑战
全县人口密集、生产型小微企业众多、各类建筑、经济要素、重要基础设施密集集中,各类风险源互相交织影响,一旦发生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容易小灾引发大灾并形成灾害链,威胁城市安全。“十三五”期间,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对标“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与现代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客观要求仍差距较大,还存在以下挑战:
1.灾害事故风险依然居高不下。苍南地处浙江东南部,受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大,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6.1%,森林火险等级高,水利工程点多面广,且大多山塘水库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标准低,森林火灾和汛期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小微企业数量占比高,企业整体安全设施、安全投入、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能力较差,企业“低散乱”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浙江三澳核电、华能苍南2号等海上风电项目、瑞平苍高速公路苍南段、温福高铁(苍南段)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集中建设和投入使用,给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带来更多安全压力。
2.风险防范化解难度日益增加。随着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建设项目增加,城市综合体、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大量建设以及海上风电等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压力增大。核电等各种新灾害事故风险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叠加,非典型性、复合型灾害事故几率增加,形成更为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综合性风险及衍生风险越来越严重,对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3.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十三五”期间,全县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触电、商渔船碰撞、燃气闪爆和火灾等领域事故时有发生。“十四五”时期,在全县危险化学品、工矿、建筑施工、消防安全、道路交通、涉海涉渔、商贸、旅游和城市运行等传统领域存量风险不减的基础上,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型增量风险逐步显现,新旧风险交织叠加,风险隐患更加隐蔽复杂,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和瓶颈制约期。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有效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未能及时组织排查、及时整改到位;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呈现出本质安全度不高、风险隐患较多等特征。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基层安全生产执法人员数量及装备有待配齐配强,专业背景及执法能力有待大幅提升。
4. 应急管理基础依然薄弱。新体制下,全县应急工作“统与分”“防与救”的职责分工仍待进一步理顺,各乡镇、部门、政企间应急联动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虽已基本建成,但应急演练组织开展频次仍需增加,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落实评估、数字化管理和动态调整有待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尚未健全,安全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还需进一步查明,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自动化水平和精准度难以满足当前需要,风险防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适应“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格局的应急救援力量亟待壮大,其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应急指挥平台、物资装备、应急运力、应急通信、避难场所和救助恢复等应急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基层专业应急管理人员配置数量仍有缺口,安全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急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力度尚待强化,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整体较弱,全社会协同应对灾害事故的局面需进一步巩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亟待大力培养,应急产业发展规模有待扩大,安全科技产品应用推广力度还需加强。
1.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原则、目标、路径、方法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2.打造“重要窗口”精彩板块带来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的目标定位。应急管理事关城市整体安全,做好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是苍南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的必要基础。
3.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带来的重大机遇。我县全面推进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的各领域改革,以数字赋能风险防控,建设“数安管”智慧监管云平台,将“智治”嵌入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以此应对和解决数字时代的新问题和各类突发事件,这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加快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带来重大机遇。
4.安全发展客观需求奠定现实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5. 创新驱动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支撑。“十四五”时期,全县将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通过加速发展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引进优质创新要素资源,突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公共创新载体运行,实现创新浓度和密度全面提升。借助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以及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为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等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论述,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把打造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作为苍南建设“重要窗口”的具体实践,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大县大城”战略的实施,“一核三带”县域的构建,更高水平“平安苍南”的重塑,提供坚强的应急管理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严格强化责任和措施落实,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和事故风险,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坚持党委领导、共治共享。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坚强保障,确保全县应急管理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注重采取引导鼓励措施和市场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加强群策群防群治,深化宣传教育,强化社会监督,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3.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防灾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统一;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防范措施,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灾种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4.坚持统筹协调、精准治理。健全集中高效的统一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完善各方联动机制,形成联防联动、群防群控机制。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监管执法、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等精准管理和治理,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
5.坚持科技赋能、改革创新。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数字赋能、迭代升级,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探索形成具有苍南特色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
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全县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乡镇、网格、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精准到事、明确到人;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落实针对性风险管控措施;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能力,有效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切实提升风险防范水平。抓好源头治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达95%以上;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改革,自然灾害安全码应用实现全覆盖,整体智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各类灾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持续增强减灾救灾水平。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物资保障有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可视化率达到100%,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控制在0.9%以内,社会共建共享共治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
——不断强化应急救援水平。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集成全县应急资源、重点目标、救援力量、人员定位、避灾安置等信息,为应急指挥的预警、研判、调度、处置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实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救援队伍特色鲜明,区域联动、社会动员等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指标体系见专栏1。
专栏1“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主要指标 | |||||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25年 目标 | 指标 性质 | 责任部门 |
1 | 安全生产 |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下降35% | 约束性 | 县应急管理局 |
2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35% | 约束性 | ||
3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11 | 约束性 | ||
4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63 | 约束性 | ||
5 |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0起 | 约束性 | ||
6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 下降25% | 约束性 | 县公安局 | |
7 | 渔业船舶领域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20% | 约束性 | 县农业农村局 | |
8 | 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 | <0.14 | 约束性 | 县消防救援大队 | |
9 |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 <0.33 | 约束性 |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 |
10 | 应急救援 | 森林火灾高风险县(市、区)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配备率 | 100% | 预期性 | 县应急管理局 |
11 | 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 | >0.5‰ | 预期性 | 县消防救援大队 | |
12 | 社会救援力量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 | >95% | 预期性 | 县红十字会 | |
13 | 防灾减灾 救灾 | 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 | >90% | 预期性 | 县应急管理局 |
14 | 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 | >95% | 预期性 | ||
15 | 森林火灾受害率 | <0.8‰ | 预期性 | ||
16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生产总值比例 | <0.9% | 预期性 | ||
17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0.9 | 预期性 |
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高水平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彰显苍南风采,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山海县域样本。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完备,责任落实、指挥体系、协同机制、职能配置、制度体系、执法监察成熟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高效,风险识别、风险研判、监测预报预警、风险管控智能精细,较大社会影响和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应急救援效能全面彰显,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快速高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科学合理;数字应急建设全县引领示范,灾害事故整体智治体系全面形成,应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市内领先;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构建,综合保障全方位提升,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公众安全素养大幅提升。
1.健全机构完善运行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若干措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30条措施》和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苍南县贯彻落实“全国、省、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实施意见”的 50 条措施责任清单》的通知》等规定。健全县级安委会、减灾委统筹协调、全面防范、应急准备、综合执法、监督考核等职能,完善专委会运行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害防范部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专业化指挥、工作指导,加强联动协作,凝聚监管合力。到2022年,形成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组织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各类协调机构的工作运行机制,发挥其对重要决策、重点工作的统筹职能,加强对成员单位履职情况的督促检查。
2.各司其职落实监管责任
加强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工作的领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明确“统”“分”关系,落实“防”“救”责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三个必须”机制,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深入落实《温州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苍南县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暂行规定》。严格安全准入制度,坚持安全生产关口前移,严格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校园校车等重点行业行政审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审批责任。加强企业和项目安全、环保、能耗等方面准入审查,突出对新上、扩能、改建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审批、建设等各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应急管理部门要理直气壮履行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责,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指导作用,加强考核巡查、警示提醒、挂牌督办、提级调查,督促各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各专委会办公室要强化专业统筹,对职能交叉和新业态新风险,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明确安全监管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担当,不得推诿扯皮,要强化玻璃栈道、攀岩、拓展基地、滑草、海上观光、海钓等旅游休闲等新业态监管责任落实。要着力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落实“风险清单”管理机制,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救早救小处置能力。科学规范乡镇“属地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理清《乡镇“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全面落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
3.强化监管落实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企业法人和实际控制人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健全安全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度,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全面推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公开承诺制度,探索建立生产安全事故企业公开道歉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到2022年底,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基本实现各行业领域企业全覆盖。
4.优化考核确保责任落地
健全权威高效的政府部门责任落实机制,切实加强对责任落实的评估和监督。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专项巡查,切实发挥巡查“利剑”作用,压紧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各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强化考核巡查结果运用,把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权力和责任清单,推动建立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机制。
1.推进基层机构规范化建设
健全基层应急机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乡(镇)、村居(社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管理办法,构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基层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规范基层应急机构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执法办案、信息报送等办事流程,全面推进村居(社区)应急装备及物资标准化配备,促进基层应急机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创新,鼓励基层依据自身区域特点,探索应急管理工作新路径,破解基层治理顽疾,打造应急管理新模式,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成效。
2.强化基层专业化队伍建设
按照“强化乡镇、延伸村居”的要求,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统筹基层各种力量和资源,强化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乡镇应整合专职消防队队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整合现有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水库巡查员、气象协理员等人员力量,建立“多员合一”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加强风险隐患早期识别化解。
3.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乡镇应按照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相关预案规程,并结合地方实际,及时修编属地应急预案,指导村(社区)编制综合性“多案合一”应急手册。明确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专人专岗,提高问题风险排查发现和协助处置能力,强化对村(社区)自治性、志愿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实行统筹轮训、统一调度,提升基层群防群治能力。全面落实岗位津贴等保障政策,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及时予以褒扬激励,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合力确定应急管理人员待遇,畅通职业晋升渠道,保持基层队伍稳定,提升基层履职能力。
1.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完善国土空间等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推动淘汰退出落后产能,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城乡规划安全风险的前期分析,严格高风险项目建设安全审核把关,科学论证高危企业的选址和布局,推动实施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空间物理隔离技术工程,严格限制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单位空间作业人数。构建全链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风险研判机制,科学评估核燃料安全、旅游安全、海上风电安全等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安全风险,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2.提高风险辨识评估水平
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聚焦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科学划定自然灾害风险类型、等级和区域,绘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五色图”,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普查数据应用,推进灾害风险精准治理,到2022年完成县域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绘制。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完善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绘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区域安全风险、防汛防台和企业安全风险“一图一码一指数”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精准治理。健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完善落实重大风险排查日志制度、重大隐患报告制度、隐患动态销号制度,实现各类风险隐患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
3.提升风险感知监测预警能力
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立体观测体系,预警感知网络建设,逐步实现从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源的自动识别和提前发现。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运行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迭代优化现有感知监测网络,构建覆盖全县全要素的城市安全风险智能感知监测网。统筹建设辖区内水文、气象基础设施,村(社区)设置雨量筒,在高风险的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乡积涝等灾害点要设置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站点与地质灾害、水文预报关联度研究,提升预报精准度。依托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优化预警模型,拓展预警场景,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和预警能力。迭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广播平台,健全应急广播体系,实现预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到2025年,涉灾部门预警信息共享率达到100%,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100%。
4.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和“除险保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数字化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个专题和危险化学品、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消防、道路交通、交通运输、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和特种设备十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从严落实“厂中厂”企业“八个必须”和“十个不准”整治措施,严格严肃监管执法。持续深化“三场所三企业”安全整治,动态掌握企业底数,确保安全风险辨识率和管控率达到100%。推进各行业领域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推进涉危涉爆劳动密集场所“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对危险性较大的传统工艺,进一步加大“工艺替代”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推进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推进高危行业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
5.强化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监管
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监管相关部门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等安全风险管控,消除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隐患。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排查与防控,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实施最严格最科学的治理整顿,坚持危险化学品行业本质安全化技术改造提升。加强运输环节风险管控,优化危险化学品物流结构,健全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退出机制,加快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停车场地建设。加强使用环节风险管控,落实危险化学品使用风险防控指南,推动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加强废弃环节监管,建立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全过程管理。
6.加强重点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加强灾害链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水库山塘除险加固、综合治理工程,新修防洪水库,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完善应对森林火灾火险、异常高温干旱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推进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领域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建设,落实隐患动态销号和闭环管理。落实行业部门风险管理责任和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推动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常态化灾害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完善防汛防台“六个一”工作体系,建立村级“三队三单”体系(转移工作队、抢险突击队、后勤保障队、人员转移清单、物资保障清单、重点防御清单)和乡镇代储“四车一机”(渣土运输车、平板运输车、排涝车、铲车、挖掘机)应急抢险设备设施,全面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5+1”标准化建设。
1.搭建数字化应急预案平台
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以预案数字化为核心,以应急资源关联配置为支撑,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化应急预案系统。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实现对数字化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制定数字化预案模板,根据模板对采集的预案进行结构化处理,提高应急管理中预案的自动化处理能力,提高预案在事故处置中作用。强化数字化应急预案的应用,加快应急信息传播、改进应急决策的科学性、适当性和合理性,不断提升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速度,有效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故。
2.切实提高现行预案可行性
确保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研究有效开展,摸清区域内风险隐患现状特点,切实掌握应急资源、应急能力,做到底数清楚。确保应急预案各类资源能力的匹配度,根据评估和普查结果,确保预案设置的应急能力与风险隐患相匹配、救援队伍特长与事故灾害类型相匹配、响应层级与事故灾害分级相匹配。确保各类各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各类应急预案在修订过程中要保持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以及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等预案编制牵头部门沟通对接,实现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全覆盖,确保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的良好衔接。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预案内容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内容充实、贴合实际,责任明确、要求具体,预案规定流程简洁,重点要点明确,便于紧急情况操作。
3.加强预案演练全过程管理
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制度,依法组织开展综合性和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全县各专项应急预案演练由各预案主管部门年初报计划,每2年至少进行1次应急演练,各部门应急预案原则上每2年进行1次应急演练,乡镇、村居(社区)预案,可以乡镇为单位,每年择一村居(社区)轮流演练。创新应急演练模式,落实应急演练评估制度,整体评估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非预设场景应急演练和实战演练,通过演练弄清事件状况和危害程度,不断提升应急指挥、快速决策、有效沟通和协作有序的实战能力。明确各类预案备案权限,指导、督促各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将企业备案情况纳入日常监管执法重点内容,将行业部门预案修订纳入部门重点考核内容,切实做到预案应备尽备。
1.推进监管执法改革
将法律法规赋予应急管理部门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厘清县乡两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类分级执法,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加强一线执法力量,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依法赋予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等形式,强化基层属地管理,着力解决基层执法力量分散薄弱、监管缺位、执法“宽、松、软”等问题。
2.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结合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分布、企业数量、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等级等特点,统筹配置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突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专业性要求,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入职培训不少于3个月,每年参加不少于2周的复训。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到2022年年底不低于应急管理在职执法人员的75%。深化应急管理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准军事化管理,落实执法制式服装、标志和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合理调整执法队伍种类和结构,提高专业监管人员配比,加强基层移动执法快检设备、移动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配备。统筹加强乡镇、苍南经开区的安全监管力量,推行派驻执法、委托执法、授权执法等方式,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坚持依纪依法、客观公正追究执法失职渎职责任,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动真碰硬、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3.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
明确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和分级分类监管目录,深入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执法三项制度,持续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法计划的编制、执行管理,加强对执法计划制定的审核、执行的监督,严格落实应急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主动公开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权力事项清单,公开行政执法流程、行政处罚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执法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化手段运用,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推动综合执法向远程执法、移动执法和非现场执法转变,提高监管执法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4.规范事故调查和管理
常态化组织开展事故整改情况“回头看”,深入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吸取教训、落实整改措施,对调查报告提出追责、问责、追刑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推动落实闭环管理。深入开展事故分析,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性因素,发布统计报告、公布典型事故案例,指导推动事故防控工作。加强警示教育,定期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分析事故原因、汲取事故教训。推动企业举一反三,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公开道歉制度和警示学习制度,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防控措施。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全灾种救援能力,增配水域救援和抢险救灾等物资装备,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着眼我县典型灾害事故多发类型,强化针对性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对标各类灾害任务需求,同步推进水域、高空、森林消防等模拟训练设施建设,开展专业训练,提升各类型专业救援队伍的专业救援能力。升级或组建一批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全面搭建“1+X”战斗群组现场作战体系,有效建成辖区站点“5分钟”快速到场处置、中心站点全面控火增援的分级灭火救援圈。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信息库,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完善共训共练和救援合作机制,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探索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等购买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服务,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社会应急救援长效服务机制。
2.提升应急救援指挥效能
推动建立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应急指挥机制,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全面贯通,可视化双向互动指挥调度系统全面建立。建设应急指挥信息资源苍南分中心,收集灾害事故相关风险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空间化、时序化,为应急指挥提供基础数据。主动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沟通对接,预研预判辖区汛情灾情发展态势,设置前置备勤点,提高精准抢险救援能力。常态化开展应急指挥演练、方案论证和实际情况处置复盘等岗位练兵,规范监测预警、情报分析、报告建议、应对处置等工作流程。
3.构建救援处置协同机制
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跨区域协同机制与平台,针对洪水、台风、地震等全域性灾害以及较大规模安全生产事故,加强跨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全方位协同联动,提高重特大灾害事故跨区域救援协同能力,到2025年与接壤的同级应急管理部门全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跨部门应急救援协同行动机制,推进各职能部门跨部门协同,有效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统一指挥、跨部门协同联动。完善上下层级参与抢险救灾的应急协调机制,加强上下层级间应急演练、灾害预报预警、灾情动态、救灾需求、救援进展等信息通报制度,提升上下层级应急救援协同水平。
4.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健全灾后救助保障制度,规范灾后政府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逐步完善高、精、尖装备的配置,加大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的配备力度,强化光纤传感技术、液压破拆技术、生命探测仪、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高空登高作业车、远程供水系统等应急先进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高层建筑防灭火、大型建筑物坍塌、森林火灾和有限空间事故救援能力。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全覆盖保障”的要求,做好避灾安置场所的规划选址、功能设施配套设置及安全检查,大力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2022年底前村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达到60%以上,到2025年底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强化灾害救助科普宣传,提升村居(社区)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抵御灾害事故风险能力。
1.加强应急管理数据库建设
完善信息统筹机制,加强各层级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加速数据共建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全县统一的、标准规范的安全风险时空大数据体系。梳理全县各部门应急管理数据资源,编制数据资源目录,依托公共数据共享平台,统筹规划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应急管理数据,融合相关行业和互联网数据,建成覆盖灾害事故、管理对象、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专题数据库。
2.加快应急管理数字化改革
依托现有“智慧应急一张图”,加快迭代开发,不断形成应急管理数字化应用新生态,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灾害事故研判、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等能力。加快前端感知设备、单兵设备等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实现突发事件处置现场全方位可视化监控。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多途径模拟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做到精准预测,增加预警提前量,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损失。到2022年底全面建成“一库一网一平台”“一图一端一指数”“一企一园一城市”等精密智控体系,实现安全生产领域链条化、时空化、全覆盖的风险监测预警、防范防控、应急救援体系。
3.加快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完善应急安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促进研发机构、高校和使用单位的联合创新,在资金、成果奖励和技术推广应用上给予支持。加大安全(应急)产业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应急装备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应急产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推进涉危涉爆劳动密集场所“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加大高危工艺智能化控制和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应用程度,利用各类先进科技实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精准管控。
1.提升全民应急安全素养
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宣传普及,将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党员干部安全生产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持续开展全民应急安全素养提升行动和企业百万员工大培训,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技能提升培训每年不少于10万人次,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深化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大力打造特色应急(安全)体验馆,依托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扩大宣教覆盖面,提高群众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2.加强保险风险分担能力
全面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安全生产中的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功能,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率100%,鼓励引导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工贸行业及三场所三企业等领域参与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加大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力度,拓展巨灾保险灾种,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到2025年前实现巨灾保险制度全面落地。
3.强化社会应急服务职能
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服务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公众安全教育为导向,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基层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推广专家工作站、常驻第三方服务机构、安全互助联盟、中介网格化服务等模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推进技术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机构建立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合同报告制、服务承诺制,健全考核评价和惩戒淘汰机制,引导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加大应急人才保障
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我县应急管理专家库体系,打造应急管理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队伍,建设应急管理高端智库。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开展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应急决策指挥能力及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培养专家型应急管理人才。探索创新应急人才培养机制,扶持培养应急领域人才,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应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应急人才引进政策和相关配套服务措施,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切实解决应急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2.强化监管执法保障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将应急管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完善执法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政策,依法为执法人员参加工伤保险,鼓励各地区为执法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开展应急管理执法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县和重点乡镇二级执法部门执法谈话室规范化建设。落实及时奖励制度,对重大行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及时记功奖励,注重在应急管理干部中推荐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社会荣誉,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完善优恤优待政策,对在处置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死亡的人员,参照烈士确定待遇。
3.确保应急通信保障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融合通信调度系统,实现有线、卫星和无线通信网融合互通,丰富完善应急通信手段。协调通信运营商,加大偏远地区应急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及核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的塔架坚固抗毁、供电双备份、光缆卫星双路由的超级基站,提升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到2023年形成天空地一体、全域覆盖、全时贯通的应急通信网,为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韧性抗毁的通信网络支撑,提高“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下的通信能力。
4.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医疗机构等积极参与社会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大先进实用应急装备及物资的配置力度,不断优化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最大程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效率。科学分析既往事故和潜在风险,结合各区域人口数量、应急救援队伍规模、突发事件可能波及影响的规模等因素,科学设定应急物资储备产品及数量。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整合资源,努力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5.构建应急物流保障
完善铁路、公路、水路等应急运力储备,切实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及时到位,探索研究在极端情况下的高铁、水上应急物资投送方式。加强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合作,充分依托和调动社会物流企业城乡配送、农村物流网络等社会运输能力,逐步构建政企联动、城乡联通的运输网络系统,提高灾害事故救援装备和救灾物资物流联动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优化城市物流空间,完善物流末端配送设施,优化冷链物流系统,打造智慧供应链协同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物流调控能力。
整合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信息资源,构建应急综合时空大数据库,加快应急管理业务子系统开发建设和应用,加强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网、无线电通信网建设和通信融合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治理科技化和数字化水平。
专栏2:应急管理数字治理建设工程 |
1.“智慧应急一张图”:基于“智慧应急一张图”综合时空大数据库,迭代开发“防汛防台、应急救援、减灾救灾”等应用专题,全面接入“浙江安全码”,进一步完善修正风险研判系统及预警报警系统。基于智慧应急一张图“市县一体化”完善平台架构调整,拓展延伸至企业端”“园区端”,解决安全风险防控“最后一公里”。 2.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网建设:到2025年,建设1个县级便携站,实现省市县三级卫星通信的互联互通。 3.应急专用无线电通信网建设:基于370MHz应急专用无线电频率,建设固定数字集群基站3个、移动数字集群基站1个,部署手持终端超过50台、车载终端超过10台,实现覆盖全县上下联通的数字集群通信网。 4.通信融合系统建设: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建设音视频数据接入平台,整合各地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可扩展)、370MHz集群通信系统、固定电话、卫星电话、IP电话等应急指挥音视频资源,并与省级数据接入平台融合。 5.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应用:接入各类安全生产风险监测数据,构建基于GIS地图的风险分布图,搭建安全风险管控指标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安全码”应用,形成“安全码+风险图+管控指数”等数字化工具。充分应用工业企业安全在线平台。 6.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应用:接入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城市内涝、地震和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信息,构建自然灾害风险一张图、专题图、区域图;加快“安全码”场景运用,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场景可视、精准管控、指挥高效”等功能。 7.推进旅游风险智控应用:建立旅游风险隐患“一张图”,积极推进重点景区景点危险区域智能感知监控和应急数字广播建设,建立集风险监测、预警、防控、救援于一体的应用场景。 |
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工程防御标准,大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4项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自然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工程、灾害风险排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专栏3: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工程 |
1.自然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工程 森林防火监控能力提升工程:针对本县林地连片、分布广等特点,加快推进卫星林火监测和瞭望监测系统建设,布设森林智能化监测探头及视频监控系统等设备,增强森林监测预警能力,到2025年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达到95%。 地质灾害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建设7个监测点。 海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按照省统一部署,协助建设省级海洋灾害智能网格预报系统、海洋卫星应用服务体系、防台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等。 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按照省统一部署,协助建设省级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开展苍南县水情旱情监测预警与评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农业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根据省统一部署,打造数字"三农",开展以"一库三网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渔船安全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工程等。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按照省统一部署,配合构建通信网络子系统和数据处理子系统,协助建设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子平台和技术支持与保障子系统。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信息化专项工程:根据省统一部署,构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模块,建设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重点信息感知网络。 2.灾害风险排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开展重要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和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到2025年,在各涉灾行业领域全面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识别、研判、预警、管控全链条精准治理。 3.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 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程、监测网建设工程、风险预报预警工程、灾害风险管控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和制度保障工程。构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分区分类分级管理新体系。建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到2022年底前,完成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乡镇风险调查评价,完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成群测群防和防灾管理员队伍,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 4.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实施水库体能保安工程,深入推进防汛抗旱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补齐水利洪涝台旱工程短板,到2022年,完成病险水库加固,提升大中型水库防洪能力。推进重大防洪(潮)工程建设,实施苍南县江南垟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和鳌江南港流域江西垟平原排涝工程(拓浚排涝河道约120.8公里,修建护岸240.8公里,新建泵站3座,拆建阻水桥梁103座,滨水湿地1处,绿道24.9公里、绿道人行桥24座;)。推进苍南县海塘安澜工程(提标加固安峰海塘、霞关海塘、雾城海塘等16个海塘,共计26.6公里)。到2025年,全部消除易涝隐患区域,补齐防洪排涝短板,全面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
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员队伍建设,完善灾害信息报送体系,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尽职履职能力。
专栏4: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强化工程 |
1.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建立一支乡镇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类功能区、工业园区、风景区要建立一支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根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抢险救灾物资。 2.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建设:各村(社区)建立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及应急突击队,村居(社区)应急装备及物资标准化配备率达100%。 3.完善灾害信息报送体系: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灾害员在岗率达100%,强化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和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信息报送准确率达100%。 4.基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全县应急广播平台于2022年底前建成,应急广播系统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对接工作,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有效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
立足“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理念,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教工作,积极推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建设一批应急安全体验馆、应急安全文化广场和文化大礼堂。
专栏5:全民应急素养宣教提升工程 |
1.企业百万员工大培训项目:深入开展企业百万员工大培训,到2025年实现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三场所三企业、工贸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全覆盖。深入实施高危行业企业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工程,推进全员培训,严格新员工上岗培训,提升培训针对性、专业性,到2025年高危企业从业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50%以上,到2022年底小微企业园运营机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素养提升培训覆盖率100%。 2.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能力建设:推动运用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到2025年建成1家县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示范职业院校。 3.应急(安全)体验设施建设:在现有应急(安全)体验设施的基础之上,新建应急(安全)体验馆5家,建设一个安全主题公园或一条安全文化街或一个安全文化广场。 |
紧盯重点行业领域重大风险,做细做实安全风险管控。紧盯危化品、交通、消防、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积极谋划、提前部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督促有关部门强化日常安全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密切关注。
专栏6:重点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
1.危险化学品领域。提升源头防控能力,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全链条监管能力,强化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环节安全监督管理;夯实企业安全基础,完善企业安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重大危险源全部实现在线监测监控;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危化品许可企业建立企业安全技术和管理团队,按规定配置化工相关类专业注册安全工程师;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监管效能,迭代升级危化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推进社会化服务,到2022年底实现危化品许可企业第三方安全服务全覆盖;提升政府监管效能,明确监管职责,加强监管力量,具有化工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数量不低于省定标准。 2.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矿山。对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开展精准排摸,结合事故数据分析,分类细化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清单;全面开展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到2022年底基本全覆盖;深化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基础性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养提升,小微企业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培训每年不少于7000人次,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着力推进安全生产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加强线上监管;深化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2022年底100%全覆盖。强化矿山源头安全管控,做好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工作,全面推进矿山信息化建设。强化矿山安全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盗采、越界开采、无证开采等非法违法行为。提升矿山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强化矿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严密管控矿山重大安全风险,2022年底前督促矿山企业健全标准化达标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民房、居住出租房及合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出租房集中区域实施“旅馆式”管理,重点时期实施大巡防机制,常态化开展检查巡查,全面推广出租房火灾公众责任险;深化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治理,完成老旧小区实行生命通道“一区一策”治理、优化停车资源管理使用、加强综合执法和联合管理;实施四类场所消防安全治理,实施突出火灾风险个性化整治,完成老旧场所、小微企业园区、出租房、合用场所、老旧民房、商业综合体、城乡结合部、电动车和新材料新业态突出风险治理;夯实城乡火灾防控基础,加强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和标杆示范,完成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百优”建设和民居类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电力系统和电气领域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教育、民政、文广旅体、卫健等其他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和隐患集中整治;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建设推广各类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实施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四级消防科普教育场馆体系。 4.道路交通领域。健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巩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制,对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实行省、市、县三级挂牌治理;加强重点车辆安全源头整治,严格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监管,组织隐患车辆专项整治,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加快淘汰隐患问题车辆;提升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实施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加大运输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两客一危”车辆运输过程数字化监管水平;加强重点车辆运输安全治理,强化八类重点车辆的安全监管,深化与长三角治超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落实超限超载车辆基础信息、处罚信息自动推送、共享工作;净化道路交通秩序,开展“创文明交通、治秩序乱象”暨“减量控大”三年整治行动,强化卡口系统等科技设施设备建设和应用,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深化实施道路安全防护提升工程,强化道路应急保障,推进农村道路设施建设。 5.交通运输领域。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风险隐患预防控制,建立安全风险“一图、一册、一表”,推进风险可视化、图斑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深化重点领域专业化治理,开展水上专项治理行动、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红线问题专项整治、航运枢纽大坝除险加固专项治理等;强化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开展危险货物装卸等安全整治,完成非法采砂行刑移送制度、健全水上搜救机制、建设邮政寄递智能监管平台等工作;强化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开展港口危险货物专项治理行动,落实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评估,实现重大危险源100%受控;强化水路运输企业管理,强制淘汰超龄运输船舶,推进内河运输船舶大型化,实现超龄运输船舶淘汰率100%;提升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配齐配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和执法力量,推进智慧海事工程建设。 6.渔业船舶领域。加强风险隐患源头管控,建立渔船交易和船员数据库,实现审批、检验和执法等信息互通共享;集中整治突出问题,开展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商渔船防碰撞专项整治,强化“脱管”“证业不符”渔船整治,强化渔业船员、无线电管理专项整治,健全渔业船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船员信息共享;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构建综合惩戒机制,深化渔港“港长制”,实施基层渔船管理组织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渔船编组生产、动态点验等制度落细落地;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渔船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工程,完善渔业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和处置流程,优化气象预警共享和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提升避风锚地、禁航通告等公共服务,提升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监管效能,设置渔业船舶安全议事协调机制,健全定期会商、事故责任倒查和追究机制,强化监管力量,加强渔业监管执法队伍建设,配足配强渔业安全执法人员力量。 7.城市建设安全领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安全专项体检,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大力整治违法违章建设活动;强化建筑施工事故防控能力提升,开展建筑施工“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提升工程,实施“防危大、防高坠、防死角盲区”安全提升工程,开展在建工地重大风险源摸排,起重机械、深基坑、模板支撑、脚手架等危大分部分项工程排查防控100%覆盖;加强城镇燃气场站、管道、气瓶的有效监管以及燃气使用环节的安全宣传指导,实现信息可追溯管理,提高入户安全检查率,抓好餐饮、娱乐、集市等燃气使用场所的隐患排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快管道燃气基础建设,提高覆盖面,确保用气安全;开展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整治和城市地下供排水管网及内涝隐患安全整治;推进城乡房屋使用安全整治,开展城镇公共房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实施农村危房常态化长效治理改造。 8.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完善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压实园区安全责任,建立园区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园区内公共设施、上下游产业链、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各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素养提升培训覆盖率100%;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区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完善危化品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多部门联合审查制度;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高风险园区安全管控;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园、乡镇工业园、村级工业集聚点的安全生产水平,完成在全县各行政村辖区内的工业企业排摸和安全隐患排查,对村级工业集聚点开展安全、环保、用地、节能、质量等联合执法,强化对集聚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推动村级工业集聚点企业入园发展;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星级小微企业园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覆盖率达到100%。 9.危险废物领域。重点对化工和涉危险化学品单位及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转移联单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建立畅通的统一收集贮存转运体系,解决小微危废企业危险废物出路难问题;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评估和治理,依法查处不落实相关评估要求和防范措施的企业;开展渣土和垃圾填埋、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加强粉尘涉爆企业除尘环保项目源头把关,严格安全评估和审核验收,确保粉尘收集、输送、贮存等环节的环保设施设备符合粉尘防爆安全标准要求,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粉尘爆炸重特大事故发生。 10.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特种设备安全领导责任,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纳入对乡镇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健全特种设备安全定期通报制度,推动乡镇实质性履行特种设备监管职责。推行“四单一网”(责任清单、设备清单、隐患清单、隐患核销清单、网格化管理)工作法,加大基层特种设备安全巡查检查力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行政执法联动,加强行刑衔接,重点突出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加大特种设备“三非”(非法制造、非法安装改造修理、非法使用)、“两超”(超期未检、隐患超期未整改)、“一无一违”(无证上岗、违章作业)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2022年底力争实现全县载人电梯智能化监测装置覆盖率100%。持续深化政务数字化转型:完善智慧监管、智慧检测、智慧服务“三位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推广应用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加强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推广应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全县每年培训特种设备作业从业人员不少于500人次,开展特种设备“七进百县千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11. 旅游领域。进一步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各类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旅游设施的安全管理措施,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网红打卡点、民宿、宾馆、星级饭店、旅游交通运载工具、大型游乐设施等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对旅游设施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进行法定检测与检验,并推动旅游景点安全风险评估。推进旅游联合执法,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涉及旅游安全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教育和培训,深入推进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核燃料安全领域。强化核设施纵深防御体系建设,有效防范技术原因、人为原因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定期进行安全评价,确保核设施安全。建立核电安全协调机制,提升核电相关应急能力,积极配合核电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核电安全监督,完善核电应急组织,建立核电安全协调机制。 13.商贸领域。加强对商场、超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农批市场、加油站、经贸活动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检查督查,做好餐饮行业燃气使用情况安全检查。加强成品油安全风险防控,重点排查整治成品油流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报备,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标准化管理,持续深入推进商务领域厂房物流仓储场所专项整治。 14.海上风电安全领域。严格落实风电建设(管理)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工程海事验收手续,对照通航安全技术报告和通航安全影响审核意见等要求,落实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开展扫海、测量、检测,对外发布航行通告,并在海图上予以标绘。规范运行涉水作业手续,严格依法、守法从事相关作业。加强出海登乘安全管理,实行船员、海上风电作业人员和临时性出海人员分类管理,采取智能识别等有效措施精准管控人员上下,并严格船舶防风统一管控。加强自主监控平台的升级、使用和管理,特别是要对海缆路由附近船舶进行监控,落实海缆路由保护措施。 |
按照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布局要求,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点),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推进基层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不断建强乡镇专职消防队,尽快满足“5分钟”灭火救援圈建设要求。推动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做到人性化安置,确保安置人员得到必要的服务保障。
专栏7: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
1.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建设1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基地,1个县市级应急物质保障库,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应急物资保障点。 2.专职消防队建设:提档升级位于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下魁村振兴路19-3号的马站镇专职消防队至二级规模。提档升级位于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双台村委会综合楼的灵溪镇专职消防队至一级规模。 3.应急救援车辆配备:投资400万对灵溪消防救援站的1辆越野通信指挥车和1辆模块化器材消防车(双模块)(进口底盘改装)。投资460万对钱库消防救援站的1辆抢险救援消防车和1辆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进口底盘改装);2023年前,苍南完成灭火侦查机器人员配套运输车采购。为藻溪镇专职队新购一辆中型水罐车。 4.基层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项目。在灵溪、金乡、钱库、宜山等事故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建设10个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按标准落实用房和装备、人员配置。 5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按照建设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一批、提升一批场所,进一步建立统一制度、统一台账、统一标准,规范化设置标识标牌,高质高效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到2025年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可视化率达到100%。 |
五、保障措施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各乡镇、苍南经开区和县直属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本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要依据本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逐项细化、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规划推进的计划安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快启动规划重点工程,积极推动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确保应急管理改革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各级政府要把应急管理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经费。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足额安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需基本建设、装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建立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统筹推进激励政策。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鼓励政策性银行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合理支持。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
制定目标落实情况、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标准以及责任考核办法,细化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纳入政府和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单位)对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规划任务全面落实完成。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效果动态监测工作,并分别在2023年和2025年完成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县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志愿者等群体的桥梁和监督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有效促进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