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分析电网薄弱环节,电网防风抗灾能力不断提升;光伏板铺满房顶、山顶,源源不断输出绿色电能……今年以来,国网苍南供电公司发挥行业优势,创新实践,为苍南建设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注入强劲动能。
推广清洁能源助力“双碳”
从2018年开始,温州富立包装有限公司就在厂房顶部铺上总容量为600千瓦的光伏板,这些光伏板每年可发电63万千瓦时。“80%我们自给自足,另外20%上网,一年能够回收7%投资额。”企业负责人张先生笑着说。
苍南年均日照时间达1784.8小时,具备发展光伏的先天优势。日前,国家能源局公布676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苍南位列其中。为推动绿色发展,9月26日,县供电公司与县政府就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尽早建成、尽早投产,推动苍南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同月,藻溪-赤溪光伏110千伏送出工程顺利投产。预计12月底,县内最大的藻溪-赤溪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将全部并网发电。该项目投资约3.2亿元,安装有14万块光伏板,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将达8098.6万千瓦时。按2020年城乡居民直接用电量人均780度计算,可以满足10万城乡居民每年用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4万吨,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6.35万吨。
在光伏、风力等新能源项目推进过程中,县供电公司积极与客户对接,及时解答用户在并网等方面的疑问,提供“电管家”服务。该公司还为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开通绿色通道,跟踪各环节施工进度,按照优化并网流程、简化并网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的原则,深化源网友好互动,保证项目顺利并网发电。
电网补强护航万家灯火
9月30日,国家电网浙江电力(苍南)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加固对10千伏南雁线南龙支线18号杆后段线路,进行防雷和自动化改造,保障灵溪镇城西山区5个配变台区的群众日后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苍南地处浙闽交界处,是我国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如何抵御台风袭击”“灾后迅速恢复供电”是供电公司的重要课题。
为全面提升电网防风防台能力,满足当地群众“用上电、用好电”的美好生活需求,县供电公司立足于苍南多种地理形态特点,重点打造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对易受到台风和雷暴雨影响的沿海山区,提升电网抗扰与自愈能力。在输电线路改造方面投资近1.17亿元,新建杆塔166基,改造线路约70公里,优化电网网架结构,将矾山等山区主网线路由同塔双回的1.0时代升级双塔双回运行的2.0时代,提升沿海山区设备防风能力,及山区、农村地区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此外,县供电公司还将智能运维手段应用到电力巡线工作中,采用配网无人机精细化自动巡航技术进行巡线,通过电脑建模、规划巡视路线,无人机即可按照既定路线对输电线路运行安全隐患进行排查。配网无人机具有超视距、自动化巡航的优势,有利于开展全方位、近距离巡检。
电能替代助力乡村振兴
桥墩镇八亩后村素有“浙南茶乡”之称,出产的五凤茶叶以色翠、香高、味醇而闻名于浙闽一带。以前,茶叶加工主要采用煤、柴等燃料,烟熏火燎。近年来,随着茶园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标准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煤加热制茶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通过用电炒茶、制茶,电脑控制工序,干净卫生。以前需要十几个师傅才能完成的工序,现在只需一个人管理。”苍南绿信茶叶合作社社长李圣延介绍,去年他们合作社产了5000斤干茶,产值约200万元,产量翻了,成本降了,这些都离不开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
有了技术保证,八亩后村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优质的茶叶产业链,开发以观茶、采茶、购茶等为核心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
农业要现代化,电网发展必须跟上。在宜山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县供电公司正在打造一个乡村电气化示范项目。“由于园内项目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提供更加可靠、稳定的电力供应来保障园内农作物灌溉施肥、环境调控等生产加工环节。”国家电网浙江电力(苍南)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员吴纪平说,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替代电量87.6万千瓦时。
近年来,县供电公司结合辖区乡村用电发展需求,将电能替代供电服务融入到业扩报装、电网规划和配电网改造中。通过增加配电变压器容量、改造低压线路等方式,为乡村企业提供安全用电检查、电量电费分析、节能降耗建议等特色服务,消除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用电瓶颈,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