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在余东 鸡鸣国际——苍南县教育局赴衢州、义乌两地考察未来乡村社区教育场景建设

  • 发布日期:2021-10-29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教育局
  • 字体:[ ]

为全力助推未来乡村社区教育,具象化未来教育场景建设,10月27-28日,苍南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金李胜带队,携教育局相关科室、苍南社区学院、苍南县住建局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等一行7人,驱车奔波上千里,分别考察了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和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两地未来乡村和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工作。

10月27日下午,考察团第一站来到了余东村,在柯城区教育局副局长余鹂、沟溪乡人大主席汪凤花等陪同下开启了一场未来乡村教育的创意沉浸之旅。汪凤花和沟溪乡人武部副部长姜明昕为考察团一行介绍了九村共富联盟,立足碗东·碗窑陶瓷文化村、余东画村等文化品牌,到“碗”里来,“窑”望未来,“芒”在民间,勾勒出全域性教育场景,余东村成为共同富裕枢纽工程的美好蓝图。

考察团先后在陶艺研学基地、农耕研学园、竹编研学馆、村播产业中心、科普实践基地、中国乡村美术馆,观看并体验农民画、雕版印刷、竹编等余东传统艺术和非遗项目,体会了从体验和获得感出发,创设每一个场景都是教育,一米菜园,时光邮局,幸福“稻”余东,践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思想理念,打造未来终身学习场景。

在“乡村大脑”--余东未来乡村智慧治理服务一体化中心,考察团人员详细询问了教育场景在未来乡村的落地情况,了解柯城区教育局重点打造的“乡村艺术网络学院”等教育场景,查看了“儿童之家”“共享图书馆”“周末公益课堂”以及各类研学活动的数据信息。

实地参观结束后,在中国乡村美术馆召开了座谈交流会。余鹂表示每一次的考察交流都是再次论证、再次完善的思考过程。她介绍了自全省数字化改革以来,柯城区教育局紧紧围绕“教育大脑+智慧学习”落地未来乡村的要求,积极推进余东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充分挖掘城乡双边潜在发展空间,将“零散化”的传统乡村艺术进行归集融通,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纵横联动的全域沉浸式教育,让知识学习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让每一位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在这所现代“教育村落”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风、乡愁味。

柯城区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吴伟敏分享了用教育力量凝聚人气、让整个乡村都是画卷、让自身长出来的“文化味”振兴乡村以及基于真实场景去学习等拓展教育空间,实现教育场景在余东未来乡村落地的具体情况。

金李胜对陪同的柯城区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此行受省厅指引来到余东考察,让苍南对未来打造乡村社区教育增加了底气,清晰了轮廓。他表示柯城区余东未来乡村的教育场景建设,操作路径清晰简便、教育力量深度融合、实施成效较为显著,整个场景亮点多、思路新,既有特色的“乡土味”、现代的“数字味”,更有未来的“教育味”,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他考察人员也表达了对整体文创标志设计、数字一体化平台、可持续融通提升等特色的向往。

10月28日上午,考察团第二站来到了鸡鸣山社区。在义乌教育局副局长黄坤、鸡鸣山社区书记经菁等陪同下开启了一场未来社区教育的国际融通之旅。

在鸡鸣山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大屏前面,经菁介绍了社区通过构建“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核心应用场景的“三端一平台”不断迭代未来社区教育的艰辛历程。伴随“浙里办”APP的“数字社会”专区“我的家园”版块的开通,未来社区服务端也同步上线“浙里办”,成为全省首个登录“浙里办”的未来社区服务端。这也是“浙里办”应用首次穿透街道、社区定位,正式打通基层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实践突破。通过排摸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并制作小程序在公众号平台上先行先试,前端使用的数据不断完善,成熟一个,上线一个,目前“我的家园”鸡鸣山未来社区服务端涵盖了社区信用分、国际老娘舅、鸡鸣山议事厅、社区预约挂号等共计15个应用,其中涉及民生“关键小事”8个。“未来社区上线后打通了政务服务和家门口服务,百姓可以一站式享受所有服务,大大增强百姓幸福感。”社区信用积分和诚信积分互联互通,让百姓的志愿服务更有价值,提高了获得感;所有数据都在一体化智能化的公共数据服务平台交互,数据更安全,百姓也会更有安全感。

在随后的参观中,线上线下孔子学院、中外居民之家等教育场景都给考察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乐众惠民民生议事堂,双方召开了座谈交流会。黄坤介绍了今年全省开展数字化改革以来,海量的应用数据通过鸡鸣山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了交互回流。鸡鸣山社区围绕“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核心应用场景落地,进一步丰富完善“浙里办”“我的家园”内容,上架更多的“邻”系列、“浙”系列、“享”系列应用的具体情况。从成为第一批试点到浙江省出台数字社会未来教育重点场景工作指南(1.0版),未来社区教育项目到年底有望实现2.0版的功能提升。

经菁为考察团一行进一步介绍了鸡鸣山社区人口约2.9万,其中有来自29个民族20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境外人员以及义乌工商学院1.3万名师生,因此鸡鸣山社区也被称为“联合国”社区。已经上线的未来社区服务端在功能设计和开发上,紧紧围绕社区“境外人员、少数民族、创业者”三多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及社区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通过数字化改革打通多跨场景的应用,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最后,金理胜针对鸡鸣山国际融合社区的打造行动进一步提出了三个问题:

1.在未来社区教育中,教育怎么参与其中?

2.社区居民应用了哪些数据又比较喜欢哪些课程?

3.线上线下教育场景怎么支撑?

在社区集成“浙里办”的过程中嵌入教育平台,为需要的场景提供资源;依靠社区排摸需求,审核上架资源与课程;通过拆改、租赁建立未来社区邻里中心,通过加强数字驾驶舱底层管理,让数字化线上看得见,让老百姓线下都满意......双方在气氛热烈的交谈中,逐一明确了答案。

让社区里没有不认识的人、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没有学不到的课程。鸡鸣国际,趣享未来,打造“亲如一家”联合国社区、“文化共融”国际化社区、“智慧生活”数字化社区,苍南教育局考察团的学习和借鉴之路由此也划上了句号,但回程漫漫,留给所有考察团成员的艰巨任务却刚刚开始......

点击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