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断,再也不用为了看病四处奔波,真的是方便太多了。”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每个去过医院的群众对此都深有体会。而说起现在的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马站分院,前来看病的村民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这都是全县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功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马站分院院长夏敏感叹,自去年组建“医共体”以后,医院硬件设施的“质”与“量”都有了提升,随之提升的还有老百姓的信任度。现在每天门诊量都有500余人,与往年相比就诊数增加20%,住院数增加50%。
在该院三楼住院部,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王成燎与医护人员一同去查房,每个星期二都会按时出现在全科住院部。80多岁的老人林凤兰因突发腰痛本想转上级医院诊治,经王成燎诊治,病情已经大大缓解,也让老人一家免了奔波之苦。据了解,每个月县人民医院都会派出6位专家去马站开展定期门诊坐诊和病房查房服务,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优质医疗服务。
2019年3月,我县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三人民医院3家县级医院为龙头,牵手19家乡镇卫生院,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实现了全县的“医共体”建设全覆盖。通过双向转诊的良性机制,可以破除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在自家门口看病费用低,报销比例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而县级医院医疗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不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专家们还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带教查房、业务培训指导,起到了传、帮、带作用。
夏敏告诉记者,医共体建设除了让县级专家更可及,还通过科室垂直管理,填补了他们卫生院耳鼻喉科、全科病房等科室空白。医院也因医共体建设首次开设胃肠镜检查,尝试开展疝气、阑尾炎等小手术治疗,并且现在医院配药更方便了,上下级医院的双向转诊也更通畅了,可以说家门口的卫生院成了很多基层患者的首选。
除了强基层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我县各医共体牵头医院也加强了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已经建成并投用县域胸痛、卒中、创伤、孕产妇、新生儿五大急救中心及中医诊疗中心,让急危重病人不出县就能得到很好的医治。同时,医共体建设以来,我县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深化“检查在村级、诊断在县级”的服务模式,县域影像、检验、心电、病理、中药饮片配送五大共享中心完成建设,运行顺畅。
其中在县影像共享中心,群众只要在乡镇卫生院拍片,影像信息就会第一时间通过信息化共享渠道被传输至县人民医院,医院最快在30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并第一时间回传诊断结果。据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杨忠福介绍,每天会有24个中高级职称以上的医生轮班为下面看病,现在一个月需要为2600多个病人看诊,平均一天有八九十个病人,CT也有三十来个病人。“首先要强院才能强基层,所以我们很注重县级医院的能力建设。”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廷瑞告诉记者,目前县人民医院跟城市13个三甲医院进行业务对接,切实把人民医院的业务能力做强。同时还建立了共享中心、诊疗中心,使县级医院跟基层卫生院进行能力的对接,信息的传递。
此外,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医疗服务更全面也更专业,我县还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立313个全专科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下村入户,为村民提供上门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推进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服务,成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自2018年5月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以来,全县36个卫生院,有800多名签约医生,签约5.7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3.2万人。
“自从去年签约了家庭医生后,不仅有免费体检,还得到了细致的医疗照顾。”在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桥墩分院的诊室里,85岁的廖先生正在这里体检,他的签约医生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制定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而家住桥墩镇发凤村的老人赵彩云由于腿脚不便常年卧床,她的家庭医生陈汝备便定期到她家随访。据介绍,家庭医生重点关注儿童、老人、低收入人群,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基层就诊率达77.1%,提前一年实现国家标准;县域的就诊率达86.22%,比2018年提升3.3个百分点……医共体建设以来,我县通过强基层、强县级医院两个能力提升,改“病人跑”为“专家跑”的就医方式,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良性就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