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乡土文化 传承农艺水魂 构建桥墩“东翼”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线

  • 发布日期:2019-06-28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新闻网
  • 字体:[ ]


桥墩镇是浙江南大门,按照“一轴三带、两翼发展”的战略构想,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在104国道发展轴西翼,创建了桥莒瓷韵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古刹龙窑添瓷韵,廊桥雁齿话水魂,呈现一派崭新的景观风貌。东翼的黄坦、五凤社区,正着手构建与众不同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线。本文就此话题作粗浅探讨。

◎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

桥墩镇104国道发展轴东翼,古属平阳县松山村与分水村。因地处浙闽边界,五代十国时(907—960)闽王建分水关隘,明代及之前在分水关发生诸多战事。宋代平阳县治至分水关仅设两个官驿,松山泗洲驿是其中之一。可见此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1、溪流环绕,水文化资源丰富无比。

源于分水山的桂兰溪(亦称平水溪)顺东翼环山而下,在后隆村中头汇入桥墩大溪(即横阳支江),合流至马渡村浦尾,又和源于重台山的黄坦溪汇合,使黄坦社区所属諸村为溪流环抱,形成了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

古松山(今桥墩)治水英雄周凯,因治理“三江”水患献身,永宁(今温州)邑长号其里曰平水里,并建祠祭祀。清代时,后隆村柳庄山丁姓老人依据传说在山顶“平水神穴”挖得遗物,按民间风俗安葬于家族祖坟上圹而成“神人合葬墓”。清光绪间,当地信众又在柳庄山建“平水宫”,使平水侯王的神穴、墓陵和宫庙同处一山,成为后隆及周边村民瞻仰、祭祀平水侯王的道场处所。建于明末清初的官埭头、后隆堤塘,拦截桂兰溪水入横阳支江,使官南、后隆平原大片土地得以开发耕种。堤塘内沟渠通达,自流灌溉,村民善于稻作和经济作物种植,积淀了融治水、用水、亲水、养水于一体的智慧与实践。

2、精耕细作,农耕文化氛围浓厚。

桥墩东翼乡村有4800余户2万余人,耕地12400余亩,林地39000余亩,茶园10000余亩。桂兰溪、桥墩大溪、黄坦溪三溪沿岸是桥墩平原的主要农作区,过去除了种植水稻、番薯外,还种植小麦、大麦、马铃薯、高粱,经济作物有糖蔗、烟叶、茶叶、油菜、油茶、油桐、黄麻、蚕桑、乌桕、除虫菊、马蹄笋等,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糖蔗(包括果蔗)、烟叶、茶叶,油菜、油茶与马蹄笋。

黄坦社区村民世代传承农耕技艺,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官南、后隆近年又成为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五凤社区的山耕堪称极致,有万亩茶园,面积占桥墩区域50%以上,产量占75%以上。其中八亩后村茶叶综合开发的扶贫经验入选国务院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百例典型,已连续十多次举办“温州开茶节”;南山头的栀子产业首屈一指,“栀子文化节”同样增光添彩。

3、古道通达,沿线各村古迹密布。

明清平阳县道(官道),途经桥墩区域的有干路二条、支路四条,其中南门干路经萧家渡、灵溪、桥墩往关帝庙至分水关,尚存陈树枫至关帝庙、分水关路段。

明清民间古道桥墩域内有五条,其中遗存的路段:一是《观美古道》中黃壇底至八亩后路段,约三、四华里;二是《桥墩至福鼎前歧古道》中乌岩至斩龙隔路段,约四至五华里。三是《南山头古道》中石鼻头至南山头路段,约十华里。遗存最完整的后隆村山兜墩至黄坦村云迷山脚矴步的古道,矴步路口的古石碑尚存,上刻“左至桥墩,右至观美”。路口向北经枫树湾、黄坛口至观美,向南至横墙分道,再往南到黃壇底后上山岭至八亩后;横墙分道往东至坑底上马家垟岭到粉坪山三岔口:南道通华阳去矾山,西南经犁尾椇到福鼎前歧,正西去五凤嘉同可达分水关。这些古道都到达粉坪至分水关公路沿线路口,在桥墩东翼形成了公路与步道相连接的闭环形交通网络。

古道沿途古迹密布:在黄坛社区,官南村的宋代南峰寺遗址,后隆村后隆山烟台、挂火山,黄坦村的云迷山矴步、肖七肖八宫、枫树湾口址遗址,横墙村的“万人冢”、宋代“白马宫”,黃壇底村《樟先生》的传说与现存多株古树。在五凤社区,有吴越王入闽五子从行故事、桶盘山官兵营盘遗址、清初桥墩寨、分水关隘等。

4、乡土故事,揭秘当地信俗起源。

在黄坦村云迷山矴步古道口,往山边二三十米处有一片古地基,当地郑姓老人(83岁)说,该处遍地瓦砾,地基向北方向有石头结成的路,宽两米余;东西方向有石结路面一米多宽,通往矴步古道口。从地基向东数十米是九岗山,有山坳叫“马栏垵”,山脚泉水窟原是“饮马池”。向南百余米是横墙村地界,古道内侧有一处荒杂地,人称“万人冢”。村民耕种时发现有很多尸骨,传说是某朝代掩埋官兵尸体之处。

驻守官军的传说与民间流传的“杜一元帅平山寨”之事相关。约在清代,马家阳大寨尾山寨危害百姓,官府派杜一元帅领兵剿灭。传说寨主“狗肥靴”(闽语称呼)武功高强,杜一元帅兵败,反被“狗肥靴”追赶到枫树湾路边的“翁姆石”下被杀。一同领兵的杜一之弟杜二将军一时无策,等待三弟杜三相公来援。杜三相公用计结识寨主,并秘密做通山寨副手作内应。某日,三人经过观美双溪鱼行矴步时,杜三与山寨副手一前一后,将走在矴步中间的“狗肥靴”诛杀。黄坦百姓为纪念杜家三兄弟,在黄坛口桥头建宫祭祀,今存“五舟口宫”,清咸丰年间建,供祀杜一(元帅)、杜二(将军)和杜三(相公)。

这个传说故事揭秘了当地百姓信仰、供祀杜一元帅风俗的起源。涉及当地信仰起源的还有枫树湾肖七、肖八的故事。该故事就是《桥墩志》所载顺治十三年(1656)时,县防张千总率官兵剿“贼”,扎营观美,肖八率百余直冲营前,张千总匆忙涉渡溺水而亡之事。黄坦百姓因此建宫供祀肖七、肖八。

5、多民族融合,民俗文化绚丽多彩。

桥墩东翼多民族和谐相处,官南村、后隆村是以回族为主的民族村,畲族也有柳庄、箐山、枫树湾、黎阳、九亩埔等多个自然村。丁姓回族、畲族雷永祥支族明代肇居地均在黄坦社区。虽然少数民族入迁已有四五百年,但仍然传承着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尤其畲族婚嫁礼俗、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桥墩汉族多从闽南、闽东迁入,民间信俗有其自身特点,一些非遗技艺也可发掘开发,丰富乡村文化旅游的内容。

◎构建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线的构想

根据桥墩东翼乡村的基本状况和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乡土文化旅游务必从实际出发,综合利用,注重特色,构筑与周边乡村不同的文化主题和景观风貌。

1、拓展桥墩镇沿江发展规划中“农艺水魂”的概念,不离土、不离农,构建“亦耕亦游”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观。

包括《浙南水博馆》或有周凯塑像在内的《农艺水魂公共景观》,无疑是发掘与传承周凯治水文化的集中体现与景观亮点。官南、后隆平原处于桥墩平原的中心地带,青山入望,溪水环流,山、水、田、林,错落交映。只需把春花、稻薯、特产、蔬果等各类作物相对集中、划片布局,按自然季节正常耕作,便可展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自然风光。

村民世代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是不二选择。同时,可以划出传统农耕观光区块,以传统生产工具(耕牛、犁耙、水车、稻桶)、生态耕作方法(套种间作、自流灌溉、滴油除虫)进行耕作。还可以适当恢复传统特色农产品——糖蔗、油菜、油茶生产,配建土糖埠、榨油坊、酿造厂(酿酒晒酱),进行传统加工工艺展示,不仅是开发旅游观光项目,还能附带生态农林产品的销售。

官南、后隆平原东边的柳庄山、挂火山和南峰寺山,大片的山园(番薯园)有待复耕。搞些“百菜园”、“百果园”也非难事,田头直销、果园采摘更让消费者放心。只要稍加组织与规划,便可组建成松散型的“农耕文化观光园”,使三溪沿岸的农业经济融入全域旅游,把村民的传统农艺优势与古今治水精神传承光大。

2、打造八亩后茶旅融合发展、茶文化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弘扬与时俱进、艰苦创业精神,彰显精品景点的灵魂。

五凤是浙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八亩后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四五”起家,荒山变茶园,实现首次蝶变;1975年前后创办茶叶初制厂,实现从卖茶青到买茶干的二次蝶变;近年来,发挥茶园生态优势,发展“观茶海、品香茗、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开始实现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第三次蝶变。如今不仅发展名茶炒制、茶叶展销、采茶体验、茶艺表演、茶街游览等茶文化项目,还要探索茶园健康生活体验、红色文化观光等,向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目标发展,“变卖风景变为卖生活”,使之成为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的精品景点与茶文化名村。

八亩后村是浙南地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面红旗,过去,创建茶基地、发展精加工,还扶持相邻的漈底村开发荒山、脱贫致富;现在,开发茶旅游、发掘茶文化,走出一条“产、销、游”融合发展、富民兴村之路,靠的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为民造福的信念,这与五凤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一脉相承,是新时代党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八亩后这个精品景点的灵魂所在。推动片区的创新与发展,必需弘扬这种精神与信念。

3、整合域内关寨墩台、古道汛口资源,整修、重建或复制若干毁圮建筑,构筑古代边关兵防风情旅游线。

桥墩东翼现存古道尚有6段,总长约30华里。沿路一二百米之内的古代兵防设施遗址有6处:桥墩新寨(清康熙时置,在桥墩寨仔顶;乾隆时为桥墩汛)、后隆山烟台(清康熙时置,在柳庄山)、枫树湾口址(清乾隆时置,疑在云迷山矴步附近)、桥墩寨(清顺治时置,在水沟“桶盘山”,疑为元代巡检司、明代军营址)、分水关台(清时置,在分水关,明代为分水隘堠,五代十国时所建分水关隘)。另有一处位于分水关烟墩岗后山——蜘蛛垟山山顶,在分水关上“五百工岭”经五凤黎阳至福鼎军营的古道旁,离关口约三四华里,今称“蜘蛛垟”。面积数十亩,山顶可俯视整个分水关隘,并有兵防建筑遗址。《玉苍山志》记载:“五代时吴越王派朱、杜二将把守分水关,驻兵蜘蛛垟。”如今仍有人称黎阳蜘蛛垟为“朱杜垟”。

以上边关兵防设施遗址中,分水关关隘墙垣已复原,为县级文保单位。后隆山烟台、“桶盘山”遗址为县文保点,桥墩新寨(桥墩汛)遗址已毁圮,枫树湾口址待考证。以上5个遗址之外,古道沿线目视范围内清康熙九年所置的烟台,还有五岱山台、大原山台、长寨岭台3处。

根据上述情况,应在依法保护文物遗址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论证,重建或复制后隆山烟台、枫树湾口址、桶盘山营寨等若干古代兵防设施,并充分利用已经复原的分水关隘墙垣,构建桥墩古代边关兵防风情旅游线。

4、发掘乡土民俗文化,追溯信俗起源,用本乡本土的故事构建特色文化品牌。

周凯故事,是桥墩最大、最具潜力与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集中体现周凯治水精神和水利建设成就的“水博馆”广场落地后隆村,后隆柳庄山又汇聚了平水王信仰的诸多历史遗存,这都给周凯治水文化品牌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柳庄山与南峰寺尖之间的挂火山,是民间斋醮神事取圣火的地方。用刀剑铁器在岩壁上砍刮便火星四溅,以引火之物承接就可起燃。挂火山东侧半山腰有个“净水窟”,是民间斋醮神事取“圣水”的地方。完全有条件通过发掘、整理,开发祭祀古代治水英雄周凯的仪式,作为民间信俗观光演示的主要内容。

还有上节所述黄坛村、横墙村关于杜一元帅剿灭大寨尾山寨的故事,关于枫树湾肖七、肖八攻打清兵营盘的故事,揭秘了当地相关信俗的起源,也可从中感受民间信俗的朴实无华与积极意义。

特别是五凤为浙闽边区革命根据地之一,陈铁军在1934年与叶挺鹏等8人组成武装队伍,1935年成立浙南红军游击队,任队长。1936年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会合。战功卓著,由刘英、粟裕介绍入党,1955年授少将军衔。南山头村已建成“红军挺进师在五岱山活动纪念碑”和“纪念馆”,成为片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基地。

5、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开发不同景观氛围的特色民宿,让游客“进得来、玩得好、留得住”。

桥墩东翼乡村的自然地理特色,大体有三类:官南、后隆的滨水田园风光,黄坦、横墙的青山溪谷景色,八亩后、南山头的茶山栀园风韵。发展旅游不仅要让游客“进得来”、“玩得好”,还要“留得住”,才能拓展服务、融合发展、提高效益。因此要利用不同的特色风貌,规划发展乡间民宿,如滨水民宿、茶园宾馆和溪山农家乐等。

发展桥墩全域旅游,构建东翼特色文化旅游线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时间。因此,首先要大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与卫生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既让广大村民享受美好生活,又打好发展全域旅游的坚实基础。其次要统筹制定整个片区的发展规划,衔接各村发展布局,并做好上述旅游开发项目的单体规划,从实际出发,分期分批实施。第三要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更好地动员和组织村民广泛参与,尤其要以政策为动力吸引外来投资,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第四,还要发挥本地现有产业优势,促进农林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