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苍南县“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19-04-02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
  • 字体:[ ]

苍南县教育局关于印发《苍南县“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学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现将《苍南县“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苍南县教育局

2019年3月29日

 

苍南县“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7〕25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互联网+义务教育” 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办基〔2019〕18号)和《温州市“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推动全县城乡结对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促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学区各学校要将“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与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乡村“小而优”学校创建项目等有机结合,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重要工作去探索、去实施、去推进。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2019年,全县城乡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数达28所以上,乡村学校在校生数在100人以下的(除渔寮学校因新一轮校网布局调整不列入考虑外)小规模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到2021年,全县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

三、工作原则

(一)县局统筹,学区落实。县教育局负责结对帮扶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各学区负责本区域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具体推进,确保结对帮扶民生实事项目按时、高效完成。

(二)以区为主,鼓励跨区。结对帮扶工作以学区内城乡学校为主,鼓励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灵溪、龙港学区参与跨区域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

(三)突出重点,精准帮扶。结对帮扶工作要将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薄弱初中列为重点帮扶学校。

(四)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立足区域实际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依托信息技术,落实工作要求,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有实效的结对帮扶工作,鼓励创新结对帮扶形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四、结对帮扶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结对形式及要求

1.县域内城乡学校结对。由县教育局为主统筹,学区内的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小学、乡村薄弱初中学校建立紧密型的城乡结对学校或集团化学校。

2.市域内城乡学校结对。由市教育局统筹龙湾区优质学校与我县相对薄弱的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学校,建立跨县域、紧密型的城乡结对学校。

3.省域内城乡学校结对。根据省第四轮教育对口支援县的安排,由县教育局与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对接,落实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学校与我县优质学校建立跨市域、紧密型的城乡结对学校。

(二)帮扶形式及内容

1.城乡同步课堂。利用互联网技术,由优质学校部分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结对帮扶学校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使结对的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结对的学校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共同进行质量检测,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同步享受到城镇的优质教学资源。

2.远程专递课堂。结对帮扶校际之间,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由优质学校针对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系统地提供以视频点播为主的网络课程。

3.教师网络研修。结对学校的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4.名师网络课堂。有效利用省教育厅提供的优秀教学课例及微课资源,发挥优质学校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各结对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应明确不少于以上4种帮扶形式中的2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其中城乡同步课堂为各校必选帮扶形式。

五、结对帮扶任务安排

(一)结对指标分配。各学区根据分配的任务数(具体见附件1),抓好2019年结对帮扶学校的落实工作。

(二)结对名单确定。各学区按照县教育局下达的结对帮扶计划数确定“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名单,报县教育局汇总,经县、市政府逐级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确认公布。

(三)结对帮扶期限。结对帮扶自2019年开始,每3年为1轮,一般结对帮扶时间不少于2轮。

六、工作职责

(一)县教育局

县教育局成立“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兰准凯局长为组长,黄孝图、李荣荣、金李胜、章锦钻为副组长,局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中小教科、督导室、教研室、装备站(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统筹管理,确保我县顺利完成学校结对任务;指导推动各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开展督导和绩效评估,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高质量达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中小教科主要负责人兼任主任,教育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兼任常务副主任,教研室、教育信息中心分管负责人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教育信息中心。

2.全县按照不低于结对学校10%的比例,培育和提炼结对典型案例,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按照一月一报要求,按时上报工作进展信息和实践成效;加大项目实施的宣传推广工作,年度内确保在市级以上媒体至少有2篇报道,争取在省级以上媒体至少有1篇报道。

3.推进结对工作所必需的教育技术装备配置和工作经费的保障,确保各项结对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应用实效的发挥。

4.指导各学区做好“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定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的督导督查、评估评价等工作。

(二)各学区

1.根据省市县工作要求,成立由学区主任牵头负总责、分管主任主抓落实、相关科室和结对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专班,制定详细方案,不折不扣地做好本区域的结对帮扶工作。

2.落实本区域结对学校,具体指导、督促结对帮扶学校有序、有效开展活动。

3.负责本区域结对学校的组织申报、入围学校资质审核、工作方案实施、日常管理,配合县教育局做好结对学校的检查考核、总结评价等工作。

4.指导结对学校制订结对方案、签订结对协议、开通网络空间、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按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结对学校

1.制订方案,签订协议。结对学校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制订结对方案并签订结对协议,明确具体结对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及完成时间。

2.开通空间,汇聚信息。基于“之江汇”教育广场,开通专项网络空间,动态呈现结对帮扶推进过程和阶段成果,交流信息与经验,共享优质资源。

3.点位聚焦,探索实践。结对学校对照结对方案,围绕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结对帮扶总体思路,开展丰富多样的结对活动,探索形成促进结对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七、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区、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省政府民生实事工作,按县人民政府、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建立“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区域结对帮扶工作,制定本区域结对帮扶工作详细方案,及时研究破解结对帮扶工作中的难点。

(二)落实必要经费。县财政将切实保障结对学校具备远程实时交互、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

(三)强化督导考核。结对帮扶工作已经列入年度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指标。各学区、各学校务必要高度重视,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县教育局将组织开展专项督导和工作绩效评价,教研室将对受援的乡村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育质量提升等情况进行抽样监测,完成一轮帮扶后作一次全面评估。监测评估结果作为结对帮扶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四)加大宣传力度。县教育局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结对帮扶”专栏,在教育网站开辟“结对帮扶”专题,在县有关媒体上及时呈现项目推进过程和阶段成果。各学区要积极培育和发现典型,各学校要认真探索和精心提炼,多形式、多维度、多渠道加大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

八、其他事项

(一)工作进度要求。结对帮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学区、各学校应于2019年3月28日前确定结对学校名单,4月12日前全面完成结对帮扶协议签订;5月15日前有关信息化设施设备全部到位,结对学校全面开通网络空间,并实质性开展帮扶工作;11月15日前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相关要求。

1.请各学区于2019年3月28日前将本区域内的“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联系表(附件2)和结对基本情况汇总表(附件3)电子稿及盖章的影印稿报送县教育局中小教科。联系人:曾国贞,电话:660201,传真:0577—64762283,邮箱:zgzh0201@163.com。

2.请各学区确定的结对学校在4月12日前,在“之江汇”教育广场完成专项网络空间开通,将结对方案和结对协议等材料上传空间。

3.民生实事实施月报制度。请各学区从4月开始,于每月的22日前将工作进展情况(附件4)报县教育局信息中心,联系人:池昌盛,电话64759152,665248邮箱:xxzx@cnjyw.net。由池昌盛同志汇总审核后,于每月25日前,报市电教馆应用研究科。联系人:郑策,电话:0577—88610178,13676782923,邮箱:191870856@qq.com。

 

附件:

1. 苍南县“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计划分配表

2. 苍南县“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联系表(学区用表)

3. 苍南县“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基本情况汇总表(学区用表)

4. “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推进月报表(学区用表)

5. “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推进月报表(结对学校用表)


附件1-5.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