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洗礼”,苍南马站葡萄在台风下顽强上市 我来吆喝,您来品尝——

  • 发布日期:2018-07-13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新闻宣传中心
  • 字体:[ ]

  苍南新闻网7月13日消息:今年8号台风“玛莉亚”虽然不在苍南登陆,但是风大、雨强,给苍南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特别是马站镇,作为一个农业乡镇,四季柚、葡萄、杨梅、西红柿等绿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其中蒲城社区的葡萄,由于其个大、汁多,品质上乘,味道香甜,吸引了大批外地客户,一些前来渔寮和蒲城景区的游客,也大都会特意停足购买一两箱带回去馈赠亲友。可是……

  7月11日,“玛莉亚”台风来袭,正值葡萄成熟上市季节,可是台风过后,农田一片狼藉,甚至荒凉,让果农揪心,也牵动了我们柔软的内心。

  怎么办?

  果农揪心,政府操心,我们新闻媒体也来吆喝一番,请您伸出援手,购买爱心果,共同帮助受灾农户渡过难关——


  ◎果农的揪心事

  “那些抢不下来的葡萄,全掉在泥地里了,就这样烂掉了!”果农丁崇绿不无揪心地说,他有30亩葡萄园,算得上是当地的葡萄种植大户。可是长势喜人的葡萄园半数被台风吹残,全部塑料大棚破碎,半数葡萄架倒伏,即将进入采摘期的葡萄遭遇灭顶之灾,而台风过后一旦雨过天睛,不出3天,这些成熟的葡萄将会烂在园子里。要想挽回损失,大棚修复成了当务之急,而重新购买塑料薄膜成了头等大事,这将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

  “30亩葡萄,按照正常产出应该每亩收成1.8万元左右,可是台风一来,损失了一半,其中15亩还要搭建大棚,购买薄膜,请工人,这又是一笔开销,大约每亩要四到五千元。”丁崇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至少损失了30万。好在台风前已经抢收了150箱,放在个人的冰库里,台风期间,又动员亲朋好友抢摘100来箱,才不致“颗粒无收”。

  据了解,蒲城社区葡萄基地种植面积达1500亩,在台风中薄膜全部被刮飞,大棚倒塌达率40%,刚刚进入采摘期的巨峰葡萄果粒遭受重创,绝大部分种植户面临绝收的窘境,每亩倒塌大棚修复费用约5000元,预计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万元。台风过后,蒲城社区党员群众迅速投入生产自救,尽量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玛莉亚”台风过境前,浙江苍南县、福建福安市等葡萄产区的葡萄种植户很是担心,因为这里的葡萄快要开始大规模采摘上市,但是“台风不等人”。摘还是不摘?蒲城广大葡萄种植户们陷入了两难选择:摘,葡萄甜度将没有保障;不摘,挂在枝头的果子只能听天由命。面对即将的丰收,果农们显得很无助。

  “今年是个大年,亩产预计可以达到2000多斤。”种植户甘崇明说。甘崇明兄弟四人种植葡萄多年,经营的老甘葡萄园,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社区里颇有名气。

  老甘葡萄园一共种植葡萄40亩,种子都是他们自己培育的,用的是最好的巨峰品种。“现在最怕的是,台风会超过10级。到时,我们的大棚都可能保不住,那真要赔血本了。”老甘算了一下说,搭建这个大棚花费他们不少精力和钱财,每亩成本就要近万元,“原来是想着能用上几年的,这样,除去种子、肥料这些5000来元的成本,每年多少可以赚一些。”种植户们和老甘的想法都一样:蒲城的巨峰葡萄还未熟透,大规模成熟大约在10日后,现在若大规模采摘,葡萄的甜度将没有保障,“保证质量那是最基本的,我们可不想砸了蒲城葡萄的招牌。”对于自己日日夜夜辛劳耕作好不容易才结成的果子,老甘们也不想坐等台风摧毁所有一切。台风前几天,他一直在葡萄园里转悠,将那些已经熟透的葡萄采摘下来。种植户陈生叶也碰到这种情况。他今年种植了3亩葡萄,按去年每亩2000斤计,产量有6000斤,台风前摘下不到1000斤。

  大规模抢摘根本不现实,那么,台风前能做的就是加固葡萄棚。然而,“玛莉亚”虽然没有正面袭击马站,但台风一过境,将蒲城果农前些日子慢慢积累起来的丰收的喜悦全部刮跑了刮没了。

  陈东海负责的苍南“绿之源”水果合作社种植面积是蒲城最多,也是今年受灾情况最严重的种植户,这几日因为葡萄园的灾前准备和灾后自救,以及作为蒲城社区金城村村支书开展地方灾后处理,他已经几天没好好休息了。该合作社作为蒲城葡萄业的老大,拥有120多亩精品葡萄示范基地,是县里重点扶持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其注册的“蒲城”商标快速打入苍南水果高端市场,为蒲城葡萄推向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这两年蒲城葡萄的声名鹊起,作为“绿之源”的带头人陈东海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在他精心管理下,“绿之源”合作社先后摸索出一套生草栽培、葡萄套袋、配方施肥、温室栽培、精品葡萄等多项新技术在蒲城得到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葡萄本身的营养价值,也促进了当地葡萄品种优化更新、提高蒲城葡萄在市场的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努力,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在蒲城得到了推广,如建立水果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产品包装,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等等,新模式新思路为传统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注入新生力量,也给蒲城这座古老的城堡历代以务农为生的人们带来全新的希望。

  “绿之源”的葡萄园里“宇选一号”巨峰葡萄,往年这个时候开始就接受订单,在采摘时节,陈东海每天要发送10000-20000斤的葡萄给慕名而来的客户。2011年,蒲城社区就是以绿之源的葡萄参加浙江省的“水果擂台赛”,浙江水果博览会捧回一个金奖,一举成名。从此蒲城葡萄的身价有别与周边地区葡萄的价格每斤在十元左右,被称为是“浙江最甜的葡萄”。绿之源注册的“蒲城”葡萄每年产量20多万斤,每年都通过上门采摘和批发商上门收购来销售,往往供不应求。而这两天,8号台风过后,陈东海看着一片狼藉的葡萄园,帮工们正在园里灾后自救重整葡萄园,剩下的产量不足去年的一半,刨去种植成本,7个股东今年几乎没有利润。即便是没有利润,也要力争保证葡萄的品质,不合格的产品绝不出园。他说:“损失是其次,时间不到我们不摘,甜度不够我们不摘,品质不好我们不卖!”

  ◎政府的惠农政策

  风雨过后,抗灾并没有结束。为了让受灾农户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苍南县已紧急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台风过后的当天,县政府就紧急协调县供销社,为受灾基地调配10吨薄膜,已与12日凌晨运抵蒲城农资中心,为灾后农民生产自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受灾情况较为严重,县农业局也已派出相关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开展葡萄的田间管理,科学指导灾后生产自救。

  12日上午,苍南各地艳阳高照,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恰遇苍南农商银行马站支行行长李娜,她正在果园边上设立的临时代办点上指导放贷工作。她说,为鼓励种植户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苍南农商银行将为马站受灾农户提供3亿元的低息贷款、派出流动服务车驻点现场办贷,并当场认购1000箱台风前抢摘的“爱心葡萄”。两天来,农商行已经接受葡萄果农的“台风贷款”登记120户,直接发放贷款60户逾300万元。该行董事会将呼吁更多的内部职员参与爱心认购。进一步激发了马站农民不等、不靠地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坚定信念。

  台风期间,县镇领导在社区避灾点,看望慰问转移群众,当得知金城村书记陈东海等5个村干部都是葡萄种植大户,顾不上百亩葡萄棚架倒塌绝收,5个村干部12个小时坚守岗位,为转移群众提供贴心的服务,县领导被村干部在防台防汛期间“舍小家为大家”的为民情怀所打动,给予高度的肯定,称赞他们真正的做到了“心中有党,常怀爱民之心”。

  据了解,蒲城温和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壤,为葡萄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环境。这里出产的葡萄果粒大、肉质细嫩、甜蜜多汁。部分种植户介绍说,去年葡萄自上市以来,很受消费者青睐,电话订购和各地自驾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公斤葡萄可以卖到20元。

  在写稿的过程中,记者与同事聊起蒲城的葡萄受灾了,他们便询问哪里可以购买,向谁购买,很少有打听价格的,其中一个说:“蒲城葡萄好吃,我们每年都买的,这次正好可以多买几箱,送给亲戚朋友。”我们也借媒体一角诚心呼吁,希望能引起广大热心读者的关注。


  ◎蒲城葡萄的前世今生

  蒲城,全称蒲壮所城,系明代抗倭古城,位于浙江沿海最南端的苍南县南部,位于马站镇主城区西南侧3公里处,北距县城灵溪镇30公里,,南距东海沿浦湾约2.5公里。因位于浙闽交界处,历来是海防要地,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城为马站镇的一个社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为海湾淤积海泥及河流冲积形成的水稻土,非常肥沃。勤劳朴实的蒲城农户利用该区域独特的光热资源,发展精品葡萄种植。葡萄园采用大棚薄膜覆盖、葡萄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控、果菜间作、有机肥料施用、套袋保护、疏花疏果等措施,全程做到无公害栽培,保证了蒲城葡萄的优良品质。

  其实蒲城葡萄种植历史已经有30多年了,从当初的品种单一(主要是巨峰),几户果农单干,到现在的6个品种,40多个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蒲城社区有精品葡萄园1500亩,基地主栽品种为巨峰,其他品种有玫瑰香、夏黑、白提子、牛奶葡萄等,年产3000多吨,产值约6000万元。葡萄园采用大棚薄膜覆盖、葡萄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控、果菜间作、有机肥料施用、套袋保护、疏花疏果等措施,全程做到无公害栽培,保证了蒲城葡萄的优良品质。果串紧凑,甘甜爽口,品质优良,较耐储藏,系2013年农业部“无公害产品”、2016年国家级“绿色食品”。其成熟期约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这个时段结合马站周边滨海旅游,满足了自驾游和团队旅游观光采摘需求,并通过批发、采摘、精品店以及真空包装淘宝经营等多种渠道对外销售,深受周边客户欢迎,甚至吸引了温州、台州以及福建一带的游客也纷纷慕名上门来采摘。

  金城村老书记陈礼义介绍:“30多年来,蒲城的葡萄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2009年“绿之源”合作社成立以来,名气也大了,然后,种植的人也多了起来,现在,多的一户收入有二三十万元,少的也有几万元,大家都过上了好生活。这次台风,对蒲城的葡萄产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链接〈〈〈

  针对蒲城社区葡萄产业的发展前景,马站镇对其一直寄于期望。但目前,蒲城葡萄面临的问题也很严峻:首先,蒲城作为浙南抗倭名城,历史悠久,抗倭史迹保存完整,但目前整个古城旅游市场未成熟,采摘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亟需利用蒲城现有的基础投入开发,发展以古城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具有蒲城特色的旅游业;其次,蒲城葡萄现在虽供不应求,但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存在葡萄规模化面积偏少,该产业需要土地流转,以支撑优质葡萄快速发展;三是产销对接尚存在缝隙。蒲城的葡萄品种放眼省内,也是领先水平,可是本县许多的超市卖场,售卖的都是外地性价比相比较而言较低的葡萄品种,这一方面不利于扶助本土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消费者花较少的钱买到本土特产、既新鲜又好吃的绿色食品,合作社还需联合制定葡萄行业标准,按照绿色产品标准,统一包装、营销、生产全程监督,特别是农户的技能培训、经营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另外,这两年,随着蒲城古城文化规划的全面启动,种植户们希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本地生态农业的兴起,使蒲城绿色农产品走向多元化合理化发展的产品结构,力争农民们的希望不再维系在被台风一吹就摇摇欲坠的葡萄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