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正在向外界传递特有气质和价值观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封面。为助力温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龙港这座饱含创业创意的活力之城,正通过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以更加厚实的文化力量来推动新时代龙港的新发展。
传统节日展现“龙港魅力”
这个端午节,龙港镇各地各文化礼堂开展的“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火了,不少市民在活动现场找到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文化味。粽子制作是龙港诸多农村文化礼堂的重头戏。无论是四四方方的八仙桌,还是由八仙桌拼成的长案,都摆满了粽叶、糯米、酱香肉、纱线等包粽子的食材。村里的大妈手法熟练,包出的粽子漂亮、齐整,吸引了不少孩子来学习;也有不少家长声称自己是专门带孩子到文化礼堂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氛围,让孩子学习怎么包粽子,告诉孩子端午节的由来,介绍划龙舟、挂艾草、吃鸭蛋、缠五色丝线等传统习俗,希望端午节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涵与人们的生活不再渐行渐远。龙舟竞技——文化与体育的碰撞。赛龙舟最早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但根据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从此赛龙舟不再仅限于一种民间体育娱乐活动,还赋予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象征意义。在今天,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赛龙舟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体育健身的完美融合。为让端午节焕发出传统魅力,为让传统文化重新流行起来,龙港镇在端午节期间(6月18日至19日)举办民间划龙舟活动,为市民奉献了一场场速度与激情的视觉盛宴。据悉,此次活动龙港镇共上报审批了34艘龙舟。祭奠屈原——爱国传统的延续。农历五月初五,龙港镇长连屋村横阳支江畔正举行一场古朴而庄严的祭拜仪式。祭拜者身着古代服饰,以诗为魂,吟诵《祭屈原文》,行鞠躬礼,祭拜屈原。随后,同样身穿汉服的小朋友,将部分祭品抛洒入江中,如同先民将粽子抛入汨罗江祈求鱼虾勿食了屈原的身体。屈原是赋予端午节浓郁家国情怀和瑰丽诗意色彩的灵魂人物,因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端午节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非遗讲述“龙港故事”
记得住乡愁——鼓词。表演者端坐椅上,将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一一摆开,一切准备就绪后,只见他左手持鼓签在扁鼓上轻轻那么一敲,《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龙港的一家文化礼堂内就此开讲。这就是温州鼓词,一种深受温州及浙南地区群众喜爱的曲艺艺术。很少有哪种曲艺能像温州鼓词那样没有后台,一把椅子、一方桌子,便容载了一个舞台的爱恨情仇;也很少有哪种曲艺会像温州鼓词那样一个人担当如此缤纷复杂的角色,生旦净末丑,再多的角色都是一个人演绎。“一个人演绎一个江湖,一个人表演一场生活。”这句对温州鼓词表演的描述恰到好处。正如其他曲艺一样,温州鼓词虽然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仍处于岌岌可危的困境。为了守护好乡愁留住根,龙港镇政府给予温州鼓词等传统曲艺以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宣传,今年共安排19场曲艺下乡演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以引发更多人的记忆与思考,尤其是引领青少年的新奇与向往。听得见乡音——方言。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之乡”瑞安,故也称瑞安鼓词,唱词音韵以瑞安城关语音为准。
在我县的龙港镇、宜山镇等讲温州方言地区甚为流行,是苍南县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温州鼓词从民间小调中发展起来,用温州方言演唱,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从鼓词中,我们能听到有关温州的乡土音乐、温州的人文、掌故习俗等等。但随着温州鼓词欣赏人群的老龄化,能讲一口地道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熟悉的乡音也正离我们远去。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参与,龙港镇曲艺协会的艺术家们加强鼓词、弹唱等作品的创新,强化温州方言形式的艺术创作,竭力以更丰富的形式传承乡音、守住乡愁。
文化品牌扩大“龙港影响”
儒家文化节。每年的九月份,龙港镇都会在新渡村文化礼堂举办为时一个月的儒家文化节,以新生启蒙礼为序幕,在孔子学堂学员的汇报展演中落下帷幕,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则在于祭孔大典。祭孔大典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也是龙港儒家文化节中最具特色和文化品位、感染力及影响力最强的核心活动。龙港的新渡村现有孔子后裔1800多人,举办祭孔大典的主体建筑——孔庙,已于2012年被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吸收为会员单位。迄今为止,龙港镇已成功举办六届祭孔大典,是龙港镇甚至全县的文化精品活动。奔跑吧龙港。作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活动载体,“奔跑吧龙港”是龙港城市宣传的新名片。自2017年龙港镇组织开展首届全民健身跑后,“奔跑吧龙港”全民健身跑活动便在全县一炮走红,获得了超高人气,是龙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次成功实践。两届全民健身跑参加人数共达到了一万多人,展现了龙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也为龙港在城市转型中凝聚了精气神,使龙港再次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它可以是历史记忆,如传统民俗、如故事传说;它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如温州鼓词,如方言乡音;它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讯员 陈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