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9/2017-51111 | ||
组配分类 | 专项规划 | 发布机构 | 县教育局 |
生成日期 | 2017-12-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苍南县教育局关于印发
苍南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苍教发﹝2016﹞226号
各学区、直属各类学校,乡镇中小学、托幼机构:
《苍南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苍南县教育局
2016年12月29日
苍南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苍南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回顾
1.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县拥有中小学162所、幼儿园238所,拥有在校学生数210254人,专任教师数13652人。学前教育规范发展,在园幼儿49191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6.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共有小学6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初中43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以上。高中教育普及发展,普通高中19所,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7%以上。特殊教育学校1所,“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乡镇(街道)社区学校覆盖面达100%。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
2.优质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县进一步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创建力度,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2015年,全县已拥有市义务教育阶段等级学校102所,等级幼儿园170所,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10个;省一、二级特色示范高中3所;国家级体育特色学校1所,省级素质教育示范校等以上荣誉学校52所,市级德育示范校等以上荣誉学校190所,县级示范家长学校等以上荣誉学校365所;市语言文字规范化乡镇1个,市语言文字示范校25所;省一级中职学校1所,省二级中职学校2所,省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省市示范(特色)专业9个,省标准化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2所,省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省示范性社区学校(乡镇级)1所。
3.教育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进程,全县教育总体层次结构重心呈明显的上移态势,教育层次结构更加适应全县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继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十二五”以来,全县普通中学所数从2011年的78所调整到2015年的85所,小学所数从2011年的78所调整到2015年的71所。
4.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围绕教学中心,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策略,强化教研科研,实施精致管理,基础教育以“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为要求,职业教育以强技就业为导向,教育质量的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高考升学率年年攀升,普通高校总录取率从2011年83.67%到2015年的87.4%。职业教育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工作网络,拓展就业基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5.教育教学改革有新突破。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全面实施,全县有96所义务教育学校已基本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县创建“数字化校园”37所,全面完成了以实验、图书、体育、艺术器材配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使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设施跃上一个新平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通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和“名校长工程”,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群体,全县已拥有省特级教师1人、市名校长(教师)8人、教授级中高5人、市三坛226人、县名校长(教师)56人、县三坛、县学科骨干教师1087人,基本形成了骨干教师的培养梯队和培养机制。
6.教育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9.54亿元递增到2015年的16.22亿元;减免学杂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收学杂费的普惠政策;教育帮扶体系日趋完善,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开展各种扶贫助教活动,全社会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形成了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合力。教育系统注重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教育质量、招生、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学校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增强。
(二)“十二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县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现代化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教育整体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1.教育经费保障不足。由于我县公共财力相对薄弱,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不足,2015年,我县尚能保证生均教育财政预算拨款逐步增长和教职工工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但财政对教育拨款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幅度达4.93%,未达到法定增长目标,缺口7727.44万元,居全市末位。目前,我县教师的工资标准从去年开始提高到50400元/年,仍为全省、全市托底水平,同时教师不能享受乡镇、县直属单位的年终考核奖。
2.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学前教育“低、小、散”现象较为突出,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家庭式幼儿园在一定范围存在,其规模、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供给相对不足;高中段优质教育资源少;职业教育历史欠债多,投入少,办学规模小,发展水平总体滞后。教育均衡发展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义务教育择校费取消后,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难以统筹发展;师资队伍之间存在不均衡,部分城镇学校优秀师资过于集中,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全校小学平均班额还较大,特别是中心镇的部分优质学校班额更高。
3.校网布局有待再优化。随着教育形势的新变化、行政区划的大调整、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我县教育规划相对滞后,校网布局不尽合理,尤其新城区学校建设跟不上,就学压力大。开发小区配套幼儿园几近为零。经过两轮调整后,学校(幼儿园)布点多、规模小等不足依然存在。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山区生源流失日益严重,学校规模进一步萎缩,农村教师整体超编与学科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4.义务教育政策调整后续问题有待解决。我县部分学校施教区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年度增幅较大,远远超出学校的招生人数,学校无法按计划招生,处置不当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我县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要求中心镇部分优质义务教育学校班额下降将会引发一些问题:首先,学校班额的下降使得一些学校容量下降,需要周边学校进行扩容,来吸收转移的学生,其次,一部分学校容量减少,另一部分学校扩容,需要我县教育部门及发改、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在学校之间对教师编制、公用经费、教育资源等方面上进行适当调整。
5.学校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县学校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学校、幼儿园由于生源分散等原因,目前尚存在家长自愿组织租用社会车辆进行不规范接送的现象。二是校园周边的黑网吧、路边小摊小贩、无证餐饮点大量存在;在校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三是民办幼儿园大部分是租用民房,或建造年代较早,园舍与国家标准有一定差距,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非法办学办园的整治执法难以到位,缺乏强有力的打击措施。四是学生食堂、饮水卫生及食品安全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全县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未来几年,全县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期、城镇化快速推进期,同时又面临着国内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等方面的挑战。全县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结构等将面临全面、深刻的转型,人才市场将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全县教育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要求实现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政府对弱势群体受教育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对教育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2.适龄人口变化呈现出新特点。截至目前,随着学龄人口高峰的移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压力有所减缓,由学龄人口降低所形成的投资浓缩效应,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创造了较为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全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将在不久又迎来学龄人口的高峰。
3.城镇化进程加快使教育面临新任务。苍南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巨大需求,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新的就业岗位,拉动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适用技术人才,各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将迅速增长,从而引发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人口分布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要求教育布局也必须相应改变,基础教育设施投资出现新的增长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为抓手,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认真践行“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的工作理念,着力提高教育均衡度、契合度、开放度、满意度,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优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教育发展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建设省教育现代化县,提高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质量立教。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关注硬件建设向关注软件建设跨越,引导学校特色办学,助推学生学有所长。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坚持问题导向,促进资源互动、优势互补、统分结合,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分类指导,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加快主城及周边地区教育发展步伐,重点扶持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各类学校章程,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函〔2012〕13号)精神,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县为目标,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通过对全县人口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教育、职高教育、成人教育等规模的预测及办学现状和生源的分析,制定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成人社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为县委、县政府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表1:“十三五”期间苍南教育事业主要预期目标
指 标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
学前教育 |
|
|
|
在园幼儿人数 | 万人 | 4.91 | 5.92 |
学前三年入园率 | % | 96.8 | 98 |
九年义务教育 |
|
|
|
在校生 | 万人 | 13.35 | 15.2 |
巩固率 | % | 100 | 100 |
高中段教育 |
|
|
|
在校生 | 万人 | 2.8 | 4.38 |
初升高率 | % | 97.6 | 98 |
职业教育 |
|
|
|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 万人 | 0.813 | 1.97 |
继续教育 |
|
|
|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 万人次 | 12 | 18 |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发展。学前教育以升等创优、“公进民退”为指导思想,统筹发展公民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公办或公办性质幼儿园,同时做好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撤并一些低、小、散的民办幼儿园,减少民办幼儿园的份额。到2020年,力争学前教育机构调整至200所;0~3岁婴幼儿享受良好早期教育,3~5岁幼儿入园率达98%;每个乡镇至少要创建一所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15%以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达到78%以上,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88%以上;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7%以上;建设一支稳定、合格、专业的幼儿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2%以上,教师持证率达到85%。
1.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学前教育发展文件精神,深入实施《苍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苍南县发展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进一步加快我县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健全县镇(乡)两级政府分工职责,县政府负责统筹制定学前教育布局调整规划,统筹管理和扶持发展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各乡镇政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2.推进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幼儿园要按浙江省建设厅发布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DB33/1033-2007)进行规划建设,不断强化等级评价机制,大力推动全县幼儿园的标准化进程。继续深化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试点民办幼儿园政府购买服务,大力支持民办幼儿园,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健全学前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到2020年,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要达到7%以上。
3.努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全力落实《苍南县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与持证上岗制度,严把入口关,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在未取得证书之前只能担任助教或保育员。积极鼓励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建立相对独立的幼儿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予以政策倾斜,提升幼儿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要将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各类人员统一纳入学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重视幼儿园园长、教师等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幼儿园“名师”(名园长)工作室建设,不断提高以科学保教水平为核心的教师专业能力。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加强内涵建设,开展县幼儿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创建一批保教工作示范园。建立“县—片—园”三级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园、城乡共同体、连锁办园、强弱结对帮扶等模式,大力引导和鼓励城镇优质幼教资源向农村山区延伸。
4.引导早期教育发展。成立苍南县早教指导与服务中心,统筹教育、卫生、计生和妇联等部门的力量,建立面向0-3岁婴幼儿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普及科学育儿指导的管理网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早期教育机构,负责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工作,满足婴幼儿早教日益增多的需求。等级幼儿园均要创造条件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发挥其在环境、人力和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社会的开放力度,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努力使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家庭。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以均衡优质、“公退民进”为指导思想,统筹规划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增加中心城镇公办义务学校的同时,适度减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占比,引进优质民办学校,使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成为义务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努力实现民办义务教育与公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均衡优质”的目标是以标准化学校创建为抓手,努力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95%;以创建市等级学校为抓手,努力使市等级学校达到10%;创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20所。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特别重视人口集聚的城镇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布点扩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提高优质资源供给力度,有效缓解人口集聚带来的就学压力,解决城镇学校超常规模、超大班额等问题。通过学校建设,加强对城镇地区薄弱学校的兼并重组。
2.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克难攻坚,确保我县“全面改薄”工作能顺利推进。一是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及资金安排,将各类项目建设任务进一步细化,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督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年底前,要着力督促龙港镇薛家桥完全小学、望里镇北岙完小、钱库镇新安第一小学、龙港镇龙港新城二小、望里镇第二小学、灵溪镇沪山小学、龙港镇第十小学、马站小学、桥墩小学等13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施,并争取尽快完成改造投入使用。二是大力筹集项目资金。在用好已有资金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投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并整合各类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薄弱学校建设资金足额投入。三是合理调整校网布局。启动新一轮的校网布局优化调整,通过实施苍南县站前小学、县城新区江滨小学、县城新区实验学校、灵溪镇第七小学、望里镇第三小学、金乡镇第五小学、龙港第十二小学、龙港镇宏程小学、桥墩镇第二小学、赤溪镇小学、马站镇第二小学等新(迁)学校及中心城镇学校扩容提升等途径,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增加标准学位,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缓解中心城镇学校招生压力,有效降低班额。
3.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办学水平,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育,切实增强吸引力,促进学生就近入学。另一方面,合理规划人口大量涌入地区学校布局,加强建设,增强教育资源满足教育需求的能力。同时完善入学条件政策,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积分制度,既保证符合条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享受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入学政策;又有效防止因大量人口无序流入造成教育资源无法支撑、教育质量下降等情况的发生。
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深入落实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6个严格”和“6项制度”,切实实现幼升小不考试,小升初免试,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小学低年段不考试及不进行跨校统测和严格控制义务教育跨校统测等规定要求。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合理划分学区,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把“零择校”长期坚持下去,坚决制止住任何形式的择校乱收费行为。
4.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根据苍南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和全县学龄人口现状、未来人口增长预期,对全县校网布局进行再一次梳理和调整,拟定科学的规划和方案。完善招生政策与施教区合理划分,对有条件的、急需扩容的学校进行扩容提升,增加标准学位,降低班额。对中心城镇周边的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采取异地迁建的办法,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学校品位,缓解中心城镇学校招生压力。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比例提升到95%。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改善学校用地、校舍、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通过温州市办学水平等级学校创建、新优质学校打造、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打造集团校等途径,提升山区、农村和城郊结合部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均衡,努力办好家门口学校,提升群众认可度,留住本地生源。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普高教育以多元发展、“撤弱扶优”为指导思想,统筹公民办普通高中协调发展。至2020年,撤并山区、农村生源不足、办学效益差的普通高中学校,或将其转制为综合高中,把全县普通高中控制在16所以内,实现公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数比例为2:1,公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学生数比例大致为2:1。同时,加大等级特色高中创建力度,创省特色示范高中10所以上,创建率达到60%以上。
1.推进特色示范高中建设。继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努力实现“一校一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与指导,加强走班教学研究和指导,积极探索并建立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相适应的育人模式和学校管理制度;加强普通高中学科教室建设;建立特色示范高中培育机制。
2.打造多样化课程体系。加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开设,建设多样化学校学科课程群;开展基于学习力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探索与实践,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实施,探索德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学科课程的融合实施,建立多样化课程实施方式;建立与完善学科基地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群评比制度。
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设立县人民政府教育教学质量专项奖,继续实施“从起点看变化,从变化看发展,从发展看成效”的评价策略,出台《苍南县2016届高中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估制度。建立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和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根据小学毕业班、初中七年级、八年级教学质量监测情况对初中学校进行分类评估,充分调动各类学校办学积极性。
4.促进普高和职高教育融通。认真执行普职高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普职高学籍互转实施细则;开展普高学校普职融通实验班试点;创建市普职实验学校3所;探索普高、职高课程资源融通新途径。
——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中职教育以“产教融合、普职融通”为指导思想,建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省内领先水平、中高职一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与苍南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结构。到2020年,省等级职校全覆盖;建成1所省级名校,1-2个省级名专业、2个以上省实训基地、省级示范实习基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
1.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发展,全面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规模结构和专业结构。通过规模拓展、转型发展、改造提升等途径,将全县中职学校整合为5所,校均规模达3000人以上,其中民办职业教育集团1所,普高转制1所。职业学校布局优化,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各学校主体功能明确,均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度高的特色优势专业群。完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继续扩大“五年一贯制”、“3+2”等招生规模,使70%以上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接受本科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2.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品牌专业、师资队伍等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和名品牌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紧密对接我县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产业集群,面向就业市场,建立优胜劣汰、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机制。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推进学校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重点建成新能源、网络经济、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时尚、公共服务等6个大类的专业群。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包装印刷、电子信息、汽车修理等领域,重点建设若干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3.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根据《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作用,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进行业重点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职业学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育教师队伍、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支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等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产学研联合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专业与产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推进终身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整合社会力量、实行购买服务”的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0%建成省标准化成技校,市等级乡镇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建成省级及以上现代化成人(社区)学校3所、成人培训项目品牌3个,建成覆盖全县、面向人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1.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系统,依托中职学校、成人(社区)学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面向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持续推进扫盲工作,强化现代扫盲教育方式,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确保全县文盲率低于全省平均数。深入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2.提升社区教育水平。完善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学校)、社区(社区分校)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社区教育市场化模式,提高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的创造力和服务能力,增强社区教育的活力和效率。推进现代化社区(成人)学校建设,加强社区教育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做到社区教育培训多样化、活动特色化、学习数字化、管理常态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生活需求。
3.构建终身学习平台。整合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终身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校舍资源、管理资源、信息化资源的开放共享,形成满足各类群体学习需求的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体系。以苍南社区学院为龙头,实施开放大学建设计划。加强老年教育,推进老年学习苑的规范化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推进民办教育改革扎实发展。以实施新一轮民办教育发展规划为契机,以温州市建设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目标,巩固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形成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好操作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体系。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分类管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学生资助等财政扶持制度,提高民办教育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运营管理和提供课程资源开发等专业服务。构建更有活力的民间教育投资机制,广泛吸引民间资本、管理和品牌资源进入我县教育领域。以优质化、特色化为导向,统筹抓好各类民办教育发展,实现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提高民办教育整体质量,满足百姓教育选择的需要。
(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积极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按照《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2015年修订版)》要求,制定《苍南县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总抓手,围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和改革创新”等内容,采取多项举措加快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按照"必要条件保底、主要指标达标、创造亮点特色"的创建思路,科学谋划每一年度的实施计划,将创建任务层层分解到责任科室和个人,明确具体指标、推进路线和时间节点,切实保障各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和各项指标逐一完成。注册成立苍南县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平台,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工作。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形成与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局,建立与人口布局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空间体系。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及用地控制。制定出台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意见,加快中小学(幼儿园)配套建设,规范配套建设行为。
——加快优质学校创建步伐。坚持走“放大特色、培育品牌、提升质量”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通过名优园、校的创建,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到2020年,80%以上的幼儿园成为等级园,10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温州市办学水平三级及以上学校,60%的普通高中成为省二级及以上特色示范学校,100%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等级中职学校。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管线及光缆资源,与多方合作,构建苍南教育光网和苍南教育城域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完成苍南教育城域网的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到2020年,教育城域网主干带宽达到万兆以上,出口带宽总量达到万兆以上,存贮总量达到100Tb;全面建成苍南公共服务云平台,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
1.优化信息中心基础环境配置。加快无线校园网建设,实现有线无线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无线教育城域网全覆盖。建成统一认证、市域内异地认证、统一管理、全县漫游的区域教育无线城域网体系,无线教育城域网全覆盖。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工作,中小学校园网站安全保护等级达到公安部规定一级以上,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安全保护等级达到二级以上,涉及教师、学生、家长信息的教育网站安全保护等级应达到三级及以上。
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校人员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领域,从而实现互联和协作。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学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共享数据中心、校园一卡通系统、物联网覆盖系统和智慧教室,为实现智慧教育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部署启动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工作,至2020年,创建智慧校园学校10所。
3.加快教育大数据建设。以教育门户网站、教育协同办公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决策辅助系统等为主要内容,搭建全县教育大数据结构、开发系统标准接口、融合各应用系统。全面形成千万级教育图书云体系,全面形成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个基础数据库,基本形成百万级的学生终身学习档案和终身电子学籍卡,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主要设备使用状况实时动态跟踪体系。
4.全面推进标准化功能室达标校和示范校建设。每年创建6-8所功能室达标校,至2020年有40%学校达到温州市功能室达标校标准。每年改造十个计算机教室,建设3-5个高端创新实验室,建设8-10个学科专用教室,建设5-6个微格教室,至2020年高中段学校基本建有与走班制教学相配套的学科专用教室。进一步落实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的建设、管理、应用与研究,每年创建中小学书香校园6-8个。
(三)着力推进教育帮扶
——健全帮扶体系。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积极创设平等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拓展扶贫助困的方法和途径。完善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为主要模式、切实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爱心营养餐、中职学生免学费、普职高学生国家助学金、学前教育免保育费等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同时,继续开展教育系统“慈善一日捐”和“慈善月”活动,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保障新居民子女入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与新居民子女。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少年健康档案制度,落实联系指导老师,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以及心理上遇到的各类困难。主动会同妇联、关工委等组织,把留守儿童少年关爱工作做到村庄社区,建立起多触角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学校与社区多形式合作,积极促进建立多种托管服务平台,帮助群众解决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照看的困难。切实维护新居民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确保符合就学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入学率达100%。并针对新居民子女的实际,改进教育管理办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本县儿童少年同等待遇。加强与新居民子女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延伸。有计划地改造幼儿园设施条件,加强特教教师专业培训,全面推行残疾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2年免费教育。
1.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入融合。完善特殊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各类高中段学校接受残疾学生的责任,并积极创造残疾人就读的条件。积极探索自闭症儿童少年教育模式。认真做好无法入校残疾少年儿童的送教上门工作。推广特殊教育学校加“卫星班”的特教布局模式,结合资源教室建设,针对残疾学生情况和教学效果,有分有合,实现随班就读与集中教育的有机结合,更多地为残疾人提供与正常人在一起的学习教育机会,提升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2.加强教育和卫生、民政、残联等行业部门的合作,促进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更紧密结合。制定和完善标准,引导和帮助学校增添康复设施设备和配备人员,加强与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及各类康复机构的合作,实现医疗、康复和教育的同步进行,充分发挥治疗康复在残疾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德育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确立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体系,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孝德教育和融入式国防教育以及体验式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等,积极营造育人氛围浓厚,体现时代特征、苍南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完善校外教育体系,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拓展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着力培养学生明理、勤奋、坚毅、刻苦的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完善整体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加强中小学整体育人机制研究,开展“四品八德”德育系列活动,创新全科、全员、全程育人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制定《苍南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充分开发每门课程的德育资源和功能,加强德育和教学整合,创新德育工作载体。完善学生德育导师制、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教师育人职责考评机制。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形成各有侧重、学段衔接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进一步促进育人工作的整体化、序列化、层次化,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推进“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强化学校体育、美育、艺术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办好体育节、艺术节各项比赛,100%学校高标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全面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两项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做好足球试点县的考核工作,鼓励更多学校申报足球试点学校。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危机干预,各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监控、跟踪与转介机制,构建教育、预防、治疗一体化的心理救助网络体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按规定配齐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有效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全面发展。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结构。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加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指导,加强教学全程管理。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形成基于主干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彼此结合互为促进的课程群。义务教育阶段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选修课比重达20%以上。按照依次递进,避免脱节、重复、交叉的要求,科学编制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品德教育、法治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等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的上下衔接、有机贯通。到2020年,市级及以上精品课程达到200门,并构建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等实践课程群。
——深化教学改革。深化课堂变革,推进教研转型,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求。学前教育突显“玩”的理念,开发建设游戏课程,全面推广游戏型教育;小学教育坚守“慢”的原则,严格坚持一年级“零起点”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初中教育注重“宽”的导向,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方式,着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高中教育构建“活”的生态,促进个性化学习,追求绿色升学率。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推进中小学教学常规优化项目,深化“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加强学情研判、学习设计、学法指导、作业优化的研究,注重因材施教,优化师生关系,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丰富完善地方课程体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具有苍南特色、区域共享、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文类、科技类、体艺类、体验类等综合实践课程系列,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培育有特色的学校、有特点的教师、有特长的学生。强化国学经典和世界名著名篇名曲诵唱。加强中小学生写字训练和说话能力训练。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学生双向互动交流体验活动,组织力量研究编写旅游指南式地方教材。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制定学校评价标准和指标,形成学校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强化质量调研制度,建立学校质量评估档案,基本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积极完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健全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建立分层定位和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敬畏感,引导和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建立师德专项督查考核机制,广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贯彻国家校长专业标准,突显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专业职责。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考核评价、交流任职制度。建立分层分类、职前职中培养机制,搭建跨区域、高品质的联合培养平台,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倡导教育家办学。加大后备校长选拔培养力度,完善任务驱动、项目研究、影子培训等培养培训机制。优化校长绩效考核,建立校长收入待遇与学校办学效益挂钩的机制。
——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合理制定五年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完善骨干教师考评机制,实行骨干教师滚动管理。健全名师工作室(站)运作模式,发挥名师引领辐射作用。选派教师参加境内外高校研修。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工作转型,让班主任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心灵的导师、学业的导师。到2020年,选拔200名左右有干事创业激情、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和年轻的教育干部,建立后备校长人才库。实施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培养造就30位骨干校长、10位市级名校长和3位教育家型校长。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优化升级三个层次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三个层次优秀人才分别达到800名、300名和100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核定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和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及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按课程设置需要配齐学科教师。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政策,更加注重师德、宪法和实践经历,引导教师更加愿意从事农村一线教学。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建立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和流动等制度。完善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师资配置均衡。完善学校分配制度,坚持优质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和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
——建立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完善教师表彰奖励机制,评优评先向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班主任倾斜,实行民办学校、中职学校教师评优评先计划指标单列,改进各类先进评选办法。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完善优秀教师健康疗养制度。
(七)强化教研科研工作
——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学区、学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建立教科研人员准入、流动、激励机制,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科研方式,提高研究水平与指导能力,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科研骨干的培养机制,积极打造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省内外有一定教育影响力的研究型群体。
——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县教学研究室(含教育科学研究所)要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长效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放大学区教学管理与学校教科室的功能,打造教学研究共同体。优化学科教研的引领方式,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形成群体互动的研讨氛围。大力倡导“把行动拿来研究,用文字记录思考”,全面启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加强微观性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创新教科研管理模式。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和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教育创新发展、自主发展和转型发展,努力使教育科研始终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不断健全和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教、研、训”一体化的教研工作机制,推行“目标引领教科研”的实施机制,完善“教科研样本校”运作机制和“教科研工作规范化学校”评估机制。优化整合、合理配置教科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科研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各类教科研课题的过程与成果管理,建立健全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努力把教研室建设成为“课程发展,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教师成长”的研究中心。
(八)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加快创建等级平安校园。深化平安温州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以完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为重点,实施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以“等级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逐步完成全市各校的等级创建工作。新建、扩建、改建的学校必须将“三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已建设“三防”设施的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标准升级改造。
——加强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和食品安全保障工程。完善以学校为基点的公交服务,学校新购车辆必须是国标专用校车,落实校车安全精细管理。保障餐厅食品安全,把好食品进货关,增加进货透明度,构筑餐厅食品安全防护墙。
——加快建设安全教育平台。实施“儿童安全教育工程”公益项目,提升广大儿童少年安全意识、增强避险自护能力。逐步建设并形成覆盖全县的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完善以创建安全体验教室为载体的安全教育试点项目,逐步推广提高全县覆盖面,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安全教育体系和模式。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培养学生安全技能。
四、“十三五”重点项目工程
——实施教育优质化建设工程。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工作,创建市义务教育阶段等级学校35所,创建市“新优质学校”20所;创建等级幼儿园15-20所,创建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3个;创建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7所;创建省市特色品牌学校5所,市德育示范学校5所,县德育示范校50所,县校园文化示范校40所,县“美丽校园”创建达成率达100%;创建市语言文字规范化乡镇3个,市语言文字示范校8所;创建省等级中职学校2所,创建省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骨干(特色)专业3个,创建省标准化成人文化技术学校5所。
——实施教育均衡化提升工程。科学实施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有效的改革举措和重要抓手,促进全县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结合《苍南县基础教育提升计划(2015-2016)》,积极开展改薄工作,确保全面改善全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顺利通过省政府基础教育重点县终期验收。同时,按省政府要求,在教育投入增幅不大、教育资源不足、小学班额超标比较严重、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校际差异系数单项指标不达标等五方面做好整改工作。
——实施教育特色化发展工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劳技等课程。积极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出台学生社团建设实施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风气和育人氛围。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新颖的主题教育活动。办好体育赛事、艺术节、科技节以及读书、演讲和辩论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发挥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到2020年,60%以上的学校要有特色品牌。
——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化工程。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布局农村幼儿园,每一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创建优质资源,到2020年,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优质园标准,80%以上的农村幼儿园达省等级园办学要求。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克服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统筹优化城乡幼儿教育资源,坚决取缔非法办园。加大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其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 以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专业建设为重点,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推进龙港新城职业技术学校(县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1所省级名校;重点建设2个省级名专业;重点建设2个校企合作、装备先进、效益突出、开放共享、服务面广的公共实训基地。
——实施基础教育“十百千”工程。从2016年起,用三年时间,重点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提升全县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到2018年,通过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评估;实现教育系统“十百千”工程通过验收。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合理调整学校校网布局,新(迁、改)建15所学校,优化部分学校办学品质。二是培育百名优秀校长。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为宗旨,选拔并组织我县100名左右的校长参加项目式培训。通过专家讲学、名家引领、自主研修、导师带教、基地交流、名校跟岗、成果展示等途径,培养和造就100名左右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素养、现代办学思想和较高学科专业、教育科研水平、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中小学校长。三是培养千名名优教师。分年度分层次遴选1500名左右名优教师重点培养对象,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采取个性化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培养方案,通过名师结对帮扶、外聘专家讲座、外派高校培训、名校跟岗学习、搭建竞技平台等途径,计划新评出名优教师1000名左右,全县名优教师人数占比达到全县教师数的20%,使全县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20年通过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县评估。(详见附件)
——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工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创新学校美育实践、实施立足区域优势的教育创新工程、优化校内外育人生态环境、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提供优质特殊教育服务、推进基于品质提升的学校改进计划、推进区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以“学本课堂”为主线的教学改革与改进、推进实施“爱阅读”行动项目、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探索职业教育学段衔接体系改革、完善跨部门联动和校企深度融合制度、建立区域终身教育促进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加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教育人才管理流动机制、建立与研发、学术、文化等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
——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人力资源强县”的总体目标,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加大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加强教育装备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专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认真做好工程建设成果的维护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管理与运用研究,提高教育装备使用效益。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增强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领导,科学指导,精心组织实施“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
(二)健全教育法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行政服务职能,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校,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健全落实教代会制度,完善符合法律法规、体现学校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提升师生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依法维护师生员工和举办者的权益。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坚决消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增长,确保全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或高于省核定的比例,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GDP增长比例。确保教育费附加、教育地方附加、地方教育基金和职业教育统筹金足额征收,确保按规定用途使用。
(四)强化督政督学。加强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督学选拔聘任、督学资格认定、督学责任区和跨责任区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教督学、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三个优先”情况的督导。加强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督导,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机制,丰富督导内容,创新督导方法。建立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结果运用制度以及问责制度。
(五)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推进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校党支部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原则选任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培养和交流任职的力度。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健全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统一有效、层次分明、功能清晰、责任明确、分类实施、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组织实施教育布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规划,为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奠定基础。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目标内容,逐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科室。建立规划目标监测评估体系,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