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坦,男,汉族,1979年出生,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为赤溪中学政教副主任,任教数学学科。2016年被评为市师德楷模。
曾获市优秀班主任、市学科骨干、县教坛新秀、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获市“精品百课”评比二等奖、县现场教学设计一等奖、县优质课二等奖。撰写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问策略初探》、《开放性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
教育格言: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我是赤溪中学的杨克坦,自97年师范毕业入伍以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学校的三尺讲台。19个年头里,凭着“既然选择了,那就好好干”,一腔热血地在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
臻善之心,仁爱之行
我自2006年开始主持学校共青团工作,因为要落实早期“明德奖学金”的扶贫助学工作,我调查了很多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感怀于那些真实的贫苦,慢慢地就走了扶贫行善之路。
2008年汶川地震,我组织学生走街串巷筹善款五千多元,又亲率学生定点于供销社前广发传单,以一曲“伸出你的手”为背景音乐,再筹救灾款4千多元,两次共筹救灾款近万元,上交给上级红十字会。2009届毕业的学生王某某于2010年某日突发脑膜炎,我深知他家境极为贫困,便转账3000元以助就医,并发起原王某同学、社会力量为其筹资5万多元做脑部手术。不幸的是王某手术后1个多月复发病故,病故后他还多次携王某生前的同学前往山上探望王某母亲——高位截肢残疾人。2009年我接手八年6班,学生陈某二年级时其父病故,四年级时其母病故,有一哥哥智障,家住深山老林,有一老爷爷已经80多岁,生活艰辛。为此,我先后前往该生家不下十次,有趋车,有步行,有冒雨前往,有携妻女夜幕中的慰问。后来我通过温州仁爱义工组织联系得爱心人士与学生陈某结对助学。为了集小爱成大爱,2013年,我以节俭教育为目的,以自愿为原则,以仁善为核心,在学生层面建立了一个公益小基金“臻善公益”,不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如2014年4月带头捐助480元共募“臻善”公益款5200多元支助学生徐某某患白血病的母亲于北京第一军医换骨髓。同年底还给七年级新生王某瘫痪在床的父亲捐助500元的慰问金。(此事被有心人报道,登于2015年1月下旬某期《苍南日报》)
多年为善之路,见遍各种不幸和贫寒,更增强了多行仁爱的想法。
乡情浓浓,爱校如家
刚入伍,我分配于邻乡的中墩小学,离居住地5分钟不到的车程,但我常几个月才回一趟家,周末也总是在办公室忙忙碌碌。这是我工作的第一站,不免有些情结,我喜欢那里学校花坛里的“满天星”,喜欢学校边的古井甜甜的泉水……后来我被调用到赤溪中学至今,一待就是17年,我的青春在这里尽情地流淌。我身为为数不多的赤溪本地人,我没有理由不为家乡教育添砖加瓦。为更有利于班主任管理等学校工作,从2001年始,我就一直长住学校简陋的宿舍,如今结婚生子一家三口仍住宿舍。学校有任何工作上事务和工作外杂务,我也总是乐此不疲。我想,赤中是我的母校,赤溪是养育我的一方水土,我身为赤中人,当尽己所能!
用心从教,爱岗敬业
在小学里,我任教语文 ,担任班主任,兼任五年级体育,可能是读书时喜欢运动的原因,当时我自告奋勇给全校学生领操。我站在青石阶上,一领就是两年,未计报酬。周末,我无偿给学生上作文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王某在我的启蒙下,爱上了习作,三年级就能写下八百多字的作文,现在已成为一名在职语文教师了。
转教中学后,我才疏学浅,教学经验不足,为弥补缺陷,我课课创新性地制作教具,夜夜闭门试教,一字一语细细推敲,圆桌当讲台,白纸当黑板,反复推敲,自我磨课。来中学的第一年,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的三分一率就包揽了学区前两名。那一年,我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至今十来年来,我总是勇挑重担,替学校分忧,争当排头兵。
2003年,学校美术老师退休,我兼过八年级美术教学。
2005年,学校体育老师缺一个,任教两个班级数学的我还兼了三个班级的体育课。
2006年,学校科学教师紧缺,我同时教一个班数学,两个班科学。
2008年,学校九年级出现一个超差班级,原数学老师前往校长室说明教学困难,我半路接下该班数学教学——因为,“有教无类”。
2009年,原借用到我校的雷老师回归原校,其所带原七年6班班风差、秩序乱,无人愿接。我主动请缨,任教数学,担任班主任,后来该班班风逐渐好转,同学们和谐团结,学生积极向上,班级纪律严明,中考成绩优秀。
2013年9月始,我担任(1)班班主任(两个月前刚毕业),三年来我不敢懈怠。备课时我努力翻陈出新,课堂中我习惯谈笑风生,所以我的课幸得学生喜欢。我从没有午睡的习惯,午间习惯到教室跟学生随意聊聊天,找个别学生有意谈谈话,做做思想工作,或者就学生作业本存在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晚上,我习惯在办公室备课,有时也会前往学生家访。常有学生来电交流,请教学科问题,由于小地方居民区较小,偶尔我也会趋电动车亲自到学生家给学生做当面交流,辅导到位。如学生林某某在他每学期不下20次的关心帮扶下,行为改变和学习进步明显,乡邻因她脱胎换骨的改变,对我评价也就较好。
呵护童心,爱生如子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我喜欢毛泽东的这句话,我喜欢做人的工作,确实其乐融融。
早几年,学校有住宿生,每逢节假日,我常会跟一些学生一起过个节。如清明、端午(那时尚未定为法定假日),远路学生或父母远在外地务工的学生都少有回家与家人团聚,为了使他们内心不失落,不孤寂,我常会买些菜叫食堂阿姨炒几个,大家聚聚餐,共同体验节日的快乐和温暖。
工作十来年,我好像什么事都做过:为了不让学生周末打电子,我在学校后山租过三分旱地、开荒、垦垄、买种、烧稻草肥料…小白菜、芥菜一株株,蒿菜摘了一茬又一茬…农村地区体艺氛围的淡薄,我只好设法给学生搭平台,掏过钱给学生李某学国画,请过朋友温某给学生龚某教习书法,带领团干参加过苍南电视台“增加共青团意识”主题知识竞猜,指导学生林某参加县中学生演讲比赛(林某获第1名)。2014年指导学生李某参加县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选拔赛。(李某胜出,2014年赴北京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开过“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主题的“三好”读书会,向学生推荐好书,鼓励课外阅读。举办过多次“灯谜活动”,“最强大脑”推荐会,“‘纸’存高远”系列活动等上百个文体科艺类活动。组织过“元旦总动员”“新年好”“羊旦晚会”等一系列学生表演活动,写过哑剧、音乐剧、双簧、相声、小品等一些剧本。(2015年秋,编写双簧,指导两个学生参加县文化馆演出,反映说真的挺不错。)2015年10月,我还开辟了学校的“道德讲坛”,创办了“明德窗”。
……
教育教学19年,回首------多少事历历在目,更多事渐渐模糊。
教师,对我来说,它已注定是我这一生要长期做的事。既然如此,我只有爱上它,并努力擅长它,否则,它便会是煎熬。所以我想,我是快乐的!
(另附本人教育记事2则,前几年有感而写,以作佐证和纪实。)
我的教育记忆二则
[一] 老王
那一年,我从别的老师手里接过八年(6)班,经历了老王。
老王,死于2011年,年仅20岁,虚岁。
话说老王
老王,全名王支德,父亲体弱多病,老来得子,母亲双腿高位截肢,靠挪动两板凳代步。一家三口深居山村,家境极为贫寒。
因贫困偏远,老王十岁才入学。或许是因为老王是大龄学生,或许是因他家穷志强,老王以年段最好的成绩入的中学。我接班时,他已比周边同学显得老成。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课文《老王》,加之他为人处事甚得人心,所以大家都叫他老王。
我和老王
可能是我的小时候也在深山老村中度过几个暑假,可能是我的小时候家庭也一样相对贫穷,我对老王极为关注,加之老王言行堪为典范,我就更喜欢他了。其实,我接手时,老王的学习已令人堪忧了,虽然他已经很是努力,但成绩着实一般。
我知道,18岁的他已经越来越纠心于他、他家与别人、别家的不同,很多东西开始在他心中作祟。我也曾几次疏导,但收效甚微,许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太强烈了。
我一直在用心关注他,热心地帮助他,小心地救济他……
毕业后,老王侥幸考上矾山高中。高一期间,每周老王均回一次家; 每回,都经过我处,与我一家人共进午餐; 每次,我都小心翼翼地探问他下一周的生活费……
高一暑假后,有一段时间,没他消息……
拯救老王
再听到老王的消息,是一个他的同学(我的学生)来电告知的,说是他高二没去读书了,好像去哪养身体了。再后来,他的族人来电,说是他患脑膜炎,急需手术,凑钱……我把卡里仅有的三千刷了过去……
那夜,辗转反侧,起夜,撰一长短信,呼吁救济,发给我的8个学生──他的同学。后来,短信满天飞,他的同学又街头募捐,我们共募筹求助金5.2万……
老王从上海医院手术后回来,这事平息了一小阵。
仅过一个月,再传消息,他脑膜炎复发,半夜从床上摔下──故!年仅20岁。
老王留给我的
老王已故三年多,三年来,我个人或携学生去老王家探望他母亲多次。
究其出发点,我也说不上来,许是大家都怀念老王其人其事。
逝者已去,回天无力,就让我像过去对待老王一样对待身边需要帮助的学生吧。
老王之后,我一直在以我的方式帮助孤儿陈××,三年来,去他家不下十五次,每次都带去我和一些爱心人士的关怀。
一年前,我和我的学生们建立了一个“臻善”公益小基金:济困助医……
一个月前,学生小徐母亲患白血病需动手术,于北京军医院,我们捐了5千2……
……
──行善路上,师生同行!
[二] “9413”
那年学期末,时任七年级班主任,逢学生期末考试,根据安排,上午考试,下午休假,班主任全部留守学校,协助管理,不必外出监考。
那一天,住宿生“常春雪”(林婵、回春、小雪)、雅莹、艳芳等五人上午考完,午后无事,不知那股心血来潮,居然找我一起出去玩,七年级学生,都是小孩子,出于呵护童心,也就迁就她们。
原想去看看赤溪的省级文物“五洞桥”,没想到结果阴差阳错去了“肥靴潭”(肥靴,闽南方言,意为“瓢”)。此潭形似芦瓜瓢,深不知底,潭边经年受潮,长满青苔。
因为我只是跟随者,而她们虽年小,但已有很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所以,也就独自静坐在潭的这边享受山水映衬。
没想到,有种事况叫做“意外”。小雪已经失落潭中了,她拍打着潭水,毫无章法,小脑袋在水中忽隐忽现。我随即跳下潭去,(不知道当时我想了什么,甚至不知道当时我有没有想。)狗刨式地艰难地接近小雪。幸好,到了她的背后,我使劲地把她往岸边推。我还能挣扎着,虽然我不会游泳。可惜,雪被水泛了回来。我有点绝望了,在那个瞬间,我脑中有个念头在闪:学生死不得,我是老师。三种结果:她死我死,一了百了;她死我活,我活犹死;她活我死,我死得其所。我拼了命的做最后一搏,靠近,孤注一掷,全命以赴——推。岸上的林婵伸出了一支脚,艳芳在背后拽着林婵,小雪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林婵的脚。我在下沉,好像如释重负,又很是慌乱,似乎已感觉到生命正在逝去。脚底好像碰到了什么硬物,生命的本能,我用力蹬了一下后腿,我冲出水面,从后面抱住了小雪,再转过去,我们抱在一起。那一刻,我们的命连在一起。
我看了看小雪的脸,表情呆滞,还没从刚才的恐慌中回过神来,我们没在立即上岸,站在水里,仍然抓着脚,定了定神,我开始谈笑风生——宽慰她。我们捡了两条命。
上岸后,雅莹说“老师,你刚才(水中)脸色发青……”我知道,那是恐慌。
现想来,记忆犹新,犹惊!
几天前,我登陆中国同学录,看我的师范学籍资料,有一生在旁问我“9413”是什么,我回答说是我的学号,他念念有词:九死一生。
我若有所悟:哦,那次真的是“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