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9005/2016-50582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县民宗局
生成日期 2016-11-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16年苍南县民族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 发布日期:2016-11-30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
  • 字体:[ ]

   苍南县是浙江省较年轻的一个县份,于1981年建县,地处浙闽交界,素有浙江省“南大门”之称。全县陆域面积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68.88千米,可利用滩涂14.6万亩。目前,全县拥有2个畲族乡、47个民族村,有畲、回等37个少数民族人口3.1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8%,并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保护、挖掘、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畲族文化,畲族的“三月三”、刺绣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的民歌、彩带编织、剪纸、祭祖、婚俗、医药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开发建设在体制机制、招商引资、两岸少数民族往来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我市、我省开展对台经贸合作少数民族交流的先行区。先后两次分别获得了由国务院、浙江省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余梅生( 2005年时任苍南县委书记)、黄寿龙(现任县委书记)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个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7月由国家民委正式授予苍南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一、民族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努力,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着眼于环境优化,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创造条件。我县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倾斜力度,坚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氛围。一是积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环境。我县每年召开全县民族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2011年3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为做好我县的少数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15年委托温州经济建设规划院编制《苍南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已通过县有关专家评审。该《规划》是今后苍南县民族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二是积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环境。投入5700万元,完成民族村的“康庄工程”102公里建设,通村公路57公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惠及全县的47个民族村,电网、通信实现全覆盖。三是积极改善民族村人居环境。加大开展民族村村庄整治,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家园。2011年以来,47个民族村列入整治,其中13个民族村达到市级整治达标村,5个民族村达到省级整治达标村。3个民族村被省民宗委、省农办命名为“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

  2、着眼于扶贫开发,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近年来,我们立足苍南实际,坚持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有力推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是切实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为努力克服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我县积极组织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011年以来,共扶持培育发展各种产业基地61个,其中上规模、见效益的基地有岱岭乡1010亩温州特早熟蜜柑基地、150亩鲜切花基地,220亩食用玫瑰基地,以及枇杷、甜桔柚、橙子等水果基地1550多亩;凤阳畲族乡580亩浙贝母基地、200亩皇菊基地,以及金银花、茶叶、中药材、红心李、杨梅等基地1230亩;桥墩镇5100亩油茶基地、10100亩毛竹和马蹄笋基地,赤溪镇流岐岙村、王家山村3100亩紫菜养殖基地,全县中药材、黄栀子基地13200亩。在灵溪镇华阳社区浙闽台(苍南)民族花海生态园,被国家民委港澳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示范园,该园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5000万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招商引资,目前已吸纳社会工商资金2000万元,已建成一期500亩的生态园,初步实现了少数民族集聚区都有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切实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启动了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扶贫挂钩制度,县领导和县级机关、重点企业挂钩扶贫联系低收入集中村,落实好“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把全县47个低收入民族集中村1365户低收入农户5125人全部纳入帮扶计划。2011年以来,已落实各类专项帮扶资金785万元,帮扶项目148个,帮扶低收入农户8972980人,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的增收步伐。三是切实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为改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我县安排一定数量的建房土地指标和相应配套的扶持资金,结合地质灾害点整治、农房改造集聚和扶贫开发等工作载体,积极引导居住在环境条件恶劣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向中心城镇、片区所在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梯度转移。201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010万元,建成少数民族群众下山移民点11个、房屋428间,实现下山异地脱贫428户、1742人。四是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实用人才培训。201210月份我县在县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成立了我省首个“县级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近年来,全县共落实少数民族劳动力培训经费25万元,举办9期各类培训班,参训人数达930人次。20134月份筹资40万元在苍南电大免费举办苍南县首届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到2015年有69名少数民族青年顺利毕业。加强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2011年到2015年公务员招考单列11名,事业干部5名。2015年推荐2名少数民族干部进入中青班学习,推荐3名少数民族干部参加统战系统培训班,推荐1名优秀干部到市民政局挂职锻炼。今年在乡镇调整中,有4名少数民族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其中2名进入乡镇重要岗位。

    3、着眼于科教强县,努力促进民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县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认真抓好各项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我县坚持把民族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共投入1200多万元资金用于民族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和教学设施的添置更新;总投资达1.54亿的县民族中学迁建工程,争取于明年6月份搬迁,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从2011年开始我县设立民族教育专项基金和县人民教育基金,每年分别支出30万元和1O万元,用于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同时,在县民族中学成立锡星助学基金,用于县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和奖学金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100多万元,切实解决了民族学生“生活难”问题。大力扶持民族乡学前教育,在凤阳、岱岭两个民族乡共投入230万元,建设公办幼儿园,学前幼儿入园率达到98.3%,这是全县目前6所公办幼儿园中的2所,有力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中考学生制订了降分录取政策,重点高中降9分,普职高降44分。二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认真挖掘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编写出版了《苍南畲族源流与分布》、《苍南常用畲语教程》、《苍南畲族习俗》、《苍南畲族民歌》等文献,为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利用畲族重大节日,每年定期举办畲族“三月三”、“九月九”和畲歌会等文化活动,特别是2014年我县成功举办了“中华一家亲”大型活动,是苍南建县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好的一场国家级文化活动。2015年举办了凤阳乡畲族民俗文化节暨第三届畲歌会、浙闽台民族花海生态园首届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节暨四月八畲族牛歇节、浙闽台民族花海生态园首届“靓丽山哈·畲家凤凰”畲族形象大使选拔赛等畲族特色节目。2016举办了浙江省第三届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暨温州市第七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活动同时,积极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建成了岱岭畲族乡文化广场,启动了风阳畲族乡特色街区建设,完成了桥墩镇小沿村特色村寨规划,依靠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三是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县民族中学成立了温州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推广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11年以来,我县少数民族蹴球、陀螺项目在各类省级、国级比赛中取得了121O10铜的好成绩,多次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大会的组织奖,并创造了我省蹴球项目在全国大赛中的最好成绩。20158月,我县少数民族运动员代表浙江参加在鄂尔多斯举行的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县代表队获得蹴球项目女子单蹴三等奖,同时蹴球运动员兰加奖和陀螺运动员钟政委获得优秀运动员称号,陀螺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集体荣誉称号。四是大力发展民族卫生事业。投入120多万元新建凤阳乡和岱岭乡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岱岭畲族乡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100%,凤阳畲族乡达95%,初步解决民族乡群众就医难问题。除了可享受新农合政策外,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专门安排2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群众医疗补助,五年来共补助患重病人员642人次。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救济救灾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县民政部门给予优先安排,做到应保尽保。

  4、抓民族领域和谐稳定。一是重视城市少数民族服务工作。通过对全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建档造册,摸清了外来务工经商人口共1.71万人,做到了底清数明。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灵溪、龙港、金乡、钱库等镇继续开展“微组织、微热线、微窗口、微平台”服务,积极与新居民服务管理局加强联系沟通,切实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困难,加强民族间的团结。 二是做好民族领域和谐稳定工作。2011年以来,及时处置赤溪镇紫菜流岐岙村与金乡镇南北行村海域纠纷、少数民族人民兰天师装修中触电死亡纠纷等纠纷10余起,维护了民族领域的和谐稳定。成功将县少数民族联谊会和灵溪镇少数民族联谊会进行了整合,于2015520日顺利换届,圆满完成县少数民族联谊会换届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力度不大,由于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和公务员、事业干部准入制度的改革,少数民族干部数量特别是年轻干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初中升高中比例不高,少数民族群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还难以满足。三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投入力度,但因我县财力有限,抢救、保护难以全方位开展,一些珍贵文物和资料因得不到妥善保护而消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续乏人,由于培养重视不够,民族传承文化工作者青黄不接,许多传承技能和民间艺人后续乏人,许多独门技艺濒临失传。四是民族地区医疗条件差,群众生病率相对较高,缺医少药,就医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三、下一步民族工作思路

我县将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六项计划”,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稳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绿色发展自强计划。以各民族村发展成熟的特色农业基地为示范点,导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绿色、生态、环保的民族特色产业方向发展。依托山区的地缘、资源和环境优势,走农业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进一步争取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少数民族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项目,进一步扶持发展上规模的农业基地和新型产业,拓展少数民族增收渠道,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依托民族村发展成熟的特色农业基地,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重点打造浙闽台(苍南)民族花海生态园、岱岭畲族乡特早蜜柑基地、鲜切花基地、食用玫瑰基地和凤阳畲族乡皇菊基地等项目。

  2、特色畲寨培育计划以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为亮点,选取条件成熟的乡镇和村居建设特色村寨,逐步改善村寨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形成畲寨农家的整体风貌,体现浓郁的畲家风情,吸游客,带动民族旅游业发展。加快岱岭畲族乡民族风情园、凤阳畲族乡特色街区、桥墩镇小沿村特色村寨和钱库镇项东村江南水乡畲族特色文化街建设,完善村寨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民居、民宿,营造浓郁的畲家风情风貌,吸引游客观光,带动民族旅游业发展。

3、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突破口,抓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项目库,贯彻落实浙政办【2013】98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苍南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民族产品特色品牌,建设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来料加工和民族工艺品生产基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创业创新增收致富。

  4、绿水青山保护计划依托山区的自然环境资源,重点做好小流域治理、村庄整治、“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等工作,进一步优化美化环境,来配合特色农业发展和特色村寨打造,提升旅游资源优势。让群众在保护青山绿水中得到利益和实惠,实现“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完成凤阳乡小流域治理、岱岭乡大厝基村溪堤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居住环境,巩固生态环境优势

5、民生事业均衡计划。精心筹备、全力以赴做好明年在苍南举办的浙江省第三节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暨温州市第七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的各项工作。依托浙闽台民族花海生态园举办海峡两岸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举办的“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活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设立民族医疗专项资金,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医务人员,保护和发掘民族传统医药,提高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加大对欠裂达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采取重点学校支教和加强对现有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待遇等办法,提高少数民族乡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不断完善在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机制,积极推动各民族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传承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体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六进”,切实发挥好作为创建活动主阵地、主渠道的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的作用。继续在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社区开展“微组织、微热线、微窗口、微平台”服务,以“四微”为抓手,进一步创新外来少数族服务,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6、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大下山扶贫工作力度,以高山、远山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下山脱贫,改善低收入农户生存发展环境,对民族自然村“村村通公路”道路建设和散居深山的少数民族贫困户下山异地建房问题给予重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