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 看得见发展

  • 发布日期:2015-03-31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新闻宣传中心
  • 字体:[ ]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多人选择走出乡村,走向城镇,我县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在外求学、务工、创业,但不管离乡多久,身处多远,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依然是故乡。正如一位采访对象所说,身居城市可谓衣食无忧,但每每想起童年那艰苦贫穷却依然快乐的乡村生活,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美好。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一般的文字,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描述的是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触动的是很多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于那些在外求学工作的苍南人而言,乡愁不是哲人抽象的解析,也不是诗人朦胧的吟唱,而是对故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以及父母亲朋的牵挂与眷恋,是对那曾经的热力豪情与幸福感觉的回味与追忆。

  异乡求学想念家的味道

  “老家门前的木瓜花依旧开得很好。”“每年过年都喜欢在老家灶前烧火,古老的做饭方式,也只有农村才有了。”这是大学生小罗最近在朋友圈里发的信息。她现在是上海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平时是一个比较开朗外向的女孩子,一直想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过独立的生活,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外省学校。

  “那一年盛夏,我们怀揣着年少的梦想,总向往着山的另一头更广阔的天空,总期盼着走向更大的世界,三年真的很快,现在的我们最想做的便是留住回忆、制造回忆,只是为了以后的三年又三年。……”因为离家较远,而父母又在外地打工,她平时很少回家,像清明节、端午节这样的小长假都没有回去过,只有寒暑假才会回来住一段时间,家乡对她来说变成了没有春秋只有冬夏的地方。刚刚过去的寒假,小罗和小伙伴们相约到高中校园走了一圈,到家乡旁边的公园坐了一会。她说,平时自己就比较独立,一个人在外面也不会有太多不适应,只是每逢节假日时,看着离家较近的室友都乐呵呵地回家,着实心里有点不舒服。出门在外才发现,家乡早已融入到心里,融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问及毕业后发展方向,小罗说可能会在外面历练几年,积累一些经验。据了解,面对我县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有不少大学生依靠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返乡创业、竞聘村官、科技种田、现代化养殖,在当地干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也有一些人求学之后,比较倾向于留在一二线城市继续发展。

  外地务工希望回乡创业

  春运大幕已经落下,许多异乡奔走的人也都逐渐停下了脚步,小王就是其中一个。小王高中毕业后,就随同亲戚前往广州一带发展,今年已是第七个年头。因为工作需要,很少有时间回到赤溪信智的老家。

  “忙的时候不会想很多,只是碰到传统节日时想回家。”小王现在从事与餐饮有关的工作,别人的节假日反而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他说,现在人在外地,离家又比较远,真的很少回家,每年只有春节期间会回家小住几天。

  于他而言,乡愁不是血脉偾张的激情,也没有感人肺腑的柔情,更多的是妈妈的厨艺与那张自己的旧床铺。“乡愁是苦涩的,特别是当你置身于陌生环境中,面对众多挑战的时候。”近两年,他有考虑回到家乡,成家立业。他说,一是年纪到了,父母催得紧,也该有个“家”了,另外家乡这几年的发展也比较快,比较适合创业。

  “春节回家,和朋友小聚时聊起这个话题,很多人说不想在外飘着,都希望有个家的感觉。”小王说。

  创业有成积极反哺家乡

  洪先生自小就在华阳一个叫宋阳隔的小村落生活与成长,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苔一藓都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岁那年,带着母亲的期盼与心中的梦想,他选择应征入伍。临行前一天,他用家里的竹节做了一把水舀,并在上面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一口气跑到井边,痛饮了好几舀清纯甘甜的宋阳隔井水后,才把它挂在了水井边。

  “我深深地眷恋着鹅冠山的风,眷恋着宋阳隔的水,更眷恋着那里的父老乡亲。”树高万丈,叶落归根。他在别处生活得很好,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很多村庄都面临着逐渐凋敝甚至消失的现状,但他相信故乡并未走远,重建乡村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不少有识之士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反哺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每次回到家乡,他都尽力为家乡发展献策献力。

  家乡的发展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近几年,我县许多在外苍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家乡,以一己之力为家乡做着诸多贡献。去年两会后的“五水共治”捐资热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矾山镇19位在外矿山企业家排起长龙等待捐款,当场捐资总额达1400多万元。捐资现场,个人捐资最高额数达1000万元,更是在外苍南人为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助力加油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