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唱山歌,不是山哈人。”畲民习惯了以歌代言、以歌表情,山歌早已融入了自称为“山哈”的畲族人血脉。“但是现在唱畲歌的畲民越来越少,很多畲族儿童已经不会唱畲歌了。”为了进一步促进畲语与畲歌的传承发扬,彰显当前畲族人的精神风貌,一场“畲歌文化传承”行动正在我县展开。
“畲歌文化传承”行动是凤阳畲族乡幼儿教师李芬创建的一个优秀女性社会组织服务妇女儿童项目。为了深入了解该项目的创立初衷与具体实施情况,记者于日前来到了凤阳畲族乡。
到凤阳时正值中午时间,很多村民都在屋内休息,偶尔碰到几个村民交流,也都是使用普通话或者闽南语,极少有使用畲语的,闲聊中了解,会唱畲歌的村民更是少之又少。“畲歌只会听,不会唱。”在凤阳畲族乡一食杂店门口,一位雷姓村民正拿着手机听着歌曲。雷先生最近刚刚加入一个微信群,里面有几个畲歌爱好者,经常会将一些自创的畲歌发到群里给好友欣赏。每当有歌曲发上来,雷先生都会点击收听,只是听得懂,不会唱。“现在会唱畲歌的年轻人很少了。”他说。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它的文化灿烂,歌舞、服饰、习俗等别具特色。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畲族文化也逐渐被淡化、弱化了。比如一些民族服装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畲族年轻人举办婚礼时也普遍穿婚纱,很少穿民族服饰。特别是作为民族标志之一的语言——畲语,也正日渐淡化和消亡,许多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已经不会说畲语,能编能唱畲歌的畲族歌手更是少之又少。“70年代以前的人还有一些会唱畲歌,70年代以后的人已经很少会唱畲歌。”李芬说。
“畲民热爱生活,喜欢歌唱,无论是婚丧节庆,还是待客会友,都喜爱唱歌、对歌,可以说畲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李芬回忆说,畲歌可以分为叙事歌、时政歌、劳动歌、祭祀礼仪歌等多种,古朴自然、清新活泼、充满山林风味的畲歌充分显示畲民的智慧。在她小的时候,经常能够听到畲歌,唱畲歌的高手们看到什么都能唱,牧放牛羊时,漫山遍野都是畲歌的味道。吃饭时,对着碗碟桌筷,也是随时就能编歌,张口就能唱出来,对他们来说,唱畲歌就像说话一样。“以前村里的畲族男女青年大都是通过唱山歌认识,再请媒人上门提亲的。而且,女孩子在出嫁前去舅舅家做客时,周围的男孩子都会过来与之对歌,如果对不上来,那将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她说。
“对歌到最后一般会分出输赢,以前,为什么个个都会唱歌,而且越唱越好,就是这个道理。出去玩的时候,和别人对歌,输了就不服气,觉得很丢人,回家后就琢磨怎么才能唱得更好。现在对歌的机会很少,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畲歌已经对不起来了。”谈到畲歌,李芬的兴致一直都很高,她说,以前每逢春节、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等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畲歌会,交流感情,调节气氛,有时对歌活动可以进行三天三夜,但现在很少有人去学、去唱,人们对畲歌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了。
畲族民歌来源于畲民的口头文学,被誉为本民族的‘山哈传家宝’,目前已经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芬是凤阳畲族乡的一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接触中,她发现很多小孩都不会说畲语,也不会唱畲歌。这让她认识到了畲语与畲歌在传承方面面临的危机。作为喜爱唱畲歌的一员,李芬经常在我县各种大型活动中展示畲歌的风采,闲暇时,她便想着要为畲歌传承与发展做些什么。
经过一番努力,她决定在凤阳畲族小学成立畲歌传唱兴趣小组,主要面向凤阳乡青少年儿童,以畲歌传承方面的训练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该项活动丰富畲族儿童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想借助这个平台宣传畲族文化特点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畲乡,了解畲族文化,同时激励小畲民勿忘本民族语言,让畲语、畲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