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

  • 发布日期:2015-01-09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新闻宣传中心
  • 字体:[ ]

  近日,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引起广泛讨论。该剧描绘了一幅壮阔的中国当代农民群像图,谱写了一部波澜起伏的中国当代农民奋斗史。“老农民”,这三个字质朴平实,掷地有声,是属于8亿农民及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集体回忆。在2015年开年之际,我们将视线聚焦于此,记录农民兄弟的生活旋律,倾听农民兄弟的愿望心声。

 
 
 
 

  

  

  

  

  

  种菜卖菜的老李

  2014年年底,李大叔办了一件开心事,找了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请了一顿饭。

  李大叔说:“有了辆车,以后出门卖菜就更方便了。”

  李大叔是60年代生人,从他往上数,家里几代都是务农的。用李大叔自己的话说是“没生出来就知道自己是个农民”。二十岁成家后,当时还是小李的李大叔有了自己的田地。白菜、盘菜、芹菜、茄子、冬瓜……凡是菜场有卖的菜,李大叔都种过。除了这些,番薯一定要有,因为家里养猪;水稻一年两季,因为也不多,基本上也不会出售。

  “饿是不会,但总是没什么钱,一到小孩上学或要置办大件手头就很紧。”在李大叔三十几岁时,身边的不少朋友前去广东上海等地开皮鞋店,看着生意行情也不错,李大叔招了一个互助会,凑了钱就去苏州了。在苏州待了两三年,钱挣得不算多,好歹比扛锄头要轻松,但他还想着回来。“外地人”,李大叔说,“在苏州我就是个外地人,没有什么朋友。孩子也都念完书,就想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妻子负责家务事,李大叔一门心思花在田里。每季度的时令蔬菜,李大叔都会种上几样,一是自家吃,二是让李大婶拿到菜市场去买。

  李家人住马站,卖菜却要跑到南宋、华阳。“马站菜多,不好卖,还是南宋华阳好买。”

  当时家里没车,每天早上天没亮时,李大叔和李大婶就得起床了。早饭吃的粉丝挂面之类带汤水的,暖和。吃过早饭,李大叔骑着三轮车将蔬菜和李大婶送到车站。李大婶再乘车去南宋。李大婶一天两个来回,南宋不算近,山路颠簸,也并不是每次都有位子坐。

  起早摸黑两地跑赚的都是辛苦钱。见同村人这几年搞蔬菜收购收入也不错,李大叔也向同村人收购蔬菜。李大叔说,要是跟同村专门搞蔬菜批发的村民一比,自己算是个保守的人。“有一年,我们这里的大豆不值钱,他们收了一车拉去上海买,几毛钱收来的豆,转手就买两块多,一车豆就是一车钱。但是也有赔的,你不知道行情,用一块钱收的豆,跑了长途,才知道最多就卖九毛,那就赔大了。”权衡了一下,李大叔选择了“小菜贩子”模式,自己留一部分蔬菜转运到周边乡镇去卖,余下的大一部分则转手倒卖给约定好的上一级菜商。

  哪种菜、多少斤都要提前和菜商约。知道菜商的要求后,当天上午就得和村民约菜,说好价格、数量和规格。和村民约菜也是门“艺术”,如果昨天的小青菜收的是一块四,今天收一块一,村民们免不了要说上两句;有些村民动了不好的心思,往捆好的菜里塞重物,看得出来也得找个法子缓和,看不出来就得自己吃闷亏了。如果量不多的话,当天下午就可以把菜收齐了。“自己收菜,自家的菜就不愁找不到主,而且还赚一个差价。比方说,如果菜商要一百斤的芹菜,给我的价格是一块五,那我用一块三的价格去收别人菜,这样一百斤我就赚了二十块钱。”

  菜的销路并不是每天都走俏。如果所剩不多,李大婶将余下的带回去低价卖给邻居或是餐馆,太多的话就得租个冰柜,将菜放在南宋,明天接着卖。上个月冬至日,李大叔准备了往年过节所需的菜量,为了能多赚一点,还特地去霞关收了不少的海鲜,但买的人不多。“以前冬至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桌子的菜,大概是今年的冬至是礼拜一,回家过节的人不多所以菜才卖不好吧。后来就把能拿回来的菜拉回来了,把海鲜都冰在南宋了。”李大叔这样安慰道。

  干了收菜的活后,李大叔就不再种水稻了。“种稻太麻烦了,育秧、插秧要人工,以前割稻子也要人工,现在有收割机了还好,但是晒谷子还是很麻烦。干脆就不种了,家里的米是买来的。”

  在我县,和李大叔抱着同样想法的农户着实不少。种粮面积逐年减少,大棚蔬菜随之“扩张”,“以前在山上看山下,夏天是绿绿的一片,秋天是黄的一片,现在都是白白的(大棚)了。”这是不少人对土地最直观的印象。

  记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县粮食生产基本能保持稳定,即便如此,粮食生产的仍有一定的压力。一是种粮的土地资源减少了,一些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能连片成块的优质土地资源基本改种大棚蔬菜了,灵溪、龙港、马站三个镇尤为明显,甚至连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农户也乐意将土地流转给出价更高的种植户。二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尽管政府逐年增加种粮补贴,但永远跟不上人工工资和农资价格的上涨,种粮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也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去当泥水小工,一天能赚个170元,等没活了再来忙家里的。”摸着新买的货车,李大叔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也不会做其他事情,还是种种菜、卖卖菜就好。”话音未落,李大叔补充道:“不干点活我浑身难受。”

  菜农老曾和养鸭户老范

  马站菜市场对面有一家开了十多年的小吃店,主要卖豆浆和油条,营业时间从入夜开始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凌晨两三点那会儿,除了通宵上网的年轻人会抽空来小店喝豆浆,其余的客人基本上都是菜农。他们花上一块钱在小吃店消磨上半小时,等着来收菜的老板。

  老曾就是这其中的一名菜农。二十多年前他是一名矿工,1995年前后从西安回到马站后便再也没离开。

  马站的天,到了深夜,没有灯的地方就是漆黑。老曾等菜老板的地方周围只有几盏路灯,不算亮。入了冬,这样的深夜,冷得让人跺脚。处于深度睡眠的人们大概在梦里也不会梦到这样的情景。为了让菜早点卖出去,菜农们的逻辑就是要来得早。早到的人凑上三四个就可以聊天。他们所聊的话题大抵是离不开菜的。

  “家里种了多少亩菜?”

  “白菜价格怎么样?听说笋菜和花菜价钱不错。”

  “我种花菜,花菜烂在地里没人要,不种了偏到有好价钱。种田也不容易。”

  “看别人种大蒜卖了好价钱,第二年我也跟着种,还真买了一万多。第三年又多种了两亩,这下就不行了,价格上不去。”

  ……

  话语间,听得出来菜农的抱怨与无奈。老曾一语点破:“就是跟风种,靠天收啊。”

  天冷,蔬菜扛不住,冻死了;长虫了,打了农药,虫子不绝。为了保本,多数人选择种植自己熟悉的菜品。老曾坦言:“其实我种的菜,种类没有很大区别,今年中花菜、大蒜、玉米,明年还种花菜、大蒜玉米,因为种得熟了,就不大想变,最多就是多种一点、少种一点(的区别)。”

  种什么菜有的选,菜价却不是菜农可以控制的。如果现在突然降温或者下雨的话,蔬菜的价格就会上涨。若是遇到某种蔬菜大规模上市的话,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有些蔬菜价格还不够保本。老曾说,种菜也要靠运气。

  和老曾这样的“纯菜农”不一样的是,老范是名养殖户,在空闲之余收拾自己的菜地。

  去年夏天,老范和其他三名朋友一起办起了养鸭场,养了两万羽蛋鸭,是我县常年存栏蛋鸭量的1/30。在此之前,老范养过猪、养过奶牛。

  “十几年前养猪,猪肉价格不高,只能保本,一年到头也没多少赚头。后来就开始养牛。借钱去外地买奶牛,那时候牛奶的价格还不错,最好的时候一斤也有两块多。不懂技术啊,牛出现问题了也不知道怎么办。能请到的兽医是打猪针的,牛一病,就没什么奶了。好不容易等到母牛生小牛了,运气又不大好。如果生的是母的,就赚到了,养大了还可以产奶,可惜生的是公的,两千块钱卖给人家杀肉了。前后养牛也有五年吧,后来生了一头母牛,拉出去放的时候,牛吃了塑料薄膜死了。”老范说,不养牛后,自己专心种了几年菜,钱赚的不多,攒起来也有一笔了,考虑到儿子要娶亲,为了多赚一点开始养鸭子。

  老范的养鸭场是有原先的水稻田改建过来的。在四周搭建起鸭棚,中间挖了一口池塘供鸭子游泳。池塘上方搭了葡萄架,这个夏天前后也摘了不少的葡萄。

  “别小看我这个鸭场,还有领导来看过。”据老范介绍,传统的养鸭方式以天然水域放养为主。夏天鸭子要把鸭子感到小河小溪等水域;两季水稻收割之后,把鸭子赶到水稻田里,田里有散落的稻谷,借此减少喂养饲料。“没有固定的场所,捡蛋也不方便。”依靠现在生态网床圈养技术,鸭子可直接将鸭粪排入网床,实现禽粪分离,保持栏舍的整洁卫生,减少疫病。同时,网床下的粪便可在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统一收集做为有机肥。

  老范说,生态网床圈养蛋鸭比露天放养要科学多了,唯一的麻烦就是不能减少蛋的破损率。“有些鸭子裂了一个缝就不能要了,扔掉又很可惜。”

  展望今年,老曾、老范都告诉记者,想要“好收成”。

  老曾说他最大的愿望是买到好种子,种得安心。“如果有懂技术的人来指导一下,介绍下哪种品种有哪种特别,要怎么种,适合什么土地,这样我们心里就有数了。”

  “现在都讲环保”,老范则希望能多去标准化的养鸭场参观,让养鸭场“绿”起来,“这里拆那里改的,真怕自己的鸭场那天不合格给‘改’了。至少不那么臭,村民们也会少点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