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田浅海种着“金豆豆” 贝藻混养年产值达800多万

  • 发布日期:2015-01-09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
  • 字体:[ ]

  我县位于我省最南端,县辖海域面积3783平方公里,拥有252.1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14.6万亩,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达190.3万亩。依着古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海里捞食”就成了我县沿海渔民的土饭碗。随着东海渔业资源的渐渐枯竭,如何把饭碗端稳,是摆在渔民面前的一道难题。贝藻生态养殖为我县沿海渔民打开了一条新财路。

  走进马站渔寮社区荷包田村,绵长的海岸线上散落着一片片色泽青黑的藻类生物。“这就是村里的藏宝地了,海面上浮着的都是渔民的‘票子’,水里养着的都是渔民的‘金豆豆’。”荷包田村的村委书记王加育笑着说道。据王加育介绍,由于荷包田村自然生长的贝藻数量多,并且气候、水源等环境因素都比较适合其生长,于是从1991年起,村里就有人开始试着贝藻混养。到2014年,全村总养殖面积2000多亩,产值达到了800多万元。

  荷包田村因以前有块水田里长满荷花而得名,如今村里早已不见水田和荷花。作为贝藻混养的藻类品种生力军,羊栖菜已经成为了荷包田的新名片。近年来,不少村民靠从事羊栖菜与贝类混养走上了致富路,“现在村里的养殖户有近150户,平均年收入能达9万元左右。”王加育开心地说。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有多少,也是衡量生态养殖模式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从王加育处了解到,贝藻混养的生态效益非常明显:贝类等养殖动物通过吃掉水中的微生物,对水起到净化作用,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藻类则把贝类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反馈给贝类等动物。这一生态循环维持了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和稳定,让两者形成互利互存的共生关系,提高了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能力。

  据了解,由于贝藻养殖具有投入小、产量高、效益稳定的特点,荷包田村里都是村民自己在经营,但这种小规模散养的模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在遇到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时,养殖户由于技术和设施设备落后等原因,很难规避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另外,在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由于商户过多过小,目前贝藻类产品的利用和深加工技术仍比较落后,在面对市场时,整个产业呈现出个体商户单打独斗,无法拧成一股绳的尴尬状态。而荷包田的这一现状,也普遍存在于我县各地的贝藻养殖村镇。对此,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叔森表示,我县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鼓励和吸引产业资本投资贝藻产业开发,使贝藻养殖由个体户经营转向规模性养殖。“让贝藻养殖更规范化,更规模化,真正成为我县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金豆豆’。”林叔森说。(蔡希师 郭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