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9/2011-44633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县环保局
生成日期 2011-07-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苍南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 发布日期:2011-07-18
  • 浏览次数:
  •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
  • 字体:[ ]

 

 

 

苍南县生态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

 

(论证稿)

 

 

 

 

 

 

 

苍南县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


  

 

序  言... 1

第一章  “十一五”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2

一、工作成效... 2

(一)生态建设全面扎实推进... 2

(二)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4

(三)环境污染整治持续深化... 7

(四)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9

(五)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增强... 10

(六)队伍能力建设稳步提升... 12

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3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3

(二)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14

三、主要存在问题... 16

第二章  “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8

一、机遇分析... 18

二、压力分析... 19

第三章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 22

一、指导思想... 22

二、规划原则... 22

三、编制依据... 23

四、规划范围与年限... 25

五、规划目标及指标... 25

(一) 规划目标... 25

(二) 主要指标... 25

第四章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27

一、坚持环境优化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7

(一)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27

(二)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9

(三) 力促循环经济发展... 31

(四) 深化产业节能降耗... 34

二、持续深化污染减排,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35

(一) 深化污染总量控制,协同推进污染减排... 35

(二) 实施碧水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37

(三) 推进清洁空气行动,改善城乡大气质量... 41

(四) 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建设安静人居环境... 44

(五) 推行废物循环利用,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45

三、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47

(一) 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47

(二) 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48

(三) 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49

(四) 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 51

四、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打造绿色生态苍南... 51

(一) 强化生态保护分区管理... 51

(二) 深化绿蓝生态屏障建设... 52

(三)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53

(四) 持续深化生态示范创建... 54

五、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健全环境安全保障... 54

(一) 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 55

(二) 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修复... 56

(三) 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56

(四) 推动持久性污染物控制... 57

(五) 加强环境安全隐患防范... 57

六、创新环境监管机制,提升环保支撑能力... 58

(一)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58

(二) 环境监控能力建设... 59

(三) 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60

(四) 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61

第五章重点建设领域与工程... 62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9

一、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69

二、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70

三、资金投入保障措施... 70

四、科技支撑保障措施... 71

五、宣传教育保障措施... 72

 


序  言

 

    我县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陆地总面积为1261.08平方公里,内海及领海面积3783平方公里;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127.59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县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苍南,为实现后发崛起、全面跨越战略目标努力奋斗”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浙南闽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发展目标,着力推进经济优化升级、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切实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全县经济社会总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五年名列全国百强。

五年来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就显著,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污染减排成效明显,污染整治持续深化,清洁家园开局良好,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意识普遍提高,能力建设稳步提升。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瓶颈的矛盾仍较突出,环境质量现状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省级生态县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经济、城乡、社会转型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推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两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目标,统筹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浙江省环保厅浙环发[2009]149号文件精神,编制《苍南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苍南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部门单位支持、配合下,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县域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污染物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保监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环境意识明显提升。

一、工作成效

(一)生态建设全面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要求,立足县情,以生态乡镇(村)建设为载体,以完善生态县建设机制为抓手,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生态县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生态县建设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县委、县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乡镇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实施暂行办法》, 制定《苍南生态县建设工作任务书》和《乡镇长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书》,进一步细化、量化生态建设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乡镇的目标任务;成立由县生态办与县委办、县委督察室组成督查小组,建立工业商贸、农业生态和海洋渔业三类乡镇分类考核机制,创新了共推共促的生态县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增强了生态县建设考评和监督的科学性、实效性,有力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形成了生态县建设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生态乡镇创建成效明显  

从2006年开始,全县各乡镇结合自身的生态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启动生态乡镇、村建设规划与实施工作,修编完成龙港镇、灵溪镇、金乡镇生态镇建设规划。通过县、乡镇两级的共同努力,至2010年底,全县累计已建成马站镇、五凤乡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247个县级以上生态村。

3、清洁家园行动开局良好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县建设,创新环保新举措,提高环保公众满意度,200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历时三年清洁家园行动的重大决策。两年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城乡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清洁家园行动开局良好。

为确保清洁家园行动顺利推进,在工作机制方面,县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巡查、考核及奖惩等一整套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投入9000多万元,新建垃圾填埋场7个,垃圾中转站12座,村级垃圾中转堆放点240个;新配置垃圾桶3万余个、大型垃圾压缩车32辆、小型垃圾车1000余辆、垃圾清理船12只。同时,基本实现776个行政村保洁员全覆盖,初步构建了“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输(中转)、县处置”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在工作成效上,以环境整治月活动为重点,围绕“清脏、拆违、治乱”,深入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行动;全县共组织出动15万多人次,清理河道120多公里,清理垃圾9000多吨;实施完成状元内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

4、环境宣传教育有特色

紧密围绕全县环保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宣教工作思路、形式和方法,加大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在重点时段抓宣传、强化与其它部门组织联合宣传、加大新闻信息报道宣传等方面有特色与创新。如“两会”期间强化面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环保宣传;联合县教育局、县妇联、县文明办、县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等。宣传环保法规、普及环保知识、推进公众参与等环境宣教方面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污染减排是我县“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控制增量、削减存量入手,克难攻坚,挖潜提效,狠抓落实。至2010年底,削减COD 3247吨,二氧化硫372吨,与2005年相比削减率分别达到15.9%和19.0%。

1、初步摸清污染源家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制定《苍南县第一次全县污染源普查方案》,在2007年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通过10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完成4551个对象的普查,全面掌握全县污染源分布、排放总量,为“十一五”污染减排提供了基础依据。

2、明确污染减排任务目标

为了确保污染减排工作有序开展,按照“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原则,制定了《苍南县“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明确各年度的减排目标,同时编制了各年度污染物减排计划和污染减排工作应急预案;通过签订责任书,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落实到排污企业、污染治理项目,明确污染减排任务与目标。

3、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

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同时制定并实施建设项目新增量替代暂行办法,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县环保局共否决39个建设项目,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新增量。

4、环保基础设施有突破

建成日处理能力3万吨河滨污水处理厂,已在2008年投入运行;建设了观美、马站、金乡、莒溪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以及42个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为“十一五”污染物减排提供支撑。日处理能力6万吨龙港污水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建设了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城乡生活垃圾“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输(中转)、县处置” 奠定基础。

5、全方位削减污染物存量

从结构调整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管理政策等方面共同推进污染减排。

结构减排上求推进  严格执行县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相关文件,对褪色、电镀、卤制品、废塑料洗涤、造纸等行业实行淘汰限批,先后关停了苍南县君发纸业有限公司等40多家重污染企业,取缔了沪山小造纸群,以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工程减排上出成效  河滨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年削减COD 1700吨,氨氮144吨,总磷18吨;观美、马站、金乡、莒溪等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有效削减了区域污染负荷排放量。

管理减排上抓提高  与县经贸、财政部门建立社会耗煤量联合监控机制,有效控制47家重点企业耗煤量。建成污染源“三量”台账和污染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以印刷、印染、造纸行业为重点,抓好清洁生产工作,积极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政策减排上促深化  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从资金链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节能减排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1-1 “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与减排指标

 

主要污染物

2005年排放量(吨)

2006年排放量(吨)

2007年排放量(吨)

2008年排放量(吨)

2009年排放量(吨)

2010年限制排放量

排放量(吨)

与上年同期相比削减率(%

两年累计削减率(%

排放量(吨)

与上年同期相比削减率(%

三年累计削减率(%

排放量(吨)

与上年同期相比削减率(%

四年累计削减率(%

排放量(吨)

与上年同期相比削减率(%

五年累计削减率(%

COD

20380

19749

18914

4.23

7.19

18909

0.03

7.21

18872

0.2

7.4

17133

9.2

15.9

SO2

1957

1518

1870

-23.2

4.44

1777

4.97

9.19

1653

6.98

15.53

1585

4.1

19.0


 

(三)环境污染整治持续深化

“十一五”期间,把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县域环境质量,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来抓,以区域性污染整治长效管理为重点,以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区域环境污染整治。

1、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有实效

重点开展了再生纺织褪色、电镀、卤制品、废塑料洗涤等行业污染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再生纺织行业褪色污染整治  褪色加工污染是我省准重点监管区,整治工作以取缔褪色加工池、严防褪色原料进入、查处无照经营点、打击褪色剂生产、规范发展再生纺织行业、整治村庄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为着力点,通过集中力量、调整手段、强化措施,提前半年完成“摘帽”工作。为了巩固褪色污染整治成果,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关于再生纺织业褪色整治长效管理的工作意见》,督促各乡镇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并与各乡镇形成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处理机制,有效遏制污染反弹。

电镀行业污染整治  按照“打非、入园、整治、严管”的电镀行业整治原则,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规范电镀企业布局,全力推进整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五年来,完成了全县13家电镀企业限期整改、技术改造、深化治理和整体搬迁工作,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有效减少污染负荷。

卤制品行业污染整治  卤制品行业污染是温州市十六个污染严管区之一,按照“压缩行业规模、削减排污总量、实现达标排放”的工作思路,通过淘汰“低、小、散”卤制品企业、规范合法企业污染治理、强化监督管理等,关停或转产卤制品企业8家,完成27家污染限期治理以及40家卤制品企业深化治理工作,污染整治取得了实效。

废塑料洗涤行业污染整治 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废塑料洗涤污染整治活动通告》,以灵江、渎浦为重点区域,推进废塑料污染整治,先后出动2000多人次,拆除洗涤池668个,造粒点250个,废塑料洗涤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造纸、印染行业污染整治  制定了《苍南县造纸行业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和《苍南县印染行业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明确造纸、印染行业污染整治十五条具体要求。通过不懈努力,关停4家造纸印染企业,完成苍南县宜丰漂染厂、苍南县林峰纸业有限公司等38家污染整治工作。

2、区域性污染整治有深化

坚持日常巡查、集中取缔相结合,县整治督查组持续开展巡查,范围覆盖12个乡镇100多个村,2009年共发出红牌警告8个村,黄牌警告15个村,对整治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责令限期整改,促使整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组织开展“绿箭”、“红五月”、“绿箭Ⅱ号”等环保专项行动,打击取缔“十五小”102家、塑料造粒点170个,捣毁褪色池、废塑料洗涤池1630多个,收缴废布角料、塑料袋等860多吨,较好地改善了局部环境质量,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弹趋势。

3、江南河网污染整治有推进  

根据温州市“811”新三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要求,组织编制了《江南河网环境污染整治规划》,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提出通过三年努力,使江南河网水体氨氮、总磷等三项主要指标值下降10%的目标。以宜山片河网污染整治为突破口,以钱库、金乡两个乡镇为重点,切实加强内河沿线印染行业、重点企业整治和监管。通过努力,基本消除宜山片河网发黑发臭现象,河网水质得到初步改善。

4、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安全工作。完成了饮用水源保护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马站铁场水库水源保护区创建等工作。在饮用水源监管方面,成立了由县纪委、水利等部门组成巡查组,重点围绕工业排污口清除、养殖污染整治等内容,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严防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在饮用水源水质监控方面,切实做好常规监测同时,新增叶绿素等监测指标,按时上报水源水质,确保饮用水质安全。在饮用水源地保护机制方面,出台了《苍南县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共落实补偿资金200万元,开展了桥墩水库集雨区范围的桥墩、莒溪、腾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财政扶持建设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着力解决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饮用水源问题,推动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1、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得到实施

为统筹区域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编制完成《苍南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科学合理设置了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环境质量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在“十一”期间,该规划在重点区域开发与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贯彻落实,彰显了规划严肃性。

2、区域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苍南县地表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江南河网、萧江塘河、横阳支江等主要水系均无法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十一五”前期,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共同影响,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但近年来,随着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实施及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河网污染整治等系列工作的开展,区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全县13个地表水监测站位各期水质超标率由2008年的93.6%下降至78.2%,基本恢复至2005年水平(76.9%);江南河网劣V类水质监测次数占总监测比例由2005年的87.5%下降至75%。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县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10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维持在99.4%以上,酸雨量占总降水量91.8%,比2005年下降3%。

 

(五)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增强

五年来我县始终坚持环保为民的工作理念,保障环境安全作为第一要务,以解决好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为落脚点,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为重点,不断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认真做好各类环境纠纷事件的调处。

1、强化企业环保监管  

突出重点污染企业环境监管。以造纸、印染、电镀等重点污染企业,强化企业日常环保监管,坚持每周检查,适时开展突击检查、错时检查,严格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严厉查处污染超标排放的企业。实行监察专管员制度,定岗定责,确保重点污染企业每月不少于1次的监管频次,以强化责任落实,提升监管质量。

完善排污费征收和行政处罚量化细则。贯彻实施《排污收费使用管理条例》,完善排污申报登记核实、排污核定及排污费公告等,建立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坚持“依法、全面、足额、按时”的原则,全面开展征收排污费,2009年征收排污费778.09万元,与2005年同比增加29.7%。

开展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针对龙港城东工业区、灵溪塑编工业园等9个园区,开展了242家企业全面排查,重点检查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行业排污、“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龙港城东工业区的21家企业基本完成整治,40家非重点企业补办相关手续,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卓有成效。

深入实施环保法治工作,推行处罚规范电子网络运行平台,在“五五”普法工作中被评为市“五五”普法先进单位。

2、创新信访调处机制  

坚持依法治访、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为群众解忧,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始终将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12369电话举报受理中心,实现电话信访案件全天候受理,制定《环境信访处理工作程序》和《12369环保热线管理制度》,提高信访案件的受理、查处效率。坚持重点案件例会制度,努力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至2009年,累计受理各类环境信访3443件,调查处理率和办结率达100%。

3、深化辐射安全管理  

为保障区域辐射安全,联合县卫生局、公安局,开展辐射安全管理监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详细核查全县各涉源单位放射源数量、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安全措施等,建立辐射工作单位档案,创建了浙江省“放心放射源县”。同时,加强涉源单位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闲散废源收缴入库管理规定;编制完成了《苍南县核与辐射应急预案》。确保了“十一五”期间无辐射伤害、污染环境、丢失盗窃等重大事件,全县放射性水平基本保持在天然本底范围内。

六)队伍能力建设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环保队伍与能力建设,在环境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建设、环保机构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与加强。

1、环境监测应急能力有提升

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初步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及监控中心,成立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切实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至2010年,累计完成30期地表水常规监测,全天候开展城区空气常规监测。

立足苍南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饮用水源、核与辐射突发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并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实践和演练,切实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2、环保队伍建设有保障

县环保局以建设依法行政、勤政廉洁、务实高效、诚实可信、服务优良的进取型、务实型、服务型单位为目标,充分利用全国环保系统“五大建设”平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理论、专业、工作技能等综合素质。

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强化措施抓效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审批、依法收费、依法处理、依法办事,切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度,践行“阳光政务”。

环境管理机构深入基层,在设立灵溪、金乡、钱库、宜山、矾山等环境监理所的基础上,成立环保局龙港分局。

 

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综合指标基本完成,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基本达到,污染防治指标完成良好,环境管理能力指标有提升。主要差距为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以及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等。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见表2-1。

2-1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目标

2010年实际

目标完成情况

综合指标

1

省级以上生态乡镇比例/%

50%

12/36

基本完成

2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72

0.76

基本完成

3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2.5

1.8

未完成

环境质量标准

4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5%以上

83.3

未完成

5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0%以上

21.8

未完成

6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40

22.2

未完成

7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天/年

355

348/350

完成

8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75

27

未完成

9

烟控区覆盖率/%

100

100

完成

10

森林覆盖率/%

60

46.98

未完成

1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7

28

未完成

污染防治指标

12

CODCr、SO2分别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量/%

CODCr

15.1

CODCr

15.9

完成

SO2

15

SO2

19.0

完成

13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县城

60

县城

75

完成

建制镇

30

建制镇

10

未完成

1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县城

80

县城

80

完成

农村

60

农村

30

未完成

1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60

15

未完成

16

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

99,无危废排放

99,无危废排放

完成

17

医疗废弃物委托集中处置率/%

100

100

完成

18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0

90

完成

19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环境管理能力指标

20

通过ISO14000认证重点企业比例/%

≥10

≤5

未完成

21

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企业比例/%

≥10

10

完成

22

环境监察监测能力

达标

未达标

未完成

23

建成县级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网络

建成

建成

完成

24

县界重点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检测网络

建成

难以按要求建设

未完成

25

建成县海洋环境监测站

建成

建成

完成

26

省、市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

100

100

完成

27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90

90

完成

(二)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生态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7个领域31个重点工程,基本完成。主要差距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环境能力建设等工程,完成情况见表2-2。

2-2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建设领域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完成情况

生态县建设

1

生态乡镇

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公共绿地建设,省级以上生态示范乡镇比例达到50%。

完成

2

“百村整治,十村示范”

通过道路建设、四旁绿化、改厕、改水、路面亮化等措施,对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建设10个高标准的示范村。

基本完成

循环经济

建设

3

苍南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

建立区内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链,加强区内企业的上下协作配套。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与园区建设同步。建成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区。

建设之中

4

生态农、林、渔、牧基地建设工程

建成无公害农林产品基地18.5万亩,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15个。发展深水抗风浪养殖技术,建立生态渔业养殖基地3个,建设1000亩獭兔养殖生态园。

基本完成

5

清洁生产推广

在化工、造纸、电镀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建设清洁生产示范工程。2010年10%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证

基本完成

 

6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广

组织重点企业和园区开展ISO14000认证,到2010年10家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

基本完成

7

绿色饭店

(宾馆)创建

建设若干个生态度假村,到2010年有3家饭店(宾馆)通过升级绿色饭店认证。

基本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

8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

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灵溪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县城城区内的污水,总规模12万立方米/日。建成龙港污水处理厂,处理龙港、宜山、钱库、金乡、舥艚五个乡镇的城区污水,总规模23万立方米/日。配套建设污泥处置场。

部分完成

9

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

建设规模为日焚烧生活垃圾4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到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完成

10

镇(乡)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工程

建设和完善城镇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改造和扩建一批垃圾填埋场,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

完成

11

沼气净化工程

建设沼气池,对桥墩水库、十八孔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村污水、人尿粪、畜禽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处理。

完成

12

清洁能源利用工程

建设风能发电厂,利用太阳能、沼气发电取热。

正在建设

污染控制

13

环境功能区划

对现有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那个功能区划进行调整,编制新的苍南县环境功能区划。

基本完成

14

城区污染企业搬迁及治理工程

结合旧城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污染企业搬迁。

完成

15

对重污染企业加强监管

全县淘汰土法褪色加工、废塑料洗涤行业,对电镀、印染、食品行业进行区域性和行业性专项整治。

完成

16

噪声达标区扩建工程

中心城区噪声达标区扩建,2010年建成噪声达标覆盖率80%以上。

基本完成

17

烟尘控制区扩建工程

扩大烟尘控制区范围。2010年将烟尘控制区范围扩大至整个城区及中心集镇,城区烟控区覆盖率100%以上。

基本完成

生态建设

18

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工程

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区,重点建设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等水源保护区,对保护区内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完成

19

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做好绿色通道工程、水系源头及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公益建设4500亩,封山育林10600亩。建设生态防火林带工程。

基本完成

20

万里清水河道治理工程

重点对县城横阳支江、萧江塘河、沪山内河等以及各乡镇城区内河进行治理,对主要河道进行筑堤、清淤、清障、截污、绿化等,改善水质和沿河景观。至2010完成河道整治300公里。

基本完成

2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坡耕地、荒坡、疏林地、沟壑等,加强对废弃土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

基本完成

22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对15个废弃山进行生态修复。重点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和风景区范围内的废弃矿山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关停紧采区矿山。2007年矿产减少到50家内。对露天开采矿山的采空区、边坡进行稳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复。

基本完成

面源污染

控制

2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大力发展有机肥,推广经济绿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基本完成

24

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控制和治理

综合整治全市畜禽业,推行生态养殖园区和基地模式,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停转迁,特别是桥墩仙堂村养猪业转产与治污。对规模化养殖全面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基本完成

25

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

提高农用地膜回收率,推广可降解、易回收农用地膜,推行秸秆还田。

完成

能力建设

26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赤潮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建设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完成

27

工业污染在线监控系统

到2010年完成省、市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控建设。

基本完成

28

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站

在城区建立1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建成跨社区以上行政区和县界交接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设施。

部分完成

29

危险物品等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

建成危险物品等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配备固体化学品分析仪、应急水质监测车、辐射监控设备。

基本完成

30

环境监察指挥中心

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基本完成

31

全市环境信息化联网系统

与各县(市、区)网络连接,实现信息传输网络系统。

完成

 

三、主要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县虽然在生态建设、污染减排、环境整治等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但水环境质量等关键指标距规划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低端化,结构减排有难度

“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2005年136.06亿元递增至2010年251.2亿元,年均增长11.3%,经济总量为全市第五,增幅列全市第三位,与此同时也带来新的环境压力。印刷(造纸)、褪色、电镀、卤制品、废塑料洗涤等传统行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产业结构低端化十分明显;各产业关联度小,产业链条短,资源浪费严重,行业性区域性污染重。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污染减排难度进一步加大。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减排需提速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等环保基础设施,是污染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支撑。目前仅有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因规划、投入等原因,污水管网不配套,污水纳管率与处理厂运行负荷低。龙港等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滞后,大量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也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成因之一。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实现工程减排,十分迫切。

3、生态环境质量严峻,改善需求显突出

我县区域性水环境污染十分突出。萧江塘河、江南河网、横阳支江等主要水系13个监测站位各期水质超标率高达78.2%,其中劣V类水质监测次数占总监测次数56.4%,氮磷与有机物复合污染十分严重,部分饮用水水源地蓝藻频发;除大量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外,农村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重,也是水体复合严重污染重要原因。区域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县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障。萧江塘河、江南河网、横阳支江等流域性水环境污染治理、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十分繁重。

4、生态环保投入有限,保障能力须提升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由于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受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较严重,薄弱的财政,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保需求,制约生态县建设步伐。水质自动监测、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环境管理信息化等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提升。

 


第二章  “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新阶段,也将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矛盾凸显期”。面临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资源承载力有限经济转型升级与污染减排刚性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缓慢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期望不断提高等矛盾冲突。

一、机遇分析

“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国家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上强调,“无论经济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保增长的任务如何繁重,对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能有丝毫降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环境保护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力,进入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彰显环境保护在国家层面重要的战略位置。

2、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快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契机

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县委、县政府为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绿色苍南、美丽家园”的行动计划,作为“十二五”全面加快生态县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六大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统一各级党委政府思想和行动,为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加大环保投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创造了契机。

3、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环保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十一五”以来,苍南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51.2亿元;财政总收入2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亿元。至2015,全县生产总值将达到440亿元,财政总收入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日渐增加的政府财政,将持续增大环境保护投资,同时也将激发全社会环保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环保的经济基础。多年来全县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县建设等实践,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苍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4、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

“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低碳生活、生态文明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支持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为苍南下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压力分析

“十二五”我县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境保护在新的历史时期将面临严峻挑战。

1、产业转型升级滞缓与环境资源制约矛盾

目前我县地区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8.1:47.3:44.6。尽管近年来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发展空间也大,但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占主导地位,因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比重不高,低、小、散产业占主体的态势仍在一段时间持续,经济发展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循环经济、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难以在短时间完成。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异常艰巨。因此产业转型升级滞缓与环境资源制约矛盾将与日俱增。

2、经济持续增长与污染物减排刚性矛盾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加快构建温州大都市区副中心、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组织实施经济建设“六大工程”,在加大苍南工业园区、龙港城西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同时,以临港产业基地为主平台的临港产业带将得到快速发展,电厂烟气SO2与NOx,废水COD与氨氮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同时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机制尚未成熟,有限的环境容量、污染减排刚性指标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矛盾在新一轮发展中将更加凸显。

3、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

由于污染不断积累,复合型污染加剧,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不断加大。我县“十一五”期间加大了环保投入,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污水处理设施未按计划实施,导致COD减排任务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与此同时东北部江南河网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点面源污染负荷高,水环境污染重,要实现环境改善任务非常艰巨。

4、农村环境保护欠帐多

“十一五”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环保工作和环境形势都明显落后于城镇,存在点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的格局。我县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环境保护技术和监管能力薄弱,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欠账较多。“十二五”期间,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5、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大

随着水体污染由有机污染向有机、无机复合型污染转变,大气污染由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虽然加大了环境防范对策,但我县总体上仍没有迈过高污染、高风险阶段,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水体氮磷污染,以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为主的土壤污染、灰霾天气为特征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将集中显现,特别是规划建设的浙江苍南核电项目上马,环境辐射影响压力剧增,对区域辐射监控,人才、装备与应急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任重道远。

综合判断形势,“十二五”是我县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从“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转变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以环境安全保障公共安全,以环境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章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建设生态滨海,绿色苍南为目标,紧紧围绕“优化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三条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生态县建设为抓手,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重点,明确“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我县未来五年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

 

二、规划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推进以生态文明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安全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环保优化,防治结合原则牢牢把握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重要作用,切实发挥其参与宏观决策的先导作用。既要加强末端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思想,逐步建立起面向污染预防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环保优化发展的效力和作用。

坚持整体部署,重点突破原则。在对“十一五”工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影响民生环境权益、生活品质的全局性、区域性环保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优化措施,通过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减。结合“十二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城乡统筹、陆海联动、多业并举、务求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阶段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政府主导,共同推进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推进的污染减排、生态环境建设新格局。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

7、《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09年;

8、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2010]39号)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9、浙江省环保厅(浙环发[2009]149号),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10、《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0年;

11、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2011年;

12、《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年;

13、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温委办发[2010]145号),关于印发《温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14、《中共苍南县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

15、《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16、《苍南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17、《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2020);

18、《苍南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6-2020);

19、《苍南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2009~2020);

20、《苍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年;

21、《苍南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年;

22、《苍南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23、《苍南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24、《苍南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年;

25、《苍南临港产业新城总体规划》(2008~2025);

26、《苍南县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27、《苍南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

28、《苍南县农村沼气建设规划》(2010~2015);

29、《苍南县给水排水规划》(2009~2020);

30、《苍南县域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09~2020);

31、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32、苍南县“十二五”生产力布局优化研究;

33、苍南县“十二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34、苍南县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总结报告;

35、苍南县环保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办等其他资料文件。

 

四、规划范围与年限

规划范围为苍南整个县域,包括10个建制镇和2个建制乡,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83平方公里,总人口127.59万人。

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适度考虑2020年远景规划目标。

 

五、规划目标及指标

(一) 规划目标

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深化落实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进一步削减,重点区域和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全省领先,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为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二)主要指标

根据浙江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指标体系内容,结合生态县建设规划的指标体系和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制定了我县“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具体见表3-1。

3-1  苍南县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单位

2015年规划目标

综合指标

1

省级以上生态乡镇比例

%

80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下降16%

3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下降30%

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完成下达任务

5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

2.0

环境质量

6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50

7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8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50

9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

天/年

≥350

10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80

11

森林覆盖率

%

49

12

环境放射性

%

天然本底涨落之内

污染防治

13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Cr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1.0

14

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1.0

15

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镇

%

&ge;80

农村

%

&ge;30

1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ge;95

18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

&ge;90

19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30

20

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

%

&ge;99

21

危险废物(含放射性)安全处置率

%

100

22

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

%

95

总量控制

23

CODCr削减率

%

11.4(工业+生活削减12.5%)

24

氨氮削减率

%

13.1(工业+生活削减13.2%)

25

SO2削减率

%

13.6

26

NOx削减率

%

18.2

环境管理

27

污染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

%

&ge;20

28

污染型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比例

%

60

29

环境保护宣传普及率

%

95

30

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比例

%

100

31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2

32

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

1


 

第四章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坚持环境优化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以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着眼点,全面实施环保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利用环保倒逼机制,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生态滨海”可持续发展体系。

(一)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1、推进分区环境管理

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分区环境管理,制定差别化区域开发、环境准入与管理政策。

对灵溪镇、龙港镇、金乡镇、钱库镇、宜山镇等建成区为核心的优化开发区,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环境整治,完善城镇功能。

苍南工业园区、龙港城西工业功能区、临港产业基地、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等重点开发区,高起点规划与建设,开展规划环评,明确环境准入门槛,在加快产业集聚和城镇建设步伐同时,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对桥墩镇、赤溪镇、炎亭、大渔、龙沙、中墩、五凤等生态经济区和腾垟、昌禅、凤阳等生态保护区,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对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和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强制性保护。

 

2、统筹开发一线

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为契机,充分利用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汇地带的区位优势,结合现有基础条件,统筹开发建设苍南黄金海岸线,着力壮大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港口建设,发展先进临港工业、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构筑临港产业发展载体,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县、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

3、提升发展三带

依托104国道、灵海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等形成的综合交通通道,以灵溪、龙港为龙头,以桥墩、观美为节点,重点打造市场群、物流中心和商业综合体建设为重点的沿104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依托龙金大道,以龙港为龙头,宜山、钱库、金乡等经济强镇为节点,整合提升工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金乡、钱库、宜山特色工业小区等。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形成龙金大道特色制造业发展带;依托78省道,以矾山、南宋、马站等为节点,整合开发优势资源,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适度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构建78省道生态产业开发带

4、保护培育两域

坚持“保育为主,适度开发,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对以莒溪、腾垟、浦亭和玉苍山为主的西北山地生态区域和以五凤、南宋、昌禅、藻溪、矾山、岱岭等为主的中部山地生态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地、矿产资源开发区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对条件具备的区块适度进行开发,促进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二)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着力构筑特色工业体系

以培育发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两大临港工业为目标,以“两区一带”为基础,利用环保到逼机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442”特色工业体系。

2、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

对传统的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纺织印染、食品工业进行改造提升。加快印刷包装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对接,突破印刷业转型升级瓶颈,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打造印刷包装产业集群;引导塑料制品业向高性能、多功能、环保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中高档的塑料薄膜、异型材、工程塑料制品,积极推进塑编业优化升级。加强纺织行业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再生纺织业循环产业链,着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大食品行业的清洁化改造力度,积极培育农(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水)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3、限制取缔三高一低企业

加大淘汰再生纺织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快发展替代产业,严格限制低端气流纺纱业发展,遏制土法褪色。规范化卤制品行业,整合“低、小、散”卤制品企业;加大对废塑料洗涤业的整治;严格控制造纸行业产能。限期关停规模小、分布散、偷排乱排污染企业,以压缩污染企业总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提升工业生态化水平,降低污染负荷。

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搭建临港产业基地、苍南工业园区等发展平台,着力在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成为推进苍南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动力。

5、着力做强海洋经济

着力构筑以新型临港工业为龙头,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现代渔业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加快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能源、金属压延等临港工业,推动临港工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形成苍南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舥艚、霞关两大港口作业区建设,发展港口物流业;以大渔湾生态产业基地为核心,积极整合炎亭、渔寮、霞关等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努力打造浙南闽北一流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

6、着力发展循环农业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食用菌、果蔬、茶叶、席草、四季柚、马蹄笋、特色牧业等优势农业,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强化创业园科技合作与交流功能、生产种植示范功能、贸易物流与加工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打造集创新、创优、创富“三创一体”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以渔业养殖、优化传统渔业捕捞、深化渔业加工为主攻方向,整合霞关、舥艚、大渔、石砰等渔业资源条件,提升发展现代渔业。推进舥艚、霞关等主要渔港建设,构筑集渔船避风与补给、渔业生产休整、水产加工流通、休闲渔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渔港经济区。

7、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依托高铁、高速、104国道,全面改造提升重点专业市场,壮大商贸流通服务业。依托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深度开发玉苍山等山岳型景区,全力打造以渔寮等滨海旅游、金乡等历史文化古镇游、赤溪民俗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提升休闲旅游服务业。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引领发展方向的文化创意、金融、楼宇经济三大新兴服务业,努力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三) 力促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国家环保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求,强势推进现有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1、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紧密围绕当地的自然条件、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原理为指导,“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为主导,强化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园区生态工业设计,通过区内、区外各单元间的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水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配套建设园区环保基础设施,促进园区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重点开展省级苍南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实施光伏电子、LED、高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优化园区产业结构,2012年完成苍南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2015年完成龙港印刷包装园区、龙港城东工业园区、望里再生纺织纤维园区、灵溪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

 

2、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

启动临港产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高度,合理规划功能定位与分区、产业优化选择与严格准入、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通过物质集成、水能源集成、信息集成以及基础设施共享以及人居环境与生态景观建设,构建有利于产业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走出一条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社区等低碳化道路,实现社会、经济、人文、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活、生产与生态的“三生共赢”。

3、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建设

结合金乡、钱库、宜山、龙港、灵溪、桥墩等工业功能区建设,开展印刷包装业、塑料制品、再生纺织业、人造革等行业生态化改造,力促循环经济发展。

印刷行业——应用柔性版为主的包装印刷等新技术,水基性印刷油墨、不干胶等新工艺,超薄可降解塑料薄膜等新材料,提升印刷竞争力。重点解决不干胶生产与印刷有机废气污染控制、废物减量化资源化。

纺织行业——规范宜山、云岩、望里等再生纺织业发展,重点解决褪色废水、气流纺废气污染和能耗问题。通过整合宜山、云岩、望里等再生纺织业,构建再生纺织业发展平台,建设再生纺织业循环经济基地。应用适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纺织印染喷绘机、超临界染色设备,提升印染装备水平,建立柔性印染系统,推广涂料印花、转移印花、数码印染等无水少水印染工艺,实施浅色印染废水回用。规划至2015年单位产品耗水量比2010年下降30%。

塑料制品行业——引导企业发展复合材料等功能性产品,食品、阻燃及商品包装用塑料薄膜向。重点解决废物减量化资源化,规划至2015年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水平达到100%。

造纸行业——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推广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推广高效白水回收技术。通过生态化改造,降低吨纸用水量,实行中水回用,2015年吨纸新鲜用水量比2010年削减30%。

合成革行业——在发展方向方面,延伸合成革产业链,发展下游产业,开发新产品;从原料替代、工艺改进、DMF回收等方面,开展污染物源控制;按一线一塔要求,完善DMF回收系统,实施二甲胺、丁酮、二甲苯等废气治理,合成革废水中水回用。

4、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以清洁生产为抓手,加大技改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开展印刷、再生纺织、造纸、电镀、金属压延、合成革等重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源头削减污染物。

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在污染物浓度超标、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生产中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全面开展强制清洁生产。重点在印刷、造纸、印染、化工、金属压延等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至2015年,全县重点污染源企业,100%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工业功能区,80%推行清洁生产或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培育一批绿色企业。

5、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业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实现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及产品转化率,提高产业生态效益。

以废塑料、再生纺织、再生金属、尾矿废弃物回收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和回收利用规范化;综合利用苍南发电厂粉煤灰,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扶持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有序发展,试点开展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推广秸秆生物质发电、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建设废弃物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固废集中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等,形成以分类回收和集中加工为主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到2015年,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四) 深化产业节能降耗

以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积极实施产业升级,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落地,强化污染源头控制。

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对县域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吨标煤及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实施产能总量控制。继续加大对再生纺织纤维及其制品业、印刷、金属压延、合成革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在引导企业整合、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使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防范环境污染风险。

以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为抓手,组织实施金属压延、合成革和再生纺织业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燃煤工业锅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

以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动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重点企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现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在瑞田钢业有限公司、新雅投资集团、金田集团等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建立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评估与节能减排评估制度,实施企业能源审计、能源梯级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以及节能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运行监管。完善健全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机制,完善节能降耗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及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公告体系。

 

二、持续深化污染减排,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以污染总量控制为抓手,协同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等行动,全面深化环境污染整治,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一) 深化污染总量控制,协同推进污染减排

根据上级下达的削减指标,全面落实污染减排任务。坚持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综合推进,点面源全方位挖潜,进一步强化结构减排效力、提升工程减排效能、实化监管减排效果。2015年,化学耗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率分别达到11.4%、13.1%、13.6%、18.2% 以上。

1、强化结构减排效力

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调控作用。健全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合理配置利用环境容量。通过总量替代、排污许可、标准提升等手段,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造纸、纺织、不干胶、电镀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对治理不达标的重污染企业予以关停,对治理后区域环境仍不能达到功能区要求的,实行区域限批、总量削减或行业搬迁;持续推进高能耗、高水耗工业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和落后技术装备淘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聚集群和经济转型发展。

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增污染负荷。对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和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审批联动,项目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基础设施与污染减排绩效挂钩等制度,实施以新带老、增产减污、总量削减替代措施,不断提高入园产业或企业环保准入条件,按产业导向、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要求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并重。

确保县域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降至1千克/万元、1千克/万元以下,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不得低于20%。

2、提升工程减排效能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工程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点源治理为主向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现有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及养殖业减排推进。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建制镇全覆盖,城区管网收集率达到90%以上,龙港镇区达到7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二氧化硫减排,以完善非电力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为基础,重点强化火电行业机组脱硫脱硝工程建设,新建火电机组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同步建设高效脱硫脱硝设施。非电力行业平均脱硫效率提高到80%以上,新建火电机组脱硫效率、脱硝效率分别达到95%、70%以上。

3、实化监管减排效果

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排放标准,以化工、纺织印染、制革、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大排污总量监管力度。加强脱硫设施投运的监督管理,完善脱硫系统在线监测。加强减排副产物处理处置的监管。

完善减排监测体系。建立减排日常监察、监督监测、比对监测台帐,加强自动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建立适应总量减排管理需求的环境统计体系;进一步加强总量减排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

完善深化排污权交易。规划期开展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硫等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规划期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污染物范围扩大到氨氮、氮氧化物。

 

(二) 实施碧水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针对区域水环境存在问题,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为目标,以工程措施为支撑,政策机制创新为保障,点面源控制并举,江河流域近岸海域同步,实施清洁水源行动,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全面开展河网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实施清洁水源行动

完成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挺南水库村民搬迁,横阳支江、赤溪、铁场水库、十八孔水库等9个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设立准保护区,明确饮用水源地范围地理标界和警示标志。全面完成规范合格饮用水源创建任务。

实施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水土保护、植被恢复、综合整治工程。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和入河排污口关闭、搬迁、分流、面源治理、固体废物清理、底泥清淤等综合整治。对横阳支江等二级保护区现有排污口,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逐步实施关停搬迁。加大对保护区内农村生活、种植养殖等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旅游景区开发限制力度,规范莒溪等旅游景区开发行为、控制规模,有效防范桥墩水库等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开展桥墩水库水源生物生态修复。

建设桥墩水库等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强化水源地蓝藻预警监控,完善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到201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深化工业废水治理

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不断提高入园产业或企业环保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新增污染负荷。加强工业园区和各工业功能区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重点加强造纸、化工、再生纺织、电镀、食品等行业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动重污染行业工艺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推进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施、生产设施延伸。

2013年底前,完成全部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安装。到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率超过95%。

3、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全面启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建设,把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污泥处置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至2015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污水回收利用率达15%以上。加快各建制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建设,至2015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设施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至2015年,7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l   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  进一步完善城区、龙港镇区截污管网系统,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启动其他建制镇配套排污管网建设。城镇排水体制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制,提高企业污水、生活污水纳管率。到2015年城区管网收集率达到90%以上,龙港镇区达到75%以上。

l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加快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扩建县城河滨污水处理厂(3万吨/天);完成龙港污水处理厂(6万吨/天)和临港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1.8万吨/天)工程建设;提升改造金乡、马站、矾山和钱库镇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宜山、藻溪、桥墩和赤溪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全覆盖。

l   各污水处理厂总排口安装与市、省级联网的在线监测装置和等比例采样器,有效监控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l   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应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为目标,建立污泥处理处置激励政策、引导机制,落实污泥源头减量化措施、提高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和装备水平,防范污泥二次污染风险。“十二五”期间,建设一座规模100t/d(一期50t/d)综合性污泥处理厂,到2015年,全县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重点企业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

l   探索污水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中水回用既是排污总量削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重要的节水手段。试点开展河滨污水处理厂尾水再利用,建设相应的中水管道,就近用于工业企业杂用水或市政园林用水,至2015年污水回用率达到15%。

4、深化河网水环境整治

以江南平原河网、灵溪城区为重点,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河道整治,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目标,达到“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

l   全面实施河道整治  以江南平原、灵溪城区主河道、城镇和村庄周边河道为重点,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一批以疏浚为主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力争至2013年完成江南平原、萧江塘河、横阳支江等主河道疏浚和城镇村庄周边整治;2015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到2015年完成整治河道530公里,疏浚河道870公里,护岸150公里。

根据《江南河网环境污染整治规划》,加大江南河网污染整治工程实施力度,高质量完成宜山片内河、钱库、金乡等重点乡镇的河道整治工作,逐步改善河网水环境质量,着力解决江南河网V类、V类水质问题,到2015年,江南河网劣V类水质全面消除,V类水质比例控制在40%以内。

l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  将河道整治内容列入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河道水环境质量每月通报和进展督查制度。制定《苍南县河(溪)流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切实改善区域河网水质,争取在2015年县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制定跨行政区域共同治理机制,实施鳌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县域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实现鳌江水质持续改善。

5、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

l   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加大陆域污染源控制,提高城镇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率,确保达标排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削减入海污染负荷;优化近岸海域养殖结构,合理调整养殖布局,控制养殖规模,优化饲料投放、禁止使用违禁鱼药,建设生态化水产养殖基地;合理控制船舶数量,优化船舶停泊布局,强化船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船舶海事污染应急系统。

l   加强海洋资源保护  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和休渔制度,拓展远洋渔业,开发新渔场,保护近海海洋渔业资源。滩涂围垦应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严格控制围涂规模,科学论证和规范审批围垦工程;正在实施的苍南县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应强化滩涂利用规划和管理,落实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依托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不断完善提升监测能力,形成有效覆盖全县沿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监测网络,加大对海洋资源的监督管理。

 

(三)推进清洁空气行动,改善城乡大气质量

坚持分类指导、分区管理的原则,“巩固、提高、发展、深化”的工作思路,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逐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控联防。

1、建设清洁能源区

划定县城和集镇中心区及其他空气质量敏感区为清洁能源区,制定清洁能源区管理办法。在清洁能源区范围内,进行燃煤窑炉改造,防止燃烧高污染燃料产生的大气污染,禁止在区内使用超过规定硫分和灰分限制的煤炭,推广洁净煤技术,淘汰原煤散烧装置。

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实行以热定电、热电联供,并逐步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减少燃煤烟气污染物排放量。

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全面推进天然气管线建设,加快建成苍南县域天然气高压环状管线及场站,满足县域用气需求。近期工业企业天然气使用量占当期工业企业总需求量的20%以上。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积极建设舥艚东山、渔寮罗家山风电场等工程。

2、强化脱硫脱硝

强化总量控制,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替代总量控制原则。在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上,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发挥排污交易手段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企业减排。

加强燃煤电厂、垃圾电厂,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建设与监管,重点实施新建华润苍南电厂脱硫脱硝工程。推广应用超临界机组、低氮燃烧器等先进设备,降低单位煤耗;同步建设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氮设施,确保脱硫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9%以上,新建火电机组脱硫效率、脱硝效率达到95%、70%以上。

逐步实施工业企业4蒸吨以下(含4蒸吨)的燃煤工业锅炉全部实施清洁能源改造,4蒸吨以上的燃煤工业锅炉全部实施烟气脱硫,对35吨以上(含)燃煤锅炉实施脱硫工程,其脱硫率应在80%以上,其中75吨以上(含)燃煤锅炉脱硫率应在90%以上。

对区内划定的“清洁能源区”内的所有燃煤设备(燃煤锅炉、炉窑、)在2012年底前强制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轻柴油、电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加强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对现有燃煤设备进行改造,有效控制燃烧过程NOx生成,减排氮氧化物污染物。

3、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推行机动车辆环保标志制度,加快实施“国4”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淘汰尾气排放达不到“国4”标准的机动车。。调研城区摩托车管理办法和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方案。大力推行发展CNG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并组织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等机动车辆逐步实施“油改气”。至2015年末,争取全县CNG汽车占汽车保有量比例达到10%。优先发展和支持公共交通,形成一个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体的、交通结构比较合理的城乡客运系统,建设清洁公交体系。

4、治理城镇扬尘污染

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加强监管,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封闭围挡、施工道路硬化、裸露场地和散体材料覆盖、渣土运输车辆冲洗等扬尘控制措施。加强城镇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控制道路交通扬尘污染。加强城镇绿地建设,开展植树造林,减少县城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充分发挥绿化滞尘防尘功能。

5、加大行业废气治理

加大印刷、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恶臭等大气污染物控制力度。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印刷、喷漆、喷绘等加工制作业,城镇建成区现有加工作业点逐步搬迁。以合成革、不干胶等企业工艺废气治理为重点,加强相关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的收集和治理,实现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厂界浓度双达标。

“十二五”期间,临港产业基地与新城建设加快。随着芦浦、舥艚以东、灵海公路南侧的合成革、新型材料、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群的发展,区域大气环境压力加大,必须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控联防的推进与实施。

深化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到2015年底前,县主城区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装置配备率达到100%;同时加强餐饮业油烟排放监管,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6、建立区域大气高污染(灰霾等)预警应急机制

为遏制以灰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过程频发,以大气环境质量预报、评估为基础,联合周边县市,结合相关高污染过程关键气象指标(能见度、湿度等),以健康影响为控制对象,建立区域灰霾指数及其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灰霾应急机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对社会生产进行动态调控以尽量降低灰霾的危害:一是对区域工业排放采取临时控制措施;二是对区域交通进行管制,降低大气复合污染关键前体物,减少灰霾形成的污染条件。

 

(四)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建设安静人居环境

1、调整优化声环境功能区

结合苍南城区扩展规划、声源构成、环境状况等情况,深入开展研究论证,对噪声环境功能区进行调整优化。同时优化城区规划布局,巩固和扩大噪声功能达标区建设成果,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对区内的声源单位监察力度,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除城区外,噪声控制区扩大到主要城镇的建成区,实施声环境功能区达标工程,积极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到2015年,完成15个左右“安静小区”的创建工作,中心城镇噪声达标区域覆盖率保持80%以上。

2、推进道路交通噪声整治

优化城市道路走向,完善城镇交通路网;完善交通组织指挥系统,优化县城区交通秩序,降低主城区机动车流量;严格执行城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的规定,不断扩大建成区机动车24小时禁鸣范围,并逐步向重点中心城镇和集镇分级推广。交通干线两侧设置合理的防噪距离或建设生态隔离带、隔声屏障,保护交通干线两侧的居住区、文化教育区等敏感目标。

3、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控制

实行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管理,强化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场所、农贸市场、家庭装修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避免环境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污染和干扰。规范各类通风和空调设备的安装高度和位置,现有噪声扰民的空调器要限期整改,加装减噪、隔声设备或改变位置。

4、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继续实施“退城进园”战略,工业企业逐步搬离居民集中区。在居住区、文化教育区等敏感区域内禁止建设噪声污染的工业设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加大企业噪声防治工程,推广使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5、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开展“绿色施工”创建工作,提倡使用工艺先进、噪声强度低的建筑施工机具。优化城市建设项目的时空布局,加强夜间与特殊时段噪声管理,切实降低噪声扰民事件的发生率。

 

(五)推行废物循环利用,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1、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制定垃圾源头减量的政策规范,实现商业垃圾和居民垃圾源头削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分类收集和利用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完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新建5-6座乡镇垃圾中转站。

垃圾处理近期采用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相结合方式,随着垃圾分类和分选设施建设的推进,逐步构建起“混合垃圾分选+生化处理+焚烧+填埋垃圾”的综合处理体系。“十二五”期间原址扩建苍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增225t/d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在西部桥墩及南部马站新建日处理能力分别为200t和400t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到2015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率100%。

完善现有县城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加快实施龙港新美洲垃圾场、矾山原垃圾堆放场生态改造工程,改善填埋场周边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再利用和景观生态化。

2、提高工业固废处置水平

强化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完善和落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优惠政策,以电厂灰渣、脱硫石膏、建筑垃圾、煤渣、电镀污泥和印染污泥等为重点,构建区域性回收和综合利用系统。加强污水处理污泥减量化技术、脱水技术、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促进污泥综合利用的激励政策和防止污染的约束机制,加快污泥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期内新建规模100吨/日(一期50吨/日)污泥处置处理厂。

到2015年,全县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

3、规范危险废物处置管理

实施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重点监控产生化学废弃物、电镀污泥、医疗废弃物的单位,防止危险废物随意倾倒和非法转移。强化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健全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完善收费标准。建立苍南危险废物交换网络体系,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

4、防治固体废弃物二次污染

开展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或堆放场的环境风险评估,提出治理方案和管理对策;对现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处理设施的渗滤液、恶臭及焚烧尾气等二次污染进一步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建立专门渠道收集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如废药品、含汞日光灯管、废镍镉电池等,避免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规范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设施的运营管理,强化环境治理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三、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以“绿色苍南、美丽家园”为载体,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连片整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全面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共建美丽乡村。

(一)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1、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清洁家园”行动和生态村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原则,制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计划。以“清洁家园”示范村为着力点,从治理村庄“脏、乱、差”入手,全面推进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农村环境整治。优化中心村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设一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工程,解决一批迫在眉睫的农村环境问题。2011年,创建“清洁家园”示范村50个,“清洁家园”合格村135个。到2015年,新增完成整治村450个,整治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

2、实施村庄河道污染整治

依托“绿色苍南、美丽家园”河网大整治,加快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建设,切实抓好农村河沟、池塘清淤疏浚整治,确保河道畅通,到2015年清淤疏浚农村河道300公里、护岸18公里。积极探索河道保洁市场化新机制,推进河道保洁市场化、经常化、规范化管理。通过五年努力要达到水清、流畅、岸绿目标。

积极推进农村沟池塘污染整治,实现每村有一洁净池塘目标,建立全县水库、溪、河、沟、池塘等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恢复溪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二) 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1、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继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运行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山区可以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元,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建造生活垃圾简易处置设施,防止二次污染。到2015年,建成覆盖到村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率100%。

2、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统筹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或建设方案),制定和实施农村污水处理政策措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与管理机制,加快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系统。对镇区、园区、城镇周边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农村生活污水,统一规划,统一纳管,集中处理。对不具备接管集中处理的行政村,以自然村为单元,选择投资少、运行简便、处理效果好的微动力或无动力生态处理模式。至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现建制镇全覆盖,城镇周边村庄生活废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 70%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三) 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1、种植业污染控制

以化肥、农药总量控制和结构控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平衡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氮磷利用率。到2015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0万亩次。

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加快构建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污染、农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集成技术,合理施用农用化学品,保障农产品安全。实施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推广农田氮磷拦截等农田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在主要河流及支流两侧、水库汇水区域开展农田氮磷拦截工程示范。到2015年,全县农药总使用量减少40%,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9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比2010年提高5%以上。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到2015年,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节水2055万立方米,亩均灌溉用水量从现状的440立方米降至400立方米。

2、养殖业污染防治

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管理。一是对现有畜禽养殖开展专项整治,限期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二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合理建设规模化生态养殖小区。三是按照“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全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做到畜禽粪尿等废弃物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综合利用,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治理。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执法力度。到2015年,完成猪存栏20以上规模养殖场污染整治,建设15个养殖小区、30个畜禽排泄物沼气工程,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严格控制主要水库和重点河流的水产养殖面积,合理布设水产养殖区,推行水产生态养殖,开展水产养殖用水循环利用试点。到2015年,全县累计创建15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创建绿色、有机水产品5个。

3、建立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无公害、有机产品标志认证和管理。建立农产品安全性监测和控制管理中心,制订和完善我市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卫生质量的检测制度,切实实现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监控。至2015年,主导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新建30个土壤定位监测点,建立标准农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

4、加强农田废弃物污染防治

实行全行政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及其他敏感区域的执法监管。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秸秆育菇、快速堆腐还田,鼓励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技术,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发展生物质能。到2015年底,综合利用率超过95%。鼓励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和废弃农膜的回收利用,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规范农药瓶、化肥袋等农业固废的收集、运输、处理处置,防范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影响。

 

(四) 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

加快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防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企业向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环保监管,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化再生纺织、电镀、废塑料洗涤等行业污染整治,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优化布局、控量提质、入园发展、集中处理。规范农村工业固废和危险固废的收集、运输、处理处置,防范对农村环境污染影响。加大对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整治力度,对突出问题实行重点监管,挂牌督办、限期治理、动态管理。至2015年,县域农村存在的突出工业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污染信访投诉明显下降。

 

四、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打造绿色生态苍南

以《苍南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强化生态保护分区管理,深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绿带林网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滨海、绿色苍南。

(一) 强化生态保护分区管理

为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根据《苍南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苍南县划分为优化准入区、重点准入区、限制准入区和禁止准入区。

对禁止准入区实行强制性保护;限制准入区是苍南县的生态服务功能较重要区域,在维持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风景名胜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要严格控制大范围开发;重点准入区包括苍南临港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苍南工业园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等,区域发展方向以工业项目准入为主。优化准入区主要分布在桥墩-灵溪、龙港、宜山-钱库-金乡、矾山、马站-蒲城-沿浦的建成区。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工业化不断推进,资源和环境压力加重,必须加大区域污染整治力度,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城镇生态环境功能。

按差别化发展与保护原则,以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基础,明确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条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以实现对区域有限的环境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二) 深化绿蓝生态屏障建设

以城乡环境“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为主要内容,以沿路、沿海、沿江、沿河、沿山“五沿”为重点,突出绿化先行,实施县级城区和城镇绿化工程、交通干线森林通道建设工程、海岸基干林带建设工程、江河森林景观带建设工程、平原农区林带林网建设和村庄绿化工程、森林碳汇建设工程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城镇形象和水平,建设生态和谐的绿色苍南。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以上,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5%。

依托“五沿五化” 六大工程,加强陆地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以西北部山地、中部山地生态保育区为重点,强化莒溪、腾垟、桥墩、浦亭等山区天然生态屏障建设,切实加强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铁场水库、挺南水库、十八孔水库、护法寺调节水库等主要水源地源头生态保护。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加强中幼林、低效林和林相改造。重点组织实施桥墩、腾垟、十八孔水库上游等15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结合村庄整治,实现流域内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及景观建设统筹规划,实施封禁治理、园林地治理、种植水土保持林(草)、坡面水系整治、其他裸露面治理,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提高小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到2015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83平方公里。开展矾山等地矿山生态恢复工程,关闭交通干线两侧内的矿山,并对露天开采矿山的采空区、边坡进行稳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复。

加强海岛蓝色生态屏障建设,依托“五沿五化” 六大工程,加快海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建设工程,建成12.4公里泥质海岸基干林带、21公里基岩海岸基干林带。协调海涂开发与湿地保护关系,以生态工程为技术依托,开展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恢复与重建,发挥海涂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作用。

 

(三)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自然保护区为载体,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原生性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保护。加强农田、河流(湖泊)、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就地保护设施,加强监测和管理。

加强红树林湿地等潮间带海涂、河口水域、永久性河流、库塘湿地等多样湿地类型的保护,实施建设江南生态湿地长廊工程,发挥湿地在净化河网河口水质、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大力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完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森林防火系统,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推广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

严肃查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鱼类及非法采集濒危野生植物的行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日常监管和防治,严格控制外来物种、转基因生物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开展外来有害入侵物种专项整治。

在全县范围开展名木古树调查,登记、建档、挂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建立名木古树长效保护管理机制。

 

(四) 持续深化生态示范创建

1、着力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引导各级党政干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的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倡导生态文明生活消费模式,推行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加快建立生态友好、绿色文明的消费模式。充分挖掘苍南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彰显苍南生态文化特色。

2、全面推进生态县创建

以建设省级生态县为目标,继续加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力度,积极实施美丽乡村行动,扩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落实“清洁家园”、“两城示范、十镇联动”文明创建、“五沿五化”、河网整治等六大行动,全面推进全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至规划期末,苍南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率达到80%以上,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

3、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通过完善组织体系、考核标准、深化内涵、公众参与、创新机制,纵深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绿色矿山等绿色系列创建。

 

五、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健全环境安全保障

加强危害环境与健康的环境风险控制,推进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辐射等污染防控与修复,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一) 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

1、加强重点行业监管

以汞、铬、镉、铅和类金属砷为重点,组织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开展重金属企业排查,突出电镀、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等重点防控行业环境监管,凡产生和排放重金属的企业全部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并逐步实施在线自动监控、动态管理。

制定和完善重点防控行业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涉重金属产业准入公告制度,禁止在重要生态保护区、环境敏感区新建排放主要重金属污染物项目。初步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事故应急与风险评估体系。

到2015年,县域主要重金属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5%。

2、重点地区污染整治

在污染产业密集、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开展专项整治,现有涉重金属企业实施同类整合、园区化集中管理,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淘汰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区域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确保含重金属废水、废气做到车间排口稳定达标排放,含重金属危险废物利用与安全处置,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

3、启动污染场地修复示范

开展重金属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对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场地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建立重金属污染场地基本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重点河段底泥污染治理等试点示范。  

 

(二) 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修复

深入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明确土壤污染防控重点区域,实施污染场地典型示范工程,保护土壤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

1、开展土壤污染基础调查

全面完成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针对土壤环境污染负荷较大的区域、重金属高背景地区、农田区域、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开展土壤污染详细调查与评估,为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奠定基础。

2、治理典型高风险污染场地

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工业污染场地和矿区土壤污染等的历史遗留问题。重点针对“退城进园”后企业遗弃的土地、需要改变使用功能予以利用的地块、高风险场地,开展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开展污染场地修复试点和工程示范。

3、防治农田土壤污染

积极防治农田土壤污染,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禁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进行功能调整。重点针对基本农田、蔬菜基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石油类污染问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田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到2015年,建立1个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示范区内农田土壤污染程度降低10%。

(三) 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1、加强辐射污染的监督管理

创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手段,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建立放射性废物申报登记的动态数据库,对全县所有放射源实施动态监控,保证放射源100%安全收贮。严把辐射项目审批关,强化核技术利用项目全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辐射安全与防护年度评估、辐射安全监督监察工作。

建立核与辐射事故预警系统。针对区域规划建设核电厂及边境福建省建设中的宁德核电站,建设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设立核辐射监测位点,加强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2、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对工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电磁辐射和天然辐射的增强进行监督管理,优化电磁环境布局,防止电磁辐射污染。

 

(四) 推动持久性污染物控制

抓好工业生产或燃烧过程副产物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工作,重点加强造纸、有机化工及生活垃圾焚烧等工艺过程二恶英和呋喃污染防治。加强涉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项目审批管理;加强有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健全在用含多氯联苯装置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对在用装置进行妥善管理和维护,逐步消除含多氯联苯装置的电力设备的使用。开展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确定场地修复的优先级别,制定POPs污染场地环境无害化修复的行动计划,实施重污染场地的修复示范工程。

 

(五) 加强环境安全隐患防范

针对苍南工业企业分布密集,部分企业与居民区安全防护距离没达标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对于距离居民区近及无法有效预防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积极实施企业入园,及时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同时继续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积极预防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完善突发环境应急管理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装备和设施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针对性地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应对饮用水水源污染、危险品泄漏等专项应急处置体系,不断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创新环境监管机制,提升环保支撑能力

(一)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1、建立环境质量考评机制

运用行政、经济双重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区域协作机制,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以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制为基础,完善生态建设考核机制,建立区域环境质量考评奖惩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

2、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补偿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明确生态补偿范围、生态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及补偿责任主体,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采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多种形式,落实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生态环境补偿。促进重要生态保护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全面改善。

3、创新环境价格和市场政策

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交易,促进环境资源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转移。规划后期进一步拓展排污权交易指标,由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硫扩展到氨氮和氮氧化物。

4、创新绿色金融与资本市场制度

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等制度,逐步形成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配套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促进绿色发展。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水平,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义务。

5、建立农村环保政策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制,逐步推动农村环保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把握区域农村环境质量变化;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法治意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环境监控能力建设

1、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加快建设环境监测站大楼,提高监测仪器装备配置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构建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高环境预警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完成桥墩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敏感水域(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增加生物毒性指标和特殊污染物指标。完善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水平,增加对灰霾天气特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指标监测,做好区域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工作,实现对大气环境污染的立体动态监测。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区域生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规划核电厂周围环境辐射监测。依托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与赤潮预警体系。

2、完善污染源监控体系

进一步完善联网的污染源监控中心、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规范化管理,发挥其设施效用。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处理厂等市政设施监控系统建设。

3、加强数字环保信息化建设

开展县域环保政务业务数据库建设,完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 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1、强化环保执法监督管理

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条件、污染严重的企业。

2、提高环保监督管理能力

按《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东部地区一级B标准化建设要求,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人员到位,配备执法装备,建立一支符合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的环境执法队伍。

3、提升环保监督管理手段

 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和警示教育的作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

 

 

(四) 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增加环境管理编制与岗位,针对性引进具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具备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辐射环境管理等等方面专业人才,夯实环保事业发展基础。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达到100人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75%。

2、提升依法行政和监督执法水平

加强对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继续教育,有计划开展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学习,加强业务培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环保管理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环保监管队伍。

3、完善乡镇环保机构

增加乡镇环保监督、监察机构的投入,结合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启动藻溪、桥墩、马站、赤溪等中心镇及临港产业基地环境监理所建设,确保各建制镇全部建成环保站所。配备先进设备,提高环境监督、监察能力,推进环保执法监管网格化管理。


 

第五章重点建设领域与工程

为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在生态县建设、环境优化发展、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安全、环保能力建设等六大领域,组织实施32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4.72亿元,其中财政支出25.94亿元,建设单位自筹资金18.78亿元,具体见表5-1。

1、生态县建设:重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生态乡镇创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总投资约1.17亿元。

2、环境优化发展:重点实施苍南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临港产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现代效益农业建设工程,总投资约8.66亿元。

3、污染负荷减排:重点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垃圾资源化与安全处置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工程等,总投资约13.25亿元。

4、环境质量改善:河道整治与水环境修复工程、村庄联片整治工程、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化建设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重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噪声达标区建设工程等,总投资约8.04亿元。

5、生态环境安全:清洁水源工程、绿色生态屏障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矿山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总投资约12.69亿元。

6、环境能力建设:饮用水监测和预警系统工程、工业污染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环保能力与队伍建设提升工程等,总投资约0.91亿元。


 

5-1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预算一览表

建设

领域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年限

投资估算(万元)

牵头单位

财政

自筹

(一)生态县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编制建设规划,并且与苍南县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各乡镇生态规划衔接。

2011~2012

200

/

生态办

2

生态乡镇创建

完成8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镇,75个市级生态村,50个县级生态村的创建。2015年80%以上的乡镇建成生态镇,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

2011~2015

10000

500

环保局,有

关乡镇

3

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建设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制度。

2011~2015

1000

/

环保局

(二)环境优化发展

4

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

完成苍南工业园区等园区生态化改造,包括整治河道2.65km,河滨绿化带12万平方米;

2011~2013

1000

9400

发改局、园区与临港产业基地管委会

建设临港产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区,以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废物排放的最小化为目标,明确功能定位、产业环境准入标准,配套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构建生态产业链。

2011~2015

500

5000

5

再生纺织循环经济基地

整合宜山、龙港等地再生纺织业,集中整治污染,建设再生纺织循环经济基地。

2011~2015

300

3000

发改局,环保局

6

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

完成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以及耗能大户能源审计

2011~2015

100

300

经贸局、环保局

7

现代循环农业建设

建成集生产、科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

炎亭、渔寮等滨海片建设观光渔业区、人工鱼礁投放及休闲渔业配套设施。

2011~2015

/

7000

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

8

生态景区建设

渔寮、玉苍山、玉龙湖等景区开发及滨海景点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

2011~2015

20000

40000

旅游局

(三)污染负荷减排

9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

城区污水管网;续建河滨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总处理能力6万t/d;

2011~2013

1000

5000

县规建局、国

资公司、镇

政府、产业

基地

 

完成龙港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处理能力6万t/d(含41km 管网);建成临港产业基地临港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1.8万t/d;启动舥艚污水处理工程

2011~2013

1500

10000

提升改造金乡、马站、矾山、钱库等镇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启动宜山、藻溪、桥墩、赤溪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全覆盖。

2012~2015

 

5000

 

20000

 

10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水源头保护、河网保护、近岸海域保护区域百村污水治理,建设100个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2011~2015

3500

6500

县环保局、

相关乡镇

政府

11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工程

苍南发电厂100万千瓦燃煤机组一期机组脱硫脱硝工程;垃圾电厂脱硫脱硝工程

2011~2015

/

30000

华润电力、

苍南伟明、

环保局

12

清洁能源利用工程

建设舥艚东山、渔寮罗家山电场等项目;新建甬台温天然气工程苍南支线,续建龙港天然气工程,完成灵溪城市管道燃气工程。

2011~2015

5000

20000

发改局、工

业区管委

13

垃圾资源化处置工程

苍南县生活垃圾发电厂扩建工程,新增处理能力225t/d。

2011~2015

/

5000

规建局、苍

南伟明、

 

西片桥墩建设处理能力200t/d垃圾发电厂。

2012~2015

1500

6000

南片马站建设处理能力400t/d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服务马站、、赤溪、矾山等镇。

2012~2015

2500

10000

 

 

 

 

 

 

 

 

 

 

 

(四)环境质量改善

 

 

 

 

 

 

 

 

 

 

 

 

 

 

 

 

 

 

(四)环境质量改善

14

河道整治与水体修复工程

实施江南河网、横阳支江、沪山内河、肖江塘河等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870km, 护岸150km。

2011~2015

50000

/

县水利局

15

村庄联片整治工程

大力整治农村河沟池塘“脏、乱、差”现象,年疏浚农村支流河道60公里,到2015年疏浚河道300km,护岸18km,建设生态河堤。

2011~2015

5500

/

县水利局

实施“十百”工程;推进农村道路、村庄环境、住房外观、休憩场所等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改厕、改水,修建生态公厕。

2011~2015

7000

/

县农办

设置村庄垃圾箱,建设5-6个垃圾中转站

2011~2012

1000

/

规建局

16

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化建设工程

推行生态养殖园区和基地模式,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至2015年建设6个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工程12个。

2011~2015

800

1000

农业局

实施猪存栏20头以上的养殖场治理,实现养殖废水处理率达到60%

2011~2015

2000

/

农业局

17

水产生态养殖工程

实施生态养殖工程,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到2015年,累计创建15个生态水产品养殖基地,创建绿色、有机水产品5个。

2011~2015

200

500

海洋渔业

18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用肥结构。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0万亩次。推广精准施药技术、低容量喷雾植保器械,减少农药用量。

2011~2015

800

/

县农业局

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消除农村“白色污染”工程;推广秸秆还田、沼气化技术。

2011~2012

500

/

县农业局

19

垃圾场生态改造工程

实施龙港新美洲原垃圾场生态改造。

2011~2012

5000

/

县规建局、

镇政府

实施矾山镇与赤溪镇交界处原垃圾堆放场生态治理。

2011~2012

5000

 

20

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工程

对电镀、印染、食品行业进行区域性和行业性专项整治,加强企业环保监管。

2011~2015

400

600

县环保局

21

噪声达标区建设工程

中心城区噪声达标区扩建,2015年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0%以上。

2011~2015

100

/

县环保局

 

 

 

 

 

 

 

 

 

 

 

 

(五)生态环境安全

 

 

 

 

 

 

 

 

 

 

 

 

 

 

 

 

 

 

 

 

 

(五)生态环境安全

22

清洁水源工程

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

2011~2012

500

/

环保局

实施莒溪、桥墩、十八孔水源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公益林建设工程。

2011~2015

3000

/

水利局、林业局

23

绿色生态屏障工程

实施城区和城镇绿化工程,建设城市公园等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建设道路等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60万平方米。

2011~2015

50000

/

规建局、林

业局

实施交通干线森林通道建设工程,建设温福铁路5公里300亩、县乡道300公里2698亩绿化通道和林相改造。

交通局

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建设工程,建成泥质海岸基干林带12.4公里3718亩、基岩海岸基干林带21公里6000亩。

林业局

实施江河森林景观带建设工程。以萧江塘河、横阳支江内河、沪山内河、龙金沿河为重点,建设绿色河流廊道

水利局

实施平原农区林带林网建设和村庄绿化工程。新建平原农区林带林网1080公里6596亩,建设30个森林村庄。

林业局

实施森林碳汇建设工程。积极实施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建设南港片区森林碳汇工程5000亩,江南片区森林碳汇工程10000亩。

林业局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重要水源保护区、涵养区建设生态公益林,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2011~2015

1200

/

林业局

重点实施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动植物。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3000亩。

2011~2015

1120

/

林业局

实施括山、金乡、钱库三角地带湿地综合保护整治,建设规划总面积38936亩的江南生态湿地长廊,其中一期23622亩。

2012~2015

48000

/

水利局、林

业局、环保

局、乡镇政

25

矿山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关闭交通干线两侧内的矿山,并对露天开采矿山的采空区、边坡进行稳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复。

2011~2015

/

8000

国土资源局、企业

实施退耕还林,加强封山育林,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完成桥墩、莒溪、腾垟、十八孔水库上游、括山诸溪、炎亭诸溪、龙沙诸溪、挺南水库上游、吴家园水库上游、中墩诸溪、观美诸溪、黄檀诸溪、岱岭诸溪、大渔诸溪、石塘诸溪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至2015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8平方公里。

2011~2015

3530

/

水利局

实施马站、岱岭、矾山埔坪、炎亭、浦亭、蒲城、赤溪、凤阳、南宋等小流域治理工程。

2011~2015

7400

/

水利局

26

污泥处理安全处置工程

规模100t/d,一期50t/d

2012~2014

3150

/

规建局

27

重金属污染防控工程

重金属污染治理与污染防控示范。建立1个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

2011~2015

1000

/

环保局、农

业局

 

 

(六)环境能力建设

 

 

 

 

 

 

 

 

(六)环境能力建设

28

县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建设工程

新建,用地15亩。提升监测设备、完善监测系统;完成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2011~2015

3000

/

环保局

29

饮用水水源监测预警工

建设饮用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提高预警、应急处理能力。

2011~2012

800

/

30

水、气自动站建设工程

增设2个水质自动监控站,常规大气监测点增设臭氧、PM2.5/PM10、能见度等指标,增设硫酸盐化速率、降水、降尘自动监测设备。

2011~2015

500

/

31

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完善工程

完善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增设排污总量监控,并与省市联网。

2011~2015

1500

/

32

辐射监测预警工程

新建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设立监测位点,提高辐射环境监管与应急处理能力。

2012~2015

1000

 

33

环保队伍提升工程

完成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符合国家验收标准。

2011~2015

1800

/

数字环保建设,县域环保政务业务数据库建设,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

实施藻溪、桥墩、马站、赤溪及临港产业基地环境监理所建设,提高建制镇环境监督、监察能力。

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提高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执法能力

34

环境宣教工程

每年开展2-3次不同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开创生态文明建设专栏,发放各类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手册

2011~2015

500

/

县环保局、

教育局等

合计

259400

187800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为实现我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应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从加强部门协调、突出政策引导、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法规制度、依靠科教支撑等几方面,协同合力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施“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建立政府宏观和重大决策环境评估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形成领导重视、资金保障、项目落实、监管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氛围,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一把手对环境保护负总责,亲自抓,把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减排、环保投入占GDP比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等指标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层层分解规划任务,全面实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如期实现。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及时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及年度工作计划。

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全面形成政府负责、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任务。

二、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污染控制有关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要与总量控制目标相适应,并把总量控制任务落实到各个领域。对工程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环境准入标准。强化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研究制定排污权入场交易的有关管理办法和交易细则。建立总量控制台帐、排污权交易的排放与配额跟踪系统及排污权交易框架体系,试行主要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排污指标初始分配的有偿使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发挥市场的环境资源配置作用。

探索建立促进重污染企业退出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信贷政策,鼓励或引导银行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进行信贷控制。

完善环境保护奖惩体制,完善相关电子网络运行平台。一方面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促进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力争全面实行总量收费办法;另一方面,对污染整治取得较大进展的单位和机构,给予一定地经济奖励,做到公平公开,有效提高社会各部门的节能减排积极性。

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企业财政补贴制度,支撑节水节能事业发展、废旧物质回收综合利用、政府绿色采购和居民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三、资金投入保障措施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保证“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逐步加大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投资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通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形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与此同时,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合理调整信贷政策,由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激发金融、企业以及外来资金投入到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中。

创新环境财税政策,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确保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联动,确保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逐步增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

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引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等生态保护,建立区域间环境保护和治理协作机制。

 

四、科技支撑保障措施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支撑。通过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鼓励环境保护机构开展科学研究,针对清洁生产、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重点进行科技攻关。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利用技术、人才优势,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建立示范工程,开展区域示范,促进科学理论与苍南实际的紧密结合,为苍南县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重视环保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采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具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具备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相关学科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加强环保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与技术信息,努力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质环保科技人才队伍。

五、宣传教育保障措施

加强我县环保网络系统的建设,对环境质量状况、政府决策动态、企业环境行为和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实时通报,保证公众对环境保护信息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开通环保热线和环境问题信访通道,保证上下通达,及时处理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组织群众与专家共同参与的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使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学校、民间环保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的作用,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尤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控制和减少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广大的农民群众与全社会一起,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支持各项环保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