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领导
1.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馆长由校长聘任,并落实相应待遇。
2.图书馆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做到对图书馆工作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并定期研究图书馆工作。
3.学校应有计划安排图书馆人员业务进修,并做好图书馆人员的考评工作。
二、队伍建设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
人 员 配 备 |
Ⅰ类 |
Ⅱ类 |
Ⅰ类 |
Ⅱ类 |
Ⅰ类 |
Ⅱ类 |
24班以下,配备专职人员≥1人,24班以上每增加18班再增加1人。 |
1人(可兼职) |
24班以下,配备专职人员≥2人,24班以上每增加15班再增加1人。 |
每15班1人 |
24班以下,配备专职人员≥3人,24班以上每增加12班再增加1人。 |
每12班1人 |
|
业 务 素 质 |
Ⅰ类馆应配备具有大专学历以上(或中级职称以上)的负责人和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兼)职管理员;Ⅱ类馆适当降低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经过市级以上专业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
Ⅰ类馆应配备具有本科学历以上(或中级职称以上)的负责人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兼)职管理员;Ⅱ类馆适当降低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经过市级以上专业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
Ⅰ类馆应配备具有本科学历以上(或中级职称以上)的负责人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兼)职管理员;Ⅱ类馆适当降低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经过市级以上专业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
|||
队伍 稳定 |
管理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五年内管理员更换不超过50%。年龄要求男50岁、女45岁以下人员占50%,具有基本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
三、文献信息资源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
Ⅰ类 |
Ⅱ类 |
Ⅰ类 |
Ⅱ类 |
Ⅰ类 |
Ⅱ类 |
|
生均藏书 |
≥30册,且年生均增加2册以上。 |
≥20册,且年生均增加2册。 |
≥40册,且年生均增加2册以上。 |
≥25册,且年生均增加2册。 |
≥50册,且年生均增加2册以上。 |
≥35册,且年生均增加2册。 |
报刊种类 |
≥60种 |
≥40种 |
≥80种 |
≥60种 |
≥120种 |
≥100种 |
工具书 与教学 参考书 |
≥120种 |
≥80种 |
≥180种 |
≥120 |
≥250种 |
≥200 |
藏书结构 |
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试行)》要求,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有与学校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核心资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书刊及校本教材,品种丰富、复本适量。 |
四、馆室要求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
Ⅰ类 |
Ⅱ类 |
Ⅰ类 |
Ⅱ类 |
Ⅰ类 |
Ⅱ类 |
|
生均面积 |
≥0.45㎡ |
≥0.25㎡ |
≥0.50㎡ |
≥0.25㎡ |
≥0.62㎡ |
≥0.30㎡ |
阅览室 |
教师阅览室Ⅰ类馆按教师数的40%、Ⅱ类馆按教师数的25%设座位,每个座位面积2.1㎡;学生阅览室Ⅰ类馆按学生数的7%、Ⅱ类馆按学生数的5%设座位,每个座位面积1.5㎡。 |
教师阅览室Ⅰ类馆按教师数的33%、Ⅱ类馆按教师数的20%设座位,每个座位面积2.1㎡;学生阅览室Ⅰ类馆按学生数的10%、Ⅱ类馆按学生数的7%设座位,每个座位面积1.5㎡。 |
教师阅览室Ⅰ类馆按教师数的50%、Ⅱ类馆按教师数的30%设座位,每个座位面积2.1㎡;学生阅览室Ⅰ类馆按学生数的20%、Ⅱ类馆按学生数的12%设座位,每个座位面积1.5㎡。 |
|||
视听 阅览室 |
Ⅰ类馆不低于45座、Ⅱ类馆不低于30座,每座面积不低于1.9㎡。 |
Ⅰ类馆座位按不低于45座,Ⅱ类馆不低于30座,每座面积不低于1.9㎡。 |
Ⅰ类馆不低于48座,Ⅱ类馆不低于30座,座位面积不少于1.9㎡。 |
|||
办公室 |
Ⅰ类馆每座6㎡,Ⅱ类馆每座5㎡。 |
五、设施设备
1.有办公桌、出纳台、文件柜等。
2.有能满足本馆图书、期刊数量的书架、期刊架。
3.有装订、防火、防尘、防盗、防潮、防霉、消毒、通风设备及防蛀措施。
4.照明设施齐全,采光通风良好。
5.配有计算机、视听室、复制等设备。
六、管理
1.有明确的工作人员分工细则,并认真执行。
2.有文献资料的采编、加工、借还、保管、赔偿、清点、剔旧等内容的管理制度,有计算机使用制度、电子阅览室规则和电子阅览室使用记录。
3.图书馆应有采购、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典藏、流通、阅览等业务工作细则,有符合本校教育目标的图书采购原则及采购计划。
4.合理使用图书经费,遵循采购原则和本校采购重点,定期采购图书,严格办理验收手续。
5.图书和装订后的过刊应分别设立总括、个别、注销登记账册;现刊应设个别登记账。要使用计算机打印各种账册,做到项目齐全,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6.采用图书馆专业软件管理,能输入、输出文献编目标准数据(CNMRC格式),实现联合编目和资源共享。工作人员熟练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定期进行系统维护、数据备份并有相关记录或数据备份载体。
7.所有图书、电子读物按《中图法》分类并适当掌握分类级次,期刊按《中图法期刊分类表》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分类。
8.计算机管理能够满足师生进行文献检索,能从题名、作者、分类、主题四个方面检索书目。
9.购进新书应及时分编加工,10天内投入流通;新刊到馆要当天登记、盖章、整理,两天内上架。
10.书、刊架排列科学合理、整洁美观、方便读者使用。依《中图法》分类体系组织藏书,按知识内容实行书刊一体、藏借阅一体的方式或特色管理方式组织馆藏,排架号顺序不乱;书架上大小架标齐全,标识清楚、明确;核心期刊应按年度装订、入账、排架借阅。
11.每2~3年清点一次所有藏书并作好清点记录,及时剔除清理内容陈旧、残破不全、复本过多、套册不全的书刊;丢失及剔除的图书应严格办审批手续,及时处理账、卡,做到账、书、卡一致;及时修补破旧书刊,延长书刊使用寿命;及时清理丢失图书的数据,并按年度打印注销清单。
七、读者服务
1.向师生实行全开架借阅,借书处和阅览室教师全天候开放,学生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每天不少于3小时,寒暑假应安排时间开馆。有住校生的图书馆应实行夜间开放,做到“无休息日制度”。
2.每学年对新生进行图书馆知识教育,借书证发放率100%。
3.每学年编制新书简介不少于两次,为学校的教学、教科研和重大活动编制馆藏推荐书目不少于一次,为重点学科教学编制书刊题录索引100条以上,举办新书展览不少于一次,按学生年龄段制定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学科教育的必读书目。
4.积极开展对师生的外借服务,提高书刊流通率。中学Ⅰ类馆每年生均借书10册以上,小学Ⅰ类馆15册以上;中学Ⅱ类馆每年生均借书8册以上,小学Ⅱ类馆12册以上;视听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与计算机网络教室兼用的,必须要有专人管理和专门的管理规则)。
5.解答读者有关书刊的咨询,为读者查找资料,开展书刊预约,开设文献检索、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教育。
6.每学年专题开展一次以上的读书笔记、剪报和文摘展、书评、征文、演讲等活动。
7.Ⅰ类馆应建立自己的主页或在校园网上链接专题网站,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能与外校进行文献交流。
8.应开展科学研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充分利用网络搜集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和教科研前沿信息,为学校教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