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
二○一○年九月
1、项目背景
炎亭渔港位于苍南县炎亭镇炎亭湾,是《浙江省沿海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2007-2020年)》和《温州市苍南县标准渔港建设规划(2007-2020年)》中规划建设的标准渔港之一。炎亭二级渔港是苍南渔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既是苍南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早在1996年,原苍南县计委就批复同意建设炎亭渔港防波堤工程,即炎亭二级渔港一期工程。炎亭镇人民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苍南县炎亭渔港建设委员会,负责该工程建设。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建设,至2000年8月,工程建成120米斜坡式实心防波堤。因一期工程的防波堤长度不足以形成足够的有效避风面积,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上马炎亭二级渔港二期工程,进一步加长防波堤,提高炎亭渔港避风能力。至2003年,原省发展计划委批复炎亭渔港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建设内容是按50年一遇标准加高加固一期防波堤120米,新建斜坡式防波堤250米。在省、市发改、财政、海洋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炎亭二级渔港二期工程已于2008年底完成主体工程。
本工程是在原炎亭渔港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新建渔业专用码头一座、改造港区道路、建设管理用房及补网场地和停车场等,总投资约955.73万元。2010年1月,浙江省发改委以“浙发改农经[2010]11号”文对苍南县炎亭渔港工程项目建议书作了批复。
2、拟建工程概况
苍南县炎亭渔港工程位于苍南县炎亭镇炎亭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270HP渔业专用码头1座,改造港区道路1182m,内港区港池疏浚约30000m3,建设管理用房500m2以及补网场地和停车场等,设计鱼货年卸港量为1.5万吨,总投资955.73万元,工程建设期8个月。
3、工程分析结论
(1)施工期
◆废水:
码头基础灌注桩泥浆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的泥浆进行循环利用,不外排。但施工过程中对水体的扰动,将使施工区域一定范围内的水中悬浮物浓度大大增加,给水质带来影响,主要的影响因子为SS。
施工高峰期运输车辆和机械设备冲洗废水量约为16t/次,废水中主要含泥沙、石油类,其SS浓度可达15000~30000mg/L,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使周围海域SS浓度增加,给海水水质带来不利影响。
本项目施工船舶含油污水产生量为0.42m3/d,石油类污染物产生量为4.62kg/d,整个施工期含油污水产生量约100.8m3,石油类污染物产生量为1.108t。
工程港池疏浚约3万m3,预计产生2.64万m3的泥浆尾水,泥浆中主要污染物质为SS,根据相关工程经验,疏浚尾水中SS浓度为5000mg/L左右。
施工期间陆域生活污水中各污染物发生量:生活污水量9.35t/d、CODCr约为2.8kg/d、BOD5约为1.8 kg/d、NH3-N约为0.37 kg/d,SS约为2.3 kg/d。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6.8t/d,主要含COD和SS等污染物。如果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海,将会影响近岸海域水质。
◆废气及粉尘:
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一般情况下,扬尘影响范围在100m以内。
◆噪声:
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噪声声压级最高的是空压机,在距测点15m处约为90dB。
◆固废: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日均产生约为100kg。工程还将产生港池疏浚物约30000m3。
◆其它:
工程码头灌注桩施工及港池疏浚施工中将导致项目附近海域水体中SS浓度的增加。
码头工程造成生活其间的底栖生物资源永久性损失;港池疏浚作业也会造成底栖生物资源损失;但随时间推移,底栖生物资源损失影响将会被消除。
(2)营运期
工程营运期污染源汇总见表1。
表1 建设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汇总 单位:t/a
种 类 | 排 放 量 | SS (<500mg/L) | NH3-N (40mg/L) | 石油类 (平均13000mg/L) |
生活污水 | 438 |
| 0.02 |
|
码头冲洗废水 | 2080 | 1.04 |
|
|
含油机舱废水 | 5095 |
|
| 0.06 |
固体废弃物 | 0(产生量229 ) | |||
船舶噪声 | 昼间:80.5dB 夜间:53.9 dB |
4、环境质量现状的综合分析结果
(1)苍南近岸海域水质呈由北向南转好的空间分布趋势,受鳌江排污影响比较明显。劣四类、四类水质区主要分布于琵琶山以北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琵琶山~平阳咀周边海域为二、三类水质区;平阳咀以南海域则为一类水质区。
(2)与2008年相比,鳌江口海域劣四类及四类水质区面积略有减少,炎亭至石坪乡附近海域,渔寮乡及沿浦镇附近海域由原来的二、三类水质提升为一类水质。与2008年相比,整个苍南近岸海域无机氮平均浓度有所上升,活性磷酸盐浓度则略有下降。
(3)2009年苍南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7.6%,较前两年略有提高,不能达标的功能区主要分布于鳌江口、舥艚港一带。
(4)2009年8月份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55种,多属于广温广盐的沿岸种类,平均密度为6.9×108个/m3,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8种,平均密度为373.4个/m3,平均生物量为142.7mg/m3,优势种为微驼隆哲水蚤、刺尾纺锤水蚤,均属近岸低盐种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9种,平均栖息密度为59个/m2,平均生物量为22.2g/m2,优势种为红带织纹螺、棒锥螺和小荚蛏。
(5)与往年相比,2009年叶绿素a 含量处近几年的平均水平;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明显增加,但由于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优势度较高,导致多样性指数偏低;浮游动物总种数和多样性指数与往年相当,优势种类略有变化;底栖生物总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升高。但总的来说,苍南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
5、环境影响预测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
(1)水文动力影响及冲淤变化
作为已建工程,炎亭渔港防波堤建成多年,结合已有类似的防波堤工程经验,防波堤建设,将会减弱防波堤内港域的水流、波浪等水动力条件,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淤积。由于炎亭渔港防波堤长度仅为370m,只占炎亭湾1100m口门宽度的三分之一左右,且根据前面介绍可知,炎亭湾内潮流动力作用并不强,湾内潮流流速较小,因此可见防波堤对炎亭湾内潮流动力条件影响程度是有限的。
根据防波堤建成后,炎亭湾顶的金沙滩依然得以维持,口门水深仍维持在4m以上等情况来看,说明渔港防波堤的建设运行后,炎亭湾内主要区域的波浪、水流等水动力条件依然得以维持。由此可知,炎亭渔港防波堤对炎亭湾水动力条件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由于水动力改变很少,由此导致冲淤变化也微小。
(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废水
码头基础灌注桩泥浆水经沉淀处理后的泥浆进行循环利用,不外排入附近海域,不会对周边海域水环境造成影响。同时通过加强桩基施工中的管理,减轻施工扰动,减小悬浮物的浓度和影响范围,减缓对海域水体的影响。
各类冲洗废水经收集,并沉淀后,上清液回用施工生产(如重新作为冲洗用水),沉淀泥浆干化后回填路基,不会对周边水环境造成影响。
施工期船舶实行“铅封”管理,船舶含油污水严禁排海,统一收集至有资质单位处理,因此对附近海域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港池疏浚泥尾水引流至沉淀池,并定时投放絮凝剂,促进尾水的沉淀处理,上清液可施工冲洗水等回用,沉渣仍送回临时堆场堆置干化后作为回填土,则工程疏浚泥尾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陆域施工工人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排放。船舶生活污水,应收集后与岸上的生活污水一同处理,并达标排放,则施工期生活污水对周围水环境影响不大。
◆环境空气
施工期间扬尘是较高的,实施每天洒水4~5次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将TSP污染距离缩小至20~50m范围内,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噪声
由于项目建设地距离居民点较近,因此施工期,特别是港区配套办公楼等基础施工产生的噪声会对邻近居民区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固废
工程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建筑固废等,其中各种包装材料、废弃的建筑材料等不能随意丢弃,要求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交当地环卫部门处理。工程港池疏浚泥在陆域临时堆场干化后送至附近工地作为回填用土。在妥善处理后本工程固废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3)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对陆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对陆域生态影响主要集中在海堤建设区、港区道路区、石料开采区、临时施工区,影响方式主要是毁损植被及动物生境、引起水土流失、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影响生态景观等。
石料开采将造成部分动物生境遭受破坏,由于料场区域无珍稀保护动物,山体覆盖常见的针叶、灌木和杂草为主,无古树名木,因此总体上影响不大。
工程料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工程设置破坏了地表植被,导致土壤侵蚀模数相应增大,临时堆场不仅会压埋地表植被,同时堆置的物料雨季可能引起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因此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和本报告所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要求,在施工结束后对料场开采面和临时场地及时进行恢复,以减少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分析
采石取土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工程区域内的海岸、山体等具有自然属性的景观影响较大,造成其观赏性价值下降,开采后的景观改变比较大。石料开采将造成工程区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这将间接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拟建工程施工期间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等与工程区附近的景观环境不协调,也将对工程区景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即消失。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对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影响分析:
由于拟建工程的建设,将使项目所在海域的水流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工程附近的冲刷、淤积状况。由于游泳生物具有一定的回避性和迁移性,泥沙的冲淤对它们影响较小。不过,在堤线外侧海域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数量与种类由于工程建设的影响而暂时减少,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可以逐渐恢复。
工程实施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港池疏浚、悬浮泥沙入海导致水体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此外还表现在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的影响等。
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
拟建工程实施占用部分潮间带及港池内大面积的底栖环境,将改变工程区滩涂的自然属性,工程实施将对工程区及其附近潮间带底栖生物构成直接的影响,潮间带生物和海域底栖生物将遭受破坏,工程区内滩涂的底栖生物将会由于生境的改变而全部损失。
渔业资源、渔业生产影响分析:
拟建工程实施将对工程附近海域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仅仅局限于工程附近局部海域,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小。
拟建工程的建设造成的潮间带生物、底栖生物永久性损失量约为3.14t;造成的底栖生物一次性损失量约为0.54t;一次性总损失生物量约为3.68t。本项目的实施不会对附近海域的渔业生产造成大的影响。
(4)营运期对环境影响分析
◆对海域水质的影响
港区内船舶含油污水实行“铅封”管理,渔船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在港区内机舱含油污水可经收集统一处理,这样含油废水对项目附近海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在台风和风暴潮来临之际,将会有较多的渔船进港避风,由于渔船为流动的污染源,如果船舶污水排放入海,造成港域内水质会劣于周边水体。因此要加强港区水域的管理,严禁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入海,这样工程实施后对港区外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大。
◆对渔业生产影响分析
工程实施不会对炎亭乡养殖业造成大的影响。
本项目建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明显,工程实施降低了渔业生产成本,对该地区的渔业生产是有利的。
◆码头装卸物和生活污水影响分析
渔港工程渔业码头只要装卸完毕尽快冲洗,对码头区环境的影响有限,此类影响亦仅限于渔获物搬运卸船期间。
生活污水收集达标处理用于绿化,不会对外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对原有卸鱼码头影响分析
卸鱼码头距本项目码头约有70m,本工程实施后对卸鱼码头前沿的冲淤情况基本不影响,施工对渔船靠泊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由于码头施工车辆的来往通行会导致港区道路发生一定程度的拥堵,进而影响卸鱼码头鱼货的运输。
建设单位应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加强港区管理,保证港区原有水工设施的正常使用。
◆运营期噪声影响分析
根据渔港今后发展工程建成后,来往停泊船舶必将增多,势必带来噪声影响。根据类比分析,渔港工程建成营运后,夜间噪声对工程附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港区道路完成后,交通流量很小,设计车速较低,基本不会对声环境造成影响。
◆运营期废气影响分析
船舶在港内排放的废气量较小,由于工程位于海边,空气扩散条件较好,因此运营期船舶废气的环境影响是较小的。
港区道路完成后,交通流量很小,基本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6、环境风险分析结论
本工程区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遭受台风灾害袭扰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本工程遭遇类似强台风的侵袭,为减免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则本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对当地有可能出现的台风灾害的防范,制订相应的对策,以抵御和降低台风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7、主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1)生态补偿
按《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中规定,本工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费为60.2万元。补偿方式可采用增殖方流方式,增殖方流的苗种应选用本地常见的经济苗种。
(2)主要生态保护对策
把施工高峰期尽量安排在生物量相对较低的季节,防波堤施工应尽量避开鱼类产卵期,减小对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项目运行后要若发现存在淤积现象要及时进行清淤疏浚工程。及时对山体开挖裸露面采取复绿措施;主体工程完工后,拆除施工临时设施,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场地清理及绿化。另外,施工中要加强防止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3)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空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汽车及施工机械维修、加强对车辆运输的管理、应定期洒水以减少风力扬尘。施工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包括生活污水和施工污水的防治措施。施工振动和噪声防治措施: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合理安排运输路线、调度运输时间、选择低噪声的机械设备。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生活垃圾应及时清运、固体废弃物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疏浚泥交由其它工程资填筑源化再利用。
②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渔港港区环境管理,运营期排水必须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 在渔港港区建造一座公共厕所来解决居住地生活污水。在港区配备含油废水回收船,渔港港区内船舶的含油废水集中回收后在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港区建设一个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绿化。对船上各类固废、残料进行收集,交当地由环卫部门处理。
运营期港区工厂界址噪声控制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类标准要求。规划时在港区不要建对噪声敏感的建筑设施。
渔港配置一条机舱含油废水的收集船,定期到各停泊的渔船进行收集后送至有处理能力的单位进行处理。
建设单位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对港区进行水深地形的观测,如有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比如清淤)。
8、环保监管措施
①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应按照报告书提出的生态防护、修复和污染治理等对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工程设计。
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防护、修复和污染治理等对策措施,要按工程进度逐项落实。
③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9、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结论
本工程的实施符合省、市、县海洋功能区划,符合各级渔港建设规划及苍南县域总体规划。本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完善苍南县标准渔港体系建设,完善炎亭渔港功能,促进渔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发挥老港优势,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推动渔区新农村和渔港经济区建设。
10、公众参与结论
通过公示和公众调查可知,工程项目所在地附近单位和群众认为项目建设能促进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所以对该项目建设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对工程建设表示反对,但未明确反对理由。对上述单位和个人,建设单位应逐一了解其反对理由,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予以解决。
建设单位还应认真落实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将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并落实有关征地或拆迁的补偿政策,充分照顾弱势群体利益,以实现工程建设与社会效益和环境的统一。
11、环评总结论
苍南县炎亭渔港建设工程是解决汛期渔船安全避风和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的实施对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苍南县及炎亭乡经济发展起到较为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该项目的实施对环境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科学管理和采取适当的环保治理措施后,可基本控制污染,使工程对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因此,在全面落实本评价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渔港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