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钟 姓
钟姓始祖——钟仪
据《中国姓氏》记载,钟仪系赢姓钟离国的后裔。秦朝时,钟离入迁到湖南钟水流域,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畲族钟姓的先民。尊钟仪为畲族钟姓始祖。
渊 源
钟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钟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赢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赢姓。少昊氏之后有钟离国,钟离国始建于沂之承,在今山东临沂境。西周初,周公旦东征十七国时,钟离为其一,钟离被迫与同族徐、淮夷、群舒等同迁于淮水流域,钟离国南迁于安徽凤阳东,春秋时成为楚国附庸,因地处吴楚两国交汇处,为吴楚之战的必争之地,公元前518年被吴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楚郧公钟仪即为赢姓钟离国的后裔。这支赢姓钟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普遍使用钟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子姓。春秋时吴灭钟离,钟离人投奔楚国,楚大夫箴尹宜咎迁钟离人于湖北汉川东,筑城钟离,后来钟仪封于郧,在今湖北安陆,史称楚郧公。又,宋桓公曾孙伯宗为晋国大夫,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被称为“晋之贤者”,因得罪邰氏而被杀,其子州犁逃奔楚国,封为大夫,食邑于楚国的钟离城,即湖北汉川东,子孙遂以邑为氏。此为子姓钟氏,其历史也有2500多年。
第三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汉人中开始融人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钟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南北朝北魏吐谷浑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钟姓,羌人中的钟姓应出自西汉甘肃临洮的钟羌,以族名为姓。隋朝岭南临贺的南蛮俚人有钟姓,临贺在今广西钟山和贺州地区。秦朝时迁到湖南钟水流域的钟离人融人当地土著,形成畲族钟姓的先民,后东移到浙江和福建。清朝满洲八旗姓钟吉氏族集体改姓钟。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钟姓汉族。
钟姓郡望
钟姓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初置,从颍水而得名。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钟姓堂号
四德堂。春秋时,楚郑交战,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晋国。晋景公在军府召见钟仪,问:“哪个被绑着、戴楚国巾冒子之人是谁?”答:“楚国俘虏。”问:“你姓什么?”答:“我父是楚国大臣,”景公听了,心有所动,即命为之松绑,又命左右取把琴给钟仪弹,钟仪弹了一曲楚国音乐。景公又问:“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我王为太子时,有太师教导,有太监侍候,清早起来像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即睡觉,其余概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了不起啊!他一不说姓氏,只说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音乐,这是不忘旧;问其君王情况,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只说其父是楚臣,这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具有‘四德’,相信他对于大事定能办得好。”晋景公听了范文子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以外国使臣的礼节接待他,放他回国对楚王说明相互修好,不再动武。钟姓后人为了纪念钟仪,遂以“四德”为堂号。
苍南钟姓迁徙
钟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钟姓,纯系畲族,属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稽考。今据苍南县内钟姓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理顺在苍南钟姓有:福鼎单桥支派,昌禅中岙支派,平阳朝阳溪边支派,平阳梅溪书阁支派,均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永春、罗源等地入迁定居。今将收录各派迁徙情况列明于下,以作考证。
福鼎单桥支派
南水头金岙钟姓 始迁祖钟振宝、钟振宗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永春县十八都上半村龙头山水尾。于明季间因避乱迁居浙江平阳县三十五都状元内(今苍南县灵溪镇南水头金岙)创基立业。钟振宝生子钟良贤。钟良贤生子五:孔文、孔耀、孔荣、孔华、孔富,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另有:钟启善(居十八都往蝉,今龙安开发区阮洋)、钟永福(居佳阳乡马鞍山)、钟德勤(居秦屿镇东埕村,原名牛埕岗)、钟丑生(居福鼎鸟皇)四兄弟,列为钟良贤之子同辈。钟孔文生子二:长子钟奇振,移居福鼎县二十都格山庵,次子钟奇德,移居福鼎县二都(前岐桥亭)井头。钟孔耀生子四:奇达、奇旺、奇胜(移居福鼎县二都前岐吴家溪)、奇魁;钟孔荣生子五:奇祥、奇瑞(移居福鼎县周家山)、奇宗、奇政、奇友(移居福鼎县坑兜);钟孔华移居福鼎县周山坑兜;钟孔富移居福鼎县十一都长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灵溪五亩新基湖钟姓 始迁祖钟子芳(1762—?),系礼房钟孔荣曾孙,钟奇政之孙,钟朝举三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南水头金岙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朗腰钟姓 始迁祖钟朝问(1743—1802),系仁房钟孔文之孙,钟奇德三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福鼎县前岐桥亭井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三步擂钟姓 始迁祖钟起坤,系仁房钟孔文苗裔,钟奇振第九世孙。于何时由福鼎县二十都格山庵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括山三岗内钟姓 始迁祖钟学源,系仁房钟孔文苗裔,钟奇振第十世孙。于何时由福鼎县二十都格山庵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南岙崩山钟姓 始迁祖钟起铄(1894—1946),系义房钟孔耀苗裔,钟奇腾第九世孙。于民国年间由福鼎县佳垟吴家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藻溪丁岙钟姓 始迁祖钟起琴(1833—?),系钟永福苗裔,钟有凤九世孙。约于清道光年间由福鼎县二十都佳垟马鞍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牛皮岭钟姓 始迁祖钟起诤(1849—?),系钟永福苗裔,钟有凤九世孙。约于清同治年间由福鼎县佳垟马鞍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此外,福鼎单桥钟姓支派分迁外地的有:福鼎市佳阳乡龙头湾、佳山、单桥、双华、乌皇、小华阳、马鞍山、罗唇马渡,秦屿才堡岭脚、城后、牛埕岗、垟底,硖门油坑、福场、蔡家蝉、后樟,前岐井头棋杆脚、吴家溪、桥亭九里,店下溪尾山门寺、店下街,龙安王岐后港金竹湾,桐山西石乌桥,十八都往洋(今龙安开发区阮洋),白琳岭头坪,磻溪岭头;霞浦县西门、刘庄,松港半岭竹仔头、大沙,水门茶岗、墩后、赤溪大坪、下七溪麻园、胡坪、七斗岔溪宅,牙城水井湾,三沙;福安市盐田上楼等地。
朝阳溪边支派
桥墩矴埠棋盘高山钟姓 始迁祖钟建相(1843—1908)。其始祖钟百户,原籍福建罗源县(今西兰乡石壁下村大坪),明季时迁居福鼎县管阳后溪,转徙平阳县三十三都凤池溪边蕉坑大屋(今属平阳县朝阳乡)。钟百户生子三:振宗、振贤、振辉。钟振宗生子钟成完。钟成完生子四:圣义、圣登、圣黼、圣黻。钟建相系钟圣义支派,君进十一世孙。约于清同治年间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沪山凤岙坑内钟姓 始迁祖钟国菁,系钟圣黼支派,君左九世孙。何时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莒溪大榴钟姓 始迁祖钟国毫(1798—1860),系钟圣黻支派。钟圣黻君水移居平阳县闹村马湾。君水三孙钟文祖转迁文成县凿口乡马宗王竹坑。钟国毫系钟文祖九世孙。约于清道光年间由文成县凿口乡马宗王竹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池湾旦东岙钟姓 始迁君远。其始祖钟百户,居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自成一派。钟百户次子钟振贤。钟振贤生子钟成乾。钟成乾生子四:圣铨、圣盛、圣山、圣绵。君远系钟圣铨长孙。何时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沪山凤岙坑内另一支钟姓 始迁祖钟国来、钟国亮(1795—?)兄弟。系钟振贤苗裔,钟圣铨支系,君远九世孙。约于清嘉庆年间由凤池湾旦东岙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莒溪高垅口钟姓 始迁君罗,系钟振贤玄孙,钟成乾曾孙,钟圣铨次孙。何时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水闸头(三十七)钟姓 始迁祖钟瑞凤(1809—1876),讳子凤,系君罗十一世孙。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申由莒溪高垅口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莒溪郑家山(内垟)钟姓 始迁祖钟文辉,系君罗之孙,钟启东之子。于何时由莒溪高垅口人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五凤凤村瓦窑坪钟姓 始迁祖钟启辉,系钟圣铨曾孙,君契长子。于何时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人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黄檀口凤水湾(青山)钟姓 始迁君耀(1674—1742),系钟圣铨曾孙,君契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凤岭徐家宅中岗钟姓 始迁祖钟启聪(1717—?),系钟圣盛曾孙,君华次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下中岗钟姓 始迁祖钟文曾,系钟圣盛玄孙,君辉之孙。于何时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南岙垟半山钟姓 始迁祖钟启元,系钟圣盛曾孙,君平长子。于何时由平阳县朝阳乡蕉坑大屋人迁桥墩石丁埠清水溪潭头转徙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昌禅中岙支派
昌禅中岙钟姓 始迁祖钟世贤(1635—1690),系钟天锡曾孙,钟启卉之孙,钟应春次子。其曾祖钟天锡,尊为昌禅中岙支派始祖,原籍广东,徙福建时,经连江马鼻道登岸后定居于罗源县大坝头,明嘉靖年间转迁浙江平阳县山门王庄大岭外定居。生子四:启派、启卉、启丛、启迪。钟启卉生子钟应春。钟应春生子三:世贵、世贤、世荣。钟世贤于清初由松蝉头入迁来此定居。配蓝氏,生子四:元华、元昌、元俊、元美(徙居福鼎县佳阳牛车岚)。钟元华生子三:文举、文敬、文标。钟文举裔孙钟鸣福、钟鸣喜居本地祠堂顶,钟鸣安居本地田头;钟文标裔孙钟鸣霐居本地大屋。钟元昌生子钟文魁。钟文魁生子三:胜原、胜全、胜耀。钟胜原裔孙钟鸣显居本地顶屋;钟胜全裔孙钟鸣格居本地大坪;钟胜耀裔孙钟鸣勤居本地双剑(俗名牛背脊),转徙南山村。钟元俊生子六:文林、文旭、文照、文仪、文良、文从。钟文良裔孙钟鸣炎居本地下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凤阳田中央、杨家坑、龙头山等地。
凤阳岭边钟姓 始迁祖钟元福(1643—1725),系钟天锡玄孙,钟启派曾孙,钟应魁之孙,钟世光之子。钟启派生子三:应魁、应祥、应辉。钟应魁生子三:世光、世春、世明。钟元福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山门王庄大岭外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魁里利垟钟姓 始迁祖钟元珍与五弟钟元玉(1684-?),系钟天锡玄孙,钟启派曾孙,钟应魁之孙,钟世春长子与五子。钟世春生子五:元珍、元章、元秀(元章、元秀兄弟移居福鼎县小栏头)、元盛、元玉。于清康熙年间由松垟头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另一支钟姓始迁祖钟元满,系钟天锡玄孙,钟启派曾孙,钟应魁之孙,钟世光次子。于清康熙年间与钟元珍、钟元玉同时由松垟头人迁来此定居。钟元满十二世孙钟有余,于民国年间迁渔寮后定居。
凤阳岭边田垅头钟姓 始迁祖钟元盛,系钟天锡玄孙,钟启派曾孙,钟应魁之孙,钟世春四子。于清乾隆年间由松垟头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坑门横坝钟姓 始迁祖钟鸣连(1815—1898),系钟元盛裔孙。于清道光年间由凤阳岭边田垅头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福掌钟姓 始迁祖钟元献、钟元采(1664—?)兄弟,系钟天锡玄孙,钟启派曾孙,钟应辉之孙(钟应辉生子二:世贤、世昌),钟世贤之子。钟世贤生子五:元辉、元献、元扬(移居福鼎县焦宕,今属佳阳乡)、元采、元祥。于清康熙年间由松垟头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岭边仓楼钟姓 始迁祖钟鸣发(1765—?)、钟鸣勇(1782—1823)、钟鸣銮(1793—1858)、钟鸣致诸兄弟,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钟启卉生子应春。钟应春生子三:世贵、世贤、世荣。钟世贵生子二:元辉、元亮。钟元辉裔孙钟鸣发诸兄弟于清嘉庆年间由松垟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三十亩深垵钟姓 始迁祖钟鸣星(1789—1829)、钟鸣朗兄弟,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于清嘉庆年间由松垟头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仓头坝头岗钟姓 始迁祖钟鸣畎(1809—1862)、钟鸣陶(1815—1884)堂兄弟,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于清道光年间由松垟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岭边田垅头钟姓 始迁祖钟鸣前、鸣禾、鸣载、鸣珂、鸣英、鸣相、鸣端诸兄弟,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于清嘉庆年间由松垟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杨家坑钟姓 始迁祖钟有联(1878—1949),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于清光绪年间由凤阳仓楼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宋垟头钟姓 始迁祖钟应春,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之子。于明末年间由平阳县山门王庄大岭外入迁来此定居。生子三:世贵、世贤(迁昌禅)、世荣。繁衍成族,钟世贵生子二:元辉、元亮。钟元辉生子七,移居县内各地:昌禅金钩垅,凤阳仓楼、田垅头、坝头贡、杨家坑、崩山;元亮生子四:文英(迁藻溪小心垟头、南宋大园)、文杰(居半垟宫)、文采、文发(迁凤阳隔头)。钟世荣生子四:元忠、元顺、元总、元兴。元忠迁居福鼎李家墓,元顺居李家旺,凤阳北山,元总居垟头新宅,福鼎陈其垟,桐山菜园内,元兴居霞浦罗汉坪。
凤阳三十亩深湾钟姓 始迁祖钟鸣齐(1783—?),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于清嘉庆年间由凤阳仓楼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藻溪小心垟钟姓 始迁祖钟鸣宝(1777—1833),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约于清嘉庆年间由松垟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隔头钟姓 始迁祖钟文采(1705—1753),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贵嫡裔。约于清雍正年间由松垟头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其五子钟胜珠移居东岗岭,曾孙钟鸣琴(1747—1808)自小心垟回迁隔头,玄孙钟朝金(1813—1892)、钟朝鋜移居本地墓牌(今分迁瓦窑),十一世孙钟廷品移居云亭、福掌等地。
凤阳田中央钟姓 始迁祖钟鸣朱(1773—1818)、钟鸣分(1793一1833)堂兄弟,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贤嫡裔。约于清乾隆与嘉庆年间由昌禅中岙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杨家坑钟姓 始迁祖钟鸣音(1793—1848)、钟鸣宜(1795—1857)、钟鸣金(1786—1863),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贤嫡裔。约于清嘉庆年间由昌禅中岙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龙头山钟姓 始迁祖钟鸣选(1787—1828),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贤嫡裔。约于清嘉庆年间由昌禅中岙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尧头岗钟姓 始迁祖钟鸣孺(1803—1870),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贤嫡裔。约于清道光年间由昌禅中岙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坑边崩山钟姓 始迁祖钟延梯(1838—1885),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贤嫡裔。约于清同治年间由昌禅中岙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南岙崩山钟姓 始迁祖钟鸣受(1819—1862),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贤嫡裔。约于清咸丰年间由昌禅中岙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北山钟姓 始迁祖钟鸣瞻(1819—1855),系钟天锡次子钟启卉派下钟世荣嫡裔钟文政裔孙。于清道光年间由南宋垟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埔坪三百丘饮垟钟姓 始迁祖钟世裕,系钟天锡三子钟启丛长子钟应渊之子。于明末由平阳县山门王庄大岭外入迁来此定居。生子三:元绵、元旺、元长(次、三迁前岐桥亭)。钟元绵生子三:文龙、文杰(长、次子失考)、文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岱岭西塔等地。
岱岭西塔钟姓 始迁祖钟鸣法,系钟启丛玄孙,钟文秀曾孙。于清道光年间由三百丘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小沿底钟姓 始迁祖钟元玖,系钟天锡四子钟启迪曾孙。于清乾隆年间由福鼎茗阳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此外,昌禅中岙支派钟姓分迁外县各地有:平阳山门朱垟垅,晓坑黄山头、岭头,文成驮尖,福鼎茗阳、庵基岗、牛车岚、管基、双华、罗唇、刈藤缝、佳阳田中央、下南亭岭兜、廪城、泮溪、坝头、观垟、康山路、白琳王家山、郭垟、流坑亭、巽城、龙安、店头、店下宝溪、秦屿、沿州、三门寺、垟头寺、前后垟、葫芦墩、大岗岭、冰垟、桥亭、金尖顶、垟头底、门头山、溪尾、陈家章,霞浦茶岗、下浦、浦宫、青岙、后山、下徐、松城、利垟里、八斗面、塘股头、后章、南湾、大白岩、岗头、李家墓、牛伯垟、九定、虎喊、沙江、二坑、孝井、三坪、洋坪、小皓、大河、塔湾、罗汉坪、三沙东山、杨家溪下西山,杭州临安赤土岭、百家湖、秦口穆家桥,余杭贡湖镇浮里、雅城等地。
梅溪书阁支派
江口木桥头(龙港池浦)钟姓 始迁祖钟履乾(1661—1743),系书阁钟凤麟玄孙(始祖钟凤麟,原籍福建泉州府永春县,于明季年间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三十七都五岱山中垟,即今苍南县五凤乡上岙定居),钟作岳曾孙,钟怀芳之孙,忠房钟洪理次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梅溪书阁人迁来此定居。配廖氏,生子四:光培、光栋、光玖、光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下埠、江口、金钗河、湖前和平阳县鳌江河口等地。
湖里黄泥岙钟姓 始迁祖钟洪化,系钟凤麟曾孙,钟作岳之孙,钟怀芳四子。于何时由平阳县梅溪书阁人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平等环河浃争钟姓 始迁祖钟履宝(1670—1745),系书阁钟凤麟玄孙,钟作岳曾孙,钟怀藏之孙,钟洪壎之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梅溪书阁携带石磨一对(现保存在祠堂之内,供后辈瞻仰)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平等张家堡钟姓 始迁祖钟洪篪,系钟怀藏次子。何时由平阳县梅溪书阁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江下埠、白沙刘店以及县内外各地。
苍南钟姓人口
苍南钟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钟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650人,名列全县第51位,分布全县56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钟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37 | 平等乡 | 181 | 挺南乡 | 10 | 南宋乡 | 403 |
沪山乡 | 53 | 凤江乡 | 6 | 桥墩镇 | 89 | 南堡乡 | 16 |
凤池乡 | 13 | 江山乡 | 11 | 观美乡 | 39 | 马站镇 | 5 |
渎浦乡 | 1 | 湖前镇 | 24 | 南水头乡 | 182 | 南坪乡 | 2 |
浦亭乡 | 2 | 钱库镇 | 10 | 黄檀乡 | 55 | 渔寮乡 | 15 |
对务乡 | 4 | 望里镇 | 2 | 莒溪镇 | 205 | 云亭乡 | 16 |
大观乡 | 2 | 仙居乡 | 5 | 五凤乡 | 23 | 城门乡 | 7 |
龙港镇 | 357 | 新安乡 | 1 | 碗窑乡 | 31 | 魁里乡 | 127 |
沿江乡 | 7 | 括山乡 | 11 | 腾垟乡 | 22 | 岱岭乡 | 273 |
龙江乡 | 53 | 金乡镇 | 4 | 大龙乡 | 121 | 赤溪镇 | 25 |
白沙乡 | 33 | 大渔乡 | 1 | 矾山镇 | 89 | 龙沙乡 | 1 |
海城乡 | 1 | 石坪乡 | 2 | 华阳乡 | 53 | 半垟乡 | 2 |
宜山镇 | 9 | 炎亭镇 | 1 | 昌禅乡 | 250 | 凤阳乡 | 629 |
铁龙乡 | 1 | 藻溪镇 | 15 | 埔坪乡 | 97 | 中墩乡 | 16 |
苍南县(2005年)钟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倪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443人,每平方公里3.65人,占全县总人口0.36%,名列全县第51位,分布全县35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钟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856 | 9.90 | 南水头金岙、五亩新基湖、县城、沪山凤岙坑内 |
凤阳乡 | 695 | 33.10 | 下中岗、东岗岭、岭边、北山、田垅头、杨家坑、三十亩深湾、隔头、仓头、田中央、龙头山、尧头岗 |
南宋镇 | 473 | 21.30 | 垟头林园、新厝、铸锅寮、垟头、垟头顶、半垟宫 |
龙港镇 | 422 | 5.08 | 金钗河、下埠、湖前、平等环河浃争、张家堡、江口木桥头 |
桥墩镇 | 314 | 3.91 | 埠棋盘高山、凤岭徐家宅、南岙垟半山、水闸并没有(三十七)、凤水湾 |
岱岭乡 | 301 | 15.05 | 大岭内朗腰、坑门横坝、福掌、西塔 |
昌禅乡 | 279 | 7.97 | 中岙、双剑牛背脊、大坪 |
莒溪镇 | 221 | 4.38 | 大榴、高垅口、郑家山内垟、高山 |
矾山镇 | 189 | 3.57 | 埔坪拱桥内、矾山街 |
马站镇 | 152 | 4.22 | 魁里利垟 |
金乡镇 | 124 | 2.85 | 湖里黄泥岙 |
观美镇 | 88 | 2.07 |
|
钱库镇 | 57 | 2.74 |
|
赤溪镇 | 47 | 0.94 | 三步擂、南岙崩山 |
宜山镇 | 28 | 2.17 |
|
藻溪镇 | 27 | 0.36 | 丁岙、小心垟 |
沿浦镇 | 24 | 0.71 |
|
腾垟乡 | 24 | 1.20 |
|
五凤乡 | 20 | 0.69 | 凤村瓦窑坪 |
中墩乡 | 20 | 2.00 | 王家山 |
凤池乡 | 20 | 1.43 | 湾旦东岙、溪边焦坑大屋 |
渔寮乡 | 17 | 1.00 | 后曹 |
括山乡 | 13 | 0.54 | 三岗内 |
仙居乡 | 9 | 1.13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7 | 0.26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霞关镇 | 6 | 0.17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石坪乡 | 4 | 0.40 | 妇女嫁入 |
望里镇 | 4 | 0.12 | 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4 | 0.49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3 | 0.33 | 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2 | 0.15 | 妇女嫁入 |
大渔镇 | 2 | 0.13 | 妇女嫁入 |
舥艚镇 | 1 | 0.06 | 妇女嫁入 |
炎亭镇 | 1 | 0.07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钟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钟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在两广地区比较常见。钟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钟的人至少有38个,总人口大约在460余万。
先秦时期,钟姓主要活动在楚国境内的今湖北、湖南以及山东一带。汉晋南北朝时钟姓已经向东播迁到江浙皖赣和中原地区。隋朝时由于岭南俚人的钟姓在广西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势力。加上随后两广地区的钟姓发展迅速,当地的土著均纷纷加入汉族。唐朝时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宋、元、明时钟姓实际已经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氏。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钟姓大约有1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钟姓总人口的31.7%,占江西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这四省的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这四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钟姓的重心在江南,全国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区的南方钟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钟姓大约有3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钟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钟姓纯增长率是200%,比宋朝净增加了25万。这个超常的增加数字与湖南地区的南方土著钟姓大批汉化有关联。江西仍为钟姓的第一大省,约占钟姓总人口的3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17.6%)、浙江(15.2%),这三省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甘肃、湖南、安徽,这三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600余年,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南部和东南部钟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钟姓的人口462万,排在全国第五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钟姓人口由37万激增到462万,增长达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钟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三省,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61%;其次在广西、湖南、浙江,这三省的钟姓又占了22%。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33.2%,为钟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形成了两广地区为中心的钟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南、四川迁移成为主流。
二、当代钟姓的分布
钟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湖南东南、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四川东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钟姓人口达到1.6人以上,广东东部的中心地区可达到4.8人以上。钟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6.3%,钟姓人口大约181.5万;密度在O.8—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3%,钟姓人口大约136.9万: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0.4%,钟姓人口大约143.6万。
钟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西部、湖南南部、江西大部、贵州东南、云南东端、四川中南、内蒙古东北角,钟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56%以上,其中广东地区,钟姓分布频率在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3%:在云南中部、贵州大部、四川大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湖北南部地区,钟姓分布频率在O.28%—0.56%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其他地区,钟姓分布频率不足0.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6.6%,其中频率不足O.1%的地区约占了65%。
三、钟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钟姓历代名人85名,占名人总数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一位;钟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九十一位;一钟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八十七位。
历史上钟姓名人有:春秋时期有钟仪,楚国人,郧邑大夫、或称郧公;钟建,楚国人,昭王大夫;钟子期,善辨音律,但早逝,其友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钟离子,战国齐国人,处士。秦末有钟离昧,东海朐人,为项羽将。汉代有钟兴,河南汝阳人,官左中郎将,封关内侯;钟皓,东汉颍川长社人,隐居密山,教授门徒千余人,与陈寔、荀淑、韩韶称颍川四长;钟离意,东汉会稽山阴人,官尚书仆射,为鲁相卒官。三国有钟会,颍川长社人,官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钟毓,颍川长社人,官魏郡太守、御史中丞、尚书,加后将军,都督徐州:钟繇,颍川长社人,官御史中丞、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进封高乡侯;钟离牧,会稽山阴人,官海南太守、丞相长史、中书令,封秦亭侯;钟离盛,会稽山阴人,官尚书郎。南朝梁有钟嵘,颍川长社人,官南康王侍郎、西中郎将;钟士雄,陈时岭南临贺人,官伏波将军;钟屿,梁颍川长社人,官永嘉郡丞。唐代有钟传,洪州高安人,官镇南节度使、封南平郡王;钟辂,官崇文馆校书郎;钟师绍,蜀人,画家;钟绍京,虔州赣人,官中书令,封越国公。五代有钟谟,福建崇安人,官户部侍郎、礼部侍郎;钟蓓,洪州豫章人,集贤殿学士、勤政殿学士;钟允章,广东番禺人,官中书舍人、参知政事;钟泰章,安徽合肥人,官左监门卫将军。宋代有钟传,江西饶州乐平人,官集贤殿修撰、熙州知州;钟仙,虔州龙南人,官广西转运使、龙图阁学士;钟岳,官桂阳令;钟相,鼎州武陵人,洞庭湖地区农民军领袖;钟颍,江苏丹阳人,官建昌知州;钟元鼎,福建晋江人,官鄞县知县;钟正甫,鼎州武陵人,官广东转运使;钟世美,安徽宣州人,官将士郎、谏议大夫;钟季玉,江西饶州乐平人,官枢密院编修;钟炤之,江西饶州乐平人,官潭州知州;钟离松,江苏江宁人,官朝请郎、知兴化军事;钟离瑾,安徽合肥人,官京西、河东、河北转运使、开封知府;钟清卿,安徽宣州人,历歙县、宁化、分宜、涟水四县知县。元代有钟柔,赣州龙南人,官雷州路学正;钟友谅,官祁门知县。明代有钟礼,浙江上虞人,画家;钟成,官大理寺正、江西按察副使、两广学政;钟同,江西永丰人,官御史;钟芳,广东崖州人,官户部右侍郎;钟复,江西永丰人,官翰林院侍讲;钟顺,广东南海人,官江西太平知府;钟晓,广东顺德人,官南京、贵州道御史;钟勖,浙江慈溪人,官兵部左侍郎;钟梁,浙江海盐人,官南昌知府;钟瑛,广东高要人,官大理寺正;钟道,广东长乐人,官户部郎中;钟湘,湖广兴国人,官漳州知府、广东布政司参政;钟惺,湖广竞陵人,官福建提学佥事;钟鲸,江西庐陵人,官新兴知县;钟士昌,云南通海人,画家;钟云瑞,广东东莞人,官江西按察佥事、湖广按察副使;钟化民,浙江仁和人,官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遍历八府,延父老问疾苦;钟羽正,山东益都人,官工部尚书;钟善经,广东顺德人,官兴化府推官,以守法慎刑,善断狱称,后升任御史。清代有钟狮,广东番禺人,官灵寿知县;钟音,满州镶蓝旗人,官礼部尚书;钟浩,浙江长兴人,官桑植知县;钟祥,汉军镶黄旗人,官闽浙总督、河东道总督;钟万信,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之婿,封驸马;钟芳礼,广西入,太平天国恩赏丞相;钟谦钧,湖南巴陵人,官汉阳知府、两广盐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