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高 姓
高姓始祖——高傒
周武王灭商,封姜太公(吕望)为齐王。太公六世孙食邑于高(故址在今山东禹城),称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名傒直接以高为氏,称高傒,为高氏之始祖。
渊 源
高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高夷氏族、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高夷族。相传黄帝时代已有高姓,高元为黄帝之臣,发明了房屋,为此而姓高。相传同时代的高阳氏颛顼帝和高辛氏帝喾之后裔中也有高姓,但4000多年前的这段高姓渊源无可稽查。在夏商时期,活跃在鲁豫大地上一支以鹄为图腾的高夷氏族,鹄就是白天鹅,高夷飞行员夷族。东夷族的先祖是高辛氏帝喾,因此,高夷或许直接出自高辛氏。高夷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随东夷族人主中原而向西、向南迁移,到商朝时期,高夷已经进入了河南北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高夷位于周朝的东面,为周的属国,史称高句骊,也是后来东北的高句丽。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处于冀北至辽东一带。这支高姓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这支高姓到唐朝以后,主要向西北迁移,其中一部向东北,再而进入朝鲜。
第二支援自姜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姜太公为齐王,太公六世孙食邑於高,此为高夷曾居住过的地方,古址在今山东禹城,称公子高。公子高之孙高傒为齐国大臣,在齐桓公称霸中立有大功,成为高姓历史上的名人。其后裔是高姓群体中最重要的一支,高傒成为当代渤海高氏的始祖。齐国还有一支姜姓高氏,是齐桓公后裔公子祁之后,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以祖父的字为氏。姜姓高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基因流入高姓群体的事件在汉朝时已经发生,重要的有汉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之后;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均改为高姓;清时满洲八旗姓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集体改姓高。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高姓。
高姓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约公元前二世纪)从巨鹿、上谷二郡之地分出渤海郡。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②唐代(公元7—9世纪)东靺鞨族等建立渤海郡国。相当于今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
高姓堂号
渤海堂。高氏发源于山东。东汉时,高傒的后裔高洪为渤海太守。遂徙居渤海蒂县(今河北景县),子孙传言,为当地望族,即以“渤海”为堂号。
渔阳堂。渔阳人高闾,北魏时为朝中要员,拾得文明太后的重用。凡诏令、书檄、碑铭、赞颂等,都是他拟撰。妻子孙蕃盛。成为当地望族,遂以“渔阳”为堂号。
广陵堂。三国时期,广陵人高瑞为吴国丹阳太守。其四世孙高悝又以孝闻名,其子孙在晋朝时亦为朝中要员,遂以“广陵”为堂号。
河南堂。三国时期,河南人高柔五次封侯,其家族兴旺发达,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遂以“河南”为堂号。
有祭堂。《安平高氏族谱志》载: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时,高钢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卜居福州怀安凤冈。为人闽始祖。传五世至高 殉节泉州,赐葬晋江。其二子高镔、高镒迁居安平(今晋江县安海镇)。宋朝时,著名学者朱熹曾到其堂书“有继”二字,其族人遂以“有继”为堂号。
苍南高姓迁徙
高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高姓,其历史虽不算悠久,但享誉全县的,可算今龙港镇河底高一支,经济发达,步人小康生活。现据《平苍高氏通志》记载,收录部分迁徙于下,以供考证。
龙港河底高高姓 始迁祖高振扬(1604—1699),世居永嘉龙湾(今温州市龙湾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因避乱由龙湾来此定居。配王氏,生予四:士盛、士昌、士显、士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渡龙前垟高姓 始迁祖高思清,系高凤阳之兄。祖籍福建,先世祖入迁乐清县头高岙定居。于明季间与弟同时由乐清县头高岙入迁(其弟居下堡)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国朴(字崇实,迁居平阳塘川西源)、国甫(字崇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渡龙下堡高姓 始迁祖高凤阳,号思乐,于明期间与兄同时由头高岙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四:崇正、国泰、崇达(移居赤溪破船)、国林(移居江南双桂坊)。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江山周家车高姓 始迁祖高伯禄,系浙江东瓯派高世则十八世孙。于明季问由瑞安县马屿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干四:修公、修辞、修言、修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渔太岙高姓 始迁祖高世杰(1689一l765),原属福建大平祠系。其父高日奇于明末清初由福建安溪县大平入迁平阳北港柳树墩,后移居江南二十五都钱库东山头牛皮岙定居。配陈氏,生子七:世杰、世和、世天(居本地)、世雄(居本地)、世猛、世华(居本地)、世贵(居本地)。高世杰于清康熙年间的青年时代择选大岙乃三面环山、面向大海的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龙根石竹坑内垵高姓 始迁祖高世和(1696—1776),系高日奇次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钱库东山头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生子一(名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龙根员林头高姓 始迁祖高世猛(1707—1779),系高田奇五子。约于清雍正年间由钱库东山头入迁来此定居。配柯氏,生于三(名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永嘉县三十九都大坑岙后山等地。
望里下堡高姓 始迁祖高初扬、高初兴兄弟,其父(佚名)于何时由乐清县入迁望里旺堡(今下堡)定居不详,尊为肇基始祖。高初扬配陈氏、高初兴配胡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江山东庄高姓 始迁粗高应珂(1636—1715),字可玉,于清顺治年间与提高应发由乐清县璃头入迁来此定居。配董氏生子二:世顺、师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高亩浃高姓 始迁粗高植正(1644—1715),字君囤,系高淳魂之子。其上辈高文曜由福建安溪县大平迁居平阳县麻步。高植正于清康熙年间由麻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景,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池徐溪西山下高姓 始迁祖高钦福(1603—1673),字丽宁。其父高_文洋于明季问由福建安溪县大平迁居平阳县四十四都北港水头塔边。高钦福约于明天启年间由水头塔边入迁来此定居。配施氏,生子六:淳贞、淳衷、淳及、淳理、淳业、淳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及玉环等地。
盛陶新荣高姓 始迁祖高淳斗(1637—1728),字拱扳,其父高钦奇年七岁随伯祖高文洋由福建安溪县大平迁居平阳县北港水头塔边。高淳斗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展界后由水头塔边入迁来此定居。配尹氏,生子六:植弘、植显、植元、植贤、植荣、植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涂厂等地。
龙港涂厂高姓 始迁祖高廷纲、高墀禹叔侄,系盛陶高植贤、高文气后裔。何时由盛陶新荣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沪山柳庄高姓 始迁祖高植德(1626—1691),字应良,系人闽始祖高钢四十九世孙。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福建安溪县大平入迁来此定居。配庄氏,生子四:燝甫、燝玫、燝明、燝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平阳县榆垟新渎、泰顺仕阳、温州朝至,以及福鼎秦屿、霞浦三沙等地。
苍南高姓人口
苍南高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高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010人,占全县总人口0.40%。名列全县第45位,分布全县59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高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117 | 平等乡 | 16 | 大渔乡 | 133 | 矾山镇 | 21 |
灵江镇 | 9 | 凤江乡 | 33 | 石砰乡 | 40 | 华阳乡 | 6 |
沪山乡 | 461 | 云岩乡 | 11 | 新城乡 | 2 | 昌禅乡 | 10 |
凤池乡 | 36 | 江山乡 | 96 | 炎亭镇 | 1 | 埔坪乡 | 3 |
渎浦乡 | 10 | 湖前镇 | 35 | 藻溪镇 | 281 | 南宋乡 | 1 |
浦亭乡 | 5 | 钱库镇 | 9 | 渡龙乡 | 90 | 马站镇 | 1 |
对务乡 | 20 | 芦浦镇 | 1 | 繁枝乡 | 10 | 沿浦乡 | 1 |
大观乡 | 6 | 望里镇 | 82 | 挺南乡 | 1 | 蒲城乡 | 2 |
龙港镇 | 1656 | 仙居乡 | 6 | 桥墩镇 | 4 | 云亭乡 | 7 |
沿江乡 | 169 | 新安乡 | 8 | 观美乡 | 8 | 魁里乡 | 1 |
龙江乡 | 163 | 项桥乡 | 8 | 南水头乡 | 2 | 赤溪镇 | 20 |
白沙乡 | 18 | 夏口乡 | 13 | 五凤乡 | 3 | 龙沙乡 | 2 |
海城乡 | 1 | 括山乡 | 17 | 碗窑乡 | 1 | 凤阳乡 | 2 |
宜山镇 | 30 | 金乡镇 | 288 | 大龙乡 | 1 | 信智乡 | 1 |
铁龙乡 | 8 | 舥艚乡 | 1 | 天井乡 | 12 |
|
|
苍南县(2005年)高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资料统计,全县高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991人,占全县总人口0.40%,每平方公里4.10人,名列全县第45位,分布全县34个乡镇。其中2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近千人的有灵溪镇。今按人口分布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高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2546 | 30.67 | 沿江河底高、龙江金钗河、下埠、江山、下涝、湖前、涂厂、方岩下 |
灵溪镇 | 949 | 11.43 | 渡龙、沪山、杨家井、灵溪街 |
藻溪镇 | 320 | 4.23 | 盛陶高岙、新荣高厝 |
金乡镇 | 280 | 6.43 | 高亩浃、珠梅岭 |
望里镇 | 218 | 6.73 | 下堡 |
凤池乡 | 180 | 12.86 | 西山下、徐溪 |
大渔镇 | 137 | 8.56 | 过田、大岙 |
宜山镇 | 62 | 4.81 | 宜山街 |
石砰乡 | 47 | 4.70 |
|
矾山镇 | 33 | 0.62 |
|
钱库镇 | 32 | 1.51 | 夏口吴 |
观美镇 | 21 | 0.50 |
|
云岩乡 | 20 | 1.54 |
|
括山乡 | 19 | 0.80 | 顺岭龙岭底 |
赤溪镇 | 17 | 0.34 | 赤溪街 |
昌禅乡 | 16 | 0.46 |
|
新安乡 | 14 | 1.71 |
|
莒溪镇 | 13 | 0.26 |
|
炎亭镇 | 9 | 0.64 | 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8 | 0.24 | 妇女嫁入 |
桥墩镇 | 7 | 0.49 | 妇女嫁入 |
舥艚镇 | 7 | 0.39 | 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5 | 0.83 | 妇女嫁入 |
霞关镇 | 5 | 0.15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5 | 0.18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4 | 0.12 | 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4 | 0.14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3 | 0.14 | 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3 | 0.38 | 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2 | 0.20 | 妇女嫁入 |
马站镇 | 2 | 0.06 | 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1 | 0.05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1 | 0.11 | 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1 | 0.05 | 妇女嫁入 |
苍南高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苍南高姓人物只有1人,列名于下:
高德源,字朝卿,号守忠,龙港河底高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武生员。官守御所千总。
附 录
一、高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高姓是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尤盛于渤海湾、江苏和东北地区。高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l.21%。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高的人至少有12个,总人口大约在1450余万。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两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话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川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452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来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太省,占省总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向。
二、当代高姓的分布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虽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汀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
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l.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l.8%以上,有的达到3.6%以,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59%;其他广火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0.3%。
三、高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高姓历代名人476名,占名人总数的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六位;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5%,排在第十九位;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三十六位。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称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东魏时,渤海蓚人高洋(高欢次子),于550年代魏自立,建立北齐,历6帝28年。隋末,沧州阳信(今山东阳信南)人高开道于618年称燕王,建都渔阳(今河北蓟县),历时4年。五代时,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高季兴,924年受后唐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荆南国,历5主40年。北宋元符年间,云南高升大,有功于段氏大理国,被国人立为大理国王,传子高太明,又按照其遗嘱将王位归还段氏。
高姓除称王者外,历代都有一些著名名人。春秋有高粱米,郑庄公时官大夫。战国有高估,官楚威王相。西汉有高不止,官宜冠侯;高贺,官丞相;高色,官祝阿侯。东汉有高管,官井州刺史;高朕,官蜀郡太守。三国有高柔,官司空、司徒、太尉,封安国侯;高堂隆,官陈留太守、驸马都尉。西晋有高光,官尚书左仆射。十六国有高云,北燕建立者。东晋有高悝,官光禄大夫,封建伯。南北朝东魏有高欢,执政十六年(太丞相);高琛,官六州大都督,封南赵郡公;高聪,官辅国将军;高澄,官相国、封齐王;高市贵,官骠骑大将军;高道庆,官骁骑将军;高昂,官西南道大都督,封京兆郡公。北魏有高风,官镇东大将军、进爵威阳公;高闾,官昭武将军、中书令;高忱,官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谠,官丰、青二州中正,进爵蓨县侯;高济,高欢第十二子,封博陵王;高皇后,宣武帝之后;高履行,官户部尚书兼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北齐有高浟,官尚书令、太保;高涣,官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封上党王;高润,官太师、太宰;高浚,高欢第三子,封永安王;高阇,高欢第四子,官尚书左仆射,封平阳郡公;高清,高欢第八子,封襄阳郡王;高湜,高欢第十四子,官尚书令;高长恭,官太尉,封兰陵王;高长弼,官南营州刺史,封广武王;高归彦,官尚书左仆射,封平秦王;高孝琬,官尚书令;高孝瑜,官中书令,封河南王;高季式,官骠骑大将军;高绍信,官青州刺史,封渔阳王;高绍廉,文宣帝第五子,封陇西王;高绍德,文宜帝第二子,封太原王;高思好,官尚书令,封南安王;高淹,官尚书左仆射、进爵为王;高德政,官尚书右仆射兼侍中,封蓝田公。隋代有高劢,官尚书右仆射;高颖,官尚书左仆射、左领大将军;高元,高丽国国王。唐代有高郢,官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高固,官检校工部尚书;高铢,官礼部尚书;高瑀,官刑部尚书、太子少傅;高璩,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高藏,官安东都护,封朝鲜王;高安公主,下嫁颍州刺史王勗;高士廉,官吏部尚书,封许国公;高开道,官封北平郡王;高元裕,官刑部尚书,封渤海郡公;高少逸,官工部尚书;高基岩,官户部尚书;高承简,官金吾大将军;高崇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南平郡王;高霞寓,官金吾大将军。五代有高万兴,官延州刺史、封北平工;高允权,官检枝太师;高汉筠,官左金吾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高行周,官中书令、振武军节度使,封齐王;高审思,官寿州刺史、中书令。宋代有高琼,官检校太尉;高继勋,高琼子,在蜀有威名,号神将,追封为康王;高继宣,高琼子,官眉州防御史;高遵裕,高琼孙,官岷州刺史;高遵惠,高遵裕从弟,官龙图阁学士;高皇后,英宗治平立为皇后;高怀德,官殿前副都点检,尚燕国长公主、加驸马都尉;高得全,官黄州知州;高渐,官广州录事参军;高达,官湖北制置使;高桂,官高邮知府;高元亨,画家;高怀节,官翰林待诏;高怀宝,官图画院祗侯;高化,官右屯卫上将军。辽国有高勋,官枢密使,封秦王;高士谈,官翰林直学士;高霖,官兵部尚书,权参知政事。金国有高悬,官都总管;高桢,官司空,封代王;高彪,官枢密副使,封舒国公;高锡,官河北东路按察转运使;高松,官崇义军节度使;高竑,官河北西路按察转运使;高衎,官吏部尚书;高汝砺,官户部尚书;高守约,官观州刺史;高怀贞,官礼部侍郎;高昌福,官振武军节度副使;高闾山,官宁昌军节度使;高德基。官户部尚书;高德裔,官西京路转运使。元代有高兴,官左丞相;高鸣,官礼部尚书;高克恭,官刑部尚书。明代有高拱,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高倬,官刑部尚书;高铨,官南京户部尚书;高第,官兵部尚书;高教,官工部尚书;高燿。官南京户部尚书;高一功,挂龙虎将军印,封列侯;高金,官江苏兵备副使;高举,官兵科给事中;高进库,官广东高雷总兵;高迎祥,农民起义军首领,称闯王;高尚贤,官山东提要佥事;高胤先,官四川参议;高承,藏书家;高友玑,官南京刑部尚书;高尔俨,官弘文园大学士;高宏图,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仪,官礼部尚书。清代有高晋,官文华殿大学士;高其倬,官工部尚书;高承爵,官安徽巡抚;高继珩,官广东盐场大使;高尔位,官工部尚书;高塞,封辅国公,进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