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位——沈姓
沈季载 |
沈尹戌
沈姓始祖——
周武王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封其弟季载于沈,称沈国,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沈氏,尊沈季载为始祖。春秋后期,楚庄王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为沈尹。公子贞之子沈尹戌,为沈氏始祖之一。
渊 源
沈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沈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出赢姓。黄帝之裔高辛帝喾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阜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赢姓。后来与亲族阏伯相争后西迁山西汾、浍之间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临猗县西建立了沈国。当夏兴起后,姒姓夏人夺取了赢姓沈国之地,沈人南迁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商朝灭夏后,赢姓沈人复国。到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赢姓人南逃于河南沈丘立国。到周昭王(公元前995一前977年在位)南征淮夷时灭了赢姓沈国。赢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夏朝建立后,夏人吞并了四周的部落,同时也吞并了在山西临猗县西的赢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到商朝灭了夏后,亲商的赢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新城县北的邥垂,后继续南迁于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成为楚国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与赢姓沈氏的一支西迁陕西西华、又迁周至,再西迁到达甘肃定西县,然后,由甘肃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汉源,与黎人混合,成立沈国(也称丹国),战国时降于秦国,后演变为沈犁部落,逐渐被羌人同化。东汉时沈氏羌活动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甘宁一带,后来沈氏羌全部融入汉族之中,今陕西渭洛地区的地名中多沈字,与沈氏羌有关。明清时期四川泸定的沈边土司,也出自姒赢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系自姬姓。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载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也称耼,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西周昭王时,蒋国移封于河南固始蒋集,并吞并了姒姓沈国,以封其子为姬姓沈国。鲁炀公封其庶子沈季于沈犹,为鲁附庸国,以沈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鲁炀公之庶子沈季,随周昭王南征灭了河南沈丘的赢姓沈国,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阳西北临泉县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国。春秋中叶,楚国先后灭了两姬姓沈国。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普遍使用沈氏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
第四支源出芈姓。楚穆王时楚国灭了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叔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两地的后代均以沈为氏,芈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春秋后期,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时,庄王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为沈尹。公子贞字子囊,沈鹿为楚邑,今湖北钟祥县东。其子沈尹戌,为沈氏始祖之一。沈尹戌之子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称叶公。
沈姓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南)。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地区。
沈姓堂号
沈氏堂号有:吴兴堂、三善堂、三益堂、三美堂等。
吴兴堂。自东汉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所以沈姓后裔以“吴兴”为堂号。
三善堂。南宋兵部尚书沈度,字光雅。在当地方官时有善政:一无荒土、二无游民、三无冤狱,时人称为“三善”。沈姓后人为纪念沈度,以“三善”为堂号。
苍南沈姓迁徙
沈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沈姓,系历史悠久的姓氏。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稽考。今据金乡城内等地的《沈氏宗谱》记载,最早入迁的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宁波来此定居。今将收录的部分迁徙情况附载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金乡城内沈姓 始迁祖沈道,字天凝,号光厚。原籍浙东宁波四明海晏三都。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四丁抽一守定卫,二十七年(1394)调金乡卫承左所,即在此定居。配赵氏,生子沈月生。沈月生配吴氏,生子二:长子沈成(承军役未娶而卒),次子沈义,配姜氏,生子三女一:文保、文佑、文安,女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城门杨梅山、章后五亩垅、海口不老垟、魁里中魁、大渔岭门、蒲门阔口巷、马站街和温州特图小区西苑、下吕浦、小南门,平阳县萧江以及上海杨浦区、南京市区、重庆九龙坡、福州晋安区、新疆乌鲁木齐、大庆东湖区等地。
城门杨梅山沈姓 始迁祖沈式廉(1714—1773),系沈义次子沈文佑派下,沈邦翰玄孙,沈思震曾孙,沈尔弘之孙,沈祖佑长子。于清乾隆年间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魏氏,生子三:奇士、奇元、奇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章后五亩垅沈姓 始迁祖沈式俊(1728—1798),系沈义次子沈文佑派下,沈邦翰玄孙,沈思震曾孙,沈尔弘之孙,沈祖佑三子。于清乾隆年间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二:文士、清士。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炎亭海口八老垟沈姓 始迁祖沈有鹏(1780—1835),系沈义长子文佑派下裔孙,沈式印长子。于清嘉庆年间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郭氏,生子五:全国、全锦、全能、全坤、全登。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温州、上海、福州等地。
城门沈姓 始迁祖沈永陈(1758—1810),系沈义次子沈文佑派下裔孙,沈式陶之孙,沈纹儒长子。于清乾隆年间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五:朝友、朝水、朝高、朝五(一子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魁里中魁沈姓 始迁祖沈代团(1884—1924),系沈义次子沈文佑派下裔孙,沈潘成之子。于清光绪年间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生子沈开眼。沈开眼配杨氏,生子二:兴夏、兴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马站街沈姓 始迁祖沈代清(1869—1906),系沈义次子沈文佑派下裔孙,沈道秋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沈开蜜。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浦亭罗溪沈姓 始迁祖沈时隆(1650—1708),讳与国,约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石码镇十一都沈溪头入迁来此定居。手创碗窑,名曰锦江。元配钱氏,次配温氏,生子二:世恭、世禄。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岭头亭顶,灵溪街等地。
浦亭樟岙沈姓 始迁祖沈世禄,系沈时隆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罗溪入迁来此定居。配叶氏,生子三:竹石、竹林、竹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等地。
龙沙蔡家山沈姓 始迁祖沈景昭(1663—1714),系沈兆勋曾孙,沈玉全之孙,沈振宇次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白石村。其曾祖沈兆勋于明嘉靖年间由安溪县白石村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三十八都沈庭定居。配林氏,生子三:林全、玉全、姜全。沈玉全配氏不详,生子二:振阳、振宇(由瑞安三十八都沈庭迁居对务西山下)。沈振宇配王氏,生子二:景明、景昭。沈景昭于清康熙年间由对务西山下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七:志贤、志次(出继陈姓)、志荣、志英、志元、志满、志显。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江南后谢、半垟圆潭、大渔南行街、灵溪街、金乡城内和平阳水头,宁波,以及福鼎城关等地。
项桥后谢沈姓 始迁祖沈文永,系沈志迪(原名柯世迪)三子。于清乾隆年间由龙沙蔡家山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二:庭绳、庭年。
半垟圆潭沈姓 始迁祖沈尔裕(1837—1905),名沈左,系三房派下沈志贤六世孙,沈文豪玄孙,沈庭策曾孙,沈日极之孙,沈宏智嗣子。约于清同治年间由龙沙蔡家山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二:开根、开庄。
大渔南行街沈姓 始迁祖沈尔彩(1868—1903),名银彩,系沈志荣六世孙,沈文泰玄孙,沈庭养曾孙,沈曰协之孙,沈宏元之子。于清光绪年间由龙沙蔡家山入迁来此定居。配曾氏,生子一:开山,嗣子一:开月。另一支始迁祖沈宏造(1838—1885),系五房派下沈曰五嗣子。于清咸丰年间由龙沙蔡家山入迁来此定居。配项氏,生子二:尔棋、细棋。
龙沙沙坡沈姓 始迁祖沈宏焕(1849—1927),字大焕,系五房派下沈曰县次子。于清同治年间由蔡家山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生子二:尔顺、尔治。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街等地。
赤溪街沈姓 始迁祖沈开基(1912一?),字玉山,于民国年间由龙沙沙坡入迁来此定居。元配不详,继配谢氏,生子沈兴哲。
炎亭东岙底沈姓 始迁祖沈忠兴(1601—1657),字仰宾,约于明崇祯年间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林氏,生子六:贤初、士亮、士考、士龙、士彬、士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渡龙旗杆墩,云岩山前,平等孙店,藻溪岙顶,湖前朱家站等地。
渡龙望鹤旗杆墩沈姓 祖沈贤初(1624—1698),字国申,系沈忠兴长子。于清顺治年间由炎亭东岙底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四女三:日贞、日升、日辉、日雄。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南宋古楼山等地。
云岩山前沈姓 始迁祖沈士龙(1644—1716),字德甫,系沈忠兴四子。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由炎亭东岙底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文秀、文通、文瑞(移居福鼎前岐三条河)、文达。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藻溪桥头湾,龙港江口,矾山坎门岭等地。
平等孙店沈姓 始迁祖沈士考,系沈忠兴三子。于何时由炎亭东岙底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许氏,生子四:文高、文献、文元、文彩。
藻溪岙顶沈氏 始迁祖沈士美(1647—1721),字文及,系沈忠兴六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炎亭东岙底入迁来此定居。配章氏,生子四女四:廷献、廷魁、廷科、廷瞻。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仙居河西岸,挺南横圳,灵江河尾周,凤浦黄家垟,湖前古牛头,矾山水尾,藻溪白漈脚等地。
仙居河西岸沈姓 始迁祖沈光俊(1700—1770),字天英,系沈忠兴曾孙,沈士美之孙,沈廷献长子。于清雍正年间由藻溪岙顶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永在、永久、永育、永第、永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钱库、宜山、龙港等地。
湖前朱家站沈姓 始迁祖沈元发(?—1786),字天祥,系沈忠兴玄孙,沈士彬曾孙,沈廷福之孙,沈光明之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炎亭东岙底入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一:秉贵。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街等地。
南宋古楼山沈姓 始迁祖沈鼎俊(1699—1787)、沈鼎杰(1701—1774)兄弟,系沈贤初之孙,沈日辉长、次二子。于清雍正年间由渡龙望鹤旗杆墩入迁来此定居。沈鼎俊元配胡氏,继配廖氏,生子四:维汉、维章、维金、维迁。沈鼎杰配林氏,生子四女二:维吉、维礼、维经、维纬。
藻溪桥头湾沈姓 始迁祖沈正树(1869—1952),字孔树,系沈世爵玄孙,沈必举曾孙,沈廷意之孙,沈永松次子。于清光绪年间由云岩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范氏,生子二:夏钏、夏润。
龙江江口沈姓 始迁祖沈夏堆(1860—1917),系沈正斗次子。于清光绪年间由云岩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梁氏,生子二:振成、振业。
南水头象源内沈姓 始迁祖沈存秋,乳名千秋,系沈联芳三子。其先世原籍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黄坭塘,徙居梅州上井,转迁漳州府(何地不详)。传至沈存秋,于明季时同父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旋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一:森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黄檀五岱寮风门头等地。
黄檀五岱寮风门头沈姓 始迁祖沈政麟(1721—1777),原名森政,系沈存秋玄孙,沈森臣曾孙,沈魁若之孙,沈维琏次子。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由南水头象源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四女一:秀辉、秀领、秀立、秀熙。
城门车岭头沈姓 始迁祖沈舜异(?—1685),约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归湖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二:仲简、仲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等地。
澄海十五亩鸡头垟沈姓 始迁祖沈士朝(1655—1717),系沈伯凤曾孙,沈福田之孙,沈尚文之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汀州府清流县上岘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对务,转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一:国成。
南坪小增沈姓 始迁祖沈子恭(1701—1761),系沈伯凤玄孙。沈福田曾孙,沈尚质之孙,沈阙长子。于清雍正年间由福建福清县头北入迁来此定居。配许氏,生子一:仕魁;养子一:廷荣。
南坪深湾沈姓 始迁祖沈子义,系沈伯凤玄孙,沈福田曾孙,沈尚质之孙,沈阙次子。于清雍正年间与兄由福建福清县头北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一:廷金。
对务西山下沈姓 始迁祖沈振宇(1642—1719),系沈兆勋之孙,沈玉全次子。其祖父沈兆勋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白石村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三十八都沈庭定居。配林氏,生子三:林全、玉全、姜全。沈玉全配氏不详,生子二:振阳、振宇。沈振宇于清康熙年间由瑞安三十八都沈庭人迁来此定居。配王氏,生子二:景明、景昭(移居龙沙蔡家山)。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沪山沈庄。
沪山后蔡沈庄沈姓 始迁祖沈志高(1684—1753),系沈兆勋玄孙,沈林全曾孙,沈振可之孙,沈景耀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对务西山下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四:文端(移居前岐打水埠)、文基(移居赤溪南岙)、文佩、文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瑞安汀田等地。
南水头状元底沈姓 始迁祖沈志票(1709—1755),系沈兆勋玄孙,沈姜全曾孙,沈振造之孙,沈景煌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对务西山下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四:文达、文振、文若、文明。
龙港江口沈姓 始迁祖沈一朋,讳君友,号序庵,系沈天润曾孙,沈国申之孙,沈廷屿之子。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由永嘉场一都五甲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三:钟尧、钟基、钟清。
白沙方良沈姓 始迁祖沈应豪,系沈王玉曾孙,沈序成之孙,沈浙山次子。何时由平阳县万全陈岙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天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街等地。
莒溪沈姓 始迁祖沈伯胜,系沈元春次子。何时由福建漳州马尾山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二:天瑞、天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县八都才堡等地。
苍南沈姓人口
苍南沈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沈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056人,占全县总人口0.40%,名列全县第47位,分布全县70个镇,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沈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 数 | 乡镇名称 | 人 数 | 乡镇名称 | 人 数 | 乡镇名称 | 人 数 |
灵溪镇 | 183 | 江山乡 | 18 | 渡龙乡 | 21 | 马站镇 | 98 |
灵江镇 | 25 | 湖前镇 | 57 | 繁枝乡 | 29 | 沿浦乡 | 4 |
沪山乡 | 35 | 钱库镇 | 44 | 挺南乡 | 43 | 南坪乡 | 13 |
凤池乡 | 22 | 芦浦镇 | 23 | 桥墩镇 | 55 | 渔寮乡 | 8 |
渎浦乡 | 9 | 望里镇 | 68 | 观美乡 | 6 | 蒲城乡 | 9 |
浦亭乡 | 467 | 仙居乡 | 172 | 南水头乡 | 65 | 云亭乡 | 1 |
对务乡 | 20 | 新安乡 | 8 | 黄檀乡 | 19 | 霞关镇 | 6 |
大观乡 | 17 | 陈东乡 | 2 | 莒溪镇 | 174 | 城门乡 | 55 |
龙港镇 | 70 | 项桥乡 | 13 | 五凤乡 | 54 | 魁里乡 | 2 |
沿江乡 | 2 | 夏口乡 | 3 | 碗窑乡 | 36 | 岱岭乡 | 11 |
龙江乡 | 18 | 括山乡 | 10 | 腾垟乡 | 5 | 赤溪镇 | 18 |
白沙乡 | 180 | 金乡镇 | 556 | 大龙乡 | 5 | 龙沙乡 | 371 |
海城乡 | 18 | 舥艚镇 | 16 | 矾山镇 | 76 | 半垟乡 | 13 |
宜山镇 | 48 | 大渔乡 | 77 | 华阳乡 | 15 | 凤阳乡 | 3 |
铁龙乡 | 1 | 石砰乡 | 6 | 昌禅乡 | 4 | 中墩乡 | 31 |
平等乡 | 36 | 新城乡 | 61 | 埔坪乡 | 7 | 信智乡 | 11 |
凤江乡 | 79 | 炎亭镇 | 106 | 南宋乡 | 75 |
|
|
云岩乡 | 163 | 藻溪镇 | 75 | 南堡乡 | 5 |
|
|
苍南县(2005年)沈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户口资料统计,全县沈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735人,占全县总人口0.38%,每平方公里3.89人,名列全县第47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今按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沈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647 | 7.48 | 沪山周林蔡家、沪山后蔡沈庄、县城、状元内、对务西山下、渡龙望鹤旗杆墩 |
龙港镇 | 647 | 7.75 | 湖前下垟郑、湖前古井头、海城方良、湖前朱家站、平等孙店、龙江江口 |
龙沙乡 | 552 | 16.73 | 蔡家山、玉沙、沙坡 |
浦亭乡 | 549 | 20.70 | 樟岙、罗溪、岭头 |
金乡镇 | 532 | 12.22 | 金乡城内、老城吴家堡、湖里甘溪 |
云岩乡 | 165 | 12.70 | 云岩山前内 |
藻溪镇 | 162 | 2.14 | 繁枝魁桥顶沈、挺南横圳坑、桥头湾、九堡、藻溪岙顶 |
莒溪镇 | 153 | 3.03 | 石岘 |
马站镇 | 153 | 4.25 | 城门东岭头后、城门西边 |
炎亭镇 | 147 | 10.50 | 东岙底、东西沙 |
仙居乡 | 145 | 18.13 | 河西岸 |
凤池乡 | 112 | 8.00 | 徐溪 |
桥墩镇 | 104 | 1.30 | 黄檀五岱寮风门头 |
钱库镇 | 101 | 4.85 | 街路、东西街、项桥后谢 |
矾山镇 | 101 | 1.91 | 街路 |
南宋镇 | 88 | 9.78 | 古楼山 |
舥艚镇 | 81 | 4.50 |
|
望里镇 | 75 | 2.31 | 北岙、南茶寮 |
宜山镇 | 60 | 4.65 |
|
大渔镇 | 54 | 3.38 | 大岙、南行街 |
赤溪镇 | 44 | 0.88 | 半垟圆潭、街路 |
中墩乡 | 31 | 3.10 |
|
霞关镇 | 25 | 0.73 | 澄海十五亩鸡头垟、南坪小 |
观美镇 | 23 | 0.54 |
|
芦浦镇 | 21 | 3.50 | 老街 |
岱岭乡 | 14 | 0.70 | 福掌 |
括山乡 | 14 | 0.58 |
|
新安乡 | 10 | 1.22 |
|
蒲城乡 | 8 | 0.89 | 城内 |
渔寮乡 | 6 | 0.35 | 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6 | 0.18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5 | 0.14 | 妇女嫁入 |
石砰乡 | 5 | 0.50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4 | 0.20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2 | 0.10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沈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沈姓是中国最大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负盛名。沈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O.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沈的人至少有5个,总人口大约在600万。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人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在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沈姓大约有3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33%,占浙江总人口的2%。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和河南,这四省沈姓大约占全国沈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安徽、河北,这三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江浙赣、河南的南北两大块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沈姓大约有9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3%强,为明朝第十八位大姓。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余年中沈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8%,净增加了62万。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57%)和江苏(21%)两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江西、福建、湖北,这五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4%。浙江仍为沈姓第一大省,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7%,占浙江省总人口的3.5%。宋、元、明时期,沈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向四周散发的分布形状。由于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远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沈姓几乎没有什么伤害,沈姓在东南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江浙两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名姓。
当代沈姓的人口已达到600万,排在全国第三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沈姓人口由95万激增到600万,增长了6.3倍。然而,相对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其增加速度仍很低。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这1000年中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上海、山东,这四省市又集中了29%。江苏为当代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沈姓总人口的20%,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向外散射的分布状。在近600年期间,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区别,向北、中、南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二、当代沈姓的分布
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的江浙皖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沈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在江苏南部、上海等地,可达到9人以上。沈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9.1%。沈姓人口大约284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0.9%,沈姓人口大约316万。
沈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江浙大部、安徽东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9%以上,有的达到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在河南、山东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台湾、湖南东北角、云南西部、贵州大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O.9%,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5%;在其他地区,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2.2%,其中比例在O.1%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34%。
三、沈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名人总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
历史上沈姓的名人有:春秋,沈尹戌,楚庄王孙,官左司马,为沈氏始祖之一;楚国大夫,称叶公沈诸梁。晋代有沈劲,官冠军长史;沈陵,官镇东将军;沈矫,官长沙太守,沈田子,官龙骧将军、始平太守;沈叔任,官建威将、益州刺史;沈渊子,官太尉参军。南北朝有沈众,官中书令;沈冲,官工兵尚书:沈约,官尚书仆射、迁尚书令;沈邵,官驸马都尉;沈勃,官司徒左长史;沈钦,官贞威将军、尚书左仆射;沈重,骠骑大将军;沈亮,官南阳太守;沈炯,官户部左侍郎;沈洙,官尚书左丞;沈恪,官广州刺史,封东兴侯;沈宪,官广陵太守;沈峻,官中书通事舍人;沈陵,官前军将军、徐州刺史;沈焕,官交州刺史、驸马都尉;沈瑀,官寻阳太守;沈嵩,官青州刺史;沈璞,官盱眙太守;沈不害,官嘉德殿学士;沈文秀,官怀州刺史;沈文阿,官通直散骑常侍;沈文季,官冠军将军;沈仲玉,官建威将军;沈庆之,官镇北大将军;沈攸之,官荆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沈伯玉,官中书侍郎;君高,官广州刺史;君理,官驸马都尉、吴郡太守;君游,官散骑常侍;沈林子,官建威将军、河东太守;沈昙庆,官徐州刺史、祠部尚书;沈法系,官始兴太守、骁骑将军;沈皇后,陈文帝皇后;沈皇后,陈后主后;沈演之。官吏部尚书。唐代有沈宠,官广西参政;沈询,官户部侍郎;沈夏,官武胜军指挥使;沈震,官御史中丞;沈俭期,历宦中书金人,太子詹事,工诗,始定七律体制,与宋之间齐名,时号“沈宋";沈太后,广平王李俶妃;沈仁伟,官翰林学士;沈东美,官夏州都督;沈叔安,官刑部尚书;沈栖远,官户部侍郎。五代有沈崧,官检校兵部尚书;沈斌,官赵州等八州刺史;沈遘,官翰林院学士;沈师,官监察御史;沈传师,官吏部侍郎;君谅,官同平章事;沈虎子,官丞相;沈承礼,官处州刺史;沈韬文,官左卫上将军、湖州刺史。宋代有沈介,官兵部尚书;沈贵妃,宋真宗妃;沈立,官江淮发运使;沈伦,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沈林,官右副都御史;沈诜,官户部尚书;沈该,官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沈度,官兵部尚书;沈恺,官宁波知府;沈起,官陕西都转运使;沈晖,官南京工部侍郎;沈晦,官建康知府;沈揆,官礼部侍郎;沈锡,官兵部侍郎;沈与求,官吏部尚书;沈积,官户部尚书;沈作宾,官户部侍郎。元代有沈铉,官太博士;沈元素,官按察佥事。明代有沈固,官山东参政、户部尚书;沈复,官工、户二部侍郎、资政殿学士;沈琮,官广州知府;沈越,官江西巡抚;沈愚,誉称“景泰十才子”;沈浯,官兵部尚书;沈,官礼部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沈鲤,官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沈譓,官东昌知府;沈襄,官鹤庆知府;沈翼,官南京礼部尚书;沈一贯,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沈文奎,官淮扬漕运总督;沈节甫,官工部侍郎;沈廷扬,官兵部侍郎;沈志祥,官总兵,封续顺公;沈狄龙,官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吏;沈应龙,官山东巡抚、南京刑部侍郎;沈良才,官兵部侍郎;沈继美,官浙江参政;沈维炳,官吏部侍郎;沈儆蚧,官工部尚书;沈懋学,官工部尚书。清代有沈荃,官礼部侍郎;沈荩,官右军统领;沈洪,官江南提督;沈烜,官广东提督;沈涵,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官江西瑞州知府;沈业富,官安徽太平知府;沈光曾,官高邮知州;沈兆运,官浙江布政使;沈兆霖,官户部尚书;沈近思,官吏部右侍郎;沈维镐,官工部侍郎;沈德寿,藏书家;沈德潜,官礼部侍郎;沈志礼,官湖北布政使;沈桂芬,官户、吏二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