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钱 姓
钱姓始祖——钱孚
钱姓系颛顼帝苗裔。颛顼帝娶邹屠氏女,生偁。偁生卷章。卷章娶女娇,生重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女,生六子,第三子建(又名篯铿),亦称彭祖。彭祖第二十八子彭孚,官泉(钱)府上市。古文字“泉”与“钱”通用,因以官为姓,改姓钱,即钱孚。其后裔子孙尊钱孚为受姓之祖,尊彭祖为得姓始祖。
渊 源
钱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钱姓源出彭姓。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邑、喧嚣、龙庙。昌邑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喧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高阳氏颛顼继承帝位后,统治了中原部落,相传颛顼生二子黎和吴回,黎、吴回先后担任了祝融氏。祝融氏为上古时代掌管用火的首领之名称,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落首领。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之第三子建,亦称彭祖,为彭姓之先祖。彭人族大势强,在夏商时代是一强大的方国,也称大彭,其中一支形成了彭国。彭的祖先源于西方的陕西,到了夏朝,彭国地处夏的正东,进入商超时,彭国已迁移到今河南原阳地区,随后向东扩展,进入了山东济宁地区,不久南下到徐州,史称彭城。商朝后期,彭国衰落,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一前1192年在位)灭彭国,之后有彭氏。大彭氏的后裔彭孚在周朝的钱府担任上一士,经理财政。彭孚的后代遂以官名为氏。陕西西安是西周都城镐京之地,也是钱氏的发源之地,钱姓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多年。
我国的钱姓血脉一直比较单一,很少发生外族和外省的融入。在元、明、清时,开始发生了与周边民族混合的现象。明清云南地区的哈尼族中钱姓土司是来自临安的钱姓汉族,其后裔一直至今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影响,清朝吉林钱姓满洲人也许也是出自汉人。同样,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长期混居,造成其中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
钱姓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将楚国改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钱姓堂号
追远堂。据括山尤家园《彭城郡钱氏宗谱》载,武肃王钱镠《大宗谱序》:若夫古先垂训,贤哲修身,莫大于上承祖宗之风,下厂子孙之孝。是故尧舜之化理天下,其先则日敦睦九族,然后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诗不云乎,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是知为人子、为人臣之道,无过于尊祖敬宗、扬名立身者也。予远承祖派,少习门风,源自幼年,志工文脉,时事多艰,四海兴戈,习武练经,以靖世难,乃掷笔于天目之山,韬钤略于石镜之间,张一剑以勤王,推赤心而为国,遂得二期之内,定越安吴,何难不堪,何凶不殄!斩汉宏而戮薛朗,粗展机谋;平黄巢而诛董昌,屡施擒纵。自兵符而陞印绶,以廉车而建节旄。绾三镇之方藩,膺六朝之付(符)记。尊居师右,位极人臣。隆淮南封国之荣,册张武中台之位。家藏凤爪,手执镇圭,西华衮而驾辂车,森门戟而光宝券。荣超三代,宠被六亲,子孙皆忝被于勋华,姻族尽沾夫于禄爵。是皆长源衍庆,累世承恩。考本寻根,实由祖德。而况赐甲第于茅山之下,改乡名于故府之前,寻赐敕书,建置私第。昭三世进崇之盛,耀祖先封赠之荣。存殁增辉,云初叠庆。但以家传世谱起自少典,太宗让公示建祚之名,四世京公为分支之始。历史绵远,树大枝繁;写本年审,殊乖次序。予总戎政之暇,广阅谱图,因命区分,别为卷轴,上自少典,次及彭筏,孚公扩钱氏之宗,林公为过江之祖,让公四子各传洗马之枝,湖头六房命承下宅之后;孝景公移居临安之地,祖号茅山;七世昌繁,不令贤德,伯仲堂构,又分数房,各有子孙,均沾官爵。切虑百代之后,流派转多,难覈婚宦之由,有紊祖宗之业。今则先铺血脉,次列尊卑,粗明纂袭之风,永丰烝尝之道,传于来自,勿替箕裘。梁乾化五年八月十六日(注:梁,即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夏历乙亥。)
从这篇《序》可以看出,钱镠对于“慎终追远”的重要性撰写得酣畅淋漓,令人仰止。钱姓以“追远”为堂号,不仅尊崇先辈,抑且激励后人。
苍南钱姓迁徙
钱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钱姓,系历史悠久的家族。据苍南各地《彭城郡钱氏宗谱》所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查考。但经反复调查、实录,基本上理清、确认苍南钱姓最早一支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头后溪,始迁祖钱潮位,约于明万历年间由安溪县入迁浙江青田县,明季转迁平阳县江南二十三都尤家园。今将部分迁徙概况收录如下,以供考证。
括山尤家园钱姓 始迁祖钱朝位(1577—1657),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感化里牛角屋(今湖头镇后溪村)。于明万历年间由安溪县感化里入迁浙江处州府青田县九都十源大垟(今属文成县管辖),旋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二:武进、武贵,分为“东、西”两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括山杨家坑、九担,大渔大岙、小岙、大岙心、北行街、岭门,钱库陈家堡、钱库街,宜山街,金乡城内,老城吴家堡,石砰内湖、外湖,龙港街,灵溪街,以及温州、杭州、上海、武汉、沈阳、宁波、宜昌、福鼎秦屿、店下等地。
大渔北行街钱姓 始迁祖钱逸稽,系括山尤家园钱凤珍之子。约于清时由括山尤家园入迁来此定居。配置不详,生子五:长国定、次国康、三、四、五名均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括山钱店钱姓 始迁祖钱仰溪,于明天启年间随父钱凤佐由乐清县虹桥入迁来此定居。配置不详,生子一:钱德。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湖里十八步、梅岭头,望里河口半垟,大渔小岙、小雨,括山张家庄,金乡南门等地。
金乡湖里十八步钱姓 始迁祖钱振明,系钱店钱仰溪五世孙,君盛之孙、钱茂龙长子。约于清时由钱店入迁来此定居。余期均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金乡以及县内外各地。
南宋钱姓 始迁祖钱唐,系福建福清县钱凤韶之子。何时由福建福清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梅氏,生子二:昌廉、昌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县南溪以及县内外各地。
渎浦镇江流石钱姓 始迁祖钱良启、钱良玉(1685—?),系钱镠二十五世孙,钱怀淡九世孙,钱褒八世孙,钱德恭七世孙,钱汶西六世孙,钱一白玄孙,钱节令曾孙,钱昭训之孙,钱忠公之子。于清康熙年间由乐清县白石入迁来此定居。钱良启配黄氏,生子钱元云。钱良玉原配陈氏,继配金氏,三配黄氏,生子钱元章。繁衍成族,钱良启后裔迁居藻溪,温州等地;钱良玉后裔迁居灵溪蔡家垟和平阳县鳌江,瑞安等地。
藻溪钱姓 始迁祖钱明瀛(1808—1880),系钱良启七世孙,钱重彩之孙,钱修五次子。约于清道光年间由流石入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五:启承、气愤、启宗、齐全、企稳。
宜山后垟增钱姓 始迁祖钱士云(1660—?),系钱孚良九世孙,钱宗宾玄孙,钱文弟曾孙,钱承节之孙,钱世胄之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永嘉县四十四都七里钱垟入迁来此定居。配胡氏,生子钱元玉。
江山都口钱姓 始迁祖钱学山(1651—1712),系钱镠二十七世孙。其曾祖钱凤嘉(1570—1624),官中书舍人。世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东观坊。钱学山与母施氏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山阴县东观坊入迁平阳县江南十都口(按:据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记载,江南十都没有都口,都口在十六都,金属云岩)定居。配周氏,生子四:兆祥(移居河北庙)、兆美(移居李家垟堂东)、兆祯(移居陈良)、兆鉴(仍回绍兴故里祀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龙江河北庙钱姓 始迁祖钱兆祥,系钱学山长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江南十六都口入迁来此定居。
龙江李家垟堂东钱姓 始迁祖钱兆美,系钱学山次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江南十六都口入迁来此定居。
龙港陈良钱姓 始迁祖钱兆祯,系钱学山三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江南十六都口入迁来此定居。
苍南钱姓人口
苍南钱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钱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578人,占全县总人口0.36%,名列全县第53位,分布全县52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钱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37 | 平等乡 | 24 | 括山乡 | 1309 | 莒溪镇 | 1 |
灵江镇 | 5 | 凤江乡 | 7 | 金乡镇 | 186 | 五凤乡 | 17 |
沪山乡 | 5 | 云岩乡 | 6 | 舥艚乡 | 2 | 碗窑乡 | 19 |
渎浦乡 | 100 | 江山乡 | 62 | 大渔乡 | 343 | 矾山镇 | 13 |
浦亭乡 | 2 | 湖前镇 | 14 | 石砰乡 | 138 | 华阳乡 | 2 |
对务乡 | 5 | 钱库镇 | 61 | 新城乡 | 2 | 昌禅乡 | 12 |
龙港镇 | 267 | 芦浦镇 | 1 | 炎亭镇 | 7 | 南宋乡 | 55 |
沿江乡 | 6 | 望里镇 | 67 | 藻溪镇 | 29 | 马站镇 | 3 |
龙江乡 | 532 | 仙居乡 | 5 | 渡龙乡 | 1 | 沿浦乡 | 6 |
白沙乡 | 23 | 新安乡 | 14 | 繁枝乡 | 6 | 南坪乡 | 1 |
海城乡 | 1 | 陈东乡 | 25 | 挺南乡 | 1 | 渔寮乡 | 1 |
宜山镇 | 26 | 项桥乡 | 59 | 桥墩镇 | 9 | 赤溪镇 | 2 |
铁龙乡 | 3 | 夏口乡 | 45 | 观美乡 | 16 | 龙沙乡 | 10 |
苍南县(2005年)钱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钱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151人,占全县人口0.41%,每平方公里有3.41人,名列全县第53位,分而全县19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括山乡。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钱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1961 | 23.62 | 龙江河北庙、方岩下、街路、豢前杨家宅 |
括山乡 | 1434 | 59.75 | 尤家园、张家庄钱店、尤家坑、九担、岭脚 |
大渔镇 | 369 | 23.06 | 北行街、岭门、大岙心、城内 |
金乡镇 | 204 | 4.68 | 湖里十八步、城内、老城吴家堡 |
灵溪镇 | 222 | 2.57 | 渎浦、县城 |
钱库镇 | 215 | 10.34 | 钱项路、大陈家堡 |
石砰乡 | 150 | 15.00 | 内湖、外湖 |
宜山镇 | 82 | 6.36 | 街路 |
望里镇 | 76 | 2.34 | 河口 |
南宋镇 | 58 | 2.65 | 南宋街 |
藻溪镇 | 31 | 0.41 | 街路、繁枝流石 |
桥墩镇 | 30 | 0.37 | 碗窑 |
观美镇 | 21 | 0.49 | 街路 |
新安乡 | 19 | 2.32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18 | 0.31 | 南头、妇女嫁入 |
矾山镇 | 17 | 0.32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14 | 0.42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14 | 17.50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炎亭乡 | 10 | 0.71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钱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钱姓是中国百家大姓之一,尤盛于江浙地区。钱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钱的人至少有22个,总人口大约在260万。
先秦时钱姓表现不明朗。秦汉时期,钱姓在江苏徐州一带静静地发展起来,三国时,钱姓已经遍布了江苏、浙江和安徽。晋朝时江西成为钱姓的另一重要的基地。唐朝之前,钱姓已经分布到中原和长江南北。钱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之际,钱镠在临安称帝,即在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吴越国,传五主,割据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达86年,钱镠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子孙很快在江浙地区繁衍。尤其是吴越国平稳地归宋,不仅使钱姓子孙未遭战争屠杀,反而钱姓人士可以人士宋朝,尤其在南宋时期,其人口在祖国东南地区增加快速。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足以证明钱姓的影响和社会地位。不久钱姓进入了闽粤地区,清初涉足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钱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排在第四十九位。浙江为钱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钱姓总人口的24%,占浙江总人口的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钱姓占钱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安徽、江西、陕西,这五省的钱姓又集中了33%。形成了鲁浙苏东南沿海密集钱姓区,以及沿长江的江北钱姓重要分布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钱姓大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57%,为明朝第三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多年中钱姓人口纯增加率为51%,净增加了18万。浙江仍为钱姓第一大省,约占钱姓总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30%)、江西(8%),这三省钱姓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8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江浙赣钱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钱姓的人口已达264万,排在第八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钱姓人口由53万增到264万,达5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至今约1000年钱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四省市,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北、湖北,这三省又集中了24%。江苏居住了钱姓总人口的17%,为钱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高比率的钱姓区。在明以来近600年间,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和南方的移民仍是主流。
二、当代钱姓的分布
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的钱姓人口达到1.8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4人以上。其次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东北、广东中西部、湖北南部、河北南部、吉林东部、云南西南端,每平方公里的钱姓人口达到O.6—1.8人。钱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钱姓人口大约47万;0.6—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钱姓人口大约66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0.6%,钱姓人口大约151万。
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钱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钱姓在长江三角洲,广东北部、云南西南、内蒙古东北角,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0.39%以上,尤其在上海,达到0.78%,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1%;江苏北部、安徽西部、湖北南部、山东中部、河北南部、山西东部、吉林东部、广东大部、云南东部、湖南南部、广西东部、江西南部和北部、福建北部,钱姓频率在0.13%—0.39%,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2%;其他广大地区。钱姓频率不足0.1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6.7%.其中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52%。
三、钱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钱姓历代名人310名,占名人总数的0.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六位;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5%,排在并列第四十八位: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l%,排在第二十一位。
在中国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钱姓家族,虽然在人口数上排在百家大姓的后排,但在人才资源占有上显示出大姓的风范,尤其在医学、科学和文学领域中表现更为突出。
历史上钱姓名人有:战国有钱丹,官阴式。秦代有钱产,官朝中大臣。西汉有钱林,官朝中大臣;钱逊,官广陵太守。南北朝(陈)有钱逵,官东海太守;钱道戢,官徐州、临海二太守;南北朝(宋)钱东之,官太史令。唐代有钱朗,观光禄卿;钱徽,官尚书左丞、吏部尚书;钱九陇,官临门大将军,封剿国公;钱可复.官凤翔节度副使。五代有钱镠,为君,开创了钱姓第一个王朝;钱俶,为吴越王;钱佐,为君;钱保,为君钱元瓘第七子,封让王;钱铧,君钱镠第五弟,官顺化军节度使,封楚国公;钱球,为君钱镠从弟,官苏州招缉使;钱镖,为君钱镠第三弟,官右龙武统军:钱元玑,为君镠第二子,官同平章事(宰相)、检校太傅、封宛陵侯、晋封宁国公;钱传瑛,为钱镠第三子,官大同军节度使;钱元,君钱镠之子,官节度使兼中书令;钱元弼,君钱镠之子,官刺史;钱元懿,为君钱镠第五子,官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进太师、中书令,封金华郡王;钱元璙,君钱镠第六子,官苏州刺史、中书令、后封广陵郡王;钱元瓘,为君钱镠第七子,官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袭封吴越国国王;钱瓘,为君钱镠第八子,官明州刺史,封余姚侯;钱元璝,为君钱镠第二十八子,官福州长武军事,封宁明王;钱弘毅,君钱元瓘第十一子,官金州观察使,封彭城侯;钱弘扬,钱元瓘第十三子,官台州刺史;钱弘供,为钱元瓘第八子,官太尉,封吴兴郡王;钱弘偓,为钱元瓘第十二子,官衢州刺史;钱弘傅,为钱元瓘第五子,官两浙副大使、检校太尉;钱弘儇,为钱元瓘第二子,官东府安托使、太尉、丞相;钱弘億,为钱元瓘第十子,官检校左仆射、检校太保。宋代有钱俶,原吴越国际。归宋后封淮海国际,累封邓王;钱惟演,著名诗人;钱乙,著名儿科医学家;钱相,官吏部尚书;钱易,著名文学家;钱文,官循州知州;钱时,官史馆检阅;钱佃,官吏、兵、工三部侍郎;钱忱,官泸州节度使,封荣国公;钱郎,官延安知府;钱昆,官谏议大夫;钱昱,官工部侍郎;钱俣,官将作少见;钱,官殿中侍御史;钱暄,官抚州、台州二知州;钱熙,官参知政事、右司谏;钱勰,官工部侍郎、进尚书,开封知府;钱通,官殿中侍御史;钱鍪,官衡州知州;钱藻,官翰林侍讲学士;钱之望,官广州知州、文华阁待制;钱公辅,官明州知州、江宁知府;钱可则,官严州知州、徽猷阁直学士;钱守让,官荣州刺史;钱守俊,官左领军卫大将军、潘州防御史;钱观复,官广德智军;钱时敏,官工部侍郎、敷文阁待制;钱良臣,官镇江知府、资政殿大学士;钱若水,官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钱明逸,官太博士;钱周材,官刑部侍郎、中书舍人;钱彦远,官润州知州、起居舍人;钱文诗,官南康知军;钱象先,官蔡州知州、吏部侍郎;钱象祖,官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钱惟治,官检校大师、右武卫上将军;钱惟济,官封州刺史、检校司空;钱惟演,官右神武将军、工部尚书;钱惟溶,官镇东大将军,封萧国公,追风邠王;钱端礼,官户部侍郎兼枢密院都承旨:钱德谦,官右文殿修撰、建宁知府。元代有钱宰,官博士。明代有钱山,官监察御史、浙江佥事;钱立,官太平知府、广西按察副使;钱芹,官永州知州;钱鲁,官广西左布政使,钱昕,官永州知州、参政;钱岱,官广道御史;钱泮,官江西左参政;钱春。官湖广巡按、户部尚书;钱贵,官都指挥佥事、中军府都督同知;钱铎,官肇庆知府、广西按察副使;钱唐,官刑部尚书;钱琦,官临江知府;钱博,官四川按察使;钱策,官贵州知府;钱溥,官南京吏部尚书;钱一本,官广西巡按;钱士升,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晋,官云南巡抚;钱士鳌,官六安知州、福宁知府;钱习礼,官礼部尚书;钱世桢,官浙江运总、游击将军;钱古训,官湖广布政使参政;钱龙钖,官南京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用壬,官礼部尚书;钱如京,官刑部尚书;钱学礼,官佥都御史;钱肃乐,官东阁大学士;钱苏图,官监察御史;钱皇后,正统立为皇后;钱祚徵,官汝州知州;钱集中,官广西宾州知州;钱继登,官淮扬巡抚;钱象坤,官礼部尚书;钱夕起,官南昌知府;钱道宁,官福建顺昌知府;钱谦益,官礼部尚书;钱腾蛟,官海州知州。清代有钱江,官江北大营左副都御史;钱林,官侍读学士;钱载,官礼部左侍郎;钱钰,官山东巡抚;钱琦,官福建布政使;钱柴,官云南学政;钱楷,安徽巡抚;钱樾,官吏部左侍郎;钱垲,官礼部尚书;钱芳标,馆内中书;钱应溥,官工部尚书;钱陈群,官刑部右侍郎;钱宝甫,官山西布政使;钱宝琛,官浙江布政使;钱宝廉,官吏部侍郎;钱维城,官刑部左侍郎;钱鼎铭,官河南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