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58、易 姓

  • 发布日期:2008-06-2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58、易 姓



 

易姓始祖——姜太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吕尚,本姜氏,其封地在齐,建立齐国,故称齐太公。”《卢若虚录》载:“太公后有易氏。”易姓后人便尊姜太公为始祖。但其后裔何人改为易姓,史书未见确认,有待进一步考证。



 

渊源



 

易姓起源与演变据《中国姓氏》所载:易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有易氏、姜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有易氏。以河为氏。易水在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易县境,汇合后人南距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历经尧舜夏商,仍活跃在华北地区。商朝后期,“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可见在商朝后期有易氏仍是北部地区的一支强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称有易氏,有易氏的后裔以易为氏。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姜姓。炎帝与黄帝是同时代的部族领袖。炎帝族姓姜,其后裔太公姜尚辅佐周文王灭商,西周初被封在齐。史称齐太公,也称姜太公。齐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齐桓公时有大夫雍巫,字易牙,亦叫狄牙,其后裔以字为氏。易牙为齐桓公饔人,擅长调味。饔人为掌食之官,有内饔、外饔之分。饔、雍古为同一字,因此,齐国的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姜姓易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被封在魏,是战国时魏国的先祖,其后裔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子孙以水名为氏。又,战国时燕国有易邑,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处于易水注人大清河的交汇下游西南岸,居于此邑的姬姓燕人或以邑名为姓。姬姓易氏的历史有2400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人易姓主要发生在明清之际。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区的土著易姓,原先是来自内地的汉族,后融入了土著。今云南、四川一带多易姓,即与西南的易姓土著与汉族互有基因的流动有关。



 

易姓郡望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当于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易姓堂号



 

易姓的堂号,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济阳堂外,后来增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瑞芝堂、纯孝堂、植栗堂、庆源堂,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庆源堂最为著名,但出处不清楚。


瑞芝堂,来源自宋代江西上高县进士易延庆,官居大名府兵曹参军,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紫芝玉芝丛生;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瑞芝堂”、“纯孝堂"或“植栗堂”。



 

苍南易姓迁徙



 

易姓迁徙与演变根据苍南《易姓宗谱》记载,人迁苍南的易姓,都是福建漳州府易均宝(尊为一世祖)后裔。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迁来此定居。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南坪柳垅易姓  始迁祖易世意(1695—1745),字法宪,系易法居玄孙,易子美曾孙,易仕祐之孙,易文选次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传至第九世易子美由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四十都青湾定居。易世意于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由平阳县四十都青湾人迁来此定居。配余氏,生子四女一:定蔡、定玺、定郎、定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关、南关、马站、澄海路尾、县城灵溪等地。


灵溪东垟易姓  始迁祖易祖孙,系易二郎七世孙,易法隆六世孙,易亥生玄孙,易乔仁曾孙,易子大之孙,易光成嗣子。其曾祖易乔仁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由福建漳州府漳平县威化里钟垟人迁浙江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定居。易祖孙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梁氏,生子二:长祐、长祈。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蒲城城内、渔寮荷包田和福鼎桐山七星墩。


魁里小姑易姓  始迁祖易长祈,名学祈,字文国,系易祖孙次子。何时由灵溪东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定凤。


云岩山门头易姓  始迁祖易勇英(1628—1660),名勇廷,字长茂。系易乔仁玄孙,易子炽曾孙,易光异之孙,易祖成次子。于清顺治年间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一:定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矾山街、昌禅华头内等地。


另一支始迁祖易定柱,系易祖成之孙,易长仪三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


兰松垟(今矾山镇埔坪王门坑村)易姓  始迁祖易德馨,系易祖成之孙,易赐英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城灵溪等地。


灵溪古磉易姓  始迁祖易于柏,系易祖成之孙,易三英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桥墩三十七和霞浦牙城、丘底等地。


云岩对口易姓  始迁祖易定远,系易祖成之孙,易长慎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入迁来此定居。


云岩金家垟易姓  始迁祖易定国、易定省,系易祖贵之孙,易长俊长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钱库,龙港,县城灵溪和平阳县鳌江,温州市区以及宁波象山等地。


老城洪岭脚易姓  始迁祖易定积、定爵、定姬,定科(分居),系易乔仁六世孙,易子炽玄孙,易光明曾孙,易祖荣之孙,易长赞三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炎亭东西沙,金乡城内,舥艚黄都,龙港和平阳县万全白马桥等地。


江南荪湖溪头(今望里镇溪头村)易姓  始迁祖易光显,系平阳北港麻步下泛易乔仁之孙,易子炽三子。约于清初由平阳县北港麻步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吕氏,生子三:祖华、祖忠、祖豪。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老城洪岭、云亭牛乾、马站、龙港、钱库和福鼎县周苍岭、倪家地、岐兠,霞浦县半岭观音亭,平阳县北港严家岙,温州李王占,玉环三合潭等地。


灵江余家桥易姓  始迁祖易朝机(1623—?),系易均宝十世孙,易原谦九世孙,易崇德八世孙,易明宁七世孙,易二郎六世孙,易黄兴玄孙,易添进曾孙,易乔荣之孙,易应期九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漳平县感化里。易应期由漳平县感化里迁居泉州府安溪县。易朝机约于明末清初由泉州府安溪县人迁来此定居。配郭氏,生子易日迈。易日迈配郑氏,生子二:长文、长贵。易长文配张氏,生子三:定彩、定麟、定凤。易长贵配李氏,生子三:定俸、定礼、定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大岙心、县城灵溪、金乡城内、矾山街、澄海路尾、沪山畔垟、湖前朱家站、灵江新街、龙港和平阳县鳌江、麻步桃园,温州市区,杭州市区,上海市区,安徽马鞍山,西安市区,福鼎桐山等地。


大渔大岙心易姓  始迁祖易定礼、易定乐兄弟,系易长贵之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灵江余家桥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龙港和北京等地。


苍南易姓人口



 

苍南易姓人口发展  史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易姓在籍血缘人口为2866人,占_全县总人口0.28%,分布全县50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易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339


云岩乡


379


炎亭镇


127


马站镇


16


灵江镇


609


江山乡


23


渡龙乡


3


沿浦乡


18


沪山乡


17


钱库镇


4


繁枝乡


7


南坪乡


253


凤池乡


6


望里镇


9


挺南乡


1


渔寮乡


3


渎浦乡


49


新安乡


2


观美乡


8


蒲城乡


3


浦亭乡


9


陈东乡


1


南水头乡


172


云亭乡


2


对务乡


32


项桥乡


1


黄檀乡


4


霞关镇


41


大观乡


8


夏口乡


2


五凤乡


2


魁里乡


5


龙港镇


35


括山乡


2


矾山镇


93


澄海乡


36


龙江乡


1


金乡镇


236


昌禅乡


23


赤溪镇


1


宜山镇


14


舥艚乡


50


埔坪乡


126


龙沙乡


1


铁龙乡


1


大渔乡


8


南宋乡


16



 


 

凤江乡


21


石砰乡


38


南堡乡


9



 


 


 

苍南县(2005年)易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易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383人,每平方公里有2.78人,占全县总人口0.3%,名列全县第58位,分而全县32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易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灵溪镇


1431


16.55


灵江余家桥、内李、古磉东


云岩乡


441


18.38


金中、山前宫边、鲸头、中对口渡头


霞关镇


386


11.20


南坪柳坪、路尾


金乡镇


261


6.00


老城洪岭脚、城内


矾山镇


257


4.85


埔坪王门坑、大岗山、街路


龙港镇


191


2.30


街路、湖前朱家站


炎亭镇


121


8.65


东沙


舥艚乡            


56


3.11


黄都、街路


石砰乡


41


4.10



 

沿浦镇


22


0.65


云亭牛乾


昌禅乡


21


0.60


华头内


宜山镇


19


1.47


街路


马站镇


19


0.53


街路


南宋镇


19


0.86



 

藻溪镇


16


0.21



 

大渔镇


14


0.88


大岙心


望里镇


11


0.34


溪头


钱库镇


9


0.43


街路


桥墩镇


9


0.11


三十七


凤池乡


8


0.57


独立户、妇女嫁入


浦亭乡


7


0.26


独立户、妇女嫁入


观美镇


6


0.14


妇女嫁入


新安乡


4


0.49


妇女嫁入


五凤乡


3


0.10


妇女嫁入


渔寮乡


2


0.12


妇女嫁入


括山乡


2


0.08


妇女嫁入


蒲城乡


2


0.22


妇女嫁入


芦浦镇


1


0.17


妇女嫁入


凤阳乡


1


0.05


妇女嫁入


莒溪镇


1


0.02


妇女嫁入


龙沙乡


1


0.03


妇女嫁入


赤溪镇


1


0.02


妇女嫁入



 

苍南易姓人物



 

根据易姓提供资料,以现存大门前或墓前的棋杆夹为实证,有军功五品2人、六品2人,其名录简介于下:


易振夏(1825—?),字龙光,号云峰。渎浦余家桥人。清贡生。军功五品衔。现存大门前棋杆夹1对。


易振华(1828—?)。字文英,号都斋。渎浦余家桥人。清贡生。军功五品衔。现存墓前棋杆夹1对。


易振辉(1834—?),字增光,号蕴石。渎浦余家桥人。清贡生。军功六品衔。现存大门前棋杆夹1对。


易振开(1840—?),字重光,号惠卿。渎浦余家桥人。清军功六品衔。现存大门前棋杆夹1对。



 

附录



 

一、易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易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有影响。易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O.1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易的人至少有19个,总人口大约在230万。


先秦时易姓的话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已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占湖南总人口的O.8%。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两块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易姓大约有17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易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易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3%,净增加了11万。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9%)、湖北(26%)、湖南(15%)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这三省的易姓又集中了16%。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O.5%。宋、元、明时期,易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228万,排在全国第九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1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易姓人口由17万激增到228万,增长了13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易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一致。这1000年中易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西、甘肃和贵州。四川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42%,约占省总人口的O.8%。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易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易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南。



 


 


 

二、当代易姓的分布



 

易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北部、福建西北、安徽西南、青海东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西部、河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易姓人口达到0.3人以上,中心地区的四川东部、湖南东北部,可达到1.8人以上。易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O.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8.4%,易姓人口大约107.3万;O.3—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7%,易姓人口大约75.7;不足O.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9%,易姓人口大约45万。


易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易姓是属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姓氏。在四川中部和东部、湖南北部、贵州西北、湖北南部、江西西部和中部、甘肃西部地区,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6%以上,有的达到0.7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3%;在四川西部、贵州东南、云南大部、广西大部、海南大部、广东北部、湖南西南、江西东北、福建西北、安徽西南、湖北西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北,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O.3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1%;在其他地区,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9.6%,其中比例在0.05%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54%。



 

三、易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易姓历代名人40名,占名人总数的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七十二位;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易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一位。


历史上易姓名人有:春秋时,齐国人易牙,为齐桓公近臣。东晋长沙浏阳人易雄,字兴长,举孝庸,为长沙郡主簿。唐袁州宜春人易重,字鼎臣,武宗会昌五年进士,官至大理评事。北宋筠州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太宗时,擢大理丞,以擅离职守葬母去官,苏易简、朱台符赞美之,时称纯孝先生;易言,字应之,真宗时,覆水蛮人宜州,应召往说蛮酋,降其众,赐官,著有《排奸党说》;袁州宜春人易著明,字晦之,博学通音律,官至左班殿直;潭州长沙(今湖南长沙)人易元吉,字庆之,官州学助教,擅长花鸟画,英宗治平元年被召人宫作画;袁州分宜人易充,字上翁,号三经处士,博通易、书、诗,著有《中洲文集》;南宋惠州归善人易青,官都督行府先锋;潭州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历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元襄阳人易炳文,父丧,庐墓六年,时人慕之,乡人称为易孝子。明湖广澧州人易英,字子顺,洪武年间以州学训导擢工部主事,升郎中,累官至礼部左侍郎;湖广攸县人易绍宗,洪武时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江西万载人易节,字时中,永乐十三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升贵州布政使;湖广夷陵人易思,字景善,以“明经行修”任怀柔县丞,有政绩,升任知县;湖广湘阴人易先,字太初,以国子生授谅山知府,有善政;湖广益阳人易纶,宣德中以乡举任四川仪陇教谕,升御史;湖广零陵人易三接,字康侯,性耿介,闭户著书,有《零陵三川志》、《永州野史略》、《忠鬼录》、《暇斋咏古诗》等书;湖广攸县人易舒诰,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检讨;云南腾越人易翼之,字孔章,正德二年举人,任四川长寿县知县,后归隐龙川江讲学,为一时师表,著有《四书音义会编》、《春秋经传会编》、《诗话类抄》、《古今诗评》、《腾司志稿》等;江西宜春人易直,字子顺,正德问,父遭事系狱,自缚跪府门外请代罪,其父获免,时人称为孝子;福建晋江人易时中,字嘉会,嘉靖元年举人,任夏津县知县,有惠政,升顺天府推官;广西桂林人易元贞,嘉靖间自崇阳知县调平县,清廉无私,民皆德之;湖广蕲水人易之贞,字忠甫,隆庆四年举人,官户部郎中,督饷易州,奏免积年欠赋三百六十馀石,迁马湖府;湖广黄冈人易仿之,字惟效,隆庆进士,知衢州府,有政声,转四川涪州道,升参政致仕;江西临川人易文字,以贡士任高淳县丞,署县事,筑堤御灾,有德政,著有《诗书春秋大义》、《秋潭集》;江西临川人易应昌,字瑞之,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时由御史累迁大理少卿,崇祯二年任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弘光时迁工部右侍郎;江西雩都人易学实,字去浮,号犀厓,崇祯年间举人,后奉母入山,闭门三十年,著有《犀厓文集》、《云湖诗集》;湖广衡阳人易刚,字正道,由乡举知武康知县,以宽和廉洁称;广东新会人易奇际,字开伍,性清介,事母至孝,登崇祯乡荐,讲学授徒,著有《逸纪》、《书诗传解》、《拂剑草》、《侨梧集》、《吾豫漫笔》等;湖广黄冈人易道暹,字曦侯,诸生,著书为事,积书满家;湖广黄冈人易为鼎,字用玉,号汪来子,以文章节气名,明亡,筑室白云山,教授学生,学者称大隐先生,有《易肤说》。清湖南澧州人易尚升,字与同,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官直隶新城县知县;湖南湘乡人易贞言,字内美,康熙间诸生,性孝友,著有《五经精义》、《爱日堂集》、《松堂诗集》等;易贞言长子易宗瀛,字公仙,号岛民,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选浙江曹娥江盐场大使,工诗文;易贞言次子易宗涒,字公申,号实庵,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名噪京师,与兄易宗瀛被时人称誉为陆机、陆云兄弟,著有《五经辨疑》、《四书绎注》、《岸亭偶谈》、《丰霞楼诗文集》等;易宗瀛之子易祖栻,字淑南,号啸溪,官江苏青浦主簿,工书法,善画墨竹,间作山水鱼虫,著有《啸溪诗稿》;湖南黔阳人易良俶,号屏山,嘉庆十六年进士,任河南卢氏县知县,劝民种植桑、茶,道光间调孟县知县,升邓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风俗说》、《海防臆说》等;湖南善化人易棠,字念园,道光九年进士,咸丰间官至陕甘总督,著有《贻芬书屋诗文集》;湖南龙阳人易佩坤,字子笏,一字笏山,咸丰五年以优贡出仕,官至江苏布政使,著有《函楼文集》;湖北京山人易本娘,字眉孙,道光间举人,潜心经史,著述甚富,有《申顾》、《姓觽刊误》、《春秋楚地答问》、《字体蒙求》、《一蠡诗存》、《一粟斋试帖》等;湖南沅陵人易山,字国顺,早年得异人传授,精于外科,手术多有奇效,人称易神仙;湖南长沙人易润坛,字昀荄,号荷生,累官道员,加按察使,著有《听竹草堂诗文集》;广东番禺人易宏,字渭远,号秋河,又号云华子,工诗词,著有《云华阁诗略》等;江苏甘泉人易之瀚,字浩川,号蓉湖,笃嗜算学,时罗士琳有《四元玉鉴补草》,因从问难,为撰《四元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