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59、江 姓

  • 发布日期:2008-06-2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59、江 姓

 

江姓远祖——伯益

江姓封姓始祖——赢济

 

伯益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裔孙,为舜帝大臣,辅助大禹治水立大功,至禹继舜位,仍执掌国政,为上古著名贤臣。大禹临终前曾遗命将天下禅让于伯益,遭伯益拒绝,隐避于箕山。伯益后裔赢济,佐周武王伐纣有功,(公元前1101)受封诸侯,国号为“江”。江侯的子孙遂以国为姓,即江姓。尊奉伯益为江姓远祖,赢济为江姓立姓始祖。

 

渊源

 

江姓起源与演变据《中国姓氏》所载及当代有关历史探究,中国江姓主要有三大支:赢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赢姓。按《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名曰轩辕,……黄帝共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再阅《史记》:“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颛顼帝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为帝喾也。”传说“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东夷族以燕子为图腾,赢是燕的异体字及同音,以赢为姓。少昊之子皋陶在尧舜时代掌管刑法和司法,其族以偃为姓,为东夷族的另一大系统,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鸟兽,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把“赢”赐予伯益的氏族为姓,继承东夷族的赢姓。山东莱芜西南是古赢地,南临瀛水,是东夷族中以鸟为图腾的赢姓部落主要的活动地区。伯益后裔是东夷族赢姓部落的一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及主宰中原建立夏朝,伯益后裔也迁徙到河南江淮流域地区。据江氏族谱记载:江氏为颛顼之玄孙伯益之后,传三十一世至赢济,佐周武王伐纣有功,公元前1101年受封诸侯,国号为“江”。据河南省文物工作组和正阳县文物工作者的大量挖掘考查认定,古江国的国都在今河南正阳县大林乡涂店附近,该遗址西北距正阳县城40公里,南距淮河1公里,往东不远与息县接壤,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江国的疆域,按今天的地名说,东达息县西部,北到吕河,西及确山县境,南至淮河,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

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大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的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重要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有强盛起来。公元前624年,楚国率师围攻江国,江的盟国帮其解围,次年(公元前623),楚国再次出兵攻打江国,终不敌楚,国人流落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原国名“江”为姓氏。因其始祖伯益为赢姓,故称江氏源于赢姓。

第二支源于姬姓,系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另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代以邑名“翁”为姓。宋初,南方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各国为争霸天下,出征战场,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将军,在战场中与洪、江、方、龚、汪等五位将领义结金兰。唯独翁乾度将军有幸荣归故里,其余五名将领阵亡。翁乾度为缅怀结拜兄弟之英烈,不忍其无后,将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次子处恭,分姓江,他的子孙随姓江。因翁乾度的始祖为姬姓,故称江氏源于姬姓。

第三支系出外族的改姓。江姓不仅是汉族的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世居得州、三台等地的清满州人有江姓;清代四川明正土司辖木坪,为藏族,父坚赞,氏族姓为坚赞,后改姓江;回、彝等民族也有江姓。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江姓曾被迫改为江本、江川、江上、江岛、江原、江南、江崎等日本姓,台湾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江姓才恢复原来的姓氏,土著奉命废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汉姓江。故称另有江氏源于外族的改姓。据现居住在台湾省台北县内湖乡石潭村的永定江氏就世代相传,他的江姓并非伯益之后裔,是由于:“其祖由中原南迁,横渡长江,风浪大作。乃向天祈祷,如得安渡,即改姓江氏,果风息得渡,遂改为江姓。”这个传说在盛清沂所著的《台北县二十五姓族谱叙》中也有提及,故称另有江氏源于外族的改姓。

 

江姓郡望

 

济阳郡。唐天宝元年(742)置,治所在卢县,今山东茬平县西南。江姓自伯益后裔江济封江侯,再传十六世至江贞,率族众避难至山东济水之南,遂以济阳为郡望。

 

 

 

江姓堂号

 

六桂堂。据史载: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将军为缅怀在沙场牺牲的五位结义兄弟,将六子分姓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次子处恭,分姓江。兄弟六人,分三批各考取进士(三科:老大同三弟,老二同六弟,老四同五弟)。三科六进士,在同一朝代为官,满朝皆知,御赐“六桂坊”,有“六桂联芳”之誉,故有“六桂堂”之称。

梦笔堂与生华()堂。南朝济阳考城人江淹,字文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以文章见称于世,世称江郎。据《释义》注:江淹少时梦中得五色笔,故文彩俊发,举秀才,对策上第。后遂用江淹“梦笔生花”,比喻文思大进,文才卓迈,笔力不凡,或称大手笔。江姓后裔为发扬文风,以祖祠命名“梦笔堂”和“生华堂”。在福建连城姑田岭祖祠题有楹联云:“室有藏书随日读,家传彩笔梦花生。”故有“梦笔堂”和“生华堂”之称。

 

苍南江姓迁徙

 

江姓迁徙与演变  据苍南各地现有《江氏宗谱》记载,人迁苍南的江姓,基本上由闽省泉州府安溪县清泉乡赤岸村迁徙至此。宋时谏议大夫江通环的玄孙江祐和江朝琛,江祜的后裔由福建泉州府转迁至霞浦陈婆垟,后迁福鼎南湾,再迁入苍南沿浦大姑、云亭孟福林居住。江朝琛自福建泉州府转迁温州东门肇基,其后裔再转迁苍南龙港、金乡、钱库、桥墩各地居住。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云亭孟福林江姓  始迁祖江朝珧,字启郎,系江守傅嗣子。时值清顺治十八年(1661)下旨迁界,康熙二十三年(1684)撤销迁界,是以江守传、江守傅兄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福建霞浦陈婆垟携眷递迁福鼎县二十都岩坑涨流湾(今南湾)住居。江守傅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由南湾转徙平阳县蒲门大姑(今属沿浦镇)定居。江朝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由大姑入迁来此定居。配刘氏,生子四:日异、日最、日是、日满,分为“文、行、忠、信”四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沿浦白蓬岭、木林、小姑,霞关瑶洞,渔寮荷包田、蒲城城内、东门外和福鼎县竹岙、小溷、大丘头、海田、马垟、沙埕、岙腰、南镇等地。

云亭中贡江姓  始迁祖江学典、江学谟、江学训、江学诰诸兄弟(均为天房之支裔,分为“元、亨、利、贞”四房),系江朝珖玄孙,江得渌之子(江得渌卒于清嘉庆六年)。于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随母章氏由孟福林入迁来此定居。江学典,字以型,元配吕氏,生子二女二:开壮、开钏,继配殷氏,无生育;江学谟,字以显,配林氏,生子一女二:开拱;江学训,字以垂,号笃斋,配金氏,生子二女一:贡珍、贡琛;江学诰配吴氏,生子一女二:贡瑶。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云亭木林江姓  始迁祖江得坦(17621821),系江朝珖曾孙,江日是之孙,江国平长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孟福林入迁来此定居。配刘氏,生子三:学启、学筮、学馀。

沿浦小姑江姓  始迁祖江成素(18321881),系江朝珧八世孙,江日舁七世孙,江国龄六世孙,江得烈玄孙,江学圭曾孙,江开统之孙,江建滔长子。于清咸丰年间由孟福林入迁来此定居。配曾氏,授子江宗秤。

云亭白蓬岭江姓  始迁祖江开英(17791845)、江开昆(17901845)、江开涩(17971854)、江开狮(18021863)诸兄弟,系江国龄曾孙,江得薰之孙,江学参次、三、四、五子。于清嘉庆年间由孟福林入迁来此定居。另一支始迁祖江建佐(17951850),系江国龄玄孙,江得烈曾孙,江学宗之孙,江开来之子。于清嘉庆年间由孟福林入迁来此定居。再一支始迁祖江建式(18251907),系江国龄玄孙,江得烈曾孙,江学宗之孙,江开徐长子。于清道光年间由孟福林入迁来此定居。

霞关瑶洞江姓  始迁祖江开享(17871853),系江国进曾孙,江得嵩之孙,江学滔次子。于清嘉庆年间由孟福林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生子江建拔。

渔寮荷包田江姓  始迁祖江成牧(18511893),系江国进六世孙,江得尚玄孙,江学思曾孙,江开聘之孙,江建葛养子。配林氏,外甥继嗣,名江宗泙。

龙沙下宅江姓  始迁祖江会英、江云英(16911774)、江浩英(16951756)三兄弟,系江五公之孙,江朝海长、四、五三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沙坪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三十一都兰松垟(今南宋),旋迁龙沙下宅定居。江会英配氏不详,生子三:光和、光蜀(迁四川成都府,后裔未详)、光畔;江云英配陈氏,生子四:德忠、文忠、元忠、有忠,分为“日、月、星、辰”四房;江浩英配苏氏,生子三:其忠、明忠、信忠,分为“松、竹、梅”三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玉沙山边,昌禅顶宅等地。

龙沙玉沙山边江姓  始迁祖江明忠(17321788),系江浩英次子。于清乾隆年间由下宅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允高、允义、允伯、允茂。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沙岭门狮头额等地。

龙沙岭门狮头额江氏  始迁祖江仲振(17971854),系江浩英之孙,江允招次子。于清嘉庆年间由玉沙山边入迁来此定居。配王氏,生子六:兴耽、兴藻、兴册、兴总、兴记、兴厚。

昌禅顶宅江姓  始迁祖江义水(18171891),系江光和曾孙,江国安之孙, 君柏次子。于清道光年间由龙沙下宅人迁来此定居。配曾氏,生子四:成秀、成赋、成谋、成禄。

金乡上堡江姓  始迁祖江正初,系江朝琛苗裔。据温州《济阳郡江氏宗谱·序》:江朝琛,讳维生,号虚文。系闽省泉州府安溪县清泉乡赤岸人,仕于温州府经历司。南宋年间因寇乱,不得荣归,遂卜居温州东门肇基。夫人霍氏,生二子一女,长芝芳,次芝芬。芝芳(注:南宋庆元没有乙酉年,删去)配柯氏生子二:公动、公达。公达后传七世至江智洪,号梅窗,明成化八年官居大学士教读太子职(注:《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州府志》均查无该人官职)。配唐氏,生子三:显东、显晨、显西。江显晨由温州东门外迁居瑞安县鹤屿下湾庄。后传二世至江温泉,配刘氏,迁居平阳县北港。又传三世至江徵恒,配顾氏,生子二:正初、宁初。江正初自平阳县北港四十二都转迁廿二都金舟乡永泰村蔡家里永安上堡定居。配林氏,生子三:德魁、德卯、德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钱库芦浦江姓  始迁祖江子清,系江朝琛十七世孙。为江朝琛之孙公达派下,传七世至江智洪,智洪之长子显东,字汇东,由温州东门外迁居永邑十六都陈庄(今温州市瓯海区潘桥镇陈庄村)。后传六世至江子清,由永邑十六都陈庄转迁平邑芦浦肇基。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小岭后及县内外各地。

桥墩碗窑江姓  始迁祖江钊,系江朝琛十七世孙。为朝琛之孙公达派下,传七世至江智洪,智洪季子江显西,字汇西,由温州东门外迁居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古田里华坑村,配陈氏。后传六世至江钊,由福建汀州府连城县转迁桥墩碗窑定居。配华氏,生子二:万锦、万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龙港江宅江姓始迁祖江兆麟,系江朝琛十七世孙。为朝琛之孙公达派下,再传十世至江国藩,配苏氏生二子。由温州东门外迁居平阳县北港南湖。再传四世至江兆麟,自平阳南湖转迁凤江乡江宅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士文、士玖、士理,分为“孟、仲、季”三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渔寮王孙马鼻江姓始迁祖江钦诸、江钦玉兄弟,系江一宏曾孙,江惟立之孙,江明初之子。其先世居福建泉州府永春县乌石白网坑。江一宏配蓝氏,生子四:惟龙、惟凤、惟立、惟选。迨明季间,其兄弟四人由永春县乌石白网坑迁居福鼎县石坪园。江惟龙转迁江西省城八角井边,江惟凤转迁浙江台州府玉环县芦岙,江惟选仍居石坪园。江惟立转迁温州府平阳县三十五都王潭口大岗脚仓基,是为迁平始祖。配王氏,生子一:明初。江明初配谢氏,生子四:钦积(回迁石坪园)、钦德(迁居五十二都石塘)、钦诸、钦玉。江钦德配黄氏,生子三:廷俊、廷裕、廷魁(出绍叔父钦诸嗣)。江钦诸、江钦玉兄弟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宜山坑口(何时迁宜山坑口不详)经石塘携带侄儿江廷俊、江廷裕、江廷魁入迁五十三都王孙马鼻(今渔寮乡王孙马鼻)定居。江钦诸配林氏,抚子一:廷贵,嗣子一:廷魁。江钦玉配陈氏,生子六:廷秀、廷标、廷士(出继林氏嗣)、廷科、天富(出继舅父陈姓嗣)、廷满。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矾山街、马站街、灵溪街等地。

矾山街江姓始迁祖江宗芳(19171983),系江存里之孙,江成坤赘子。于建国后由王孙马鼻入迁来此定居。配曾氏,生子一:履恭。江履恭配简氏,生子二女一:为川、为塔(在温州工作,居温州)

 

苍南江姓人口

 

苍南江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

全县江氏在籍血缘人口为2870人,占全县总人口0.28%,分布全县55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江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57

湖前镇

15

渡龙乡

2

渔寮乡

130

灵江镇

1

钱库镇

13

桥墩镇

62

蒲城乡

66

渎浦乡

1

芦浦镇

6

莒溪镇

55

云亭乡

817

对务乡

1

新安乡

3

碗窑乡

16

霞关镇

29

大观乡

4

项桥乡

10

腾垟乡

12

城门乡

3

龙港镇

108

夏口乡

13

大龙乡

6

魁里乡

10

沿江乡

4

括山乡

12

矾山镇

17

岱岭乡

5

龙江乡

18

金乡镇

442

昌禅乡

35

澄海乡

11

白沙乡

2

舥艚乡

19

埔坪乡

3

赤溪镇

29

宜山镇

6

大渔乡

57

南宋乡

2

龙沙乡

312

平等乡

1

石砰乡

4

南堡乡

3

半垟乡

7

凤江乡

130

新城乡

8

马站镇

114

中墩乡

34

云岩乡

2

炎亭镇

68

沿浦乡

49

信智乡

2

江山乡

3

藻溪镇

3

南坪乡

28

 

 

 

苍南县(2005年)江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江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297人,每平方公里有2.73人,占全县总人口0.3%,名列全县第59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江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沿浦镇

941

28.32

云亭孟福林、白蓬岭、中贡、木林、街路

金乡镇

459

10.54

金乡城内、郊外上堡

龙沙乡

383

11.61

玉沙、岭门狮头额、下宅、安峰

龙港镇

365

4.40

江宅

灵溪镇

163

1.88

沪山、县城

渔寮乡

143

8.41

王孙马鼻

马站镇

124

3.45

街路、山边、霞峰

桥墩镇

83

1.83

碗窑

霞关镇

73

2.12

街路、南坪长沙岭头

炎亭镇

72

5.14

 

大渔镇

72

4.50

南行街

莒溪镇

69

1.37

 

蒲城乡

68

7.55

城内、东门外、甘溪

钱库镇

44

2.12

 

昌禅乡

42

1.20

枫脚顶宅

中墩乡

31

3.10

海滨

赤溪镇

27

0.54

街路

舥艚乡

26

1.45

独立户、妇女嫁入

矾山镇

26

0.49

街路

括山乡

24

1.00

独立户、妇女嫁入

垟乡

10

0.50

独立户、妇女嫁入

宜山镇

9

0.70

甲底

芦浦镇

9

1.50

芦浦街

岱岭乡

8

0.40

大厝巷

藻溪镇

6

0.08

妇女嫁入

凤池乡

5

0.36

妇女嫁入

云岩乡

3

0.23

妇女嫁入

新安乡

3

0.37

妇女嫁入

五凤乡

2

0.07

妇女嫁入

南宋镇

2

0.09

妇女嫁入

望里镇

1

0.03

妇女嫁入

观美镇

1

0.02

妇女嫁入

仙居乡

1

0.13

妇女嫁入

石砰乡

1

0.10

妇女嫁入

浦亭乡

1

0.04

妇女嫁入

 

 

 

附录

 

一、江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江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广西和浙皖地区最有影响。江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江的人至少有26个,总人口大约在310万。江国灭亡后,江人被楚国强迁于楚国内地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为楚的臣民。在战国时江人后裔江乙出任郢大夫,郢,为春秋后期楚平王所建的都城,即在今湖北江陵。这支成为楚人的江姓后来向南方移民,繁衍发展,最终在广西形成了江姓人口的一个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人陈国(今河南淮阳地区),后以淮阳为中心向四方散迁,其中一支向东北方迁移到齐鲁大地。秦汉时期,江人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地区,后来向西、北、南发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迹。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纷飞,政权频繁更迭,中原地区百姓大批向东南方迁移,江姓也随这股南移之风向江东移民,定居于会稽,即今浙江的绍兴。这一时期是江姓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最终发展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著姓。唐宋之际,随中原的多次南下移民潮,江姓进入了赣浙闽广大地区,明朝时期进人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江姓大约有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32%,排在第六十五位。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213%,占江西总人口的O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这五省江姓大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山西、广西、四川等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浙闽皖豫江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江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3%,为明朝第五十九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江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江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61%,净增加了1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217)、江西(172)、江苏(151)、浙江(144)、安徽(135),这五省江姓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82%。福建为江姓第一大省,约占福建总人口的15%。宋、元、明期间,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赣苏浙皖江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江姓的人口已达到313万,为全国第七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6%。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江姓人口由40万增到313万,增长了近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江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至今近1000年中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浙江、安徽三省,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湖北、福建,这四省又集中了31%。广西为当代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江姓总人口的124%,占省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江姓,以北少江姓的分布局面。在近600年期间。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但向西南和南部地区的移动十分强劲。

 

二、当代江姓的分布

 

江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大部、江苏大部、安徽大部、山东东端、湖北东部、广西东端、贵州西南、四川东南、湖南西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江姓人口达到,09人以上,尤其在赣南、浙东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江姓人口在18人以上。江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O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1%,江姓人口大约1467万;03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7%,江姓人口大约1138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72%,江姓人口大约525万。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江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江姓是两广地区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广东东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台湾、福建东部地区,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5%以上,在中心地区的比率高达15%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4%;在四川东南、云南中部、贵州北部、湖南、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广东东部地区,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075%,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48%;其他地区,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以下,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788%,其中比例不足01%的占了国土面积的60%。

 

三、江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江姓历代名人144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七十一位;江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5%,排在第三十五位;江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6%,排在并列第四十七位。历史上江姓名人有:战国,江乙,楚王幸臣, 封安陵 君。西汉,江公,文学家,其文学与董仲舒并称;江充,官衡水都尉;江德,官太常卿,封潦阳侯;江翁,官博士。东汉,江革,少失父,奉母至孝,乡里称“江巨孝”,官司空长史,谏议大夫:江京,以宦官封都乡侯,迁中常侍兼大长秋。西晋,江统。官博士、尚书郎,迁散骑常侍;江琼,官冯翊太守,精文字训诂。东晋,江悖,性好学,儒玄并综,朝廷累辟不就,时人钦重,著有《通道崇检论》;江绩,官秘书郎,迁御史中丞;江迪,官吴令,迁吏部郎兼侍中,升至太常卿,著有《阮籍序赞》;江影(),官御史中丞,尚书仆射,转护军将军,领国子祭酒;江灌,江迪从弟,官晋陵太守,迁尚书。南北朝,江 ,官骠骑将军,迁长沙内史;江介,江 子,官吴令;江氏,南平王刘铄王妃;江式,工篆籀训诂之学,编《古今文字》,官著作郎;江夷,官吏部尚书、吴郡太守,迁右仆射(宰相衔);江祀,官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江淹,官御史中丞,封醴陵侯,金紫光禄大夫,其文章名重一时,传世名篇有《恨赋》、《别赋》;江 ,江淹子,官吴昌伯;江敩,宋武帝婿,官驸马都尉;江蒨,江敩子,官尚书吏部郎,光禄大夫,著有《江左遗典》;江 ,江蒨子,南康王辟为主簿,性至孝,不乐仕进,为父庐墓;江革,官至南北兖两州大中正,刚直廉洁;江轲,官侍中;江总,江 子,官尚书殿中郎,历尚书令(宰相);江洪,官建阳令,善辞藻,击钵立韵,响绝诗成;江柘,以姑为齐高帝妃,累迁右卫将军,封安陆县侯。领太子詹事;江疆,官中书博士,善虫篆,并习训诂,其书法三十余体,各有体例;江大权,官少府,迁通直散骑常侍;江子一,官王国侍郎,出为遂昌、曲阿令,有政声;江文遥,官平原太守,迁后将军,安州刺史;江方兴,官宁朔将军;江秉之,官中军参军,临海太守;江悦之,官秦、梁二州刺史;江德藻,官太子中庶子,迁通直散骑常侍;江泌,官中郎行参军,为南唐王萧子琳侍读;江湛,官吏部尚书;江智渊,官著作郎,迁中书侍郎。隋代,江志,画家,工山水。唐代,江融,官左史,起居郎;江采蘋,唐玄宗妃,酷爱梅花,戏称梅妃。五代,江文蔚,官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江梦孙,官天长令,治政宽简,吏民安之;江为,江文蔚族子,诗人,为李璟所称善。宋代,江介,官恭州通判,世称循吏,著有《玉汝堂集》;江正,官越州刺史;江白,官鄞县尉,孝子;江测,官将作监主簿,教授乡里;江立,江测子,官左朝奉郎,吏治循良;江汉,官郡博士;江任,官秘书校理知秦州;江纬,官直秘阁,知沼州;江埙,官武冈军司法参军,擢知南平军;江硒,诗人,著有《古瓢诗丸》;江贽,易学家,著有《通鉴节要》;江涣,官广东统领;江常,官给事中,帅福州;江跻,官殿中侍御史;江镕,江埙子,知福清县,有政声;江默,历安溪、光泽尉,知建宁,皆有政声;江褒,宰相曾布婿,官寿州司户参军,迁湖州司兵曹事;江灏,官柳州、象州知州,皆有政声;江万里,官同知枢密院事,擢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顷,江万里弟,知南剑州,内宽外明,兴办学校;江友直,官徽州教授;江少虞,历知建、饶、吉三州,治状皆第一;江公著,官提点湖南刑狱,京西转运使;江公望,官太 博士,拜左司谏;江休复,官刑部郎中,著有《唐官鉴》等书;江应洪,官德安知府,决数十年疑狱,擢淮东提刑兼扬州知府;江叔豫,官兴化军、武冈军通判,皆有治绩;江彦清,官珍州守将;江治尧,官法曹,通经学,著有《周礼解》;江致虚,六次诣阙上书,乞斩蔡京等六人,复李纲相位,官中知兵科,授承信郎;江景防,官侍御史;江端友,官兵部员外郎,权太常少卿;江端本,江端友弟,工诗,为江西派诗人之一;江端礼,江休复孙,诗人才子,尝驳柳宗元《非国语》一书,成《非非国语》,为苏东坡称许;江湘,知上高县,为民请免税六万余缗,以解民困,整治水患,颇多善政。元代,江学庭,官国子祭酒,谥文正。明代,江东,官工部主事,辽东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升宣大总督;江汇,官湖广按察副使,浙江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著有《游楚稿》;江贞,官绍兴府学教授,著有《歙砚志》;江珏,官华州知州,擢刑部员外郎;江玭,官礼科给事中,升山东参政;江治,官刑部主事,擢南京工部右侍郎;江柟,易学家,与汪邦柱合著《易经会通》;江晓,官南京兵部主事,应天知府,擢工部侍郎;江晖,官翰林修撰,擢河南佥事,著有《宣爰子集》;江浩,官建昌知府,擢两浙都转运使;江渊,官刑部侍郎,升工部尚书;江潮,官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江潋,官松江同知,擢四川佥事;江 ,官南京礼部尚书;江璀,以诸生放弃科举,成一代名医,著有《名医类案》等;江日彩,官浙江道监察御史,晋太仆寺少卿;江文斗,画家;江以东,官江东提学副使;江以达,官湖广提学副使;江孔殷,画家,与边韶、吕纪齐名;江东伟,举人,工诗文,著有《芙蓉镜》等书;江弘济,官清丰知县,擢御史;江师古,官工部主事;江汝璧,官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江时途,医学家,著有《医学原理》等书;江应晓,官涪州州判;江秉谦,官鄞县知县,有政绩,擢御史;江盈科,官四川提学副使;江起龙,领左军都督,擢都督佥事。清代,江立,词家,著有《夜船吹笛词》等书;江兰,历任河南巡抚、山东布政使、云南巡抚、兵部左侍郎等职;江永,精考据之学,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等书;江声,精《尚书》学,著有《尚书集注音疏》等书;江声,诗人、画家,著有《匏叶斋诗稿》;江沅,精《说文》,著有《说文音均表》等书;江昉,诗词书画家,著有《晴绮轩集》等书;江恂,官凤阳知府;江浩,画家;江筠,举人,精研《三礼》,著有《读仪礼私记》;江藩,易学家,著有《周易述补》等书;江士韶,诸生,著有《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江见龙,易学家,著有《周易清解》;江长贵,官福建陆路提督;江忠珀,官记名提督;江忠义,官广西提督;江忠信,官副将,谥忠节;江忠源,官安徽巡抚;江德忠,官广西布政司参议;江德量,官江西道御史;江忠新,官中书;江濬源,官云南临安知府,有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