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蒋 姓
蒋姓始祖——伯龄
据《姓氏追根寻祖》载,周初,周武王分封诸侯,其弟姬旦(周公旦)不仅在克商时功劳特大,而且在管理国家大事上也体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其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周公被封在鲁国(由其长子伯禽立国),其四子伯龄也被封在君。春秋后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人因失国,遂以国为姓,即蒋姓。尊伯龄为蒋姓始祖。
渊 源
蒋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蒋姓的渊源主要有三大支:子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子姓。蒋就是菰,即茭白。盛产于河南修武、获嘉地区的蒋河两岸。一支以采集菰实为食,进而以菰为氏族图腾的部落,以蒋命名部落名称和地名。进人商朝以后,商王封其族人于蒋,蒋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直到西周初蒋国被周公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蒋人被迫北迁山西的蒋谷,今山西晋中市东南。子姓蒋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普遍使用蒋姓也有30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四子伯龄于蒋,即商朝蒋国故地,今河南获嘉西北。周公旦东征徐、奄17国后,移封蒋国于淮汉两水之间的蒋乡,今河南南部淮滨县期思乡期思村。公元前617年,楚穆王北进逼陈、郑时灭了蒋国,子孙以国为氏。姬姓蒋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正规大批出现蒋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600余年。国亡后,蒋人四散,一部分成为楚国臣民,一部分迁到贵州东部的蒋州(奨州),一部分东迁到胶东地区,一部分南迁湖南湘乡一带。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蒋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但历史上外族改姓蒋的事件不多见,主要发生在清朝,满州八旗姓蒋佳氏改为蒋姓,满族蒋佳氏原为满化的汉人,后来基本上都为汉族。
蒋姓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郡置乐安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博兴县寿光县一带。三国魏改为郡。另有一处乐安县,宋始置,在今江西省中部。
蒋姓堂号
蒋姓在历史发展上,有钟山堂、三经堂和安庆堂等。
钟山堂。出自三国时南京一带流传的蒋侯神故事。蒋侯神即东汉秣陵尉蒋子文,因在山中平乱而去世。他生前说过“我的骨头贵,死后一定成神"。到三国时,吴国孙权在今南京建国,有次到钟山游览,自称看见了蒋子文,骑着白马,摇着鹅毛扇,于是封他为蒋侯,在钟山上为他盖庙,专门派人进行祭祀。后来,蒋姓便以“钟山”为堂号。
苍南蒋姓迁徙
蒋姓迁徙与演变 据苍南各地《蒋氏宗谱》记载,入迁苍南的蒋姓,基本上都是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迁居温州、台州一带转徙而来定居的。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渎浦红星村(郑家烊)蒋姓 始迁祖蒋应豪与同族蒋世英、蒋世雄三叔侄,约于清顺治年间由浙江台州温岭县山前经海路入迁温州平阳县宜山上市,旋迁鲸头下殿(时下殿未建),再迁郑家垟定居,开基立业。蒋应豪(1630—1693),讳礼,号国法,配何氏,生子一:世伦。蒋世伦,讳惟光,配黄氏,生子五:文贵、文哲、文儒、文彦、文贤。蒋世英(1637—1685),号云卿,配王氏,生子一:文秀。蒋文秀配尤氏,生子七:元俊、元杰、元佐、元佑、元仁、元义、元文。蒋世雄(生卒不详)配郑氏,生子二:文球、文璞。蒋文球(配氏不详),生子六:元龙、元凤、元麒、元麟、元弘、元诰。蒋文璞配朱氏,生子四:元进、元昌、元贵、元韬。君发与蒋家交情甚密,但不知何地之人,又无子嗣,因之共同佥议,由蒋世伦之次子蒋文哲承嗣。尔后支蕃叶茂,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仓基桥、下汇周,藻溪高岙、白坟脚、流石,灵江新村,宜山街,龙江江口,桥墩小沿沙、三十七,观美岭脚,蒲门南坪和平阳县鳌江街。赵蝉阳山,平阳西门,钱仓街,杭州,以及福建福宁府虎头岗、凉亭,福鼎店下,江西弋阳,蒋义广与儿子招章、招和、招明、招德移居台湾、香港等地。
沪山浦口蒋姓 始迁祖蒋师贤(1603—8),字继哲,号灿宇。其始祖蒋政迁居钱塘立业,蒋尹光任校尉,居明州、兰溪,开基立业,蒋普则迁漳州刳田,蒋普常移徙山东,蒋普四移徙汀州府铁板巷,蒋普献迁宁波长山县(注:宁波只有象山,没有长山),蒋普均于宋(?)宗丙辰迁乐清县六都乌牛,以上五公自有宗谱相连。老大房蒋德义徙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继立宗谱。迨至蒋铭盘携妣郑氏转徙宁波奉化溪口,生五子,长节催,字安生,生三子:长廪膳,复迁安溪依仁里,传至五世蒋后田(大纲)于明天启六年(1626)迁温州府平阳县四十二都北港溪心居焉,为溪心肇基始祖。生三子:长师盛(居玉环)、次师贤、三不详。蒋师贤于明末清初由北港溪心人迁来此定居。元配林氏,生子一,继配白氏,生子二:其赐(移居霞关南坪)、其文、其朗(移居平阳萧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萧江,南坪和杭州、台湾以及美国等地。
沪山塘下蒋姓 始迁祖蒋云山,其先世祖由金华迁居平阳县城南关外天妃宫下。蒋云山于何时由平阳县城南关外人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林氏,生子蒋必学。蒋必学配郑氏,生子蒋华岳。蒋华岳元配张氏,次配孙氏,生子四:应恭、应宽、应信、应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桥墩、藻溪和平阳城北、江苏宜兴、长兴泗安等地。
霞关南坪蒋姓 始迁祖蒋其赐(1633—1687),系平阳县腾蛟溪心支派蒋大纲之孙,次房蒋师贤长子。蒋师贤元配林氏,生子一,继配白氏,生子二:其赐、其文、其朗(移居平阳萧江)。蒋其赐约于清顺治年间由沪山浦口入迁来此定居。配郭氏,生子二:凤麟、元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县沙埕岙腰、桐山街等地。
宜山前河蒋姓 始迁祖蒋天龙,名伯模,系乐清支派蒋求次子。约于明嘉靖年间由乐清县乌牛(今属永嘉县)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蒋士冬。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宜山街,龙港街和平阳县城关、鳌江、七都吴岙、八都郑家墩山水塘头,以及瑞安县城,青田县等地。
宜山南河(前河东派)蒋姓 始迁祖蒋天谦,系前河始迁祖蒋天龙堂弟。约于明嘉靖午间由乐清县乌牛(今属永嘉县)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蒋士贤。蒋士贤配氏不详,生子蒋世盛。蒋世盛配陈氏,生子蒋国真。蒋国真配许氏,生子三:胜宗、胜贵、胜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染店桥蒋姓 始迁祖蒋天荣(1604—1659),约于明天启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柿树兜入迁来此定居。配许氏,生子二:维文、维新(分居六板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湖里凉亭寮后和福鼎县十九都石大转徙康安等地。
望里六板桥蒋姓 始迁祖蒋维新,系蒋天荣次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染店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士勋、士宗、士仁、士德(去向不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护法寺坑口、岭头等地。
湖里凉亭寮后蒋姓 始迁祖蒋士贵(1684—1725),系蒋天荣之孙,蒋维文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望里染店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朝弟、朝赖、朝榜、朝忠、朝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龙港街等地。
望里杉岙口蒋姓 始迁祖蒋凤玉(1645—1729),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柿树兜入迁来此定居。配龚氏,生子三:世奇、世杰、世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南宋蝉头等地。
南宋垟头蒋姓 始迁祖蒋世杰,约于清雍正年间由望里杉岙口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六:士迎、士连、士孔、士英、士桑、士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渔寮雾城等地。
渔寮雾城蒋姓 始迁君治,系杉岙口蒋凤玉曾孙,南宋蝉头蒋世杰之孙,蒋士桑之子。约于清嘉庆年间由南宋垟头入迁来此定居。
灵溪浦边蒋姓 始迁祖蒋仰松、蒋思松兄弟,约于明末清初由乐清县乌牛(今属永嘉县)入迁来此定居。蒋仰松配杨氏,蒋思松配李氏,生子蒋玉宇。蒋玉宇配卢氏,生子三:正一、挺艺、挺秀。蒋挺秀分居睦程(今龙港镇江山麟头村)过继姜仁甫为嗣。
澄海路尾蒋姓 始迁祖蒋怀视(1696—1748),约于清雍正年间与弟蒋尧视、蒋裁视、蒋进视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十一都隆兴铺蒋宅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四:玉相、玉友、玉王、玉好。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陈家坪,沿浦等地。
龙港方岩下蒋姓 始迁祖蒋廷春,其先世祖由福建泉州转迁乐清县西门底盛岙(与乌牛同派)定居。蒋廷春于何时由盛岙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姜氏,生子三:人福、人亥、人明。
桥墩车板后蒋姓 始迁祖蒋文卿,何时由金华横城中宅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其生。
南宋古楼山蒋姓 始迁祖蒋天吉,何时由温州巨溪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张氏,生子一:世友。
苍南蒋姓人口
苍南蒋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蒋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006人,占全县总人口0.40%,名列全县第48位,分布全县56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蒋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258 | 江山乡 | 10 | 新城乡 | 2 | 南宋乡 | 13 |
灵江镇 | 255 | 湖前镇 | 7 | 炎亭镇 | 3 | 马站镇 | 6 |
沪山乡 | 338 | 钱库镇 | 8 | 藻溪镇 | 10 | 沿浦乡 | 77 |
凤池乡 | 39 | 芦浦镇 | 2 | 渡龙乡 | 8 | 南坪乡 | 5 |
渎浦乡 | 1344 | 望里镇 | 401 | 繁枝乡 | 24 | 渔寮乡 | 64 |
浦亭乡 | 4 | 仙居乡 | 5 | 桥墩镇 | 37 | 蒲城乡 | 2 |
对务乡 | 55 | 新安乡 | 55 | 南水头乡 | 4 | 云亭乡 | 1 |
大观乡 | 8 | 陈东张 | 3 | 黄檀乡 | 3 | 霞关镇 | 1 |
龙港镇 | 172 | 项桥乡 | 20 | 莒溪镇 | 31 | 城门乡 | 12 |
宜山镇 | 135 | 夏口乡 | 6 | 碗窑乡 | 2 | 魁里乡 | 3 |
铁龙乡 | 297 | 括山乡 | 24 | 矾山镇 | 7 | 澄海乡 | 3 |
平等乡 | 4 | 金乡镇 | 194 | 华阳乡 | 1 | 半垟乡 | 1 |
凤江乡 | 9 | 大渔乡 | 6 | 昌禅乡 | 1 | 中墩乡 | 1 |
云岩乡 | 35 | 石坪乡 | 1 | 埔坪乡 | 2 |
|
|
苍南县(2005年)蒋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蒋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696人,占全县总人口0.38%,每平方公里3.86人,名列全县第48位,分布全县32个乡镇。其中超过2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今按人口分布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蒋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2717 | 31.41 | 渎浦红星郑家垟、县城、河口叶、沪山塘下、浦口、灵江浦边 |
宜山镇 | 510 | 39.53 | 前河蒋、街路 |
望里镇 | 412 | 12.72 | 三岙口、南茶寮 |
龙港镇 | 271 | 3.26 | 方岩下、街路 |
金乡镇 | 192 | 4.41 | 湖里凉亭寮后、城内 |
沿浦镇 | 74 | 2.18 | 新塘三十亩、李家井下墩 |
钱库镇 | 64 | 3.08 |
|
渔寮乡 | 61 | 3.59 | 雾城 |
矾山镇 | 48 | 0.90 |
|
凤池乡 | 47 | 3.36 |
|
云岩乡 | 39 | 3.00 |
|
桥墩镇 | 38 | 0.47 |
|
新安乡 | 34 | 4.15 |
|
藻溪镇 | 31 | 0.41 | 小心垟 |
马站镇 | 27 | 0.75 | 街路 |
括山乡 | 25 | 1.04 |
|
莒溪镇 | 24 | 0.47 | 独立户、妇妇嫁入 |
南宋镇 | 17 | 0.77 | 高楼山 |
霞关镇 | 12 | 0.35 | 街路 |
观美镇 | 11 | 0.26 |
|
鲃艚镇 | 7 | 0.39 | 妇女嫁入 |
大渔镇 | 6 | 0.37 | 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6 | 0.75 | 妇女嫁入 |
石砰乡 | 5 | 0.50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4 | 0.15 | 妇女嫁入 |
赤溪镇 | 3 | 0.06 | 妇女嫁入 |
炎亭镇 | 3 | 0.21 | 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2 | 0.33 | 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2 | 0.20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2 | 0.22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1 | 0.05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蒋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之一,川湘、江浙一带是蒋姓最有影响的地区。蒋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蒋的人至少有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0余万。
先秦时期,蒋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地区,两汉时期,蒋氏已东迁山东、南下江苏、安徽、浙江,从中原出发渡长江进入湖南,西迁的蒋人已进入四川。唐朝两次南下移民时蒋姓进入了福建和两广。明朝后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蒋姓大约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34%,排在第六十一位。江苏为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蒋姓总人口的22.6%,占江苏总人口的1.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占蒋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这两省的蒋姓集中了8%。蒋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东方苏浙赣和南部湘桂两大块蒋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 368—1644年),蒋姓大约近4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3%,排在第四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600年中蒋姓人口纯增长达85%,人口净增加了23万。江苏仍为蒋姓第一大省,约占蒋姓总人口的23.2%。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18.7%)、湖南(14.1%)、广西(12.8%)、山东(10.6%),这五省大约占蒋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安徽(4.1%)、四川(3.9%)、江西(3.7%),这三省的蒋姓又集中了11%。宋、元、明600余年,蒋姓的分布总布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苏浙和湘桂为中心的两块蒋姓聚集区。
当代蒋姓的人口已达564万,为全国第四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蒋姓人口由49万激增到564万,达11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苏、湖南、浙江四省,大约占蒋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广西、贵州、安徽,这三省又集中了16%。四川居住了蒋姓总人口的19.5%,为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O.9%。全国形成了以川湘、江浙为中心的蒋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的回迁。
二、当代蒋姓的分布
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黔湘大部、苏浙皖大部,每平方公里的蒋姓人口达到1.3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9人以上。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1.6%,蒋姓人口大约287万;0.65—1.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4%,蒋姓人口188万;不足0.6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7%,蒋姓人口148万。
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蒋姓在长江以南是比较的常见姓氏。在川滇大部、贵州、广西、海南、粤湘大部、江西西部、宁夏、陕西东南、江浙大部、安徽东部、新疆西北地区,蒋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O.54%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6%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7%;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陕西大部、湖北南部、江西大部、广东中部、福建北部、安徽大部、江苏北部、黑龙江东北地区,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7%0.5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6%;其他地区的蒋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9.7%,其中比例不足O.1%的覆盖面积约占了35%。
三、蒋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蒋姓历代名人214名,占名人总数的0.4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九位;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8%,排在并列第五十二位;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5%,排在第三十二位。
历史上蒋姓名人有:东汉有蒋子文,官封蒋侯;蒋晋,官汝南太守、拜尚书。三国有蒋钦,官荡冠将军;蒋济,官中郎将,封都乡侯;蒋琬,官尚书令、大将军。南北朝(北周)有蒋舁,官河东太守、定州刺史。唐代有蒋义,官秘书监,藏书三万卷;蒋防,官汀州刺史;蒋狁,官右散骑常侍;蒋冽,官礼、吏、户三部侍郎;蒋系,官吏部侍郎;蒋挺,官湖州刺史;蒋俨,官右卫大将军;蒋炼,官御史中丞;蒋伸,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蒋殷,官武宁军节度使;蒋涣,官礼部尚书;蒋镇,官工部侍郎;蒋钦绪,官华州刺史、吏部侍郎;蒋将明,官集贤殿学士。五代有蒋延徽,官信州刺史。宋代有蒋蒂,官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蒋岘,官殿中侍御史;蒋堂,官礼部侍郎;蒋静,官中书舍人;蒋璨,官户部侍郎;蒋之奇,官潭州、广州、开封三知府;蒋长源,官朝奉大夫;蒋存诚,官饶州知州:蒋行简,官沅、辰、沣、靖、峡、处等州知州;蒋重珍,官刑部侍郎;蒋浚明,官金紫光禄大夫;蒋继周,官宁国府知府;蒋元振,官廉州知州。明代有蒋坎,官瑞安知府;蒋旸,官吉州知州;蒋英,官福建按察副使;蒋贤,官宜兴知州;蒋忠,诗人,为景泰十才子之一;蒋诚,官广西按察副使;蒋界,官南京户部尚书;蒋贵,官都督同知、总兵;蒋勋,官河南按察佥事;蒋钦,官南京御史;蒋信,官都督佥事,封忠勇伯;蒋信,官贵州提学副使;蒋珙,官湖广按察佥事;蒋资,官济宁知州;蒋冕,官户部尚书;蒋铭,官云南潋江知府;蒋淦,官顺天知府、工部侍郎:蒋琬,官太保兼太子太傅;蒋傅,官以征蛮将军镇两广,加太子太保;蒋嵩,画家;蒋瑶,官工部尚书;蒋骥,官侍讲学士、礼部侍郎;蒋山卿,官广西布政司参政;蒋子杰,官山西按察使;蒋之翘,藏书家;蒋云汉,官福建左布政使;蒋以忠,官广平知府;蒋允仪,官湖广按察副使;蒋永修,官平越知府;蒋廷瓒,官工部侍郎;蒋性中,官江西布政司参议;蒋赫德,官国史馆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弘文院大学士;蒋德璟,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清代有蒋伊,官广西道御史、河南按察副使;蒋林,官长芦盐运使;蒋果,官许州知州;蒋炳,官河南巡抚、甘肃布政使;蒋洲,官山西布政使;蒋祝,官晋州知州;蒋琛,官朔州知州;蒋照,官湖北荆门直隶州知州;蒋溥,官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蒋云宽,官山西道监察御史;蒋元益,官兵部右侍郎;蒋日纶,官工部右侍郎;蒋日豫,官直隶州知州;蒋文砂,官安徽巡抚;蒋师辙,官无为州知州;蒋光煦,藏书家,藏书四五万卷;蒋廷锡,官文华殿大学士;蒋兆龙,官陕西平凉知府;蒋攸铦,官文渊阁大学士、两江总督;蒋宏道,官左都御史;蒋陈锡,官云贵总督;蒋国柱,官山东巡抚;蒋启扬,官河东道总督;蒋宝龄,画家;蒋宗海,画家;蒋春霖,官东台富安盐场大使;蒋恭棐,官五朝国史馆纂修;蒋益沣,官广东巡抚;蒋维勤,官广西知州;蒋超伯,官潮州、广州二州知州;蒋雍植,官内阁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