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冯 姓
冯长卿(姬姓) |
冯简子(归姓)
冯姓始祖
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56年灭商,封其弟毕公高(相传文王第十五子)于冯夷故地,仍称冯。其后裔毕万的支裔孙长卿食采于冯邑。后裔子孙便以国为姓,尊冯长卿为始祖,尊毕万为鼻祖,尊毕公高为远祖。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系冯姓始祖之一。但当代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冯氏的苗胤。
渊 源
冯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汉族冯姓组成有两支:归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自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个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三国。周武王灭冯等三国,其后裔以国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700年,普遍使用冯姓是在国灭之后,这也至少有3000多年了。
第二支援出姬姓。周武王封其亲族于冯夷故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食采于冯邑,古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也有3000年了。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
冯姓郡望
始平郡。晋太始三年(公元267年)分扶风郡置。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成阳市以西、宝鸡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区。
冯姓堂号
大树堂。在冯姓发展史上,在诸多名人公卿中,东汉冯异是最值得称道的。冯异,颍川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4年。从刘秀为偏将军,封应侯。屡立战功。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常退避大树下,军中因号之“大树将军”。后世称不争名利的将军为大树将军。刘秀即位,任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冯姓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以“大树”为堂号,以“将军世泽,天官家声”为堂联。
苍南冯姓迁徙
冯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冯姓,系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因年元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稽考。今据芦浦监后垟和渡龙屿湖两地《冯氏宗谱》记载,基本上理清其始迁祖于明成化和明末清初由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入迁定居,繁衍成族的。现将收录部分迁徙情况列明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芦浦监后垟冯姓 始迁祖冯珂,系冯增八世孙,冯泰玄孙,冯春之孙,冯纲四子。原籍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冯增于何时由长溪县赤岸入迁浙江湖州,转迁温州府平阳县城内定居不详。冯珂约于明成化年间由平阳县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受益、爱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郊外冯店、芦浦街、县后村、增产村、龙港、钱库、宜山、海城、白沙刘店,以及平阳、乐清县清江等地。
白沙刘店冯姓 始迁祖冯凤贵,系冯珂曾孙,冯爱益之孙、冯顺泰三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芦浦监后垟入迁来此定居。配任氏,生子一:如尧。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郊外冯店冯姓 始迁祖冯占雨,系冯珂曾孙,冯爱义之孙、冯顺宁次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芦浦监后垟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四:君祖(迁玉环县楚门镇山北村水同门)、君耀、君其、君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龙港、钱库、蒲城和平阳、杭州、上海,以及江苏常州、福建寿宁等地。
渡龙屿湖冯姓 始迁祖冯世晚(1613—1665),系原籍福建福宁府(今霞浦)赤岸入迁浙江安吉(湖州)冯宗珮苗裔。冯宗珮第四世孙冯景廷,明成化年间赐进士,官永嘉知府,遂家焉。其三子冯启圣转徙瑞安县四十六都梅源,传说世至冯德四,转迁平阳县四都盘浦。冯世晚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曾氏,生子二:天故、天赐,继子天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云岩王家塔、龙港江口涂厂、(金乡)湖里黄泥岙、矾山石宫、大埕、昌禅大坑底、中墩、霞关、城门大岗、马站街、沿浦街和平阳县鳌江、万全嘉峰麦园头,瑞安县下公殿、莘塍、东山、上望、沙塘底、阁巷,玉环县坎门,温州小南门,以及福建福鼎县秦屿、九都龙山境、管阳、秀蝉里,霞浦县湖坪街以及江苏宜兴等地。
龙港江口涂厂冯姓 始迁祖冯正反,系冯世晚裔孙。于清道光年间由渡龙屿湖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昌禅三条溪大坑底冯姓 始迁祖冯郑听,系冯世晚裔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渡龙屿湖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南岙湖后冯姓 始迁祖冯茂镇,于何时由福建漳州府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城门大岗、中墩、霞关和泰顺县箩头、楮坪岭,以及福鼎县管阳、广化等地。
观美桃湖冯姓 始迁祖冯大卿(1624—1643),系原籍福建福州路福清县赤岸(是否长溪县赤岸,待考)冯琮珮苗裔,冯德四七世孙,冯斯皓之孙,冯珣之子。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一:天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水头坝头冯姓 始迁祖冯天亮(?—1714),系原籍福建福州路福清县赤岸(是否长溪县赤岸,待考)冯琮珮苗裔,冯德四七世孙,冯斯皓之孙,冯记之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邦信、邦松、邦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冯姓人口
苍南冯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冯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991人,占全县总人口O.40%,分布全县56个乡镇,名列全县第49位,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冯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40 | 平等乡 | 12 | 金乡镇 | 553 | 五凤乡 | 1 |
灵江镇 | 1 | 凤江乡 | 18 | 舥艚镇 | 187 | 矾山镇 | 34 |
沪山乡 | 2 | 云岩乡 | 14 | 大渔乡 | 20 | 华阳乡 | 2 |
凤池乡 | 2 | 江山乡 | 16 | 石砰乡 | 1 | 昌禅乡 | 74 |
渎浦乡 | 4 | 湖前镇 | 5 | 新城乡 | 70 | 埔坪乡 | 1 |
浦亭乡 | 6 | 钱库镇 | 39 | 炎亭镇 | 42 | 南宋乡 | 25 |
对务乡 | 3 | 芦浦镇 | 1774 | 藻溪镇 | 8 | 南堡乡 | 3 |
龙港镇 | 178 | 望里镇 | 17 | 渡龙乡 | 175 | 马站镇 | 7 |
沿江乡 | 8 | 仙居乡 | 67 | 繁枝乡 | 20 | 沿浦乡 | 8 |
龙江乡 | 52 | 新安乡 | 2 | 挺南乡 | 11 | 赤溪镇 | 55 |
白沙乡 | 36 | 陈东乡 | 12 | 桥墩镇 | 11 | 龙沙乡 | 4 |
海城乡 | 103 | 项桥乡 | 13 | 观美乡 | 17 | 凤阳乡 | 1 |
宜山镇 | 36 | 夏口乡 | 21 | 南水头乡 | 28 | 中墩乡 | 4 |
铁龙乡 | 1 | 括山乡 | 10 | 黄檀乡 | 117 | 信智乡 | 2 |
苍南县(2005年)冯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冯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585人,占全县总人口0.37%,每平方公里有3.77人,名列全县第49位。分布全县34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芦浦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冯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芦浦镇 | 1821 | 303.5 | 监后西、监后东、东门 |
龙港镇 | 813 | 9.795 | 白沙刘店、街路、涂厂 |
金乡镇 | 531 | 12.19 | 郊外冯店、金乡城内 |
灵溪镇 | 377 | 4.36 | 渡龙屿湖、南水头坝头、县城 |
鲃艚镇 | 285 | 15.83 | 炉头、中段、山塘 |
桥墩镇 | 129 | 1.60 |
|
钱库镇 | 112 | 5.38 | 街路 |
昌禅乡 | 95 | 2.71 | 三条溪大坑底 |
赤溪镇 | 65 | 1.30 | 南岙 |
仙居乡 | 59 | 3.37 |
|
观美镇 | 50 | 1.18 | 高云岭、桃湖 |
炎亭镇 | 46 | 3.28 |
|
矾山镇 | 39 | 0.74 | 矾山街路 |
宜山镇 | 31 | 2.40 | 街路 |
大渔镇 | 26 | 1.62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括山乡 | 25 | 1.04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藻溪镇 | 24 | 0.32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23 | 1.77 | 凤山凤岗塔 |
南宋镇 | 22 | 1.00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望里镇 | 15 | 0.46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13 | 0.38 | 顶街 |
马站镇 | 8 | 0.22 | 街路 |
浦亭乡 | 7 | 0.26 | 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6 | 0.73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5 | 0.06 | 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4 | 0.40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3 | 0.06 | 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2 | 0.14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2 | 0.10 | 妇女嫁入 |
石坪乡 | 2 | 0.20 | 妇女嫁入 |
霞关镇 | 1 | 0.03 | 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渔寮乡 | 1 | 0.06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1 | 0.05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冯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冀鲁苏地区最有影响。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6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冯的人至少有64个,总人口大约在770万。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徙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指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已经播散到了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29%,占四川总人口的2%。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这二省冯姓大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这四省的冯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72%,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略高,600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加了12万。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4.5%)、山东(11.3%)、广东(9.4%),这三省冯姓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7.7%)、江苏(7.7%)、江西(6%)、河北(5.3%)、四川(5%),这五省的冯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O.9%,减少了一半。宋、元、明期间,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粤、晋五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地区,其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冯姓的人口已达到768万,为全国第二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激增到768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北、河南三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33.5%;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四川,这三省又集中了22.3%。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冯姓总人口的14.5%,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广东、冀鲁豫、江苏三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向南部地区的迁移也十分强劲,已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二、当代冯姓的分布
冯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和海南东南部,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3人以上。其次在广东大部、海南大部、江苏、浙江西北部、山东大部、河北,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3人。冯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4%,冯姓人口大约117万;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4%,冯姓人口大约465万;O.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2%,冯姓人口大约134万;不足O.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冯姓人口大约52万。
冯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内蒙古中部、河北、山东西北、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海南地区,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7%,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9%—2%;在福建东部、浙江南端、台湾、云南西部、贵州东南以及西北地区,是冯姓罕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以下,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8%,其中比例不足O.1%的占国土面积的27%;在其他北方租南方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O.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1.5%。
三、冯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名人总数的O.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
历史上冯姓名人有:春秋时冯简,官郑国大夫。战国时有冯驩,为齐国孟尝 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梯田文收买民心;冯亭,官韩国大将;冯谖,韩国著名名士。西汉时有冯奉世,宣帝时率兵破莎东,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冯唐,景帝时,任楚国相;冯玄,官太原太守;冯唐,罐车骑都尉;冯缭,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参,官寅都侯。东汉有冯异,刘秀即位后被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冯岱,官陈留太守;冯衍,辞赋家;冯鲲,官都尉。西晋有冯紞,官左卫将军、散骑常侍。十六国时有冯跋,为北燕国 君,后乘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据昌黎(今辽宁朝阳),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公元436年为北魏所灭。南北朝(北魏)有冯太后,为文成帝皇后,曾临朝执政25年;冯提伽,官散骑常侍兼礼部侍郎。北周有冯迁,官陕州刺史。冯小怜,为北齐后主淑妃;冯子琮,官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北魏有冯修,官侍中,封东平公;冯亮,官中书舍人;冯诞,妻乐安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长乐郡公;冯熙,配尚景穆帝女博陵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昌黎王;冯元兴,官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冯太后,为文成帝后;冯皇后,为孝帝后。隋代有冯世基,官兵部尚书;冯慈明,官尚书兵曹郎。唐代有冯立,官翊卫车骑将军;冯伉,官同州刺史、左散骑常侍;冯图,官户部侍郎;冯宗,官殿中侍御史;冯定,官谏议大夫、散骑常侍;冯审,官桂管观察使、国子祭酒;冯盎,官武卫大将军、上柱国、封越国公;冯涓,官眉州刺史、御史大夫;冯涯,官侍郎;冯宿,工、刑二部侍郎、东川节度使;冯士翙,官武卫将军、封合浦郡公;冯元常,官陇州刺史、广州都督;冯长命,官尚书左丞,封安县男;冯河清,官左卫大将军、封安定郡王;冯昭泰,官刑州刺史、括州刺史;冯知戴,官春州刺史、左武卫将军;冯绍正,官户部侍郎。五代有冯玉,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晋有出帝石重贵冯皇后;冯晖,官中书令、封陈留王;冯道,官户部侍郎、宰相,曾主持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冯赟,官忠武节度使、三司使;冯延巳,官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冯延鲁,官中书舍人;冯行袭,官均州节度使、司空。宋代有冯京,仁宗时知开封府,神宗时仅参知政事;冯元,官户部侍郎;冯拯,官平章事(宰相),封魏国公;冯益,官明州观察使;冯觐,官武翼大夫;冯澥,官潼州知府、左谏议大夫;冯行已,官卫州防御史;冯伸已,官武卫大将军;冯贤妃,宋仁宗妃;冯继业,官礼部尚书;冯康国,官万川知州。元代有冯岵官江西按察副使;冯翼,官西台侍御史;冯子振,官集贤殿侍制、散曲家;冯仲德,官胶州知州;冯国用,官亲军指挥使,追风郢国公。明代有冯志,官汝宁太守;冯坚,官佥都御史;冯孜,官湖广布政使;冯忠,官扬州知府;冯岳,官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冯诚,官湖广按察使;冯昱,官河南按察副使;冯俊,官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冯胜,官太子太师,封宋国公;冯恩。官南京御史;冯彬,官松江知府;冯铨,官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冯续,官甘肃巡抚;冯琦,官礼部尚书;冯琨,官登州知府;冯裕,官云南按察副使;冯端,官浙江按察副使;冯觐,官广东按察副使;冯子京,官湖广按察使;冯天驭,官刑部尚书;冯元飏,官右都御史,天津巡抚;冯元飙,官兵部尚书;冯从善,官工部尚书;冯本清,官监察御史;冯世基,官兵部尚书;冯世雍,官徽州知府;冯生虞,官太常少卿;冯师孔,官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冯时可,官按察使;冯时雍,官湖广左、右布政使;冯京第,官兵部右侍郎;冯学易,官河东转蘑使;冯皋谟,官福建参政;冯盛明,官开封知府、河南左布政使;冯敏功,官山东左参政;冯惟讷,官江西左布政使;冯梦龙,戏曲家。清代有冯浩,官编修、御史;冯甦,官广东布政使,刑部侍郎;冯子材,官广西提督;冯云山,官太平天国后军主将,封南王;冯文蔚,官内阁学士;冯一协,官台湾知府;冯光裕,官湖南巡抚;冯光熊,官山西巡抚,左都御史;冯汝骥,官江西巡抚;冯如京,官永平知府,广东左布政使;冯应榴,官江西布政使;冯景夏,官刑部左侍郎;冯班,诗人。
第五十位——倪姓
倪姓始祖——邾友
倪姓,原是郳姓,出于邾姓,系邾挟后裔。邾,原为战国楚地。楚宣王灭邾国,迁其居于郳,称郳国。郳国的开国 君主,为邾武公的次子友(一说名肥),其地在今山东滕县东。郳被楚灭,有的子孙便“以国为氏",即郳氏。若干代后,为避仇,改郳为兒,尊邾友为始祖,是为郳友。
渊 源
倪姓源流与演变 倪姓由于没有进入“中国一百个大姓”之列,致可供考证的史料匮乏,今据《尚友录》、《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和苍南《倪氏宗谱》等记载,予以考证,以作抛砖引玉,求证于专家、学者。
倪姓,亦作郳姓、兒姓,源自邾(朱)姓。《尚友录》云:“邾武公封次子于郳,因氏。”又:“郳黎来之后,避仇改为兒氏,后改为倪氏。”《元和姓纂》云:“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避仇改为兒。郳城在东海。”《姓氏考略》云:“倪氏即郳氏、兒氏,避仇改为兒,望出千乘。”《通志·氏族略》载:“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兒。兒良(倪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郳氏,倪氏或兒氏,其源流出自邾氏,即朱氏。邾原为战国楚地。至楚宣王灭邾国,迁其君于郳,故名。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市。郳氏正是邾挟的后代。当传至夷父颜时,因有功于周王室,周天子将其次子友别封为附庸,居于郧。邾友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而被周天子命为小邾子、小邾娄。因之郳国的开国 君主为邾武公之次子友(一说名肥),其地在今山东滕县东。郳被楚灭,友的子孙便皆“以国为氏”,从而开始了郳姓。若干代后,为避仇,改为兒。后改为倪。所以说,在2000多年前,倪氏和兒氏都出自郳氏。
同为一源的倪、郳、兒三氏,都出自春秋的郳氏,但如果再上溯的话,则是黄帝的子孙。因为春秋时的郳植根于邾,邾是周武王封给上古颛顼帝后裔的诸侯国。颛顼帝是黄帝之孙,昌邑之子。毫无疑问,倪氏当然是黄帝苗胤。
倪姓最初发源地,在今山东滕县。至于“避仇改郳为兒”,始于何时,现无从考证。但从倪氏问世的年代推测,大约在汉朝之前。因为西汉时有一位名叫兒宽的人被载入史册。
倪姓南迁,乃是唐朝以后的事。倪姓先迁居如今的江苏、安徽、浙江,尔后移居于福建,又从福建入迁台湾。
倪姓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千乘以,因齐景公有马千驷、猎于境内的青田得名。西汉设置千乘郡,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县一带。东汉时改为乐安郡。
倪姓耕读堂
兒宽,即倪宽。西汉各儒,列于公孙弘、董仲舒之后。其幼时家贫,为人雇傭,于劳作间隙,亦苦学不辍,犹今之半耕半读。后官至御史大夫。倪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刻苦自学的先辈,便以“耕读”为堂号,并以激励裔孙勤学向上,不坠先贤之志。
苍南倪姓迁徙
倪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倪姓,虽不算历史悠久,但据苍南各地《倪氏宗谱》记载,最早入迁的支系是石路倪姓,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由平阳坡南入迁芦浦石路定居。其次是温州窟倪家堡、倪处、上垟、七河、下庄,以及蒲城等地倪姓,也是在明末清初陆续入迁定居的。现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作考证。
芦浦石路倪姓 始迁祖倪棠(1471—1558),讳世能,系平阳县坡南支裔倪则尧次子。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由坡南入迁来此定居。嘉靖三十三年(1554)甲寅建本里石桥,以便往来,乡人德之。配潘氏,生子一:德芳。倪德芳配金氏,生子二:经元(大房)、经朝(二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舥艚泮河,炎亭崇家岙,马站,望里溪头,龙港街,钱库街,灵溪街和平阳县鳌江,以及霞浦县松城镇等地。
繁枝三岙(温州岙)倪姓 始迁祖倪公契,号雾东,系福建莆田倪励三十一世孙。倪励九世孙倪或勋,约于后唐同光或天成年间入迁浙江温州府南塘,至十六世孙倪涛,由南塘转迁玉环县,十九世孙倪立言,由玉环县转迁乐清县蒲岐,二十五世孙倪汝榆,由蒲岐再迁虹桥。倪公契系倪汝榆六世孙。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由乐清县虹桥镇倪宅第四村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椅子一:守西、守蟠、守、守洁、守贤(移居大观岩头,其后裔分居福鼎县前岐镇王家垟,玉环县楚门镇长钓嘴村)守西之子纹之,闻之生子二:永备、永龙(迁平阳县十八都曹堡,其后裔分迁长兴县水口乡杨林塘)。永备配周氏,生子四:延约、延行(迁肥艚老陡门头)、延干、延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处州(今丽水市)三十六都下河,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司乡下埠,长兴县泗安镇,瑞安县屿门,霞浦县天台岭、石门岭、朱坑岭头等地。
舥艚倪家堡倪姓 始迁祖倪时岳(1550—1615),系平阳县坡南支裔倪则尧曾孙,倪常之孙,倪柱长子。约于明隆庆年间由平阳县坡南入迁来此定居。配董氏,生子三:如昉、如柏、如松。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小岙,舥艚大埠头,炎亭,大渔南行街,钱库街,龙港街和瑞安县东门教场头,温州,上海等地。
舥艚大埠头倪姓 始迁祖倪家楠(1822—1874),字子南,系倪家堡仁房倪廷宽之孙,倪大斌次子。于清道光年间由倪家堡入迁来此定居。配曹氏,生子二:孟建、孟笋。
大渔南行街倪姓 始迁祖倪孟窠(1888—1961),字张科,系倪家堡义房倪廷松曾孙,倪大合之孙,倪家谦四子。于清光绪年间由倪家堡入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三:丁宇、正手、正通。
钱库倪处倪姓 始迁祖倪恭伯,系平阳县坡南支裔倪常之孙,倪柱三子。于何时由平阳县坡南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张氏,生子四:京晓、京昉、京曙、京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小岙,矾山土地宫后和乐清县西岙、宋家庄,玉环县大门山杨梅田,以及福鼎县二十都东坪,霞浦县乐成田头垟葛藤垵等地。
大渔小岙倪姓 始迁祖倪圣聪(1713—1790),系倪处三房倪京曙玄孙,倪国先曾孙,倪习学之孙,倪应生妻子。约于清雍正年间由倪处入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一:士护。另一支始迁祖倪有凤(1769一?),系倪处长房派下倪圣祖之孙,倪士泰之子。约于清乾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韩氏,生子一:家雅。再一支始迁祖倪士印(1729—1787),系倪处三房倪圣志长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倪处入迁来此定居。配王氏,生子四:有美、有俊、有友、有议。
矾山土地宫后倪姓 始迁祖倪有敦(1801一?),系倪处长房倪圣育之孙,倪士重次子。约于清道光年间由倪处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一:家福。
龙沙石塘半岭枫树坪倪姓 始迁祖倪正教(1850—1878),系倪处长房派下倪孟聪之子。约于清同治年间由倪处入迁来此定居。原配黄氏,继配黄氏,生子一:发盛。倪发盛配李氏,生子五女二:聿昌、聿文、聿蓬、聿荣、聿桂。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新安东浃头等地。
新安东浃头倪姓 始迁祖倪维通(1943—),字肇通,名开通,系倪孟聪玄孙,倪正教曾孙,倪发盛之孙,倪聿昌之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石塘枫树坪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三女一:庆亿、细亿、庆判。
舥艚泮河倪姓 始迁祖倪蒙煜(1825—1868),原名新宇,系石路大房次派倪元武玄孙,倪明魁曾孙,倪大法之孙,倪家临长子。约于清道光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一:正陈。
炎亭崇家岙倪姓 始迁祖倪家传(1859—1911),系石路二房倪元志曾孙,倪明逊之孙,倪大运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生子二:蒙德、细德。
马站倪姓 始迁祖倪蒙银(1886—1922),系石路二房倪元志玄孙,倪明堂曾孙,倪大钱之孙,倪家府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女一:丁祖、正明。
望里溪头倪姓 始迁祖倪蒙遛(1883—1929),系石路二房倪元福玄孙,倪明科曾孙,倪大照之孙,倪家有四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原配陈氏,继配侯氏,父子一:正奎。
舥艚七一包处倪姓 始迁祖倪明媄,系石路二房倪昌纷玄孙,倪成俊曾孙,倪绍贤之孙,倪元臣三子。于何时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王氏,生子二:大龙、大高。
平等陈家宅上垟倪姓 始迁祖倪圣定,系平阳县六都倪垟倪 君侯长子。于何时由倪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赵氏,生子一、扬子一:帝斗、帝德。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江河北庙等地。
龙江河北庙倪姓 始迁祖倪裕业(1848—1890),字培业,讳瑞业,系倪圣定七世孙,倪帝德六世孙,倪明信玄孙,倪王义曾孙,倪德发之孙,倪高咏长子。约于清同治年间由陈家宅上垟入迁来此定居。
白沙第七河倪姓 始迁祖倪圣甫,系平阳县六都倪垟倪 君侯次子。于何时由倪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薛氏,生子倪帝奎。倪帝奎配杨氏,生子六:明纲、明经、明伦、明纪、明士、明拔。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平等环河下庄倪姓 始迁祖倪元臣、倪元士、倪元桂诸兄弟,系何派于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三支系共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蒲城东门倪姓 始迁祖倪当,号泰源,系倪启圣之孙,倪则笃之子。于何时由宋家港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王氏,生子倪文偁。倪文偁配陈氏,生子三:仲英、仲庆、仲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魁里下魁、下坊和杭州,以及福鼎县嵛山、店头瓦溪等地。
魁里下魁倪姓 始迁祖倪尚可(1886—?),约于清光绪年间由蒲城东门入迁来此定居。
马站下坊(峰)倪姓 始迁祖倪可春(1902—1958),于民国年间由蒲城东门入迁来此定居。
石砰倪姓 始迁祖倪成庚(1642一?),字固巷,系石路大房倪经元曾孙,倪一武之孙,倪昌济三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芦浦石路入迁来此定居。生子三:士俊、士英、湿法。
苍南倪姓人口
苍南倪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倪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840人,占全县总人口0.38%,名列全县第50位,分布全县49个乡镇,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倪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62 | 石砰乡 | 75 | 繁枝乡 | 327 | 新安乡 | 14 |
渎浦乡 | 2 | 新城乡 | 434 | 挺南乡 | 2 | 陈东乡 | 15 |
灵江乡 | 1 | 炎亭镇 | 24 | 桥墩镇 | 3 | 项桥乡 | 35 |
对务乡 | 4 | 藻溪镇 | 42 | 矾山镇 | 11 | 夏口乡 | 21 |
大观乡 | 53 | 渡龙乡 | 13 | 昌禅乡 | 1 | 蒲城乡 | 131 |
龙港镇 | 321 | 海城乡 | 29 | 马站镇 | 12 | 云亭乡 | 3 |
沿江乡 | 7 | 宜山镇 | 18 | 沿浦乡 | 17 | 霞关镇 | 2 |
龙江乡 | 23 | 铁龙秀 | 2 | 南坪乡 | 19 | 魁里乡 | 1 |
白沙乡 | 289 | 平等乡 | 435 | 渔寮乡 | 1 | 澄海乡 | 1 |
括山乡 | 20 | 凤江乡 | 2 | 钱库镇 | 363 | 赤溪镇 | 1 |
金乡镇 | 78 | 云岩乡 | 5 | 芦浦镇 | 603 |
|
|
舥艚镇 | 205 | 江山乡 | 23 | 望里镇 | 13 |
|
|
大渔乡 | 20 | 湖前镇 | 18 | 仙居乡 | 49 |
|
|
苍南县(2005年)倪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倪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470人,占全县总人口0.36%,每平方公里3.67人,名列全县第50位,分布全县31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冯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1536 | 18.51 | 平等下庄、白沙刘北、街路 |
芦浦镇 | 677 | 112.83 | 石路 |
舥艚镇 | 601 | 33.39 | 新城倪家堡、七一 |
钱库镇 | 529 | 25.43 | 倪处、后谢 |
藻溪镇 | 377 | 4.98 | 繁枝温州岙、九堡、街路 |
灵溪镇 | 264 | 3.05 | 大观岩头、县城 |
蒲城乡 | 124 | 13.77 | 城内 |
石砰乡 | 69 | 6.90 | 坑南 |
金乡镇 | 67 | 1.54 | 城内 |
仙居乡 | 47 | 5.87 |
|
沿浦镇 | 23 | 0.68 |
|
霞关镇 | 22 | 0.64 | 南坪卓垟马路边、三星 |
炎亭镇 | 21 | 1.50 | 独立户、妇女家入 |
宜山镇 | 20 | 1.55 | 独立户、妇女家入 |
括山乡 | 17 | 0.71 | 独立户、妇女家入 |
大渔镇 | 16 | 1.00 | 独立户、妇女家入 |
新安乡 | 15 | 1.83 | 独立户、妇女家入 |
望里镇 | 13 | 0.38 | 独立户、妇女家入 |
马站镇 | 11 | 0.31 | 闸桥头 |
桥墩镇 | 6 | 0.07 | 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5 | 0.38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3 | 0.06 | 妇女嫁入 |
渔寮乡 | 1 | 0.06 | 妇女嫁入 |
中墩张 | 1 | 0.10 | 妇女嫁入 |
观美镇 | 1 | 0.024 | 妇女嫁入 |
赤溪镇 | 1 | 0.02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1 | 0.04 | 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1 | 0.07 | 妇女嫁入 |
苍南历史倪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和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载,收录今苍南籍倪姓人物3人,其名录简介如下:
倪梦龙,字公益,金乡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官浙江缙云知县。
倪梦远,金乡人。南宋官泰和县主簿。
倪济川,倪垟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岁贡。
倪姓历史名人
历史上倪姓名人有:战国时有豪士倪良。汉代有倪萌,大臣:倪宽,官御史大夫。唐代有倪若水,官中书舍人、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倪麟,画家。五代有倪曙,官工部尚书、进尚书右丞、同平章事;倪可福,官都指挥使。宋代有倪思,官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礼部尚书;倪涛,画家;倪闪,官宁国府 教授;倪称,官常州 教授、太常寺主簿;倪涛,官信阳军 教授、左司员外郎;倪登,官朝请大夫;倪千里,官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倪天隐,官桐庐讲席;倪公晦,官转运司干办公事;倪文一,官福建清流知县;倪印心,官将仕郎、湖广儒学副提举。元代倪渊,官杭州 教授;倪瓒,藏书家、画家、诗人;倪骧、倪宏、倪克修,画家。明代有倪元璐,官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倪岳,官南京吏兵二部尚书;倪宗岳,官御史;倪宗正,官南雄知府;倪峻,官兵部给事中;倪尚忠,官吉安同知;倪玑,官燕京左护卫千户、定州知州、山西佥事;倪润,官南城知县;倪辅,官湖广参政;倪敬,官御史、都督府都事;倪谦,官南京礼部尚书;倪嵩,官吏部尚书;倪文焕,官御史、太常卿;倪心印,官将仕郎、玉山县尹:倪孟贤,官丽水知县;倪思辉,官南京户部尚书;倪祚善,官处州知府;倪嘉善,官翰林检讨;倪端、倪宗器、倪晋,画家。清代有倪继宗、倪思,诗人;倪灿,官翰林院检讨;倪模,官凤阳府 教授;倪瑶,官内阁中书;倪文蔚,官河南巡抚兼署河道总督:倪国琏、倪端、倪鼎、倪含、倪一庸、倪世瑛、倪伯益、倪广、倪志远,真是画家。